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2)

1. 肺癰脈證第七十五

始萌則在陽,在衛,屬氣分,故云可救。久則入陰,傷血脈,傷臟體,故云膿成則死。三條所云肺痿者,虛寒之痿,痿之變也。肺虛而寒則液不流布,故亦吐涎沫。無熱迫肺,則肺氣不逆,故不咳。無熱,故不渴。肺居最上,為諸氣之總司,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遺尿小便數者,肺氣虛冷,有失通調之職,所謂不能制下也。

氣虛於上,故眩。治以甘草乾薑湯者,姜以溫冷,草以補虛。草補土而不補金者,虛則補其母耳。服此溫劑而渴者,肺中必熱。是知遺尿、便數,非痿證,乃消渴也。即氣厥論所謂飲一溲二,肺消之屬。下四條所載已成癰、未成癰,皆肺氣壅塞之有餘者。前二條論中,頗悉其義。

而皂角、葶藶、桔梗輩亦皆下氣、瀉壅、開結之藥,以方合證,理可想見,故不重解也。本文云: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者,即要略所謂脈數實者為肺癰。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者,即要略所謂脈數虛者為肺痿。必候於寸者,以肺居最上也。肺癰色白,脈宜短澀者,言其面色白為肺色,短澀為肺脈。

色脈與證相符,故宜也。若脈浮大,是為火象。唾如米糊,嘔見膿血,是火剋金。肺臟已傷,宜乎?

白話文:

肺癰剛開始時,病邪在陽明經、衛氣層,屬於氣分病變,所以還能治療。但時間久了,病邪就會深入陰分,損傷血液和經脈,損傷臟腑,因此膿瘍形成就難以救治了。書中提到的「肺痿」,是指因虛寒導致的痿證,是肺痿的變證。肺氣虛弱又寒冷,則津液不能正常運布,所以會吐出涎沫。因為沒有熱邪迫害肺臟,所以不會咳嗽。沒有熱邪,所以也不口渴。肺臟位於最上,是所有氣機的總樞紐,並且調節水道,將尿液輸送到膀胱。如果出現尿頻、遺尿,是肺氣虛寒,失去調節水道的功能,也就是說不能控制小便。

因為肺氣虛弱在上,所以會頭暈目眩。治療用甘草乾薑湯,薑能溫暖寒邪,甘草能補益虛損。甘草補脾土而不直接補肺金,是因為虛則補其母。服用溫熱的藥物後卻感到口渴,說明肺中已有熱邪。因此,尿頻、遺尿並不是肺痿,而是消渴症,正如《氣厥論》中所說的「飲一溲二」,屬於肺消的範疇。以下幾條記載的已成膿瘍和未成膿瘍,都是肺氣壅塞的表現。前面兩條論述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其道理。

皂角、葶藶、桔梗等藥物,都是可以下氣、瀉除壅塞、疏通結滯的藥物,用藥配伍,根據病情選擇,道理是可以推測的,所以不再贅述。文中提到:肺癰已形成,寸脈有力而且沉實,這與《脈要略》中所說的「脈數實者為肺癰」相符。肺痿的脈象,脈數而無力,這與《脈要略》中所說的「脈數虛者為肺痿」相符。一定要觀察寸脈,是因為肺臟位於最上。肺癰患者面色蒼白,脈象應當短澀,意思是說面色蒼白是肺臟的顏色,短澀是肺臟的脈象。

面色脈象與症狀相符,所以這樣判斷是正確的。如果脈象浮大,就是火象。痰液像米糊一樣,嘔吐膿血,這是火剋金的現象。肺臟已經受損,這樣的情況是可以預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