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癲狂脈證第五十八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癲者顛也。謂發時顛倒,異於平日。語言錯亂,喜怒無因,或笑或歌,或悲或泣,神迷意惑,穢潔妄知。平日能言,發反沉默。平日沉默,發反多言。甚或行步不休,或復僵仆不起。俗呼為失心風。狂者剛暴猖狂,叫號罵詈。甚則逾垣上屋,蹈火赴湯,不避死生,不知飢飽,倍常勇力,若邪所憑。

俗呼為發狂。二者證既不同,因當各異。古人多以癲狂混稱,亦疏略矣。蓋人身氣為陽,血為陰。腑為陽,臟為陰。腑之手足六經為陽,臟之手足六經為陰。形質可見者為陽,神志不可見者為陰。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表為陽,里為陰。凡此陰陽,俱各兩相依倚,互為交通。

而後氣血和平,腑臟安靜,經脈調勻,形神合一。上下無厥逆之虞,表裡無盛虛之變。如是,則微疴小疾,亦無自而生,況癲狂乎?今癲云重陰者,謂偏重於陰也。邪入於陰而陰實也。五臟為陰,神志舍於五臟,亦為陰。設或抑鬱不伸,謀思不遂,悲哀不置,侘傺無聊,久久藏神凝結,情識昏述,靈明何有,此癲之成於神志者也。(宜靈苑辰砂散、歸脾湯、人參琥珀丸之類。

)一種因陽虛不能衛外,反下陷而附並於陰。附並於陰則陰氣實,下而不上,則升降紊而癲疾作矣,即《脈經》所謂陽附陰則癲者是也。(宜升陽益氣加補中益氣湯、四逆散之類加減用之。)一種因三陽經從頭下行,三陰經不得從足上行而逆下。下則陰經實,亦似陽附陰之義。

但此直指經脈之逆,經所謂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者是也。(宜調其升降,正其逆順,如交感丹加升麻、巴戟、木香、桂枝之類。)一種因內有蓄血,令人如狂,或善忘,或如見鬼。如狂者,如狂而非狂,即癲狀也。血者,神明之府,血蓄不行,神機大礙,故見上證。血為陰,是亦重陰、陰實之義,謂之邪入於陰亦可。

(宜桃仁承氣湯、代抵當丸之類。)狂則反是,乃重陽、陽實之證也。《素問》宣明五氣篇云:邪入於陽則狂。邪入陽則陽實,陽實則熱盛。陽性主動,以盛熱而加以動性,猖狂剛暴,不言可知。又生氣通天論云: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並則陽重、陽實之義。故《素問》病能論云:狂生於陽也。

又云: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蓋言陽明之經脈常動,以陽明為水穀之海,其氣充盛,故常動。巨陽、少陽之脈不動,言二經之氣不如陽明之盛,故不動。不動者,非不動也,不如陽明之常動也。今無論常動者,即不動者,亦常動而動且大疾,是為狂病之候。

觀此,則狂病之為重陽、陽實明矣。與上文脈流薄疾,並乃狂,若出一義。又《靈樞》通天篇亦云:陽重脫,易狂。脫非陽脫,言重並於陽分,而若與陰脫離也。又《靈樞》本神篇云: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夫肝屬木,性上達而藏魂,故魂主升,陽也。

白話文:

癲狂的脈症,癲是陰盛,狂是陽盛。脈象浮而有力是吉兆,脈象沉而急促則凶險。

癲癇發作時,行為舉止與平時大相逕庭,言語錯亂,喜怒無常,時而大笑唱歌,時而悲哭流涕,神志恍惚,是非不分。平時健談的人發病時反而沉默,平時沉默寡言的人發病時卻變得話多,甚至不停地走動,或癱倒在地起不來。民間俗稱「失心風」。狂症則表現為暴躁狂妄,大喊大叫,辱罵他人,甚至翻牆上屋,跳火入湯,不顧生死,不知飢飽,力氣比平時大得多,如同被邪祟附體一般,民間俗稱「發狂」。兩種病症的症狀不同,致病原因自然也不一樣。古人常將癲狂混為一談,這是比較粗略的說法。

人體氣屬陽,血屬陰;腑屬陽,臟屬陰;手足六經中的腑經屬陽,手足六經中的臟經屬陰;外在看得見的形體屬陽,內在看不見的神志屬陰;身體上半部屬陽,下半部屬陰;體表屬陽,內臟屬里。這些陰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氣血平和,臟腑安寧,經脈通暢,形神合一,則不會有疾病產生,更何況是癲狂呢?

癲癇之所以說是陰盛,是因為它偏向於陰,邪氣入侵陰而導致陰實。五臟屬陰,神志依附於五臟,也屬陰。如果長期鬱鬱寡歡,心事重重,悲傷過度,精神萎靡,久而久之,神志凝滯,情志昏亂,則靈明之性喪失,這就是癲癇發病於神志的機理。(治療可用靈苑辰砂散、歸脾湯、人參琥珀丸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陽氣虛弱,不能護衛體表,反而下陷而與陰氣相結合。陰氣與陽氣相結合則陰氣更盛,下陷而不能上升,導致升降失調而發病,這正如《脈經》所說的「陽附陰則癲」。(治療可用升陽益氣的藥方,如補中益氣湯、四逆散等加減使用。)

還有一種情況是三陽經氣從頭向下運行,三陰經氣不能從足向上運行而逆行向下,導致陰經氣盛,也類似於陽氣附著於陰氣的現象。這直接指向經脈的逆亂,正如經書所說:「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治療應調節氣血升降,糾正其逆亂,例如交感丹加升麻、巴戟、木香、桂枝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瘀血,導致病人如狂,或者健忘,或者像看見鬼一樣。雖然表現如同狂症,但卻不是真正的狂症,而是癲癇的表現。血液是神明的居所,血液瘀滯不通,神機受阻,就會出現上述症狀。血屬陰,這也是陰盛、陰實的意思,也可以說是邪氣入侵於陰。(治療可用桃仁承氣湯、抵當丸等。)

狂症則相反,是陽盛、陽實的表現。《素問》中《宣明五氣論》說:「邪入於陽則狂」。邪氣入侵陽氣則陽氣實,陽氣實則熱盛。陽氣主活動,因熱盛而活動加劇,表現為狂暴,這是很明顯的。又《素問》中《生氣通天論》說:「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這也說明陽盛、陽實的意思。所以《素問》中《病能論》說:「狂生於陽也」。

又說:「陽明之脈常動,巨陽、少陽之脈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意思是說,陽明經脈常動,因為陽明經是水穀之海,氣血充盛,所以常動。巨陽、少陽之脈不動,是指這兩經的氣血不如陽明經旺盛,所以不動。不動並不是真的不動,而是不如陽明經常動。現在無論是常動的經脈,還是平時不動的經脈,都出現了異常的活動而且很劇烈,這就是狂病的表現。

由此可見,狂病是陽盛、陽實的表現,這與上文「脈流薄疾,並乃狂」的意思是一致的。《靈樞》中《通天論》也說:「陽重脫,易狂」。脫不是陽氣脫落,而是指陽氣過盛,像與陰氣分離一樣。《靈樞》中《本神論》說:「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肝屬木,性向上,藏魂,所以魂主升,屬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