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洪細主病第二十六

洪脈為熱,其陰則虛。細脈為濕,其血則虛。

洪脈滿指,浮大兼備,陽有餘之象,故當為熱。有餘於陽,則不足於陰,故為陰虛。細為陰脈,細藐不振,陰濕之候。細又為血虛者,蓋脈以血為體,細藐之甚,體於何有?故血虛。

白話文:

【洪脈主病第二十六】

洪脈顯示體內有熱,且相對的,陰分會顯得虛弱。細脈則表示身體濕氣重,血液狀態也顯得虛弱。

洪脈在手指上呈現滿滿的感覺,浮且大的特徵同時存在,這代表陽氣過剩的跡象,所以通常與熱相關。陽氣過剩,便意味著陰分相對不足,因此可判斷為陰虛的情況。細脈是屬於陰性的脈象,微小而無力,這是濕氣過重的徵兆。此外,細脈也表示血液虛弱,因為脈象是由血液充盈而成,如果脈象極度微細,那麼血液又如何能充盈?所以,可以推斷血液處於虛弱狀態。

2. 緩類主病第二十七

緩大者風,緩細者濕,緩澀血少,緩滑內熱。

空疏緩大,風所致也。緩漫濡細,濕所侵也。緩而澀滯,血必少也。緩而滑疾,內有熱也。

白話文:

[病症類型為緩的主導疾病第二十七]

如果脈象呈現出大的緩狀,通常是因為風邪所致;若脈象緩且細,則多是由於濕邪影響。脈象緩且帶有澀感,顯示體內血液較少;脈象緩而滑,則表明內部有熱氣。

脈象空虛、疏鬆且大,這是風邪所導致的現象。脈象緩慢、漫漶且細,是濕邪侵擾的結果。脈象緩慢且有滯澀感,這表示血液量必定不足。脈象緩慢但滑順且快速,說明體內存在著熱氣。

3. 濡弱小主病第二十八

濡小陰虛,弱小陽竭。陽竭惡寒,陰虛發熱。

濡小之脈,即所謂如帛浮水面,有上無下,陰虛之候也。弱小之脈,體不充,勢不鼓,陽竭之候也。陽竭,則陰乘陽,故惡寒。陰虛,則陽乘陰,故發熱。(陽竭者補陽,宜四君耆附之類。陰竭者補陰,宜六味丸、四物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濡弱和細小,這代表著身體的陰氣虛弱,陽氣也已耗盡。陽氣耗盡會使人感覺到寒冷,而陰氣虛弱則會導致發燒。

濡弱和細小的脈象,就像輕薄的布料飄浮在水面上一樣,只見其上部而底部無力,這是陰氣虛弱的徵兆。而弱小的脈象,脈體不飽滿,脈勢不強勁,這是陽氣耗盡的表現。陽氣耗盡後,陰氣就會佔據陽氣的位置,因此人會感到寒冷。同樣地,當陰氣虛弱時,陽氣會過度影響陰氣的部分,所以人會發燒。

(對於陽氣耗盡的情況,應該補充陽氣,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和附子這一類的藥物。對於陰氣耗盡的情況,則應補充陰氣,適合使用六味地黃丸或四物湯這一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