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 (4)

1. 五疸脈證第六十九

脾傷則見土色。)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凡病肚熱者,熱在腹,不獨疸也。手按則知。)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沉為在裡,渴為裡熱。熱則多飲,而小便復不利,必郁為黃。

)腹滿,舌痿黃燥,不得睡,屬黃家。(胃土鬱則水液不分布,故腹滿、舌燥。經云:胃不和則睡不安,皆黃家之先驅也。)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土旺於四時各十八日,濕土之病期亦應之。十日以上則旺氣漸衰,邪宜漸退。反劇者則正不勝邪,故云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濕土鬱而成疸,內關脾胃。發於脾陰則嘔,發於胃陽則振寒發熱,皆二經是動之病。)正文云:五疸實熱,以疸皆濕與熱鬱。外不得通,內不得泄,𨠭蒸成黃。虛松而有通泄處,則不能成黃,故曰實熱,若是則脈自應洪數。

澀微者,自應為虛黃也。渴為裡熱,黃為表蒸。表裡熱亢,陰何以堪?又疸既濕鬱,汗溺不通,可復加之飲乎?渴則多飲,故最忌也。(丹溪云:黃疸不必分五。總是濕熱不分。則何以處治,是失之太簡。巢氏廣為九疸,亦先之太繁。惟《金匱》論證處方,言言中的。學者宗之,自無過不及之偏也。

白話文:

脾臟受損就會出現土黃色的面色。患黃疸,發熱煩躁喘息,胸悶口乾者,是因為疾病發作時,內火損傷津液,導致內外皆熱。然而,黃疸的產生,多是因濕邪而起。全身發熱發黃,腹部發熱,熱邪在內,應當瀉下治療。(凡是腹部發熱的疾病,熱邪都在腹部,不單指黃疸。用手按壓就能知道。)脈象沉細,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者,都會發黃。(脈象沉細表示熱邪在裡,口渴表示裡熱。裡熱則多飲水,而小便又不利,必然是濕熱鬱結而發黃。)腹部脹滿,舌頭萎縮、黃色乾燥,無法入睡,屬於黃疸的一種。(胃土鬱結,則水液不能正常運布,所以腹部脹滿、舌頭乾燥。經書上說:胃氣不和則睡眠不安,這些都是黃疸的先兆。)黃疸病一般以十八天為一個病程。治療十天以上才痊癒,反而加重病情則很難治療。(土氣在一年四季各有旺盛的十八天,濕土之邪的病程也應此而定。十天以上,旺盛之氣漸衰,邪氣也應該逐漸消退。病情反而加重,則正氣不勝邪氣,所以說難治。)黃疸伴有口渴的,其黃疸難治;黃疸不伴有口渴的,其黃疸可治。黃疸發病於下腹部(陰部),病人必然嘔吐;發病於上腹部(陽部),病人則會發冷發熱。(濕土鬱結而導致黃疸,主要影響脾胃。發病於脾臟(陰部)則嘔吐,發病於胃部(陽部)則發冷發熱,都是脾胃二經受病的表現。)原文說:五種黃疸都是實熱證,因為黃疸都是濕熱鬱結所致。外邪不得疏通,內邪不得排出,濕熱蒸騰而成黃疸。如果虛弱而有通暢排泄的途徑,則不能形成黃疸,所以稱為實熱,如果是實熱,脈象就應該是洪數的;脈象澀微,就應該是虛黃。口渴是裡熱,發黃是外邪蒸騰。表裡熱邪都很盛,陰氣怎麼能承受得了?而且黃疸是濕熱鬱結,汗液和小便都不通暢,還能再給病人喝水嗎?口渴就多喝水,所以最忌諱多飲水。(丹溪先生說:黃疸不必分為五種,總而言之就是濕熱不分。這樣怎麼治療,這是太過簡略了。巢氏將黃疸分為九種,又過於繁瑣了。只有《金匱要略》論證處方,句句都切中要害。學習者效法它,就不會出現過與不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