《醫燈續焰》~ 卷二十(附余) (4)
卷二十(附余) (4)
1. 醫範
言訖遂死。
《醫說》載宣城管內水陽村,醫陸陽,字義若,以技稱。建炎中,朱萃老編修妻避寇驚憂致疾,陸誤投以小柴胡湯殺之。溧水高淳鎮李氏子,病瘵召之。用藥未效。從出娼家飲,索錢並酒饌。不與。投以剛劑數十粒,又殺之。紹興九年,陸暴病。呼曰:朱宜人、李六郎,休打我,我便去也。旬日死。
黃帝曰: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因相失,故時疑殆,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針藥,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不適貧富貴賤之居,生之厚薄,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慮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黃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營。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此治之二過也。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
此治之三過也。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出,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
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肢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惟言死日,亦為粗工,此治之五過也。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政謂聚毒藥以供醫事。令謂使醫分而治之,毒藥藥之。辛苦者,頭瘡曰疕,身瘡曰瘍。分治者,醫各有能也。凡藥有有毒者,有無毒者。無毒所以療病,有毒所以發病。而藥物之性,隨四時而生死。
白話文:
醫範
那人說完話就死了。
據《醫說》記載,宣城管內水陽村的醫生陸陽,字義若,醫術很高明。建炎年間,朱萃老編修的妻子因避亂驚恐憂慮而生病,陸陽誤用小柴胡湯,結果把她治死了。溧水高淳鎮李家兒子患了瘵病,請他治療,但藥效不佳。陸陽從妓院出來後喝酒,向李家要錢和酒菜,李家沒給他,他就給李家兒子投下大量猛烈的藥丸,又殺死了他。紹興九年,陸陽突然暴病,大喊:「朱夫人、李六郎,別打我,我要走了!」十天後就死了。
黃帝說:人體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脈,這些都是醫生們熟知的、常用的知識。之所以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是因為醫生精神不專注,心思不縝密,或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導致判斷失誤,不知道陰陽的盛衰變化,這是治病的第一個失誤。沒有完整地學習醫術,就胡亂使用各種方法,信口開河,自吹自擂,濫用針藥,最終導致禍患,這是治病的第二個失誤。不根據病人的貧富貴賤、身體強弱、體質寒熱、飲食習慣、性格膽量等情況,不善於比較分析,就會自亂陣腳,無法做出正確判斷,這是治病的第三個失誤。
診斷疾病時不詢問病情發生的原因,不考慮憂慮、飲食失調、起居過度或中毒等情況,直接把脈診斷,怎麼可能診斷準確?妄言誇大,粗心大意,這是治病的第四個失誤。
黃帝說:凡是診病之前,一定要問清楚病人過去是否富貴,現在是否貧困。即使沒有中邪,病也是從內部引起的,這叫做「脫營」。過去富裕現在貧困,叫做「失精」。五種邪氣交錯侵襲,就會併發各種疾病。醫生診斷時,如果不在臟腑,不影響形體,診斷時猶豫不決,不知道病名,身體日漸消瘦,氣虛乏力,病情嚴重時,呼吸微弱,經常驚慌,這是因為病情嚴重,體表衛氣耗損,內在營氣受損。好的醫生也會犯這種錯誤,不能判斷病情,這是治病的第五個失誤。
凡是診病,一定要詢問飲食起居情況。過於喜樂或過於憂愁,先喜後憂,都會損傷精氣。精氣耗竭,形體就會衰敗。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陰陽之氣逆亂上行,脈象滿盛而形體消瘦。愚蠢的醫生治療時,不懂得補瀉,不知道病情,精華日漸流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這是治病的第六個失誤。善於診脈的人,一定要善於比較分析,從容判斷,而那些只懂技術卻不懂道理的醫生,其診斷不足以稱道。這是治病的第七個失誤。診病有三種常規方法,一定要詢問病人的貧富貴賤,以及官爵地位的高低,以及所處的環境。因此,地位高的人如果衰敗,即使沒有中邪,精神也會受損,身體必然衰敗。過去富裕現在貧困,即使沒有受到外邪侵襲,也會皮膚乾燥、筋脈突出,導致痿痹、攣縮。醫生不能嚴謹,不能察知病人的精神狀態,外表表現虛弱,病情發展失常,病情不能轉移,那麼醫術就沒有用武之地。這是治病的第八個失誤。凡是診斷疾病,一定要了解病情的始末,並考慮到遺留的後患。把脈詢問病情,要根據男女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如果臟腑離散阻塞,憂慮恐懼喜怒無常,五臟空虛,氣血失調,醫生不能了解這些情況,又怎麼能談論醫術呢?過去富裕的人如果遭受重大損傷,筋脈斷裂,即使身體恢復活動,但陰精卻不會再生,所以傷損阻塞,邪氣留滯,積聚寒邪。粗心的醫生,急於用針刺治療陰陽,就會導致身體崩潰,四肢抽搐,死亡日期已定,醫生卻不能明辨。不詢問病情發生的原因,只說死亡日期,也是粗心的表現,這是治病的第九個失誤。這五種情況,都是由於醫術不通,對人事不明造成的。
《周禮》記載:醫師掌管醫療的政令,收集毒藥來應對醫療事務。凡是國家百姓有疾病、瘡瘍的,都來求治,然後讓醫生根據各自的專長來分別治療。(政令指的是收集毒藥來供醫療使用,讓醫生分別治療,毒藥用來治療疾病。辛苦勞作的人,頭上的瘡叫做疕,身上的瘡叫做瘍。分別治療指的是醫生各有專長。凡是藥物,有毒的和無毒的。無毒的藥用來治療疾病,有毒的藥用來引發疾病。而藥物的藥性,隨著四季的變化而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