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

1. 疝氣脈證第六十四

疝氣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疝氣者,氣聚而大,外仍斂束,故脈則見弦急而證則多腹痛也。字下從山,亦是聚而大之之義,皆從寒濕積鬱於裡得之。間有曰風、曰熱者,亦不過寒風、濕熱耳。其發也,多惡寒寒熱,嘔逆不食,狀類傷寒。

但兼腹痛,或小腹痛脹,或只繞臍痛,或上衝心胸痛,或旁引脅肋痛,或臍下硬急,或氣走腸鳴,或控引睪丸,痛脹急墜,或氣歸囊袋,收縱不時,甚或囊外或冷、或濕、或熱、或紅,亦有出水及久久成癰者。此皆里有故積,復感風寒水濕,或加奔走焦勞,以致觸動積邪,氣聚而發。

或一二日,或延多日,得溫暖及出汗,俱能氣散而解也。其脈弦急者,弦急乃厥陰肝脈,疝多發於肝故也。又弦斂急直,氣不鼓暢,主諸痛脹,疝則未有不痛不脹者。若弦急而牢,見積聚之有根,亦徵元本之壯實,脈證兩宜,故曰生;若但急而弱,急則邪盛,弱則正衰,更非積聚在裡者之所宜,故曰死。

白話文:

疝氣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疝氣,指的是氣體聚集而使患處腫大,外部卻仍然收縮緊繃,所以脈象呈現弦急,症狀則多半會有腹痛。字下從山,也同樣表示聚集而腫大的意思。疝氣都是因為寒濕積聚在體內所導致。有些說法提到風或熱,其實也不過是寒風或濕熱而已。

疝氣發作時,患者多半會怕冷、畏寒發熱,嘔吐噁心,食慾不振,症狀類似傷寒。

但疝氣還會伴隨腹痛,可能是小腹脹痛、繞臍痛、上衝心胸痛、旁引脅肋痛、臍下硬急、氣走腸鳴、牽引睪丸痛脹急墜,或氣歸囊袋,收縮伸展不正常,甚至囊外出現冷、濕、熱、紅,也有出現流水或久久化膿的狀況。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積聚的病邪,再加上感受風寒水濕,或者過度奔走勞累,導致觸動積邪,氣體聚集而發作。

疝氣發作時間可能是一兩天,也可能持續好幾天,只要得到溫暖、出汗,就能夠散氣消腫,解除病症。脈象弦急,指的是厥陰肝脈,而疝氣大多發生在肝臟,所以脈象才會呈現弦急。又因為弦急收縮緊繃,氣血運行不順暢,容易引起疼痛和腫脹,疝氣也一定會伴隨疼痛和腫脹。

如果弦急而牢,代表積聚的病邪有根基,也代表身體元氣充足,脈象和症狀都相符,所以稱為「生」。如果只是急而弱,急則表示邪氣盛,弱則表示正氣衰弱,這對體內有積聚的病邪來說是不利的,所以稱為「死」。

所云多發於肝者,《素問》五藏生成篇、平人氣象論、長刺節論、繆刺論,及《靈樞》經脈篇之言也。而《素問·骨空論》又云:有發於任脈、督脈者。《素問》陰陽別論、五藏生成篇、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大奇論、四時刺逆從論,及《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經筋篇又皆云有發於別臟別腑者。骨空論言任脈有內結七疝之名,而未有七疝之狀。

巢氏因敘七疝曰厥疝、曰癥疝、曰寒疝、曰氣疝、曰盤疝、曰胕疝、曰狼疝。而張子和復立七疝之名,曰寒疝、曰水疝、曰筋疝、曰血疝、曰氣疝、曰狐疝、曰㿗疝。外復有小兒㿉疝及膀胱、小腸等氣,亦指稱為疝者。聚訟紛紛,迄無定論。近惟張景岳一辯,最為詳悉得理。

白話文:

古書中常說疝氣多發於肝,例如《素問》中的「五藏生成篇」、「平人氣象論」、「長刺節論」、「繆刺論」,以及《靈樞》的「經脈篇」等篇章都有記載。而《素問·骨空論》中又提到,疝氣也可能發生於任脈和督脈。同樣地,在《素問》的「陰陽別論」、「五藏生成篇」、「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大奇論」、「四時刺逆從論」,以及《靈樞》的「邪氣臟腑病形篇」、「經筋篇」等篇章中,也都有提到疝氣會發生在其他臟腑。

《骨空論》中只提到任脈有七種疝氣的稱呼,但並沒有詳細描述它們的症狀。

巢氏則將七種疝氣分別命名為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而張子和又重新定義了七種疝氣,分別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除此之外,還有小兒的㿉疝以及膀胱、小腸等器官的氣脹,也被稱為疝氣。

關於疝氣的病因和症狀,眾說紛紜,至今沒有統一的定論。近期只有張景嶽的論述,比較全面和合理。

注釋

  • 疝氣:指腹股溝、陰囊或大腿內側出現腫塊,多為腸管或腹膜脫出。
  • 任脈:人體十二經脈之一,沿身體腹面正中線走行。
  • 督脈:人體十二經脈之一,沿身體背部正中線走行。
  • 巢氏:指古代醫家巢元方。
  • 張子和:指宋代醫家張元素。
  • 張景嶽:指明代醫家張介賓。

茲錄於下,不敢再贅。

景岳曰:愚按本經諸篇,所言疝證不一。有云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㿗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心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積氣在腹中,而氣逆為疝也。有瘕疝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蠱也。有六經風疝者,如四時刺逆從論之所云也。

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者,亦疝之屬也。是皆諸疝之義。按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蓋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故諸疝之在小腹者,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而諸經為之派耳。

白話文:

景嶽說

我仔細研讀本經各篇章,發現關於疝氣的描述並不一致。

  • 有的記載稱為「狐疝」,是因為它經常進出不定,就像狡猾的狐狸一樣。

  • 有的稱為「㿗疝」,是因為它呈現堅硬腫脹,失去知覺。

  • 有的稱為「沖疝」,是因為它從下腹部向上衝擊心臟,引起劇烈疼痛。

  • 有的稱為「厥疝」,是因為腹部積聚了氣滯,氣逆而導致疝氣。

  • 有的稱為「瘕疝」,是因為下腹部出現灼熱疼痛,並排出白色分泌物,也稱作「蠱」。

  • 有的稱為「六經風疝」,如同《四時刺逆從論》中所描述的那樣。

  • 還有「小腸疝」,就像《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所言:小腸有病的人,會感到小腹疼痛,腰脊及睪丸牽扯著痛,有時會出現呼吸困難,這些也屬於疝氣的範疇。

以上所述,都是關於疝氣的不同表現。

根據《骨空論》的記載:任脈生病,男人會出現七種內結疝氣,女人則會出現帶下及瘕聚。因為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之下,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匯集所有陰經。所以,所有發生在下腹部的疝氣,都源於任脈,並由其他經脈分支而來。

云七疝者,乃總諸疝為言,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者六也,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一也。蓋以諸經之疝,所屬有七,故云七疝。若狐、㿗、沖、厥之類,亦不過為七疝之別名耳。後世如巢氏所敘七疝,則曰厥、癥、寒、氣、盤、胕、狼。至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也。蓋環陰器上抵少腹者,乃屬足厥陰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

又曰: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則肝木自甚,皆屬肝經。於是亦立七疝之名,曰寒、水、筋、血、氣、狐、㿗。治多用下。繼自丹溪以來,皆宗其說。然以愚觀之,亦未為得。夫前陰、小腹之間,乃足三陰、陽明、任、沖、督脈之所聚,豈得獨以厥陰經為言。但如四時刺逆從論所云,六疝皆兼風言者,本非外入之風。

白話文:

所謂七疝,指的是各種疝氣的總稱,就像《四時刺逆從論》中提到的六種疝氣,以及《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提到的那一种。之所以稱之為七疝,是因为所有经脉的疝气,都归属于七种类型。像是狐疝、㿗疝、沖疝、厥疝等,其实也只不过是七疝的不同名称而已。后世像巢氏所描述的七疝,则是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张子和认为这些名称都是错误的,因为环阴器上抵少腹的位置,属于足厥阴肝经的部分,是容易患疝气的部位。

此外,凡是患上疝气的,如果不是肝木受邪,就是肝木自身过度,都属于肝经。因此,人们也给七疝起了新的名称,分别是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治疗方法大多以泻下为主。从丹溪之后,人们都遵循他的说法。但我认为,这并不完全正确。前阴和小腹之间,是足三阴、阳明、任脉、冲脉、督脉汇聚的地方,怎么能只说厥阴经呢?而且,《四时刺逆从论》中提到的六种疝气,都包含了风邪,但实际上并不是外来的风邪。

蓋風屬肝,肝主筋。故凡病各經之疝者,謂其病多在筋,而皆挾肝邪則可;若謂必在厥陰,則不可也。後世議論徒多,又安能出《內經》之範圍哉,學者當以經旨為正。至於治之之法,大都此證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多腫墜,虛者亦然。若重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

分察六者於諸經,各因其多少虛實兼治之,自無不效也。

白話文:

風邪屬於肝,肝臟主宰筋脈。因此,凡是患有各經疝氣的人,可以說他們的病症多半在筋脈上,並且都伴隨着肝臟的邪氣。但如果說疝氣一定是在厥陰經,那就說不通了。後世的人們議論紛紛,又怎麼能超越《黃帝內經》的範圍呢?學習者應該以《黃帝內經》的精髓為準則。

至於治療疝氣的方法,總體來說,這種病症,寒邪盛則疼痛加劇,熱邪盛則容易脫垂,濕邪盛則腫脹下墜,虛弱者亦然。如果病症主要在血分,則疝氣不易移動;如果主要在氣分,則疝氣容易移動。

要仔細觀察這六個方面(寒、熱、濕、虛、血、氣)在各經脈上的表現,根據其輕重虛實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巢氏七疝狀

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宜桂附二陳湯之類。)

腹中氣滿,心下痛,氣積如臂,名曰癥疝。(宜東垣川楝散。)

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宜仲景烏頭煎、和劑胡蘆巴丸之類。)

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宜蘇合香丸、東垣川楝散之類。)

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宜桂枝湯、東垣丁香楝實丸之類。)

白話文:

感到手腳冰冷、心痛,吃下去的東西都吐不出來,叫做厥疝,可以服用桂附二陳湯之類的藥物。

肚子裡充滿氣體,心口痛,肚子脹得像手臂一樣,叫做癥疝,可以服用川楝散。

吃下冰冷的食物,就會感到肋骨下方和肚子裡都疼痛,叫做寒疝,可以服用烏頭煎、胡蘆巴丸之類的藥物。

肚子裡一陣陣脹滿、一陣陣疼痛,叫做氣疝,可以服用蘇合香丸、川楝散之類的藥物。

肚子痛在肚臍旁邊,叫做盤疝,可以服用桂枝湯、丁香楝實丸之類的藥物。

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宜茴香散之類。)

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宜木香散、丁香楝實丸之類。)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了兩種腹部疾病,分別稱為胕疝和狼疝,並根據病症提供了相應的治療方案。胕疝指的是腹部臍下有腫塊且伴隨疼痛的疾病,而狼疝指的是小腹疼痛且排便困難的疾病。古文中建議用茴香散等藥物治療胕疝,用木香散、丁香楝實丸等藥物治療狼疝。

3. 張子和七疝狀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宜東垣天台烏藥散之類。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宜腰子散、五苓散、仲景牡蠣澤瀉散之類。)

白話文:

寒疝

症狀表現為陰囊冰冷、結塊硬如石頭,陰莖勃起困難,或睪丸墜痛。病因多為坐臥潮濕之地,或寒冬涉水,或淋雨雪,或坐臥冰冷的磚石上,或在寒冷處過度勞累所致。治療需用溫熱的藥物來驅寒化結。若久病不愈,導致不育,則可參考東垣[天台烏藥散]等方劑。

水疝

症狀表現為腎囊腫痛,陰部經常出汗。腫塊有時像水晶般透明,有時會癢,抓撓後流出黃水,按壓小腹會有水聲。病因多為飲水過多、醉酒,或勞累後出汗,又遇風寒濕氣,導致水氣積聚於陰囊,形成水疝。治療需用利水消腫的藥物。也有一些人用漏針去水,但方法不當,效果不一定好。可參考[腰子散]、[五苓散]、仲景[牡蠣澤瀉散]等方劑。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宜白芍、茯苓、當歸、小茴香、青皮、黃柏、蒼朮、川楝之類。)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宜歸、芍、牛膝、靈脂、青皮、木香、丹皮、沒藥、玄胡索之類。)

白話文:

症狀

陰莖腫脹,可能潰爛流膿,或伴隨疼痛和裡急後重(肛門墜脹感)、筋縮,或陰莖中疼痛,疼痛極致時會癢,或勃起後無法縮回,或從尿道中排出白色分泌物,如同精液,隨著小便流出。長期患病可能因房事勞累或邪術所致。

治療

宜服用降心之劑(治療心氣鬱結的藥物)來治療。

常用藥物

白芍、茯苓、當歸、小茴香、青皮、黃柏、蒼朮、川楝等。

症狀

症狀如同黃瓜,位於小腹兩側,靠近橫骨(恥骨)兩端的中間位置。俗稱便癰。多因在春夏酷熱季節感受暑濕之氣,或勞累過度,導致氣血外溢,滲入膀胱囊,久而久之形成癰腫,膿液少而血多。

治療

宜服用和血之劑(活血化瘀的藥物)來治療。

常用藥物

當歸、白芍、牛膝、靈脂、青皮、木香、丹皮、沒藥、玄胡索等。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怒哭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證不治,惟築賓一穴灸之。(宜正氣天香散之類。)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鈐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宜金匱蜘蛛散之類。)

白話文:

氣疝

氣疝的症狀是,疼痛感從腎臟部位向上蔓延,向下延伸到陰囊。通常是因哭喊或憤怒導致氣機鬱結而脹痛;當怒哭喊叫停止後,氣機就會散開,疼痛也隨之消失。

有一種治療方法是用針灸刺出氣體,可以治癒氣疝。然而,針灸也有得失之分,因此建議配合散氣的藥物服用。

有些小兒也會患上氣疝,民間俗稱「偏氣」。這往往是因父親年老或年輕時多病,導致精氣虛弱,強行房事後所生之子,在胎中就已患病。這種氣疝不易治癒,只能用築賓穴進行灸療。(建議服用正氣天香散等類似藥物。)

狐疝

狐疝的症狀像瓦片一樣,病人躺下時,疝氣會縮回小腹,站立或行走時,疝氣則會從小腹突出進入陰囊。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排泄,晚上回到洞穴不排泄一樣,狐疝的病症會在上下之間來回移動,與狐狸的行為十分相似。

狐疝與氣疝的病症大致相同,只是表現形式略有不同。現代人常使用帶鉤鈐的方法來固定疝氣。建議服用能夠驅散氣機、疏通經絡的藥物。(建議服用金匱蜘蛛散等類似藥物。)

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溏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宜荔核散、三層茴香丸、濟生橘核丸、香附散之類。

女子陰突,肝火居多,宜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或少加升提之類。)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了一種疾病叫做“㿗疝”,它的症狀包括陰囊脹大像一個杯子或者袋子一樣,但不會發癢和疼痛。這種病是由於地勢低窪潮溼的地方產生的,所以在長江和淮河之間以及水塘附近的人們容易感染這種病症。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去除溼氣的草藥進行治療。 如果女性出現陰道外凸的情況,雖然也是類似的情形,但是可能是因為身體過度炎熱導致的,不能輕易認為這是虛弱寒冷引起的問題,因此不要立即用乾燥、收斂和滋補的方法來處理。正確的做法是使用苦味的草藥進行治療,例如荔枝籽散、三層小茴香丸、濟生橘子籽丸等。 對於女性陰道外凸且伴有肝火旺盛的情況,可以考慮使用龍膽瀉肝湯或是加味逍遙散等方劑,也可以加入一些提升陽氣的成分。

以上子和論疝七條,形證可謂詳悉。但七疝七名,形證亦異,治之當各有方。而俱云下者,恐出偏見。今擬對證方藥於下。在診之者合宜則用,亦不敢概云不可下也。

白話文:

以上的「子和論疝七條」,症狀已經描述得非常詳細了。但是這七種疝氣有著不同的名字和症狀,治療方法當然也要有所區別。然而都說要往下推,恐怕是出自個人的看法。現在我們來看看哪些方劑可以配合這些症狀使用吧。作為醫生,如果覺得適合就使用它們,也不敢一概否認不能往下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