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十一(附余)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一(附余) (2)

1. 病家須知

(潘之淇著)

一、養神明。凡人一身精血從氣,氣從神。神者,精氣之母也。禮曰:有疾。疾者齋,養者皆齋。齋也者,清明之至也。心不苟慮,身不苟動,志一氣應,達乎神明,所以理陰陽而迎天庥也。肝主仁。心主禮,肺主義,腎主智,脾主信,性情之宅也。是故卻病法有曰:靜坐觀空,覺四大皆從假合,此上之上者也。

又曰:常將不如我者,巧自寬解。萬事到來,以死譬之。庶亦心安意定,清虛日來。又曰:時請高明親友,講開懷出世之事,亦足以盪滌煩襟,開發志意。若夫愁思縷結,則神鬱於內。內而不出,為滯為幽。暴怒炎攻,則氣衝於上。上而不下,為張為蹶。又或棲棲身後,盼盼妻孥,視眼前一切可欣可喜。

白話文:

凡人一身精血皆源於氣,氣又源於神。神是精氣之母。

《禮記》中說:有病的人要齋戒,養生的人也要齋戒。齋戒就是達到清明之至。

心不胡思亂想,身不輕舉妄動,專心致志,氣息與神明相通,才能順應陰陽,接受上天的庇佑。

肝主仁,心主禮,肺主義,腎主智,脾主信,這些都是性情的根本。

難割難捨之物,繫戀不已,營度不休,未有不至於傷生殞命者也。試想到傷生殞命時,那一人能替得我,那一物能將得去耶。蘇東坡曰: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此真病人一服清涼散也。

一、防邪物。房室不遠,則耗其精。勞動不戒,則耗其力。言語不省,則耗其氣,此邪之自內受者也。起居不謹則風露侵,飲食不節則腸胃損,此邪之自外入者也。健人有此,不免於病,況病者而可以益之毒乎。然病人性情多恣,稍不當意,忿悁意生。父母妻子懼其拂也而任之。

偏於數事,多所違犯。故病者不可自輕其生,而侍病者尤不可不慎防密攝,事事留心。若縱其所欲,未有不至於壞者。慎之慎之。

白話文:

人常捨不得心愛之物,執著不放,日夜牽掛,最終難免傷身致命。試想,到時誰能替你承受痛苦,又有何物能帶走你的牽掛?正如蘇東坡所言:「因病得閒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這才是病人最好的良藥。

要預防外邪入侵,居住環境不可過於潮濕,以免損耗精氣;勞動不可過度,以免消耗體力;言語不可放縱,以免耗損元氣,這些都是內邪入侵的途徑。起居作息不規律,容易受風寒侵襲;飲食不節制,會損傷腸胃,這些都是外邪入侵的途徑。健康的人尚且會因此生病,何況病人呢?更不能再增加毒素。然而病人脾氣往往易怒,稍有不順心就會生氣,父母妻子害怕觸怒他們,便縱容他們。

結果導致病人過度縱慾,違反養生之道。因此,病人不可輕視自身健康,照顧病人的人更要小心謹慎,嚴格防範,事事留心。如果放任病人為所欲為,必然會導致病情加重。切記切記!

一、戒諱疾。《醫家四要》曰:望、聞、問、切,猶人之有四肢也。一肢廢,不成其為人。一要缺,不成其為醫。然必先望、先聞而後切者,所重有甚於切也。乃病家不知此理,往往秘其所患,以俟醫之先言,即以驗醫之能否。豈知病固有證似脈同,而所患大相刺謬。若不先言明白,猝持氣口,其何能中?昔丹溪有叔祖,年七十,患泄瀉,脈澀而帶弦,詢其喜食鯉魚,遂以茱萸、陳皮、生薑、砂糖等藥,探吐膠痰而瀉止。又有鄰人素患疳瘡。

夏初泄瀉,脈亦澀而弦。丹溪曰:此下疳之重者,與當歸蘆薈丸去麝,四劑而瀉止。此兩人證似脈同而治之迥別者,以其問之詳,言之明也。又如其人,或先貴後賤,或先貧後富,暴樂暴苦,始樂後苦,及所思所喜,所惡所欲,所疑所懼之云何。其始病所傷所感,所起所在之云何。

白話文:

要戒除隱瞞病情。醫學經典《醫家四要》說:望、聞、問、切,就像人有四肢一樣。如果缺少了一肢,就不能稱為人;如果缺少了一項診斷方法,就不能稱為醫生。然而,在診斷時,必須先望診、先聞診,然後才切脈,因為望聞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切脈。可是病人往往不懂這個道理,他們總是隱瞞自己的病情,等到醫生先說話,就以此來判斷醫生是否高明。他們不知道,有些疾病雖然症狀和脈象相似,但病因卻截然不同。如果病人不把病情說清楚,醫生就只能憑空猜測,怎麼可能診斷準確呢?

以前,丹溪先生的叔祖,七旬老翁,患了腹瀉,脈象沉澀而帶有弦狀,醫生詢問他平時喜歡吃鯉魚,就用茱萸、陳皮、生薑、砂糖等藥物,治療後吐出膠痰,腹瀉止住了。另外,丹溪先生的鄰居,平時就有疳瘡。

夏初的時候,這位鄰居也得了腹瀉,脈象同樣沉澀而帶有弦狀。丹溪先生說:這是疳瘡嚴重的情況,需要用去麝香的當歸蘆薈丸治療,服用四劑藥後,腹瀉就止住了。這兩個人症狀和脈象相似,但治療方法卻截然不同,是因為醫生詢問詳細,病人也說得清楚明白。

另外,還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經歷,比如曾經是富貴之人,後來家道中落,或者曾經貧寒,後來富裕起來,或者遭遇過巨大的喜怒哀樂,或者心懷憂慮、恐懼等等。還要了解患者最初發病的時候,是受到什麼傷害,感染了什麼,是在哪裡發生的等等。

以至病體日逐轉變之情形,病後所服藥餌之違合,必詳言之,則切脈自無疑惑,投劑便可奏功。若種種諱忌不言,而懵然伸臂授醫,使其倖邀射覆之一中,是直以性命為戲也。王海藏曰:常人求診,拱默惟令切脈。殊不知氣血附於經絡,熱則脈疾,寒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

若得病之因與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之乎?蘇東坡曰:吾疾必盡告醫者,使胸中瞭然,然後診脈,疑似不能惑也。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兩翁真高明之見也,病家不可不知。

一、謹微疾。凡服藥於微,則其病易療。若過半而治療者,什三矣。過七八而治療者,什不得一矣。昔齊中尉潘滿如小腹痛,倉公診曰:病得之酒且內。中尉不復自止於內。二十八日,當溲血而死。居二十五日,果溲血,三日死。王仲宣年二十。仲景謂之曰:君有病,四十歲當眉落,半年而死。

白話文:

病人要將自己的病情和服藥情況詳細告知醫生,才能讓醫生準確把脈,對症下藥。如果隱瞞病情,隨便讓醫生看病,就好比是拿性命在賭博。古人王海藏說,很多病人看病時,只顧著讓醫生把脈,卻不知道脈象只是反映身體氣血的狀況,無法判斷病因。蘇東坡也認為,病人應該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病情,讓醫生了解清楚,這樣才能準確診斷,而不會被誤導。醫生和病人之間應該坦誠相待,才能治好疾病。

古人還指出,疾病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拖延治療則越難痊癒。就像齊國中尉潘滿,因為小腹疼痛,不願告知醫生病因,導致病情惡化而亡。同樣,王仲宣也不願面對病情,最終也英年早逝。

授五石湯令服,可免。居數日,復問之。詭云:已服湯。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後至期果如其言,眉落而死。今人染病在身,不自珍惜,罔遵醫戒,忽略初機。直至深重,乃始張惶,卒以喪亡而不救。噫!晚矣。

一、慎藥石。病家有三種陋習。一者聽信師巫,廣行殺戮,禱賽鬼神,而醫藥反若可緩,煎調漫托匪人。二者不明藥理,旦暮更醫,致使源流不清,臧否淆溷,亂投雜劑,罔知適從。三者自命知醫,膠持意見,妄為加減,以掣醫人之肘。有此三弊,雖倉扁無以見其能矣。善養者知之。

白話文:

我給病人開了五石湯,告訴他喝了就能免除疾病。過了幾天,我又去詢問他。他狡猾地說已經喝了湯。仲景說:「他的氣色和身體狀況,根本不像喝了藥的樣子,你怎麼如此輕視自己的性命呢?」結果到了預定的時間,果然不出所料,他的眉毛掉光,然後就死了。現在的人染上疾病,不珍惜自己的身體,也不遵循醫生的囑咐,忽視疾病的初期徵兆。等到病情嚴重了才驚慌失措,最終因病去世而無藥可救。唉!實在是太晚了。

應該要謹慎用藥。病人有三種不良習慣。第一種是相信巫師,廣泛使用殺生之法,祈禱鬼神,而對醫藥反而認為可以緩慢使用,煎藥調配漫不經心,交給不負責任的人。第二種是不瞭解藥理,早晚換醫生,導致病因不清,優劣混淆,亂投雜藥,不知該怎麼辦。第三種是自己認為懂醫術,固執己見,隨意增減藥物,阻礙醫生施救。有這三種弊端,即使是扁鵲也無能為力。懂得養生的人應該知道這些道理。

2. 尊生十二鑑

(楫著)

遠房室

經脈篇云:人始生,先成精。又上古天真論為《素問》首篇,亦單說得一精字。蓋精者,先天之胚胎,生生之種子也。故欲修長年,必先遠色,矧病者乎。病既因虛致邪,務宜堅城卻寇。

寡嗜欲

嗜欲不滿,心無寧時。損耗精神,莫此為甚。人非木石,安能絕無。簡而寡之,斯為得矣。

斷思想

思想無窮,神結於內。展轉勿置,煩由以生。時日未覺,久則暗損氣血多矣。亟宜斬絕。

消暴怒

《內經》云:怒則氣上。上而不下,病從生矣。甚有嘔血者,痰塞僕蹶者,皆氣上不下故耳。能臨事顧身,怒將潛滅。

白話文:

遠房室

《經脈篇》說:人剛出生,首先形成精氣。而《素問》的開篇《上古天真論》也單獨提到了「精」字。這說明「精」是先天的胚胎,是生命的種子。所以想要長壽,就必須遠離房事,更何況是病人呢?病人因虛弱而招致外邪入侵,更應堅守城池,抵禦敵寇。

寡嗜慾

嗜慾無止境,心神便無法安定。這會損耗精神,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人不是木頭石頭,怎麼可能完全沒有慾望呢?只要簡化慾望,減少它們,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斷思想

思慮無止境,神氣就會被困在內心。反覆思慮,不得安寧,煩惱就會滋生。時間不知不覺流逝,長久下去就會暗中損耗氣血。應當及時斬斷思緒。

消暴怒

《內經》說:生氣就會使氣往上衝。氣往上衝而不下,疾病就會產生。甚至會出現嘔血、痰塞昏倒等情況,都是因為氣往上衝而不下造成的。能夠在遇到事情時照顧好自己,怒氣就會慢慢消失。

戒勞動

動而生陽,勉力動之成火矣。故勞字上從火,下從力。動亦從力、從重,非重力不能動也。勞動,則氣火煩沸,諸火上騰,病變不出。而素有火疾者,更為甚焉。惟靜逸為對治之法。

省言語

言由心發。既發於心,則恐其錯誤,未免煩費吾心,細為檢點。又人之一言一語,必由呼吸而出。費心損神,呼吸損氣。神氣兩虧,於人何益?

慎起居

起居者何,一切行住坐臥,早起晚息也。慎起居者何,言一切行住坐臥,早起晚息間,謹而慎之。勿使風寒暑濕之邪,乘虛侵襲。而病中尤當防備,要令我城堅固,莫教圍寇益兵。

白話文:

戒勞動

運動可以生陽氣,但過度勉強勞動就會導致內火旺盛。所以「勞」字上面是「火」,下面是「力」,意指過度用力就會產生火。而「動」字也從「力」和「重」,表示非重力不能產生運動。

過度勞動,會使氣火躁動沸騰,諸火上湧,病變就容易產生。而原本就有火熱之症的人,情況會更加嚴重。因此,只有靜養休息纔是治療的最佳方法。

省言語

言語發自內心。一旦心念產生,就怕說錯話,必然要費心思去仔細斟酌,這就消耗心力。而且,人每說一句話,都需要藉由呼吸來發聲。費心傷神,呼吸耗氣,神氣俱損,對人有何益處呢?

慎起居

起居指的是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包括行、住、坐、臥,以及早睡早起。慎起居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一切行、住、坐、臥,以及早睡早起都要小心謹慎,不要讓風寒暑濕等外邪趁虛而入。尤其是在生病期間,更要加倍防備,就像要讓自己的身體像堅固的城池一樣,不讓敵人入侵。

勿迎送

迎送勞形。周全於迎送之間,則勞神矣。諒我病夫,雖禮可廢。

節飲食

飲食賴以養生。而養生中,有戕生者。故生氣通天論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傷者,言其偏勝也。五味且不可偏,而乃有偏於涼冷,偏於炙煿,偏於膏粱,偏於曲糵者。漸令濕熱垢膩,久積腸胃。一旦發為瘡瘍疔毒,痰火癰疽,種種惡疾,必不能免。人又何苦取一時之快,而博他日之大不快也。愚哉!

檢藥石

藥石聽醫,吾何以檢之哉?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棄之。善與不善,評之於理而已。更有效醫自試,君佐妄施,致令輕者困,重者篤。忽於入口,遺而噬臍,愚之甚矣。

白話文:

【勿迎送】

不要在接客或送客上費心力。在迎送之間盡力,會使精神疲憊。請理解我這病弱之人,即使禮儀也可以省略。

【節飲食】

飲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然而在養生中,有能傷害生命的飲食方式。《生氣通天論》提到:陰氣的生成,根本在於五味。陰的五臟,受到五味的傷害。受到傷害的意思是指飲食過度或偏嗜某味。五味都不可過度,卻有人偏愛涼冷、炙煿、膏粱、曲糵(醃製食品)等。長此以往,會導致濕熱、污垢、膩膩的物質在腸胃裡積聚。一旦發病成為瘡瘍、疔毒、痰火、癰疽等各種惡疾,必定無法避免。人們又何必為了暫時的愉悅,而招致未來的大痛苦呢。真是愚蠢啊!

【檢藥石】

藥材和食物,由醫生指導使用,我該如何檢驗其效果呢?選擇好的遵循,而不好的拋棄。好與不好,只需根據道理來評斷。再有效果的藥物也要自己試驗,如果君主和輔佐的人胡亂施用,導致輕症變重,重症更嚴重。忽視飲藥後的反應,反而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真是太愚蠢了。

修德行

古語云:人有善念,天必從之。故國有災異,君惟修德,可以弭之。是君一身修德,即能蔭庇一國,而人一心修德,豈不能獲免己身。所謂修德者何,即懺悔改過也。要在掃除舊習,頓悟昨非,束步繩趨,兢時惕日,如此不輟,如此終身,是之謂真懺悔,真改過也。天意自然向注,凶眚自然潛消。若急來抱佛腳,上岸討行李,試問頭上翁,已早知之矣。

明用度

諺言黃白為世間活寶。寶固不可浪費,活豈教人死守乎。有等家富矣,而貧狀浮面,窮語掛唇,惟利是圖,卑汙不顧。詎知此生之光景有限,饒君粟貫陳紅,究竟來一樣耳。較彼處貧安,隨分樂者,果孰得孰失乎?噫!良可悲也。

白話文:

修德行

古人說:「人若有善念,上天必定會回應。」所以國家遇到災禍,君王只要修德,就能化解。這表示君王自身修德,就能庇佑整個國家,那麼一個人用心修德,難道不能免除自身的災難嗎?

所謂修德,就是懺悔改過。要掃除舊有的壞習慣,頓悟過去的錯誤,踏上正途,時刻謹慎,日日警惕。這樣持之以恆,終身不懈,這纔算是真正的懺悔,真正的改過。上天的意志自然會眷顧,災禍自然會消弭。如果等到災禍臨頭才抱佛腳,上岸纔想著要行李,試問那些見多識廣的老者,早就知道結果了。

明用度

俗話說:「黃金白銀是世間的活寶。」寶物固然不能浪費,但活著的人難道要死守著它嗎?有些人雖然家財萬貫,卻擺出一副貧窮的樣子,嘴裡說著窮苦話,只知道貪圖利益,不顧廉恥。難道他們不知道人生光景有限嗎?就算你擁有滿屋的金銀財寶,到頭來都一樣。相比之下,那些安貧樂道的人,究竟是誰得到,誰失去呢?唉!真是令人感到悲哀啊!

閩李廉泉者,商吾淅。戊辰正月,忽中風昏憒。延醫治療,至四月不愈。召余診。余與藥,復諄諄戒忌。逾月,復不減。詢知其以余所囑戒忌者,竟忘矣。因命筆書調攝事宜十二則,令置座右。不月而李疾頓愈。是知調攝力勝吾籠中物百倍,敢梓傳為病家一助云。

寇宗奭曰: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白話文:

福建的李廉泉先生,是個商人。戊辰年正月,他突然中風昏迷。找醫生治療,一直到四月都沒有好轉。他請我診治,我開了藥方,並一再叮囑他注意飲食起居。過了月餘,病情依然沒有減輕。詢問之下才知道,他竟忘記了我囑咐的禁忌事項。於是,我寫了十二條調養身體的方法,要他放在床邊,時時提醒自己。不到一個月,李先生的病就完全好了。由此可知,調養身體的力量遠勝過藥物,所以我將這些經驗記載下來,希望能幫助那些正在疾病中的人。

寇宗奭說:那些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放縱自己的心性,追求享樂,為了智慧和技巧而操勞心神,為了得失而擔憂害怕,為了禮節而勞苦奔波,為了財富和地位而奔波勞碌。這四種追求放縱無度,就會使心臟生病。過度勞累身體,暴躁易怒,逆著氣性,迎風飲酒,嗜食辛辣鹹的食物,就會使肝臟生病。飲食生冷,溫涼失調,長時間坐著或躺著,暴飲暴食,飢飽失常,就會使脾臟生病。過度喊叫,爭吵辯論,冒犯冷熱,貪食鹹苦,就會使肺臟生病。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謹此五者,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此謂矣。

寇宗奭曰: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至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朱丹溪曰: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是故已病而求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慮而預防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白話文:

寇宗奭說:想要獲得安樂,關鍵在於懂得保養。而且,能夠滋養身體的藥物很少,而攻治疾病的藥物卻很多,不可不慎察。由此可知,人的生命需要保養,不要因為貪圖一時的享樂,而傷害自己的身體。一旦失去了保養,疾病就會產生。如果治療方法不當,病情就會反覆無常。預防疾病,應該在平時就注意,所以說:「安逸時不要忘記危險,生存時不要忘記死亡。」這是聖人對我們的預警。

第三段

朱丹溪曰: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是故已病而求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慮而預防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朱丹溪說:與其在生病之後才治療,不如在健康時就保養身體。因此,生病了才求醫治,是醫生的做法;未病先治,纔是養生之道。如果這樣,用心思考,提前預防,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這就是聖人不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而是預防疾病發生的道理。

《食治通說》云:燕居暇日,何所用心。善養形神,周防疾患。常存謹畏,無失調將。食飲之間,最為急務。安危所繫,智力可分。與其畏病而求醫,孰若明理以自求。與其有病而治以藥,孰若抑情而預治。情斯可抑,理亦自明。能任理而不任情,則所養可謂善養者矣。防患卻病之要,其在茲乎。

寇宗奭曰:夫用藥如用刑。刑不可誤,誤即幹人命,用藥亦然。一誤,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後議定,議定然後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今醫人才到病家,便以所見用藥。若高醫識病知脈,藥又相當,如此即應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亂投湯劑,逡巡便至困危。

白話文:

《食治通說》雲

在家閒暇時,應該把心思放在哪裡呢?最好的方法是用心養護身體和精神,預防疾病。時刻保持謹慎和警覺,不要讓自己失調。飲食方面,是最重要的,關係著安危,不可掉以輕心。與其害怕生病後纔去求醫,不如明白道理,自己預防疾病。與其生病了才用藥治療,不如剋制自己的情緒,預先防治。只要能剋制情緒,道理自然就明瞭。能夠按照道理行事,而不是任由情緒支配,這樣纔算是真正懂得養生之道。預防疾病的關鍵,就在於此。

寇宗奭曰

用藥就像行刑,刑罰不能出錯,出錯就會要人性命,用藥也是一樣。用藥出錯,就可能置人於死地。然而刑罰有審判官,經過審查證據,確定罪行後才會宣判。這是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復活,所以必須如此謹慎。現在很多醫生,一到病人家中就根據自己看到的症狀就用藥。如果醫術高超的醫生能夠準確判斷病症和脈象,用藥也恰到好處,那麼效果就會立竿見影。但如果是庸醫,就亂投藥,很快就讓病人陷入困境。

如此殺人,何太容易。世間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擇醫,平日未嘗留心於醫術也。可不懼哉。

《物理論》曰: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數。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診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豈區區俗學者能之哉。

陶弘景曰:醫貴有恆,不可權飾妄造。所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九折臂者,乃成良醫,蓋謂藥功積深故也。今之承藉者,多恃炫名價,不能精心研習,虛傳聲美。京邑諸人,皆尚聲譽,不取實學,聞風兢往。自有新學該明,而名稱未播貴勝,以為始習,多不信用。委命虛名,良可惜也。

白話文:

這樣殺人,實在太容易了。世間這種事很多,都是因為病人不慎選醫,平時也沒用心學習醫術,實在令人不寒而慄。

《物理論》說:醫生,非仁愛不可托付,非聰明達理不可重任,非廉潔淳良不可信賴。所以古人用醫,必選有聲望的醫者。他們的品德要仁慈寬厚,博愛眾生;他們的智慧要通達明理,能解疑釋惑;他們要了解天地神明運行法則,能預知生命吉凶禍福;能辨別虛實寒熱,把握疾病發展規律;能根據病情輕重,調整藥物劑量;能深入淺出,細微入微,這樣才是真正的良醫,豈是那些粗淺庸醫能比擬的?

陶弘景說:行醫貴在持之以恆,不可隨意敷衍,更不可虛假造作。所以醫生要三代行醫,才能讓人信服其藥效。九次折斷手臂的人,才能成為良醫,因為他們的藥理經驗積累深厚。如今很多醫生,只靠誇耀名聲和價格,不認真學習鑽研,虛假宣傳。京城的百姓,都崇尚名聲,不重視實際本領,聽到風聲就蜂擁而至。即使有新學精通醫術,但名聲尚未傳播,就被人輕視,認為是新手,不願信任。將性命託付給虛名,實在是太可惜了。

吳球曰:西鄉一人患病,久慕城間名醫,輿迎治病。因事絆,不得親行,遂令伊兄前去。患者不樂,服藥無效,遂送歸。仍請本醫。至途遇兄,詢其病源。兄曰:某病,某脈,用某藥,今在此囊中。遂將藥帶至病家。病者聞至,遂有喜色。診脈後,竟將前藥煎與服之。病者曰:此藥氣味與前者大不相同。

須臾問曰:何如?答曰:稍可。次日又進,其病瘳矣。籲!藥一也,其氣味異焉,蓋其人疑心故耳。

宋景濂贈鄭院判序云:有其術而無所於用,值可用之機而人不能任之。欲望其以有成者,百家之所難也,惟醫為甚。扁鵲、華佗,天下固不常有也。使有之而值淺易之疾。遇難語之人,上之不足展吾術,次之不能從吾所欲為。法宜針而責我以砭,法宜實而命我以虛。乖迕拘執,卒之與恆醫無異。

白話文:

吳球說:西邊鄉下有個人生病了,他很久以來就仰慕城裡有名的醫生,於是雇人抬著他去城裡看病。因為有事情耽擱了,他沒辦法親自去,就讓自己的哥哥去。病人很不高興,吃了藥也不見效,於是就送他回家。病人仍然請了當地的醫生。在路上遇到了他的哥哥,就問他病情。哥哥說:「他得了某種病,脈象是某種脈,用某種藥,現在藥就在這個袋子裡。」於是就帶著藥去病人家。病人聽到他來了,就很高興。醫生診完脈後,竟然就把哥哥帶來的藥煎了給病人喝。病人說:「這藥的味道和以前的大不一樣。」

過了一會兒,醫生問:「感覺怎麼樣?」病人回答:「稍微好了一點。」第二天又吃了一劑,病就好了。唉!藥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味道不同而已,這是因為病人心裡懷疑的緣故。

宋景濂贈給鄭院判的序文裡寫道:有醫術卻沒有地方施展,遇到可以發揮的時候,病人卻不能信任你。想要讓醫生取得成功,是各行各業都很難做到的,尤其以醫術最為難。扁鵲、華佗,天下哪裡會經常有呢?就算有這樣的醫生,卻遇到簡單的疾病,碰到不善於溝通的人,一方面無法充分展現自己的醫術,另一方面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應該用針灸,卻要求我用砭石;應該用實證的方法,卻要我用虛證的方法。因為種種阻礙和執著,最終就和普通的醫生沒有什麼區別了。

是豈醫之罪哉?勢使然也。誠有善任人者,惟吾所用而不較,期以成效而不泥於私謀,人人皆可得而勉矣。故疾有死於過愛而生於達理。過愛者,恐其危而不肯任人。達理者,知非己之所能為,則信人而求其成效。其達者,乃所以生之,而愛乃所以殺之也。若福建承宣布政使陳君彥銘,其達理者歟。

陳君之妻,偶得寒疾,羸弱已甚,徵太醫院判官鄭某治之。鄭請曰:愈否在我,幸無撓我。陳君許諾。鄭君乃視脈而療之。或謂藥性與疾戾,以語懾陳君。君不聽,任之不變。已而果愈。陳君出金帛謝之。鄭君辭曰:子善任吾故爾。使子不我任而自用,雖欲愈,可得耶?

白話文:

這難道是醫生的過錯嗎?實則是由於時勢使然。如果真有善於任用人才的人,只要用我,不與我計較,只期盼達成效果,不拘泥於私心,那麼每個人都可努力做到。因此,疾病有因過度愛惜而致死,也有因通達事理而得救的。過度愛惜的人,害怕病人有危險,就不敢任用別人。通達事理的人,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就信任別人,並期待他們能取得成效。通達事理,纔是救治疾病的方法,而過度愛惜,反而是致命的因素。像福建承宣佈政使陳君彥銘,就是通達事理的人啊。

陳君的妻子,偶然患上寒疾,身體十分虛弱,就請太醫院判官鄭某醫治。鄭某請求道:能不能治好,全在我,希望您不要干涉我。陳君答應了。鄭某就診脈並治療。有人說藥性與病情相剋,用言語嚇唬陳君。陳君不聽,仍然信任鄭某,沒有改變主意。後來果然治好了。陳君拿出金帛感謝鄭某。鄭某拒絕道:您善於任用我,所以才治好了。如果當時您不信任我,而自己亂用藥,就算想要治好,可能嗎?

孫真人曰:世間凡有病人親朋、故舊,交遊來問疾,其人曾不經事,未讀一方,自誇了了,詐作明能,談說異端。或言是虛,或言是實,或云是風,或云是蟲,或云是水,或云是痰。紛紛謬說,種種不同。破壞病人心意,不知孰是,遷延未就。時不待人,歘然致禍,各自散走。

是病先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賾方書,博覽古今,事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

《見聞搜玉》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無,斯為聖人。節而不縱,可謂賢人。縱而不節,是為下愚。蓋殺生以資口腹,淫欲以喪天真,二者更相助法。因美飲食,則血氣盛。血氣盛,則淫欲多。淫欲多,則反損血氣。血氣損,則又賴飲食以資補。是二者更相造罪也。

白話文:

孫真人說:世間凡是有病人親朋好友,來探病,那些人自己沒有實際經驗,也未曾讀過醫書,就自誇自己很懂,假裝很厲害,說些奇奇怪怪的說法。有人說病是虛的,有人說病是實的,有人說病是風引起的,有人說病是蟲引起的,有人說病是水引起的,有人說病是痰引起的。各種說法都錯誤,各有各的不同。這樣會讓病人心煩意亂,不知道誰說的是真的,病就拖延著無法痊癒。時間不等人,很快就會釀成大禍,最後大家就各自散去。

是病先須好人及好名醫,識病深淺,探賾方書,博覽古今,事事明解者看病。不爾,大誤人事。

生病了,一定要找善良的人和好的醫生,他們要能夠辨別病情深淺,精通醫書,博覽古今,對各種事都能明白的人來治病。不然的話,就會耽誤病情,造成大錯。

《見聞搜玉》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無,斯為聖人。節而不縱,可謂賢人。縱而不節,是為下愚。蓋殺生以資口腹,淫慾以喪天真,二者更相助法。因美飲食,則血氣盛。血氣盛,則淫慾多。淫慾多,則反損血氣。血氣損,則又賴飲食以資補。是二者更相造罪也。

《見聞搜玉》書中說:飲食男女,是人的基本慾望。能夠完全剋制慾望,就稱得上是聖人。能夠節制而不放縱,就可稱爲賢人。放縱而不節制,就是愚蠢的人。因爲殺生是爲了滿足口腹之慾,淫慾會損害人的天性,這兩者互相助長。因爲美味的食物,會使人血氣旺盛。血氣旺盛,就會導致淫慾過盛。淫慾過盛,又會反過來損害血氣。血氣受損,又需要靠食物來補充。所以這兩個慾望相互造罪。

若欲省口腹,先節淫欲。若能節淫欲,即可省口腹,此乃安身延年之道。若縱之,則人生受用之數有限,限盡則早終矣。

徐真甫云:愚見患者小愈,胃氣才回,咸謂以為能食者不死,率意恣欲,妄投厚味,惟其不嗜勝人為憂。噫!弗思甚也。殊不悟厚味遂邪。古人攝養,每以寡嗜欲,薄滋味為先。況病人傷敗之際,而又重傷,其不危殆者寡矣。又見久病之人少愈,而目尚昏,腰尚重痛,謂病久鬱抑,精閉不通,率爾入房,以疏鬱結。

往三行而病遽起,反至不救者多矣。飲食不節,反輕為重,反安為危者,歷歷有之。此天下之通弊,惟賢者知之。

《本草衍義》云:身以安樂為本,安樂以保養為本。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憺虛無,雜事全真,內外無寄。

白話文:

如果想要節省飲食,首先要節制慾望。能夠節制慾望的人,就可以節省飲食,這是保持身體健康和延長壽命的方法。如果不加控制地放縱自己,則人的生活享受是有限度的,一旦達到極限就會早早結束生命了。 徐真甫說:“我認爲病情稍微好轉後,脾胃功能剛剛恢復時,人們常常認爲可以吃很多東西而不死,於是隨意滿足自己的食慾,亂投大量美味的食物,只擔心不能勝過別人。唉!這真是不夠思考啊!他們不知道過多的味道會助長邪惡的東西。”古人在保養身體方面,總是強調要減少慾望,少吃味道濃厚的食物爲首要原則。更何況在生病的時候,更應該避免再次傷害到已經受傷的身體,否則危險的情況將會很少出現。我還見過一些長期患病的人,在病情稍好之後眼睛仍然模糊不清,腰部還感到沈重疼痛,就以爲是因爲長時間壓抑導致經絡閉塞,所以隨便進行性行爲來疏通鬱結的情緒。 結果往往會導致病情突然加重,並且無法輓救。飲食沒有規律反而會使輕症變成重症,使安全變爲危機的事情比比皆是。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有賢明的人才能理解這一點。 《本草衍義》上寫道:“人體健康的基礎在於快樂和平靜,而快樂和平靜則依賴於保養。基礎穩固的話,疾病就不會產生,也不會發生意外事故。養生的道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養精神、珍惜氣力以及預防疾病。忘記情感和智慧,保持平靜的心態,雜務全部歸真,內外都沒有寄託。”

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元一之本根,固歸真之精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得宜,溫涼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

和氣湯,專治一切客風怒氣、怨氣、抑鬱不平之氣。先用一忍字,後用一忘字。

上二味和勻,不語唾送下。服後更飲醇酒五、七杯,使熏然半酣尤佳。

快活無憂散,除煩惱,斷妄想。

上二味等,研為極細末,用清淨湯調服。凡合此藥,先要灑掃一淨室。窗欞虛朗,前列小檻,栽花種竹,貯水養魚。室中設一幾、一榻、一蒲團。每跏趺靜坐,瞑目調息,將前藥服之。至三炷香久,任意所適,或散步空庭,吟弄風月,或展玩法帖名畫,或歌古詩二、三首。倦則啜苦茗一甌,就枕偃息。

白話文:

如果能做到這樣,心神就不會內耗,外境也不再迷惑心智,真我本性不被雜念污染,心神自然安定。這就是養神的道理。

要守住元氣的根本,堅固真氣精華,三焦定位,六邪消失,識心空明,達到大同境界,這樣氣機自然穩定。這就是惜氣之道。

飲食要合適,溫涼要適度,出入要避免接觸八邪,睡眠要自然,不要勉強,這樣身體自然安康。這就是防病的要訣。

[和氣湯]

專門治療各種外來的風邪、怒氣、怨氣、抑鬱不平之氣。首先要學會忍耐,然後要學會忘卻。

將這兩種藥材混合均勻,不說話,用唾液送服。服藥後再喝五到七杯醇酒,微醺更好。

[快活無憂散]

能夠去除煩惱,斷除妄想。

將這兩種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清水調服。服用此藥時,要先將房間打掃乾淨。窗戶明亮通透,前面設置小欄杆,種植花草竹子,養魚蓄水。房間裡放一張桌子、一張牀、一個蒲團。每次盤腿靜坐,閉目調息,服下藥物。等三炷香時間過後,隨意活動,可以散步庭院,吟詩賞月,也可以欣賞書法繪畫,或者唱幾首古詩。累了就喝一杯苦茶,枕頭休息。

注釋

  • 神:心神,指精神、意識。
  • 內耗:指精神消耗,心力交瘁。
  • 真一:指真我本性,本心。
  • 元一:指元氣,生命之根本。
  • 三焦:中醫理論中的三焦,是人體氣機運行的一個重要部位。
  • 六賊:中醫理論中的六種致病因素:風、寒、暑、濕、燥、火。
  • 八邪:指八種致病因素:風、寒、暑、濕、燥、火、痰、瘀。
  • 寤寐:指醒著和睡覺。
  • 忍:指忍耐,剋制。
  • 忘:指忘卻,放下。
  • 醇酒:指濃酒。
  • 燻然半酣:指微微醉意。
  • 跏趺:指盤腿坐姿。
  • 瞑目:指閉眼。
  • 調息:指調整呼吸。
  • 三炷香:指三炷香的時間,約半小時。
  • 空庭:指庭院。
  • 吟弄風月:指吟詩賞月。
  • 灑掃一淨室:指將房間打掃乾淨。
  • 窗欞虛朗:指窗戶明亮通透。
  • 栽花種竹:指種植花草竹子。
  • 貯水養魚:指養魚蓄水。
  • 幾、榻、蒲團:指桌子、牀、蒲團。
  • 苦茗:指苦茶。
  • 就枕偃息:指枕頭休息。

久之,覺神清氣爽,天君泰然,不知人間有煩惱,不見我心有妄想,斯則效可睹矣。

我命在我,不在於天。愚人所自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情,不知自惜,故虛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崩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

《吳山裡人日記》云:太上曰:真人在己,莫問鄰。老子曰:事天治人莫如嗇,是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則彼家採戰之說,決非真道可知矣。其原始於富貴。人既欲長生,又耽情欲。方術之士因進其說,以逢其欲,而要重糈。據余所見,士大夫誤信而誤用之,弱者必夭,強者必衰,大都不得終其天年,況長生乎。

白話文:

過了一段時間,就會感覺精神清爽,心神安寧,不知人間有煩惱,不見心中有妄想,這效果就顯而易見了。

我的命運掌握在我自己手中,不在於天命。愚蠢的人之所以會招致各種疾病和風邪,都是因為放縱情慾,不懂得愛惜自己,所以才會虛損生病。就像枯朽的樹木遇到風就會折斷;將要崩塌的岸邊遇到水就會先倒塌。現在即使無法服用藥物,只要懂得養精蓄銳,節制情慾,也能活到一百二百年。

《吳山裡人日記》中記載:太上老君說:「真人就在自身,不必去問鄰居。」老子說:「事奉上天,治理人世,莫過於節儉,這就是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所以那些鼓吹戰爭、爭奪的說法,絕對不是真道。這些說法源於對富貴的追求。人既想要長生,又沉迷於情慾。那些術士便迎合他們的慾望,推銷他們的說法,以此謀取巨額財富。我所見到的,那些士大夫誤信這些說法,並誤用這些方法,體弱者必早夭,強壯者必衰敗,大多都無法善終,更何談長生呢?

夫參、耆,草木也,可以補虛。酒肉、長食也,可以助羸。秋石、河車,人所棄也,制而服之,可以起廢。如所云二絃真氣,童少津液,豈得無補。但採取之法,既無真傳;臨境之時,又多危險。所得者少,所失者多,不如一切屏絕可也。

《奉親養老書》云:老人之食,宜其溫熱熟軟,忌黏硬生冷。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進平補下元藥一服,女人則平補血海藥一服,無燥熱者良。尋豬、羊腎,煮一杯壓之,五味蔥薤鶉膐等粥皆可。至辰時,服人參平氣散一服,然後次第以順四時溫軟飲食進之。食後引行一、二百步,令運動消散。

白話文:

人參、黃耆都是草本植物,可以補虛。酒肉是長久食用的食物,可以幫助體虛的人恢復。秋石、河車都是人們丟棄的東西,經過加工製成藥物服用,可以恢復衰弱的機能。就像有人說二絃真氣、童少津液,難道不需要補充嗎?只是採集這些東西的方法沒有真正的傳承,而且在採集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危險。得到的少,失去的多,不如完全放棄。

《奉親養老書》說:老人的飲食應該溫熱、熟軟,避免黏硬、生冷。每天早晨,應該先喝一杯醇酒,再服用平補下元藥一劑,女性則服用平補血海藥一劑,沒有燥熱的藥物最好。然後煮豬腎或羊腎,壓成一杯,加入五味蔥薤鶉膐等做成粥都可以。到辰時,服用人參平氣散一劑,之後再依序服用符合四時溫軟的飲食。吃完飯後,要散步一、兩百步,讓身體運動消化。

臨臥時,進化痰利膈人參半夏丸一服。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穀氣長存。若頓令飽食,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之大要也。日只可進前藥三服,不可多餌。如無疾患,亦不須服藥,但只調停飲食,自然無恙矣。

《奉親養老書》云:老人藥餌,只是扶持之法。只可用溫平順氣,進食補虛、中和之藥治之。不可用市肆贖買、他人惠送、不知方味及狼虎之藥。與之服餌,切宜詳審。

《奉親養老書》云:天癸數窮,則精血耗竭。神氣浮弱,返同小兒,全假將護以助衰晚。若遇水火兵寇,非橫驚怖之事,必先扶持老人於安穩處避之,不可喧忙驚動。尊年之人,一遭大驚,便至冒昧,因生余疚。凡喪葬凶禍,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問。寢寐飲食,不可令驚。

白話文:

睡覺前,可以服用人參半夏丸一劑來化痰利膈。年長者不宜一次吃太多,要少量多次,讓脾胃容易消化吸收,保持營養充足。如果一次吃太飽,腸胃虛弱,消化不了,就會生病。作為子女,要用心體會這些養老的要點。每天服用藥物最多三次,不要過量。如果沒有病,也不用吃藥,只要調整飲食,自然會健康。

《奉親養老書》上說:老人服藥,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只可以用溫和、平順、補氣、補虛、中和的藥物來治療。不能使用市面上隨便購買的、別人送的、不知道藥性或含有毒性的藥物。給老人吃藥,一定要仔細審慎。

《奉親養老書》上說:人到老年,腎氣衰竭,精血耗損,精神虛弱,如同幼童,需要悉心呵護才能安度晚年。遇到水火兵寇等意外事件,或者突然驚嚇,都要先將老人安置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慌張驚動。年長者,如果受到重大驚嚇,容易生病,留下後遺症。喪葬凶禍,不要讓老人參加。生病危重,不要去探問。睡覺、吃飯時,不要驚擾老人。

悲哀憂愁,不可令人預報。穢惡臭敗,不可令聞。生冷黏硬毒物,不可令食。蔽漏卑濕,不可令居。卒風暴寒,不可令冒。煩惱大熱,不可令中。動作行步,不可令勞。暮夜之食,不可令飽。陰霧晦暝,不可令飢。假借鞍馬,不可令乘。偏僻藥餌,不可令服。廢宅欹宇,不可令入。

墳園塚墓,不可令遊。危險之地,不可令登。淵急之水,不可令渡。闇昧之室,不可令孤。凶禍遠報,不可令知。輕薄婢使,不可令親。家園冗事,不可令管。皆宜忌之,以保長年。

《奉親養老書》云:老人骨肉疏,冷風易中。若窄衣貼身,暖氣著體,自然氣血流利,四肢和暢。雖遇盛夏,亦不可袒露。其頸後連項,常用紫軟夾帛,自頸後巾幘中垂下著肉,入衣領中,至背脾間,以護腠理。中年人肌肉瘦怯,腠理開疏。若風傷腠中,便成大患。深宜慎之。

白話文:

悲傷憂慮的事情,不能預料。污穢腐敗的氣味,不能聞到。生冷、黏稠、堅硬、有毒的食物,不能食用。陰暗潮濕的地方,不能居住。突然的風暴和寒冷,不能冒險。煩惱和過度的熱,不能接觸。行動和行走,不能過勞。晚上吃的食物,不能過飽。陰暗的天氣,不能餓著。不安全的地形,不能攀登。深水,不能渡過。黑暗的房間,不要獨自一人。可能帶來災禍的消息,不要知道。輕浮的女僕,不要親近。家務事,不要自己管理。這些都應該避免,以維護長期的健康。

《奉親養老書》說:老年人的骨頭和肌肉變得疏鬆,容易受到冷風侵襲。如果穿著緊身的衣服,讓暖氣貼近身體,自然能使血液流通,四肢舒暢。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應該避免裸露。在脖子後連接背部的地方,經常使用紫色的軟夾棉布,從圍巾或帽子中垂下,進入衣領,直到背部的脾臟位置,來保護皮膚的孔隙。中年人的肌肉細弱,皮膚孔隙開放。如果風傷害了皮膚孔隙,就會造成嚴重的問題。應該特別謹慎。

《瑣碎錄》云:老不醫風。非不醫風也,只當調氣爾。少不醫勞,非不醫勞也,只當調脾爾。

《瑣碎錄》云: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困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

《千金要方》云:大喜大悲、男女熱病未瘥、女子月血新產者,不可合陰陽。熱疾新瘥,交者死。

《千金要方》云:老子曰:凡人生多疾病者,是風日之子。生而早死者,是晦日之子。在胎而傷者,是朔日之子。生而母子俱死者,是雷霆霹靂日之子。能行步有知而死者,是下旬之子。兵血死者,是月水盡之子,又是月蝕之子。能胎不成者,是弦望之子。命不長者,是大醉之子。

白話文:

《千金要方》引用老子說:凡是人生病多的人,是出生在刮風的日子裡。出生不久就夭折的人,是出生在晦日(初一、十五日)的人。在胎中就受損的人,是出生在朔日(初一日)的人。出生時母子雙亡的人,是出生在打雷閃電的日子裡。能走路有知覺卻夭折的人,是出生在下旬的人。因戰爭或流血而死的人,是出生在月水盡(月底)的日子裡,也是出生在月蝕的日子裡。不能成胎的人,是出生在弦望(初七、廿三日)的日子裡。命不長的人,是出生在母親大醉的時候。

不癡必狂者,是大勞之子。生而不成者,是平曉之子。意多恐悸者,是日出之子。好為盜賊貪欲者,是禺中之子。性行不良者,是日中之子。命能不全者,是日映之子。好詐及妄者,是晡時之子。不音耳聾者,是人定之子。天地閉,氣不通,其子死。夜半合陰陽,生子上壽賢明。

夜半後合會,生子中壽,聰明智慧。雞鳴合會,生子下壽,克父母。此乃天地之常理也。

《千金要方》云;患赤目,須忌房事。不然,令人患內障。

《千金要方》云:善攝生者,凡覺陽事轉盛,必謹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以自賊也。若一度製得,則一度火滅,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縱情施瀉,即是膏火將滅,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

白話文:

不痴不狂的人,是勞碌之人所生;天生不足的人,是清晨時分所生;多疑驚恐的人,是日出時分所生;喜歡盜竊貪婪的人,是午後時分所生;品行不端的人,是正午時分所生;命運不全的人,是日落時分所生;喜歡欺騙和胡說的人,是傍晚時分所生;耳聾失聰的人,是晚上人靜時分所生;天地閉塞,氣息不通,孩子會夭折;半夜陰陽交合,生下的孩子長壽賢明。

半夜之後陰陽交合,生下的孩子中等壽命,聰明智慧;雞鳴時分陰陽交合,生下的孩子短命,剋父母。這是天地間的常理。

《千金要方》記載:患赤目者,需忌房事,否則會患內障。

《千金要方》記載:善於養生的人,當感覺到陽事過盛時,要謹慎克制,不可放縱心意,以至於自損。如果能控制住一次,便能熄滅一次火,增加一次精氣。若不能控制,縱情放縱,就像油燈將滅,還要再倒掉油,豈不是自毀前程?

《千金要方》云:夜夢惡,不須說。旦以水面東噀之。咒曰:惡夢著草木,好夢成寶玉。即無咎也。

巢氏《病源論》云:人臥不寤,皆是魂魄外遊,為他邪所枕錄,欲還未得,致成魘也。忌火照,則神魂不復入,乃至於死。而人有於燈光前魘者,是本由明出,故不忌火。

葛洪《肘後方》云:人忽不寤,勿以燈照之,殺人。但痛齧其踵及足拇指甲際而唾其面,則活。取韭搗汁,吹鼻中。薤汁亦得。冬月用韭根汁灌於口中。

《瑣碎錄》云:浴出不可和衫裙寢熟。恐成外腎疼,腰背拳曲。

方勻《泊宅篇》云:眼疾不可浴。浴則病,甚至有失明者。能斷沐頭,則一生無眼疾。

白話文:

《千金要方》

晚上做惡夢,不用說出來,早晨用清水向東方吐口水,邊吐邊唸咒語:「惡夢附著草木,好夢變成寶玉。」這樣就沒事了。

巢氏《病源論》

人睡著後醒不過來,都是因為魂魄外出遊蕩,被邪氣附著,想要回來卻回不來,就形成了魘(惡夢)。忌諱用火照,因為神魂無法回歸,甚至會導致死亡。但是,有些人是在燈光下做魘,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喜歡明亮的光線,所以不忌諱火。

葛洪《肘後方》

人突然醒不過來,不要用燈照他,會要了他的命。應該用力咬他的腳後跟和腳趾甲縫隙,然後在他臉上吐口水,這樣就能救活。可以把韭菜搗碎,滴汁到鼻孔裡,用薤白汁也可以。冬天可以用韭菜根汁灌到嘴裡。

《瑣碎錄》

洗完澡後不要穿著衣服睡覺,可能會導致外腎疼痛,腰背彎曲。

方勻《泊宅篇》

眼睛有病的人不能洗澡,洗澡會加重病情,甚至會失明。如果能夠堅持不洗頭,一生就不會得眼病。

《沐浴身心經》云:沐浴用五種香湯。一者白芷,能去三尸。二者桃皮,能辟邪氣。三者柏葉,能降真仙。四者零陵香,能集靈聖。五者青木香,能消穢召真。

《本草》云:甑氣水浴發,令髮長密黑潤。

《本草》云:干粳米飯,常食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急燒倉米炭,和蜜漿服之。不爾,即死。不可與馬肉食,發痼疾。陳倉米亦然。

張文潛云:張安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臟腑相得。妙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渴。蓋能暢胃氣,生津液也。東坡云:夜坐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白話文:

《沐浴身心經》雲

沐浴時,可以用五種香草熬湯。

  • 第一種:白芷, 能夠去除三尸(三尸指道教中人體內的三種惡神,負責誘惑人犯錯)。
  • 第二種:桃皮, 能夠闢除邪氣。
  • 第三種:柏葉, 能夠降服真仙(真仙指修行者,柏葉有鎮靜安神的作用)。
  • 第四種:零陵香, 能夠招來靈聖(零陵香有香味,可招來吉祥)。
  • 第五種:青木香, 能夠消除穢氣,召喚真氣(青木香有芳香開竅的作用)。

《本草》雲

  • 用蒸籠蒸出來的米湯洗澡,能使頭髮又長又密,烏黑潤澤。

《本草》雲

  • 經常吃乾硬的粳米飯,會讓人內熱,嘴脣和嘴巴乾燥。
  • 不可和蒼耳一起食用,否則會突然心痛。
  • 急救方法:燒焦倉米,和蜜漿一起服用。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死亡。
  • 不可與馬肉一起食用,會導致舊病復發。陳倉米也是一樣。

張文潛雲

  • 張安道每天早上起牀都吃一大碗粥。空腹胃虛,穀氣就會產生。粥的營養精細,又非常柔膩,和臟腑相得益彰。

妙齊和尚說

  • 山中的僧人每天早上都會喝一碗粥,這非常重要。如果沒吃,就會整天覺得臟腑乾燥口渴。因為粥能夠暢通胃氣,生津液。

東坡雲

  • 夜裡坐著肚子餓得厲害,吳子野建議我吃白粥,說白粥可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

《食治通說》云:食飲以時,飢飽得中,水穀變化,沖氣和融,精血以生,榮衛以行,腑臟調平,神志安寧。正氣充實於內,元真通會於外。內外邪沴莫能幹,一切疾患無從作。

《瑣碎錄》云:啖糍餌之類過多,覺不快者,惟飲酒至醉。則既醒之後,所苦皆瘥。其效過於服藥。陳橘皮湯亦能解。

《食治通說》云:當盛暑時,食飲加意調節。緣伏陰在內,腐化稍遲。又果蓏園蔬,多將生啖。蘇水桂漿,唯冷飲生冷相值,克化尤難。微傷即飧泄,重傷即霍亂吐利。是以暑月食物,尤要節減,使脾胃易於磨化。戒忌生冷,免有腹藏之患。

白話文:

《食治通說》提到:飲食要遵循時間規律,保持適度的飽腹,食物與水分在體內轉換為營養,使體內的氣息調和,精氣與血液得以生成,營養與衛護體質得以運行,五臟六腑調理平穩,心神安靜。內在的正氣充滿,外在的生命能量流通。內外的邪氣無法幹擾,所有疾病也就無從發生。

《瑣碎錄》提到:如果食用餈餌等食物過多感到不舒適,只需飲酒至醉。在清醒後,所有的不適都會消失,效果甚至超過了服藥。陳皮湯也能起到解毒的作用。

《食治通說》提到:在炎熱的夏季,飲食需特別注意調節。因為在體內潛藏著陰寒,食物的腐化過程稍慢。而水果、瓜類、蔬菜等多是生吃,加上飲用蘇水、桂漿等涼飲,容易導致生冷食物與體內的冷氣相沖,消化尤其困難。輕微的傷害可能會導致腹瀉,嚴重的則可能引發霍亂吐利。因此,夏季的食物應該節制食用,讓脾胃更容易消化。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引起腹部的不適。

《食治通說》云:好食生冷者,將為腹痛、心疼、嘔吐、泄痢之疾。好食炙煿者,將為口瘡咽痛、壅熱癰瘍之疾。

《翰府名談》云:今人食冷物,必飲湯,將溫其脾。已冰其脾,何溫之有?不若未食冷物,先飲湯溫之,繼食冷無患。

《千金要方》云: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蓋飽則傷脾,飢則傷氣。故每學淡食。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

《食治通說》云:食飲之宜,當候已飢而進食,食不厭熟嚼。仍候焦渴而引飲,飲不厭細呷。無待飢甚而後食,食不可太飽。或覺微渴而省飲,飲不欲太頻。食不厭精細,食不厭溫熱。

白話文:

《食治通說》雲

喜歡吃生冷食物的人,容易患上腹痛、心痛、嘔吐、腹瀉等疾病。喜歡吃燒烤炙烤食物的人,容易患上口腔潰瘍、咽喉疼痛、內熱、癰瘡等疾病。

《翰府名談》雲

現在的人吃冷食後,總要喝湯來溫暖脾胃。但是已經讓脾胃變冷了,怎麼溫暖呢?不如在吃冷食之前,先喝湯溫暖脾胃,然後再吃冷食就不會有問題。

《千金要方》雲

保養身體的人,應該先感到飢餓再吃東西,先感到口渴再喝水。每次吃東西要少量多次,不要一次吃太多,這樣難以消化。應該保持一種微餓和微飽的狀態。因為吃得太飽會傷脾,餓得太久會傷氣。所以平時應該以清淡飲食為主。吃飯要細嚼慢嚥,讓米飯中的營養充分進入腸胃。

《食治通說》雲

飲食之道,應該等到飢餓的時候才進食,吃飯要細嚼慢嚥。等到口渴的時候才喝水,喝水要細細品嚐。不要等到非常餓了才吃飯,也不要吃得太飽。感覺稍微口渴了就喝一點水,不要太頻繁地喝水。食物要精細,要溫熱。

王叔和洞識攝生之道,常謂人曰: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當時或無災患,積久為人作疾。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膨脹短氣,或致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膩餅臛之屬。此物與酒食瓜果相妨。當時不覺病,入秋陽消陰盛,寒氣總至,多諸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

而不達者,皆至病至之日,謂是受病之始,不知其所由來者漸矣。豈不惑哉?

《瑣碎錄》云:食後以小紙捻打噴嚏數次。氣通,則目自明,痰自化。

《食療本草》云:野鴨九月以後即中食,全勝家者。雖寒不動氣。人身上小熱瘡,多年不好者,但多食之即瘥。

白話文:

王叔和精通養生之道,經常告誡人們說:「飲食不可過於雜亂,雜亂容易犯忌。當時或許沒有災患,但積久下來就會變成疾病。日常飲食要講究適宜。多餐容易讓人腹脹氣短,甚至導致暴疾。從夏至到秋分,要少吃肥膩的餅粥等食物。這些食物與酒、瓜果相剋。當時可能不覺有病,但到了秋天陽氣消退陰氣盛行,寒氣容易入侵,容易導致猝死。這都是因為夏季過度貪涼,飲食不節造成的。」

那些不瞭解的人,往往等到生病的那天才說這是得病的開始,卻不知道病根其實是慢慢積累起來的。這難道不令人疑惑嗎?

《瑣碎錄》中記載:「飯後用小紙捻輕輕打噴嚏幾次,氣流通暢,眼睛就會明亮,痰液也會自然消散。」

《食療本草》中記載:「野鴨在九月以後才開始吃食,肉質比家鴨更加鮮美,而且性寒不傷氣。人身上一些小的熱瘡,多年治不好,只要多食用野鴨肉就可以痊癒。」

《本草》云:飲食須逐日熬熟用。經宿即動氣。有牙齒並脾疾人,切不可吃。

《瑣碎錄》云:伏熱者,不可飲水。沖寒者,不可飲湯。

《本草拾遺》云:溫病起,食蓴菜多死。

《博物志》云:秋蟹毒者,無藥可療。目相向,足斑者,尤甚。

《食療本草》云:女人倒生,吞麻子二、三粒,即順生。

《瑣碎錄》云:欲醒酒,食橄欖。

《瑣碎錄》云:食韭後,楊枝皮擦牙,用冷水漱之,不作氣。

《瑣碎錄》云:大雪中跣足,不可便以熱湯洗,或飲熱酒,足指隨墮。

《雲笈七籤》云:飲食伏床凶,不可向北吃食。

白話文:

《本草》說,食物必須每天現煮現吃,隔夜就會產生氣,有牙齒和脾胃疾病的人,絕對不能吃。

《瑣碎錄》說,中暑的人,不能喝冷水;受寒的人,不能喝熱湯。

《本草拾遺》說,溫病初起,吃蓴菜容易致命。

《博物志》說,秋天的螃蟹有毒,沒有藥可以解,眼睛相對,腳上有斑点的螃蟹,毒性更甚。

《食療本草》說,婦女難產,吞食兩三粒麻子,就能順利生產。

《瑣碎錄》說,想要醒酒,就吃橄欖。

《瑣碎錄》說,吃了韭菜後,用楊枝皮擦牙,用冷水漱口,就不會口臭。

《瑣碎錄》說,大雪天赤腳,不能馬上用熱水洗腳,也不能喝熱酒,否則腳趾容易掉落。

《雲笈七籤》說,吃飯時躺在床上不吉利,不可朝北吃飯。

本草服藥食忌:凡藥中有甘草,忌食豬肉、菘菜、海菜。黃連、胡黃連忌豬肉、冷水。蒼耳忌豬肉、馬肉、米泔。桔梗、烏梅忌豬內。仙茅忌牛肉、牛乳。半夏、菖蒲忌羊肉、羊血、飴糖。牛膝忌牛肉。陽起石、雲母、鍾乳、硇砂、礬石並忌羊血。商陸忌犬肉。丹砂、空青、輕粉並忌一切血。

白話文:

本草服藥食忌:

凡藥中有甘草者,忌食豬肉、菘菜、海菜。

黃連、胡黃連忌食豬肉、冷水。

蒼耳忌食豬肉、馬肉、米泔。

桔梗、烏梅忌食豬內臟。

仙茅忌食牛肉、牛乳。

半夏、菖蒲忌食羊肉、羊血、飴糖。

牛膝忌食牛肉。

陽起石、雲母、鍾乳、硇砂、礬石並忌羊血。

商陸忌食犬肉。

丹砂、空青、輕粉並忌食一切血。

吳茱萸忌豬心、豬肉。地黃、何首烏忌一切血、蔥、蒜、蘿蔔。補骨脂忌豬血、蕓薹。細辛、藜蘆忌貍肉、生菜。荊芥忌驢肉、黃顙魚、河豚、一切無鱗魚蟹。紫蘇、天門冬、丹砂、龍骨忌鯉魚。巴豆忌野豬肉、菰筍、蘆筍、醬、冷水。蒼朮、白朮忌雀肉、青魚、菘菜、桃、李。

白話文:

吳茱萸不能和豬心、豬肉一起吃。地黃、何首烏不能和任何血制品、蔥、蒜、蘿蔔一起吃。補骨脂不能和豬血、蕓薹一起吃。細辛、藜蘆不能和貍肉、生菜一起吃。荊芥不能和驢肉、黃顙魚、河豚、所有無鱗魚蟹一起吃。紫蘇、天門冬、丹砂、龍骨不能和鯉魚一起吃。巴豆不能和野豬肉、菰筍、蘆筍、醬、冷水一起吃。蒼朮、白朮不能和雀肉、青魚、菘菜、桃、李一起吃。

薄荷忌鱉肉。麥門冬忌鯽魚。常山忌生蔥、生菜。附子、烏頭、天雄忌豉汁、稷米。牡丹忌蔥、胡荽。厚朴、蓖麻忌炒豆。鱉甲忌莧菜。威靈仙、土茯苓忌醋及一切酸味。蜜忌鮓及生蔥。

白話文:

薄荷不能跟鱉肉一起吃,麥門冬不能跟鯽魚一起吃,常山不能跟生蔥、生菜一起吃,附子、烏頭、天雄不能跟豉汁、稷米一起吃,牡丹忌蔥、胡荽,厚朴、蓖麻忌炒豆,鱉甲忌莧菜,威靈仙、土茯苓忌醋及一切酸味,蜜忌鮓及生蔥。

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膾,腥臊,陳臭諸物。

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蔥、諸果、諸滑滯之物。

《瑣碎錄》云:凡服藥,藥氣與食氣不得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散,則進食。其藥有食前、食後者,皆宜審此。

白話文:

吃藥的時候,不要吃肥豬肉、狗肉,也不要吃油膩、羹湯、腥臊、陳腐的食物。也不要吃太多生蒜、香菜、生蔥、水果和油膩難消化的食物。古書《瑣碎錄》說,服藥時藥氣和食物氣味不能相沖,要等到食物消化完再吃藥,藥效散了再吃飯。有些藥需要飯前吃,有些需要飯後吃,都要根據藥性謹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