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八(補遺) (1)
卷十八(補遺) (1)
1. 卷十八(補遺)
正文病類多矣。考之方書,尚缺多種,皆屬常見之疾,何可竟無方治。今補入。
白話文:
疾病種類繁多,經過查閱各種醫方書籍,發現仍有多種常見疾病未被涵蓋,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怎麼能沒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呢?因此,現在將這些遺漏的疾病及其治療方法補充進來。
2. 嘈雜
嘈雜一證,有火,有痰,有飲,有蟲。雖云多種,而源則不離乎脾胃。膏粱之人,每多患此。其發也,如飢之欲食,甚則煩沸雜亂,與吞酸、吐酸、乾嘔、胃痛等疾,皆為噎膈反胃之漸。(宜三聖丸、越鞠丸之類。挾痰者二陳加梔、連,挾飲者丹溪導飲丸,挾蟲者烏梅丸、酒煮黃連丸之類。)
白話文:
這個「嘈雜」的症狀,可能的原因有火氣大、痰多、水飲滯留、或是有寄生蟲。雖然原因很多種,但追根究柢都脫離不了脾胃的功能失調。通常生活富裕、常吃高營養食物的人比較容易有這種問題。
當這種症狀發生時,會讓人感覺像極度飢餓想吃東西,嚴重時甚至會感到煩躁混亂,並可能伴隨著吞酸、吐酸、乾嘔、胃痛等疾病。這些都是食道阻塞或胃功能反常的前兆。
(適合用的藥物有三聖丸、越鞠丸這類的。如果有痰多的情況,可以使用二陳加梔、連;如果是水飲滯留,可以使用丹溪導飲丸;如果懷疑有寄生蟲,則可用烏梅丸、酒煮黃連丸等藥物。)
3. 附方
三聖丸,治嘈雜神效。
白朮(四兩),橘紅(一兩),黃連(炒,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津唾下,薑湯亦得。
越鞠丸(見第四十一)
二陳湯(見第十六)
丹溪導飲丸,治水飲嘈雜。
吳茱萸(三錢),白茯苓(一兩),黃連(五錢),蒼朮(炒,一兩),獨活(七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服。
烏梅丸(見第六十三)
酒煮黃連丸(見第五十五)
白話文:
[配方] 三聖丸,對於治療胃部不適有奇效。
使用四兩的白朮,一兩的橘紅,以及五錢炒過的黃連。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神麯做成丸狀,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七八十顆,可以在飯後服用,用口水送下,也可以用薑湯服用。
越鞠丸的配方請參見第四十一則。
二陳湯的配方請參見第十六則。
丹溪導飲丸,用於治療因水飲引起的胃部不適。
需使用三錢的吳茱萸,一兩的白茯苓,五錢的黃連,一兩炒過的蒼朮,以及七錢的獨活。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神麯做成丸狀服用。
烏梅丸的配方請參見第六十三則。
酒煮黃連丸的配方請參見第五十五則。
4. 吞酸吐酸
吞酸與吐酸,大同小異。吞酸,酸在胸胃,忽作忽止,蜇胃刺心。吐酸,酸水酸物,隨吐而出,味如釅醋,蜇喉軟齒。是皆形寒胃冷,食鬱飲停,穀氣不分,中焦郁𨠭。正猶釀酒不發,過時而成酸味也。吞吐之所以異者,吞則胃中飲少,吐則胃中飲多耳。間有屬火者,乃熱不得散。
屬木者,乃氣不得伸。火不散者發之,木不伸者達之。故統宜溫中散寒,令鬱滯開而病自愈矣。(宜發明藿香安胃散、加減二陳湯,三因曲術丸、二陳加茱、連、神麯、蒼朮方、酒煮黃連丸)
白話文:
[吞酸吐酸]
吞酸和吐酸,其症狀大致相似。吞酸是指酸澀感在胸口和胃部,時發時歇,讓人感覺像被針刺般疼痛。而吐酸則是酸性的液體或食物會隨嘔吐排出,味道濃烈如醋,對喉嚨和牙齒造成刺激。這些症狀多是因為身體受寒,導致胃部寒冷,食物消化不良,飲食滯留,穀物精華無法正常分解,使得中焦(脾胃)功能失調。就像醞釀的酒沒有發酵好,時間一長就會變酸一樣。吞酸和吐酸的不同在於,吞酸通常胃內的飲食較少,而吐酸則胃內的飲食較多。
偶爾,這類症狀可能由火氣引起,是因為熱氣無法散發;或者由肝氣引起,是因為氣機無法舒展。對於熱氣無法散發的情況,應幫助其散熱;對於氣機無法舒展的情況,應助其順暢。所以總的來說,適合用溫暖中焦,散寒的方法,讓鬱結的情況得以改善,疾病自然就能痊癒了。(建議使用如藿香安胃散、加減二陳湯,三因曲術丸、二陳加茱萸、黃連、神麴、蒼朮等藥材製成的藥方,以及酒煮黃連丸等藥物治療)。
5. 附方
藿香安胃散(見第二十)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吞酸、吐酸等證。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入生薑三片煎服。
三因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蒼朮(泔浸三宿,洗淨,日乾,炒,一兩半)
上為末,生薑汁別煮神麯糊為丸,薑湯送下。
二陳加茱連神麯蒼朮方
陳皮(一錢),白茯苓(一錢),蒼朮(炒,一錢二分),黃連(吳茱萸汁煮,炒,一錢),神麯(炒,一錢)
水二鍾,生薑一片,煎八分服。
酒煮黃連丸(見第五十五)
白話文:
【附方】
藿香安胃散(見第二十)
使用加減二陳湯,用於治療由痰飲引起的疾病,如嘔吐、頭暈、心悸。或是因為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不調,出現吞酸、吐酸等症狀。
丁香(1兩),半夏,陳皮(各5兩),茯苓(3兩),甘草(1兩半)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4錢,用水煎煮,加入三片生薑一同煎煮後服用。
三因曲術丸,用於治療中脘部位因宿食停留、飲食積滯引發的痠痛,以及口吐清水。
神麯(炒,3兩),蒼朮(在米泔水中浸泡三晚,清洗乾淨後曬乾再炒,1兩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另煮神麯糊製成丸狀,用薑湯送服。
二陳加茱連神麯蒼朮方
陳皮(1錢),白茯苓(1錢),蒼朮(炒,1錢2分),黃連(用吳茱萸汁煮過再炒,1錢),神麯(炒,1錢)
用兩杯水,一片生薑,煎至剩八分時服用。
酒煮黃連丸(見第五十五)
6. 噎膈
噎者,食入不利,或捱塞而下,或負痛而納,其病在喉。膈者,食雖入膈,或氣逆,或滿悶,或隱痛,或得噯少寬,或得吐反快,其病在膈。二疾多並見,噎者必膈,膈者必噎也。即翻胃之先驅,積鬱沉憂,氣結不散,久久成此。《張雞峰方論》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多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
氣積於內,動則諸證見,氣靜疾平。手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藥石皆不獲效。乃神意間病也,旨哉言乎。(宜生薑半夏湯、香砂寬中湯、五膈寬中散、穀神嘉禾散、統旨補氣運脾湯、代抵當丸之類選用。)
白話文:
[噎膈]
噎,指的是吞食困難,食物下嚥時可能感到阻塞,或是吞下後會有疼痛感,這種病症主要出現在喉部。膈,雖然食物能通過膈肌,但可能會有氣逆現象,或是感覺胸悶,隱隱作痛,有的時候打個嗝會稍微舒緩,或是嘔吐後反而感到舒服,這種病症主要發生在膈肌部位。這兩種疾病通常會同時出現,有噎的症狀必然伴有膈的問題,反之亦然。這是胃翻騰感的前兆,常因長期的鬱悶和深重的憂慮,導致氣結於內,久而久之形成此病。
《張雞峯方論》提到:此病既非外來,亦非內生,不屬於寒,亦非熱病,不是實症,也不是虛弱,因此用藥往往難以見效。多因過度憂思、憤怒,導致氣機受損,精神受創。
氣機在體內積聚,一旦受到刺激,各種症狀就會顯現;如果氣機平靜,病症也就隨之減輕。用手摸尋不到病竈所在,用眼看也看不出病因,用耳聽更無法得知病由何起,因此針灸、藥物治療往往無效。這是一種與心神息息相關的疾病,真是一針見血的話啊。
(適宜使用生薑半夏湯、香砂寬中湯、五膈寬中散、穀神嘉禾散、統旨補氣運脾湯、代抵當丸等藥物,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7. 附方
生薑半夏湯,止嘔吐,開胃消食。
半夏,生薑(各三錢)
上㕮咀,水二盞,煎七分服。
統旨香砂寬中湯,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
木香(臨服時,磨水入藥三、四匙),白朮(炒),陳皮,香附(各一錢五分),白豆蔻(去殼),砂仁(去殼),青皮,檳榔,半夏曲,白茯苓(各一錢),厚朴(薑製,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和劑五膈寬中散,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並治一切冷氣。
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五兩),木香(三兩),厚朴(去皮,薑汁炒,一斤),縮砂仁(去殼),丁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四兩),香附子(炒,去毛,十六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鹽少許,不拘時,沸湯點服。
和劑穀神嘉禾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或五噎、五膈。
白茯苓(去皮),縮砂仁(去皮),薏苡仁(炒),枇杷葉(去毛,薑汁炙香),人參(去蘆,各一兩),白朮(炒,二兩),桑白皮(炒),檳榔(炒),白豆蔻(炒,去皮),青皮(去白),谷糵(炒),五味子(炒,各半兩),沉香,杜仲(去皮,薑汁酒塗炙),丁香,藿香,隨風子,石斛(酒和炒),半夏(薑汁搗和作餅,炙黃色),大腹子(炒),木香(各七錢半),甘草(炙,二兩),陳皮(去白),神麯(炒,各二錢半)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五噎,入乾柿一枚。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
統旨補氣運脾湯,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橘紅,茯苓(各一錢五分),黃耆(蜜炙,一錢),砂仁(去皮,八分),甘草(四分,炙),有痰加半夏曲(一錢。)
水二鍾,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代抵當丸,治瘀血噎膈,食下疼痛。(方見第二十。)
白話文:
【附方】
-
生薑半夏湯:可以止嘔吐,幫助開胃消化。需要半夏和生薑各三錢,先切碎,然後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七分,服用即可。
-
統旨香砂寬中湯:用於治療氣滯導致的胸口痞悶,或是胃寒引起的疼痛。藥材包括木香、白朮、陳皮、香附、白豆蔻、砂仁、青皮、檳榔、半夏曲、白茯苓、厚朴和甘草等,加水煎煮,再加入一匙蜂蜜,飯前服用。
-
和劑五膈寬中散:適用於因情緒或氣候影響脾胃健康,導致胸膈不適,痰多氣逆等問題,也對抗寒氣有效。藥材包含白豆蔻、甘草、木香、厚朴、縮砂仁、丁香、青皮、陳皮、香附子等,磨成粉末後,每次服用二錢,加生薑三片和少許鹽,隨時可服用。
-
和劑穀神嘉禾散:能改善脾胃不調、胸膈悶悶、痰多、食慾不振等症狀,或是治療五噎、五膈。藥材有白茯苓、縮砂仁、薏苡仁、枇杷葉、人參、白朮、桑白皮、檳榔、白豆蔻、青皮、谷櫱、五味子、沉香、杜仲、丁香、藿香、隨風子、石斛、半夏、大腹子、木香、甘草、陳皮和神麯等,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三片和兩顆棗子,不限時間溫服。
-
統旨補氣運脾湯:用於治療中氣不足,胸膈堵塞。藥材有人參、白朮、橘紅、茯苓、黃耆、砂仁和甘草,如果有痰,可添加半夏曲,加水煎煮,飯後服用。
-
代抵當丸:適用於瘀血造成的噎膈,吞嚥食物時會感到疼痛。(配方詳見第二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