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3)

1. 奇經八脈脈證第七十九

(宜蘇子降氣湯、黑錫丹、震靈丹之類。)帶脈為病,帶下臍痛精失者,以帶脈起於季脅,回身如帶,臟腑十二經絡皆過於此。若飲食不節,勞欲縱傷,致令濕熱下流,邪火內郁。外或風入胞宮;邪凝臍腹。帶脈不任,與邪俱陷。或赤或白,如涕如膿。或青黃雜色,或濁黑異形。

溢漏不時,淋瀝不淨。其兼證,則腰腹痠疼,足膝痿軟,頭目暈眩,經脈參差。甚或寒熱往來,容顏枯瘁。然而發源於沖、任、脾胃者多,以沖為血海,任總諸陰,脾胃司水穀故耳。是以骨空論曰: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又痿論曰:衝脈與陽明合於宗筋之會,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

帶脈起於季脅章門,前則當臍上,故又或為臍痛。《靈樞》經別篇曰:腎足少陰,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蓋腎主藏精,帶固腰膂,虛則一不能藏,一不能固,而精有自失者矣。(宜金匱桂枝龍骨牡蠣湯、和劑威喜丸之類。)陽維為病,寒熱、目眩、僵仆者,以陽維維絡一身之陽,陽主衛,主氣、主表,病則不能維陽,是陽無護持,而衛氣亦因之不固,故在表則生寒熱。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在足太陽外踝下)以陽交為郄,(足少陽外踝上。

)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手太陽肩後。)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手少陽缺盆上。)又會於肩井(足少陽肩上。)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足少陽眉上,)上於本神及臨泣,(俱在足少陽眉上。)上至正營(足少陽目窗上。)及腦空,(足少陽枕骨下。)下至風池,(足少陽顳顬後。

)與督脈會於風府、(督脈後髮際。)啞門。(督脈風府後。)觀此,則知本脈之維於頭目手足頸項肩背諸陽,無一不到。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頭目,無維則眩。在頸項肩背,無維則僵。在手足,無維則僕矣。(宜東垣柴胡升陽湯、東垣退熱湯之類。)陰維為病,心痛、胸腹刺築者,以陰維維絡一身之陰。

陰主榮、主裡,不能維陰則陰無約束,而榮氣因之不和,故在裡則心痛。又榮主血,血合心,故心痛也。其脈氣所發,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足少陰內踝上)與足太陰會於腹哀、(足太陰乳下。)大橫,(足太陰腹哀下。)又與足太陰會於府舍、(足太陰少腹下、)期門,(足厥陰乳下。

)與任脈會於天突、(任脈喉下。)廉泉。(任脈舌本下。)觀此,則知本脈之維於胸腹諸陰,亦無一不到。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胸脅失所維,則動築而刺痛矣。(宜本事枳實散、奇效拈痛丸、四七湯之類。)陽蹺為病,陰緩陽急。陰蹺為病,陽緩陰急,及癲癇瘛瘲,寒熱恍惚者,蓋二蹺之脈,同發一源。

《難經》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起於跟中,陰蹺脈亦起於跟中,不唯同起於根,而又同終於目。《靈樞》脈度篇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

白話文:

奇經八脈脈證第七十九

帶脈生病,導致帶下、臍痛、精液流失,是因為帶脈起於脅肋下,環繞身體如同腰帶,十二經絡都經過此處。如果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就會導致濕熱下流,邪火內鬱;或者外邪入侵胞宮,邪氣凝滯於臍腹,帶脈無法承受,與邪氣一起下陷,分泌物可能呈紅色或白色,像鼻涕或膿液,也可能是青黃混雜或黑色異狀。

分泌物時多時少,排尿淋漓不盡。伴隨的症狀包括腰腹酸痛、足膝無力、頭暈目眩、經脈紊亂,嚴重者還會寒熱交替,面容憔悴。這些病症大多源於沖脈、任脈、脾胃,因為沖脈是血海,任脈統攝所有陰經,脾胃負責消化吸收水谷。因此《骨空論》說:任脈生病,女子會出現帶下、腹部腫塊。而《痿論》也說:衝脈與陽明經在宗筋交會,而陽明經較長,都與帶脈相關。

帶脈起於脅肋下章門穴,前面經過臍上,所以也可能引起臍痛。《靈樞經別篇》記載:腎經足少陰經脈在第十四個椎骨處,向上連接帶脈。因為腎主藏精,帶脈固攝腰部,腎虛則精液無法收藏,帶脈無法固攝,就會出現精液流失。

陽維脈生病,會出現寒熱、目眩、身體僵硬、跌倒等症狀,因為陽維脈維繫全身的陽氣,陽氣主衛氣,主氣機,主表,生病時無法維護陽氣,陽氣得不到保護,衛氣也會因此虛弱,因此表層會出現寒熱。陽維脈的氣血循行,起於金門穴(足太陽膀胱經外踝下),經過陽交穴(足少陽膽經外踝上),與手足太陽經及蹺脈在臑俞穴(手太陽小腸經肩後)會合,與手足少陽經在肩井穴(足少陽膽經肩上)會合;在頭部,與足少陽經在陽白穴(足少陽膽經眉上)、本神穴、臨泣穴(都在足少陽膽經眉上)會合,向上到達正營穴(足少陽膽經目窗上)及腦空穴(足少陽膽經枕骨下),向下到達風池穴(足少陽膽經顳顬後),與督脈在風府穴(督脈後髮際)、啞門穴(督脈風府穴後)會合。由此可見,陽維脈維繫頭、目、手、足、頸項、肩背等全身陽氣部位,沒有遺漏的地方。如果陽維脈氣血不足,就不能很好地維繫全身陽氣,頭部就會出現眩暈,頸項肩背就會僵硬,手足則會無力,甚至跌倒。

陰維脈生病,會出現心痛、胸腹刺痛,如同針扎一樣的感覺,因為陰維脈維繫全身陰氣。陰氣主榮衛,主內臟,陰氣不足,則陰氣得不到約束,榮氣也會因此不調和,所以內臟會出現心痛。又因為榮氣主血,血與心臟相關,所以會心痛。陰維脈的氣血循行,其郄穴名為築賓穴(足少陰腎經內踝上),與足太陰脾經在腹哀穴(足太陰脾經乳下)、大橫穴(足太陰脾經腹哀穴下)會合,又與足太陰脾經在府舍穴(足太陰脾經少腹下)、期門穴(足厥陰肝經乳下)會合,與任脈在鳩尾穴(任脈喉下)、廉泉穴(任脈舌根下)會合。由此可見,陰維脈維繫胸腹等全身陰氣部位,也沒有遺漏的地方。如果陰維脈氣血不足,就不能很好地維繫全身陰氣,胸脅部位就會疼痛。

陽蹺脈生病,陰氣緩慢而陽氣急促;陰蹺脈生病,陽氣緩慢而陰氣急促,還會出現癲癇、抽搐、寒熱、神志恍惚等症狀。因為兩條蹺脈的氣血,都起源於同一個地方。《難經·二十八難》說:陽蹺脈起於足跟中間,陰蹺脈也起於足跟中間,不僅起源相同,而且都到達眼睛。《靈樞·脈度篇》說: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起於然谷穴之後,內踝之上,向上循行於陰股內側,進入陰部,向上循行於胸部內側,進入缺盆,向上從人迎穴之前出來,進入下頜,到達目內眥,與太陽經、陽蹺脈會合而向上行。氣血互相交匯,就能滋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