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八(補遺) (1)
卷十八(補遺) (1)
1. 卷十八(補遺)
正文病類多矣。考之方書,尚缺多種,皆屬常見之疾,何可竟無方治。今補入。
白話文:
古文中說:「疾病的種類很多,查閱醫書上還缺少許多種疾病,這些都是常見的病症,怎麼可以完全沒有治療的方法呢?現在我要把缺失的部分補充進去。」換句話說,這段意思是:「疾病的種類非常多,但有些常見的疾病在醫書上的記載卻不夠完整或缺乏相關療法。因此,作者決定要彌補這個缺陷,加入更多有關這種疾病的資料和治療方法。」
2. 嘈雜
嘈雜一證,有火,有痰,有飲,有蟲。雖云多種,而源則不離乎脾胃。膏粱之人,每多患此。其發也,如飢之欲食,甚則煩沸雜亂,與吞酸、吐酸、乾嘔、胃痛等疾,皆為噎膈反胃之漸。(宜三聖丸、越鞠丸之類。挾痰者二陳加梔、連,挾飲者丹溪導飲丸,挾蟲者烏梅丸、酒煮黃連丸之類。)
白話文:
所謂嘈雜症,其實是由火、痰、飲、蟲等因素所引起。雖然病因看似繁多,但根本原因卻都離不開脾胃的失調。常吃肥美食物的人,更容易罹患此症。嘈雜症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像飢餓般想吃東西,嚴重時則會出現胸悶煩躁、心神不寧、雜亂無章的症狀,並且容易伴隨吞酸、吐酸、乾嘔、胃痛等病症,這些都屬於噎膈反胃的初期表現。
針對不同病因,可採取以下治療方案:
- 火盛者:可服用三聖丸、越鞠丸等清熱瀉火藥。
- 痰多者:可服用二陳湯加梔子、連翹等化痰藥。
- 飲停者:可服用丹溪導飲丸等利水消腫藥。
- 蟲積者:可服用烏梅丸、酒煮黃連丸等驅蟲藥。
3. 附方
三聖丸,治嘈雜神效。
白朮(四兩),橘紅(一兩),黃連(炒,五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津唾下,薑湯亦得。
越鞠丸(見第四十一)
二陳湯(見第十六)
丹溪導飲丸,治水飲嘈雜。
吳茱萸(三錢),白茯苓(一兩),黃連(五錢),蒼朮(炒,一兩),獨活(七錢)
白話文:
三聖丸專治嘈雜,效果極佳。將白朮四兩、橘紅一兩、炒黃連五錢研磨成細粉,用神麴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七八十丸,飯後服用,可用唾液送服,或用薑湯送服。此外,越鞠丸(見第四十一)、二陳湯(見第十六)、丹溪導飲丸(見第二一五五零)也可用於治療水飲引起的嘈雜。吳茱萸三錢、白茯苓一兩、黃連五錢、炒蒼朮一兩、獨活七錢,也可製成丸劑治療此症。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服。
烏梅丸(見第六十三)
酒煮黃連丸(見第五十五)
白話文:
以上三種方子都是用來治療不同的疾病的。第一個是把藥材磨成粉末後加入神麩糊做成丸子服用;第二個是烏梅丸,詳情請看連結中的配方;第三個則是在黃連粉中加酒調勻後製成丸子服用。這些方法在古時候被廣泛使用於各種疾病治療。
4. 吞酸吐酸
吞酸與吐酸,大同小異。吞酸,酸在胸胃,忽作忽止,蜇胃刺心。吐酸,酸水酸物,隨吐而出,味如釅醋,蜇喉軟齒。是皆形寒胃冷,食鬱飲停,穀氣不分,中焦郁𨠭。正猶釀酒不發,過時而成酸味也。吞吐之所以異者,吞則胃中飲少,吐則胃中飲多耳。間有屬火者,乃熱不得散。
屬木者,乃氣不得伸。火不散者發之,木不伸者達之。故統宜溫中散寒,令鬱滯開而病自愈矣。(宜發明藿香安胃散、加減二陳湯,三因曲術丸、二陳加茱、連、神麯、蒼朮方、酒煮黃連丸)
白話文:
吞酸
是指酸味停留在胸胃之間,時不時地發作,像是針扎一樣,灼痛胃部,刺痛心臟。
吐酸
則是指胃裡的酸水或酸性食物,會隨著嘔吐而排出,味道像濃醋,刺激喉嚨,軟化牙齒。
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體寒胃冷,飲食積滯,飲水停積,導致谷氣無法正常消化,中焦氣機阻滯所致。就像釀酒不發酵,時間久了就會產生酸味一樣。
吞酸和吐酸的區別在於,吞酸是胃中積留的液體較少,而吐酸則是胃中積留的液體較多。
有些情況可能是由於體內火氣過盛,熱氣無法散發。
也有些情況是脾氣鬱結,氣機不通暢。
針對火氣過盛者,需要疏散熱氣。
針對脾氣鬱結者,需要使氣機暢通。
總而言之,治療吞酸吐酸的關鍵是溫中散寒,讓積滯的氣機得以疏通,病症自然就會好轉。
常用方劑
- 溫中散寒: 溫中散
- 其他參考方劑: 藿香安胃散、加減二陳湯、三因曲術丸、二陳加茱、連、神麯、蒼朮方、酒煮黃連丸
5. 附方
藿香安胃散(見第二十)
加減二陳湯,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吞酸、吐酸等證。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入生薑三片煎服。
三因曲術丸,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口吐清水。
白話文:
加減二陳湯用於治療痰飲引起的嘔吐、頭暈、心悸等症狀。或者因為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吞酸、吐酸等症狀。
方劑組成: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清水煎煮,加入生薑三片再煎服。
三因曲術丸用於治療胃脘積食停滯、酸痛、口吐清水的症狀。
神麯(炒,三兩),蒼朮(泔浸三宿,洗淨,日乾,炒,一兩半)
上為末,生薑汁別煮神麯糊為丸,薑湯送下。
二陳加茱連神麯蒼朮方
陳皮(一錢),白茯苓(一錢),蒼朮(炒,一錢二分),黃連(吳茱萸汁煮,炒,一錢),神麯(炒,一錢)
水二鍾,生薑一片,煎八分服。
酒煮黃連丸(見第五十五)
白話文:
炒香神麴三兩,蒼朮用米泔浸泡三夜,洗淨曬乾再炒香,取一兩半。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煮神麴糊做成丸子,用薑湯送服。
另有一方,取陳皮、白茯苓各一錢,蒼朮炒香一錢二分,黃連用吳茱萸汁煮沸再炒香一錢,神麴炒香一錢,加水兩鐘,生薑一片,煎煮八分服用。
酒煮黃連丸的用法請參考第五十五頁。
6. 噎膈
噎者,食入不利,或捱塞而下,或負痛而納,其病在喉。膈者,食雖入膈,或氣逆,或滿悶,或隱痛,或得噯少寬,或得吐反快,其病在膈。二疾多並見,噎者必膈,膈者必噎也。即翻胃之先驅,積鬱沉憂,氣結不散,久久成此。《張雞峰方論》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多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
氣積於內,動則諸證見,氣靜疾平。手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藥石皆不獲效。乃神意間病也,旨哉言乎。(宜生薑半夏湯、香砂寬中湯、五膈寬中散、穀神嘉禾散、統旨補氣運脾湯、代抵當丸之類選用。)
白話文:
這兩種病症常常同時出現,噎者必然伴隨膈症,膈者也必然伴隨噎症。
它們是翻胃的前兆,由於積鬱、沉悶、憂慮,氣機阻塞無法散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這種病症。
7. 附方
生薑半夏湯,止嘔吐,開胃消食。
半夏,生薑(各三錢)
上㕮咀,水二盞,煎七分服。
統旨香砂寬中湯,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
木香(臨服時,磨水入藥三、四匙),白朮(炒),陳皮,香附(各一錢五分),白豆蔻(去殼),砂仁(去殼),青皮,檳榔,半夏曲,白茯苓(各一錢),厚朴(薑製,一錢二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生薑半夏湯
功效: 止嘔吐,開胃消食。
藥材:
- 半夏:三錢
- 生薑:三錢
製法:
將半夏和生薑研磨成粉末,用兩碗水煎煮,煮至七分滿時即可服用。
香砂寬中湯
功效: 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
藥材:
- 木香:三、四匙(臨服用時磨水入藥)
- 白朮:一錢五分(炒)
- 陳皮:一錢五分
- 香附:一錢五分
- 白豆蔻:一錢(去殼)
- 砂仁:一錢(去殼)
- 青皮:一錢
- 檳榔:一錢
- 半夏曲:一錢
- 白茯苓:一錢
- 厚朴:一錢二分(薑製)
- 甘草:三分
注:
- 錢:古代重量單位,約為3.73克。
- 盞:古代容量單位,約為100毫升。
- 薑製:用薑汁浸泡過的藥材。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和劑五膈寬中散,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並治一切冷氣。
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五兩),木香(三兩),厚朴(去皮,薑汁炒,一斤),縮砂仁(去殼),丁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四兩),香附子(炒,去毛,十六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鹽少許,不拘時,沸湯點服。
和劑穀神嘉禾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或五噎、五膈。
白話文:
水兩杯,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滿。加入蜂蜜一匙,飯前服用。
此方名為「五膈寬中散」,用於治療七情四氣損傷脾胃,導致陰陽失調,胸膈痞滿,痰氣停滯,形成五膈。同時也能治療各種寒氣。
白豆蔻(去皮,二兩),甘草(五兩),木香(三兩),厚朴(去皮,薑汁炒,一斤),縮砂仁(去殼),丁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各四兩),香附子(炒,去毛,十六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薑三片,少許鹽,不拘時間,以沸水沖服。
此方名為「穀神嘉禾散」,用於治療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思飲食。或出現五噎、五膈的症狀。
白茯苓(去皮),縮砂仁(去皮),薏苡仁(炒),枇杷葉(去毛,薑汁炙香),人參(去蘆,各一兩),白朮(炒,二兩),桑白皮(炒),檳榔(炒),白豆蔻(炒,去皮),青皮(去白),谷糵(炒),五味子(炒,各半兩),沉香,杜仲(去皮,薑汁酒塗炙),丁香,藿香,隨風子,石斛(酒和炒),半夏(薑汁搗和作餅,炙黃色),大腹子(炒),木香(各七錢半),甘草(炙,二兩),陳皮(去白),神麯(炒,各二錢半)
白話文:
取白茯苓、縮砂仁去皮,薏苡仁炒熟,枇杷葉去毛用薑汁炙香,人參去蘆,白朮炒熟,桑白皮炒熟,檳榔炒熟,白豆蔻去皮炒熟,青皮去白,谷糵炒熟,五味子炒熟,沉香,杜仲去皮用薑汁酒塗炙,丁香,藿香,隨風子,石斛酒和炒熟,半夏用薑汁搗和成餅,炙至黃色,大腹子炒熟,木香,甘草炙熟,陳皮去白,神麯炒熟,各取適量。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五噎,入乾柿一枚。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
統旨補氣運脾湯,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白朮(三錢),橘紅,茯苓(各一錢五分),黃耆(蜜炙,一錢),砂仁(去皮,八分),甘草(四分,炙),有痰加半夏曲(一錢。)
水二鍾,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代抵當丸,治瘀血噎膈,食下疼痛。(方見第二十。)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藥材,用一盞水,加入三片薑、兩顆紅棗,煎煮至七分,不限時間溫熱服用。如果患者有食物哽塞,可加入一枚乾柿。若有隔氣吐逆,則加入三寸長的白芷、五枚紅棗。
補氣運脾湯,主要治療中氣不運、食物哽塞。
處方:人參二錢、白朮三錢、橘紅、茯苓各一錢五分、黃耆(蜜炙)一錢、砂仁(去皮)八分、甘草(炙)四分,如有痰症可再加半夏曲一錢。
用兩鍾水,加入一片薑、一顆紅棗,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代抵當丸,治療瘀血導致的噎膈、食後疼痛,詳細配方請參考第二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