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卷二十(附余) (13)
卷二十(附余) (13)
1. 吳鶴皋脈案式
脈案者,竊公案之義。醫者察得病情,立定方法,使病邪不能逃吾之方論。藥至而邪伏,譬之老吏聽訟,援律定刑,使奸人無所逃也。
一書某年、某月、某地、某人。二書其人年之高下,形之肥瘦長短,色之黑白枯潤,聲之清濁長短。三書其人之苦樂病由,始於何日。四書初時病證,服某藥,次服某藥,再服某藥。某藥少效,某藥不效。五書時下晝夜孰甚,寒熱孰多,喜惡何物,脈之三部九候如何。六引經旨以定病名。
某證為標,某證為本。某證為急,當先治。某證為緩,當後治。某臟當補,某臟當瀉。七書當用某方,加減某藥。某藥補某臟,某藥瀉某臟。君臣佐使之理,吐下汗和之意,一一詳盡。
書年之干支,月之春秋者,占運氣也。書某地者,占方宜也。書年形聲色者,用之以合脈也。書苦樂者,佔七情也。書始於何日者,占久近也。歷問某病證藥物而書其驗否者,以之斟酌己見也。書晝夜寒熱者,辨氣血也。書喜惡何物者,察陰陽臟腑也。書脈狀者,以之合年形聲色病證也。
書經旨者,如法家引律,使確乎不可逃也。書病名者,用藥如用兵,師出貴有名也。書標本者,識輕重也。書方藥君臣之理者,欲病人達而嘗也。凡看王公大人,貴宦儒門之病,必書此一案,便無一毫苟且,自然奏功。即不愈,亦免誤投藥劑之疑也。
陶弘景曰:晉時有一才人,欲刻正周易及諸藥方,先與祖訥共論。祖云:辯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於湯藥,小小不達,便至於壽夭所由,則後人受弊不少,何可輕以裁斷。祖之此言,可為仁識,足為龜鏡矣。
《曲禮》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宋景濂云:古之醫師,必通於三世之書。所謂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問脈經。《脈經》所以察證,本草所以辨藥,針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足以言醫。傳經者,既明載其說,復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為言,何其惑與?夫醫之為道,必志慮淵微,機穎明發,然後可與於斯,雖父不能必其子也。
施笠澤曰:愚按古今之稱神醫者,莫若扁鵲、倉公。而扁鵲之術,則受之長桑君。倉公之術,則傳之公乘、陽慶,初未聞以世傳也。至如李東垣、朱丹溪、滑伯仁輩,皆豪傑自振者。是知醫在讀三世書,而不在於祖父之三世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脈案的制定,借鑒了公案的含義。醫生在診斷清楚病人的病情後,制定出治療方案,使疾病無法逃脫我們的治療策略。藥物到位後,病邪被制服,就像經驗豐富的官員審理案件,根據法律判決刑罰,讓罪犯無處可逃。
首先,記錄患者就診的年份、月份、地點和姓名。其次,記錄患者的年齡、體型(胖瘦、高矮)、面色(黑或白、乾燥或滋潤)和聲音(清脆或渾濁、高低)。再來,記錄患者的生活情況和致病原因,以及病症開始的日期。第四,記錄患者最初病症,以及服用過的各種藥物及其效果。第五,記錄患者白天和夜晚哪個時間病情更嚴重,寒熱程度,對哪些事物有偏好或厭惡,以及三部九候的脈象。第六,引用醫學經典確定疾病名稱。
辨別哪些症狀是主要問題,哪些是次要問題;哪些問題需要立即處理,哪些可以稍後處理;哪些臟器需要補充,哪些需要排泄。最後,詳細記錄應該使用的藥方,增減哪些藥物;哪些藥物補充哪個臟器,哪些藥物排泄哪個臟器;主藥、輔藥和佐藥的原理,以及催吐、下瀉、出汗和調和的意義。
記錄年份的天干地支和月份的季節,是為了推算運氣;記錄地點是為了考慮地方特徵;記錄年齡、體型、面色和聲音是為了與脈象相結合;記錄生活情況是為了分析七情影響;記錄病發日期是為了判斷病程;詢問患者服用過的藥物並記錄效果,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診斷;記錄白天和夜晚的寒熱情況,是為了辨別氣血;記錄患者對哪些事物有偏好或厭惡,是為了了解臟腑功能;記錄脈象,是為了與年齡、體型、面色、聲音和病症相吻合。
引用醫學經典,就像法律家引用法律一樣,使診斷和治療確鑿無疑。確定疾病名稱,就像用藥如同用兵,出兵需要正當理由。區分主要和次要問題,是為了判斷病情輕重。記錄藥方和藥物的使用原則,是為了讓病人瞭解和接受。無論是貴族、官員還是知識分子,看病時都必須記錄這樣的病例,這樣才能做到嚴謹無誤,從而取得成功。即使病情沒有好轉,也能避免因亂投藥物引起的懷疑。
陶弘景說:晉代有一位才子,想要修改周易和各種藥方,他先與祖訥討論。祖訥認為:對於解釋經典,即使存在不同看法,也不會損害風俗教育。但對於湯藥,哪怕一丁點的錯誤,也可能導致壽命的縮短,後人將因此遭受損失,怎能輕易裁決。祖訥的這番話,堪稱仁愛和智慧,足以成為後人的榜樣。
《曲禮》說:如果醫生沒有三代的經驗,就不該服用他的藥物。宋景濂指出:古代的醫生,必須精通三代醫書。所謂三代,一是黃帝針灸,二是神農本草,三是素問脈經。《脈經》用於觀察症狀,《本草》用於辨識藥物,針灸用於驅除疾病。如果不掌握這些知識,就不能稱為醫生。傳承醫經的人,既明確記載了這些理論,又批駁了一些錯誤觀點,卻將“三代”解讀為父子相傳,這實在讓人困惑。醫學的本質,必須有深邃的思想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勝任,即使是父親,也不能保證兒子一定能繼承。
施笠澤說:據我所知,古今被稱為神醫的人,無非扁鵲和倉公。而扁鵲的醫術,是從長桑君那裡學到的。倉公的醫術,則是由公乘和陽慶傳授,並非世代相傳。像李東垣、朱丹溪、滑伯仁等人,都是自學成才的豪傑。由此可見,醫生的造詣在於閱讀三代醫書,而不取決於是否是祖父的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