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十七 (2)
卷十七 (2)
1. 奇經八脈脈證第七十九
其病督脈脊強癲癇者,蓋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之端,終陰器,繞篡,繞臀,至少陰,與太陽、少陰合,入股內,貫脊,屬腎,與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自目內眥上額,下循膂絡腎,皆合太陽而並行者也。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其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上頭,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臀。二十八難亦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由是觀之,則督脈與太陽合行者十九,故邪客則脊強,以其貫脊也。
督與太陽皆主表,而督為諸陽之總。太陽為諸陽之長,又曰巨陽。風邪從類傷陽,表必先受,故留則為癲癇疾也。癲癇時發時止,或筋脈牽引,或項背反張,雖云風傷督脈,亦太陽主筋故耳。(宜羌活勝濕湯、生鐵落飲、瀉青丸之類。)任脈為病,七疝瘕堅者。蓋任脈總諸陰之會,其脈起於胞中,循腹裡,為經絡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裡,上行於咽喉,別而絡唇口。《難經》亦云: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七疝者,在巢氏則曰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張子和非之,另立七名。曰: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而諸經之載,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所云狐疝風、肺風疝、脾風疝、心風疝、腎風疝、肝風疝。骨空論所云沖疝。
脈解篇所云㿗疝。玉機真藏論所云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所云: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此亦疝類也。名雖多種,總不能出於七疝之外。蓋七疝之發,必在前陰、少腹之間,任脈所經之地。雖屬他經,未有不以任為原者。
瘕者,假也。氣聚則堅,氣散則平。亦似疝之時作時止,發則亦在任脈界分,多屬血凝經滯,女子之病也。(宜東垣丁香楝實丸、三因散聚湯、化氣湯之類。)衝脈為病,逆氣裡急者。沖之與任皆起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亦名血海。其浮而外者,亦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強半與任脈同。
《素問》骨空論曰:衝脈者,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二十八難則曰: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痿論亦曰: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二論所並,雖有少陰、陽明之不同,要知自臍至胸,與陽明則並於前,與少陰則並於後也,故與陽明皆得稱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氣不順,血不和,則胸腹之氣循經壅逆而裡急矣。
白話文:
奇經八脈脈證第七十九
督脈生病,出現脊背強直、癲癇等症狀,是因為督脈起於小腹以下的骨頭中央。女性的督脈進入系帶孔的末端,經過陰部,繞過臀部,到達少陰經,與太陽經、少陰經匯合,進入大腿內側,貫穿脊柱,屬於腎經,並與太陽經從目內眥(眼角內側)開始,向上額,經過頭頂,上行連接腦部,然後再出來,分佈到後頸,沿著肩胛骨內側,經過脊柱兩旁,到達腰部中央,循行於脊柱,連接腎經。(從目內眥上額,下行到脊柱連接腎經,都與太陽經相伴而行。)男性督脈沿著陰莖向下到臀部,與女性督脈走向相同。督脈從小腹直向上行,貫穿肚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到達下顎,環繞嘴唇,最後連接到兩眼下方中央。督脈的分支,名為長強穴,沿著脊柱上行到後頸,散佈到頭部,向下到達肩胛骨,左右分支分別走向太陽經,並貫穿臀部。《二十八難》也說:督脈起於下極穴,沿著脊柱內側上行,到達風府穴,連接到腦部。由此可見,督脈與太陽經相伴而行的部分佔了大部分,所以邪氣入侵就會導致脊背強直,因為督脈貫穿脊柱。
督脈和太陽經都主管人體的表面,而督脈是所有陽經的總合,太陽經是所有陽經中最主要的,也稱為巨陽。風邪侵犯人體,損傷陽氣,表層必然首先受到影響,如果邪氣停留在體內,就會導致癲癇。癲癇發作時有時無,有時會牽引筋脈,有時會出現項背反張,雖然說是風邪侵犯了督脈,但也是因為太陽經主管筋脈的緣故。
任脈生病,會出現七種疝氣、腹部腫塊堅硬等症狀。因為任脈是所有陰經的匯合之處,其脈絡起於胞宮,沿著腹部內側運行,是經絡的海洋。任脈較淺表的部分,沿著腹部內側上行,到達咽喉,分支連接嘴唇和口腔。《難經》也說:任脈起於中極穴下方,到達恥骨聯合上方,沿著腹部內側上行,經過關元穴,到達咽喉。七種疝氣,巢氏的說法是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張子和則另立七名: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其他經書中也有記載,例如《素問》的《四時刺逆從論》中提到的狐疝風、肺風疝、脾風疝、心風疝、腎風疝、肝風疝;《骨空論》中提到的沖疝;《脈解篇》中提到的㿗疝;《玉機真藏論》中提到的疝瘕,少腹灼熱疼痛,排出白色分泌物,也叫蠱。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小腸生病,會出現小腹疼痛、腰脊牽引到睪丸疼痛,時常感到憋屈,這也是疝氣的一種。雖然疝氣的名稱很多,但總體上都離不開七種疝氣的範圍。因為七種疝氣的發作,必然發生在前陰、小腹之間,也就是任脈經過的地方。即使屬於其他經脈,也離不開任脈的本源。
瘕,指的是腫塊。氣體聚集就會形成堅硬的腫塊,氣體散開就會平復。它也像疝氣一樣,時發時止,發作時也在任脈的範圍內,大多屬於血液凝滯經脈不通,是女性的常見疾病。
衝脈生病,會出現逆氣、腹部絞痛等症狀。衝脈和任脈都起於胞宮,向上沿著背部內側運行,是經絡的海洋,也稱為血海。衝脈較淺表的部分,也沿著腹部上行,到達咽喉,分支連接嘴唇和口腔,大部分與任脈相同。《素問‧骨空論》說:衝脈起於氣街穴,與足少陰經並行,沿著臍部上行,到達胸部而散開。《二十八難》說:衝脈起於氣衝穴,與足陽明經並行,沿著臍部上行,到達胸部而散開。《痿論》也說:衝脈是經脈的海洋,主管滲灌四肢百骸,與陽明經在宗筋處匯合。這兩種說法,雖然少陰經、陽明經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從臍部到胸部,與陽明經並行在前,與少陰經並行在後,所以與陽明經一樣,都可以稱為五臟六腑之海。如果氣機不順,血行不暢,就會導致胸腹部之氣沿著經絡阻滯逆行,而出現腹部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