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痹病脈證第六十八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甲乙經》作乘。)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甲乙經》作急。)逢熱則縱。帝曰:善。其脈浮澀而緊者,浮為風,澀為濕,緊為寒。

乃一脈中見此三種,始為三邪雜合。若雜閤中,邪有偏勝,則又當審脈之浮多、澀多、緊多,以別之也。主方十一首,固與本論腑臟證對,殊不知三邪之變見於形體者,不可勝紀。論中雖分行、痛、著三種,而三種之證未經列出。如痛痿走注、麻木不仁、拳攣重著等證,似與前方漠不相關。

若概治之,恐迂緩無裨。故又選對證名方於後,以便採用焉。(行痹宜仙靈脾散、三因控涎丹。痛痹宜烏藥順氣散、丹溪二妙散。著痹宜東垣神效黃耆湯、溫經除濕湯、史國公浸酒之類。)

白話文:

痹症的脈象和症狀(六十八)

若患者沒有疼痛或感覺麻木,是因為病情久拖深入,榮衛運行不暢,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所以氣血不通。皮膚得不到濡養,因此感覺麻木。若患者覺得寒冷,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盛,陰寒之氣加重病情,所以感到寒冷。若患者覺得發熱,是因為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病邪旺盛,陽氣被陰邪所侵襲,所以出現痹症伴發熱。如果患者多汗且汗液黏膩,說明病情中濕邪很重,陽氣不足,陰氣過盛,陰陽二氣互相影響,所以汗出而黏膩。

黃帝問道:痹症為何有的患者不痛?岐伯回答:痹症如果在骨頭,則會感到沉重;如果在脈絡,則血液凝滯不通;如果在筋腱,則會屈伸不利;如果在肌肉,則會感覺麻木;如果在皮膚,則會感到寒冷。所以,同時出現這五種症狀,就不會感到疼痛。各種痹症,遇到寒冷則病情加重,遇到溫熱則病情緩解。黃帝說:很好。如果脈象浮而澀且緊,浮主風邪,澀主濕邪,緊主寒邪。

如果在一個脈象中同時出現這三種情況,就說明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如果混合的邪氣中某種邪氣偏盛,就要仔細觀察脈象中浮、澀、緊哪種特徵更明顯,以此來區分。書中列舉了十一種治療方劑,它們與前面論述的腑臟證候相對應,但是三種邪氣在人體表現出來的變化多種多樣,無法一一列舉。書中雖然把痹症分為行痹、痛痹、著痹三種,但是這三種痹症的各種症狀卻沒有全部列舉出來。比如疼痛遊走竄痛、麻木不仁、關節拘攣沉重等症狀,似乎與前面介紹的方劑沒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一概而論地治療,恐怕會緩慢無效。所以,下面又選了一些針對不同症狀的方劑,以便參考使用。(行痹宜用仙靈脾散、三因控涎丹;痛痹宜用烏藥順氣散、丹溪二妙散;著痹宜用東垣神效黃耆湯、溫經除濕湯、史國公浸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