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二十一(附余) (12)
卷二十一(附余) (12)
1. 醫家難事有三情
(張介賓著)
一曰病人之情。所謂病人之情者,有素稟之情,如五臟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臟者,偏宜於涼。陰臟者,偏宜於熱。耐毒者,緩之無功。不耐毒者,峻之為害。此臟氣之有不同也。有好惡之情者,不惟飲食有憎愛,抑且舉動皆關心。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
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情性之有不同也。有富貴之情者,富多任性,貴多自尊。任性者,自是其是。真是者,反成非是。自尊者,遇士或慢。自重者,安肯自輕。此交際之有不同也。有貧賤之情者,貧者衣食不能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能釋,懷抱可知。
此調攝之有不同也。又若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岐亡羊,終成畫餅,此中無主而易亂者之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寧甘敗亡,此內多懼而過慎者之為害也。有以富貴而貧賤,或深情而掛牽,慼慼於心,心病焉能心藥,此得失之情為害也。有以急性而遭遲病,以更醫而致雜投,惶惶求速,速變所以速亡,此緩急之情為害也。
有偏執者,曰吾鄉不宜補,則虛者受其禍。曰吾鄉不宜瀉,則實者被其傷。夫十室且有忠信,一鄉焉能皆符,此習俗之情為害也。有參、術入唇,懼補心先痞塞。硝、黃沾口,畏攻神即飄揚。夫杯影亦能為祟,多疑豈法之良,此成心之情為害也。有諱疾而不肯言者,終當自誤。
有隱情而不敢露者,安得其詳。然尚有故隱病情,試醫以脈者。使其言而偶中,則信為明良。言有弗合,則目為庸劣。抑孰知脈之常體,僅二十四,病之變象,何啻百千。是以一脈所主非一病,一病所見非一脈。脈病相應者,如某病得某脈則吉。脈病相逆者,某脈值某病則凶。
然則理之吉凶,雖融會在心,而病之變態,又安能以脈盡言哉。故知一、知二、知三,神聖諄諄於參伍。曰工、曰神、曰明,精詳豈獨於指端。彼俗人之淺見,固無足怪;而士夫之明慧,亦每有蹈此弊者。故忌望聞者,診無聲色之可辨。惡詳問者,醫避多言之自慚。是於望、聞、問、切,已舍三而取一,且多有並一未明。
而欲得夫病情者,吾知其必不能也。所以志意未通,醫不免為病困。而朦朧猜疑,病不多為醫困乎?凡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二曰旁人之情。所謂旁人之情者,如浮言為利害所關,而人多不知檢。故或為自負之狂言,則醫中有神理,豈其能測。或執有據之鑿論,而病情多亥豕,最所難知。或操是非之柄,則同於我者是之,異於我者非之,而真是真非,不是真人不識。或執見在之見,則頭疼者云救頭,腳疼者云救腳,而本標綱目,反為迂遠庸談。
或議論於貴賤之間,而尊貴執言,孰堪違抗,故明哲保身之士,寧為好好先生。或辨析於親疏之際,而親者主持,牢不可拔,雖真才實學之師,亦當唯唯而退。又若薦醫,為死生之攸系,而人多不知慎。有或見輕淺之偶中而為之薦者,有意氣之私厚而為之薦者,有信其便便之談而為之薦者,有見其外飾之貌而為之薦者,皆非知之真者也。又或有貪得而薦者,陰利其酬。
白話文:
醫家難事有三情
一曰病人之情。病人各有不同特質,例如先天體質的差異,如五臟各有偏盛偏衰,七情各有過度或不足。陽性體質的人,較適合寒涼的治療;陰性體質的人,則較適合溫熱的治療。能耐受劇烈治療的人,緩慢治療無效;不能耐受劇烈治療的人,劇烈治療反而有害。這是臟腑氣血的不同造成的。病人還有好惡之情,不只飲食上有喜好,舉手投足都與心意相關。樂觀的人,不聽危言聳聽;憂慮的人,安慰的話語聽起來也像是虛偽的。
不信任醫生的人,忠告難以實行;多疑的人,深入的解釋反而會被忌諱。這是性格差異造成的。富貴之人,往往任性而自尊。任性的人,自以為是;真正對的人,反而被認為是錯的。自尊的人,對待醫生可能傲慢;自重的人,怎麼會輕易自貶呢?這是人際關係的差異造成的。貧賤之人,貧者衣食難繼,更遑論藥物;賤者勞碌不堪,心境可想而知。
這是生活環境差異造成的。此外,病人可能剛聽信良言,又聽信謬論,猶豫不決,最終一事無成;也可能過度害怕冒險,只想求穩妥,結果小打小鬧,最終還是失敗。這是優柔寡斷或過於謹慎造成的禍害。有人因為得失之情鬱鬱寡歡,心病難以藥醫;有人因為急性病卻遇上慢性治療,或者因為換醫生而導致藥物混雜,急於求成反而加速病情惡化。這是急躁造成的禍害。
有些病人固執己見,例如說自己地方的人不適合補,虛弱的人就會因此受害;又例如說自己地方的人不適合瀉,實證的人就會因此受傷。一個村莊裡都有忠厚與狡詐的人,一個地方怎麼可能完全符合一種治療方法呢?這是地域習俗造成的禍害。有些人一聽到人参、黄芪就害怕心下痞塞;一聽到硝石、硫磺就害怕傷及精神。其實杯影都能產生幻覺,多疑怎能算得上好的治療方法呢?這是病人自己想法造成的禍害。
有些病人隱瞞病情,終將自誤;有些病人隱瞞病情不敢明說,醫生又如何能了解病情呢?即使是故意的隱瞞病情,藉由脈診來試探醫生,醫生說中了,就認為醫生醫術高明;醫生說錯了,就認為醫生醫術低劣。然而,脈象的正常情況只有二十幾種,而疾病的變化卻有數百種甚至上千種。因此,一個脈象可能代表多種疾病,一種疾病也可能表現出多種脈象。脈象與疾病相符的,例如某種疾病出現某種脈象是吉利的;脈象與疾病相反的,例如某種脈象出現某種疾病是不吉利的。
然而,疾病吉凶的判斷,即使融會貫通於心中,疾病的變化莫測,又怎麼能僅憑脈象說盡呢?所以說,了解一、二、三種情況,才是神醫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精湛的醫術,豈僅限於指尖?世人的淺見,本不足為奇;但士大夫的聰明智慧,也常常落入這種窠臼。所以,不重視望聞的醫生,診斷沒有聲色可辨;不重視詳細詢問的醫生,會因為多說而自覺慚愧。在望、聞、問、切四診中,已經捨棄了三診只取一診,而且往往一診也未明瞭,
而想要了解病情,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醫生與病人之間志意不通,醫生免不了被疾病所困擾。而如果病人朦朧猜疑,疾病又何嘗不是被醫生所困擾呢?凡此種種都是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二曰旁人之情。所謂旁人之情,例如流言蜚語,往往牽涉到利害關係,而人們卻往往缺乏辨別能力。有人吹噓自己,說醫生有神妙的醫理,豈能測度?有人根據一些似是而非的論斷,而疾病的症狀卻千變萬化,最難捉摸。有人運用是非的標準,與自己意見相同的就是對的,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就是錯的,而事實的真偽,只有真人才能識別。有人堅持自己的觀點,頭痛就說要救頭,腳痛就說要救腳,而疾病的本標綱目,反而被認為是迂腐的空談。
有人根據貴賤來議論病情,而尊貴者說話,誰敢違抗?所以,聰明的人寧願當好好先生。有人根據親疏關係來辨析病情,而親近的人堅持己見,難以動搖,即使是真才實學的醫生,也只能唯唯諾諾地退讓。此外,推薦醫生,關係到生死攸關,而人們卻往往不知謹慎。有人因為輕微的偶然相符而推薦,有人因為私交厚而推薦,有人因為相信其誇誇其談而推薦,有人因為看到其外表裝扮而推薦,這些都不是真正了解的人。也有人貪圖利益而推薦,暗中謀取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