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回本書目錄

1. 卷九

2. 疝氣脈證第六十四

疝氣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疝氣者,氣聚而大,外仍斂束,故脈則見弦急而證則多腹痛也。字下從山,亦是聚而大之之義,皆從寒濕積鬱於裡得之。間有曰風、曰熱者,亦不過寒風、濕熱耳。其發也,多惡寒寒熱,嘔逆不食,狀類傷寒。

但兼腹痛,或小腹痛脹,或只繞臍痛,或上衝心胸痛,或旁引脅肋痛,或臍下硬急,或氣走腸鳴,或控引睪丸,痛脹急墜,或氣歸囊袋,收縱不時,甚或囊外或冷、或濕、或熱、或紅,亦有出水及久久成癰者。此皆里有故積,復感風寒水濕,或加奔走焦勞,以致觸動積邪,氣聚而發。

或一二日,或延多日,得溫暖及出汗,俱能氣散而解也。其脈弦急者,弦急乃厥陰肝脈,疝多發於肝故也。又弦斂急直,氣不鼓暢,主諸痛脹,疝則未有不痛不脹者。若弦急而牢,見積聚之有根,亦徵元本之壯實,脈證兩宜,故曰生;若但急而弱,急則邪盛,弱則正衰,更非積聚在裡者之所宜,故曰死。

所云多發於肝者,《素問》五藏生成篇、平人氣象論、長刺節論、繆刺論,及《靈樞》經脈篇之言也。而《素問·骨空論》又云:有發於任脈、督脈者。《素問》陰陽別論、五藏生成篇、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大奇論、四時刺逆從論,及《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經筋篇又皆云有發於別臟別腑者。骨空論言任脈有內結七疝之名,而未有七疝之狀。

巢氏因敘七疝曰厥疝、曰癥疝、曰寒疝、曰氣疝、曰盤疝、曰胕疝、曰狼疝。而張子和復立七疝之名,曰寒疝、曰水疝、曰筋疝、曰血疝、曰氣疝、曰狐疝、曰㿗疝。外復有小兒㿉疝及膀胱、小腸等氣,亦指稱為疝者。聚訟紛紛,迄無定論。近惟張景岳一辯,最為詳悉得理。

茲錄於下,不敢再贅。

景岳曰:愚按本經諸篇,所言疝證不一。有云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㿗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心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積氣在腹中,而氣逆為疝也。有瘕疝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蠱也。有六經風疝者,如四時刺逆從論之所云也。

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者,亦疝之屬也。是皆諸疝之義。按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蓋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總諸陰之會。故諸疝之在小腹者,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而諸經為之派耳。

云七疝者,乃總諸疝為言,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者六也,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一也。蓋以諸經之疝,所屬有七,故云七疝。若狐、㿗、沖、厥之類,亦不過為七疝之別名耳。後世如巢氏所敘七疝,則曰厥、癥、寒、氣、盤、胕、狼。至張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謬名也。蓋環陰器上抵少腹者,乃屬足厥陰肝經之部分,是受疝之處也。

又曰: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則肝木自甚,皆屬肝經。於是亦立七疝之名,曰寒、水、筋、血、氣、狐、㿗。治多用下。繼自丹溪以來,皆宗其說。然以愚觀之,亦未為得。夫前陰、小腹之間,乃足三陰、陽明、任、沖、督脈之所聚,豈得獨以厥陰經為言。但如四時刺逆從論所云,六疝皆兼風言者,本非外入之風。

蓋風屬肝,肝主筋。故凡病各經之疝者,謂其病多在筋,而皆挾肝邪則可;若謂必在厥陰,則不可也。後世議論徒多,又安能出《內經》之範圍哉,學者當以經旨為正。至於治之之法,大都此證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多腫墜,虛者亦然。若重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

分察六者於諸經,各因其多少虛實兼治之,自無不效也。

白話文:

[疝氣脈證第六十四]

疝氣導致體內氣機緊張,症狀主要表現爲腹部內部的積聚。如果疝氣引發的脈象堅實有力,則預示着生命體徵穩定;反之,脈象軟弱無力則可能意味着病情危急。

疝氣的特點是氣在體內聚集並增大,同時在體表上呈現緊縮的外觀,因此脈象會顯示出緊張的狀態,病人常伴隨腹痛。疝氣的"疝"字下部爲"山",同樣體現了疝氣是氣聚集且增大的概念,疝氣多由體內寒溼積聚引起。有時會提及風或熱引發的疝氣,但實際上這些情況也都是由寒風或溼熱引起的。發病時,患者常感到寒冷、發熱、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症狀與感冒相似。

然而,疝氣還會伴有腹痛,疼痛可能侷限於小腹,或圍繞肚臍,也可能上衝至心胸區域,或者向脅肋兩側放射,甚至影響到睾丸,造成疼痛、腫脹、下墜感。有時候,疝氣會導致腹股溝處堅硬、緊急,或腸鳴、氣竄,以及睾丸被牽拉疼痛,嚴重時陰囊可能變冷、溼、熱或紅,甚至有液體滲出或長期形成膿腫。這些都是由於體內原有積聚,再加上感受風寒、水溼,或是過度勞累,從而引發疝氣。

疝氣發作可能持續一兩天,也可能延長多日,通過保暖和出汗,疝氣引發的症狀可以得到緩解。脈象緊張有力,這代表了肝經的特徵,因爲疝氣多源自肝臟問題。緊張的脈象暗示氣不暢,主各種疼痛和脹滿,疝氣患者幾乎無一例外地經歷疼痛和脹滿。如果脈象既緊張又堅實,表明體內有積聚,同時也顯示了身體的基本健康狀況良好,脈象和病症相符合,因此預後良好;反之,如果脈象僅緊張而無力,緊張表示病邪旺盛,無力則說明正氣虛弱,這並不適合體內有積聚的情況,預示着病情可能惡化。

關於疝氣多源於肝臟的說法,出自《素問》中的多個篇章,包括"五臟生成篇"、"平人氣象論"、"長刺節論"、"繆刺論",以及《靈樞》的"經脈篇"。而《素問·骨空論》還提到了任脈和督脈引發的疝氣。《素問》中的"陰陽別論"、"五臟生成篇"、"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大奇論"、"四時刺逆從論",以及《靈樞》的"邪氣臟腑病形篇"、"經筋篇"均提及了其他臟腑引發的疝氣。《骨空論》提到任脈內結七疝,但並未詳細描述七疝的具體症狀。

巢氏對此進行了解釋,將七疝分爲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張子和進一步確立了七疝的分類,包括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此外,還有小兒㿉疝以及膀胱、小腸等器官引發的疝氣。對於疝氣的分類衆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近來,張景嶽的論述最爲詳盡合理。

以下是張景嶽的觀點:

按照《黃帝內經》各篇章所述,疝氣的症狀多種多樣。有"狐疝",因爲其症狀時隱時現;有"㿗疝",因爲腫塊頑固不消;有"衝疝",因爲氣從少腹向上衝至心口引起疼痛;有"厥疝",因爲腹部積氣導致疝氣;有"瘕疝",因爲小腹疼痛並伴隨白色分泌物,又稱爲"蠱"。還有"六經風疝",如同《四時刺逆從論》所描述的那樣。此外,"小腸疝",根據《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述,小腸疾病表現爲小腹疼痛,腰脊牽扯睾丸痛,排尿困難,這也是疝氣的一種表現。這些都是疝氣的不同類型。

《骨空論》指出,任脈病變時,男性可能出現內結七疝,女性則可能出現帶下瘕聚。任脈起始於人體中極之下,向上延伸至毛際,沿腹內側向上至關元穴,匯聚了所有陰經的交匯點。因此,位於小腹區域的疝氣,無一不是源於任脈的問題,而各經脈則是其分支。

所謂的"七疝",是對所有疝氣的總稱,例如《四時刺逆從論》描述了六種疝氣,《邪氣臟腑病形篇》描述了一種疝氣。因爲疝氣涉及七個經脈,所以統稱爲"七疝"。"狐疝"、"㿗疝"、"衝疝"、"厥疝"等名稱,不過是"七疝"的別稱。後世如巢氏所列舉的七疝,包括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張子和批評道:"這是世俗醫生對疝氣的錯誤命名。"實際上,環繞生殖器併到達少腹部位的,屬於足厥陰肝經的區域,這是疝氣容易發生的地方。

他還指出,所有的疝氣,要麼是肝木受邪,要麼是肝木自身異常,都與肝經有關。於是他提出了七疝的分類,包括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並且治療時多采用下法。自丹溪以來,後世醫家大多遵循他的理論。然而在我看來,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正確。前陰、小腹之間的區域,是足三陰、陽明、任、衝、督脈的交匯點,不能僅歸咎於厥陰經。正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六種疝氣都與風相關,但這並非外來的風邪。

風屬肝,肝主筋。因此,當某經脈出現疝氣時,可以認爲病症多出現在筋部,並且通常伴隨着肝邪的影響;但是,不能斷定疝氣一定發生在厥陰經。後世的爭論雖然很多,但都沒有超出《黃帝內經》的範疇,學者應當以經典爲依據。

至於疝氣的治療方法,大體而言,寒性疝氣多伴有疼痛,熱性疝氣則多有鬆弛,溼性疝氣常伴隨腫脹下垂,虛性疝氣也有類似表現。如果疝氣主要在血分,則病情較爲固定;如果在氣分,則病情變化較多。在治療時,應當根據各個經脈的特性,結合病人的虛實情況,綜合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3. 巢氏七疝狀

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宜桂附二陳湯之類。)

腹中氣滿,心下痛,氣積如臂,名曰癥疝。(宜東垣川楝散。)

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宜仲景烏頭煎、和劑胡蘆巴丸之類。)

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宜蘇合香丸、東垣川楝散之類。)

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宜桂枝湯、東垣丁香楝實丸之類。)

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宜茴香散之類。)

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宜木香散、丁香楝實丸之類。)

白話文:

  1. 如果你感到突然的心臟劇痛,腳部感覺冰冷,並且任何飲食都吞嚥困難,這被稱為厥疝。(適合用桂附二陳湯等藥物治療。)

  2. 腹部感覺脹氣,胸口下方疼痛,氣結如手臂般粗壯,這種情況被稱為癥疝。(適合使用東垣川楝散等藥物治療。)

  3. 若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兩側肋骨下和腹部都感到疼痛,這被稱為寒疝。(適合使用仲景烏頭煎、和劑胡蘆巴丸等藥物治療。)

  4. 腹部時常感覺脹滿或減緩,且伴有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氣疝。(適合使用蘇合香丸、東垣川楝散等藥物治療。)

  5. 腹部疼痛集中在肚臍周圍,這種情況被稱為盤疝。(適合使用桂枝湯、東垣丁香楝實丸等藥物治療。)

  6. 腹部肚臍下有硬塊聚集,這種情況被稱為胕疝。(適合使用茴香散等藥物治療。)

  7. 小腹和生殖器部位有牽拉感並伴有疼痛,排便困難,這種情況被稱為狼疝。(適合使用木香散、丁香楝實丸等藥物治療。)

4. 張子和七疝狀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宜東垣天台烏藥散之類。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宜腰子散、五苓散、仲景牡蠣澤瀉散之類。)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宜白芍、茯苓、當歸、小茴香、青皮、黃柏、蒼朮、川楝之類。)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宜歸、芍、牛膝、靈脂、青皮、木香、丹皮、沒藥、玄胡索之類。)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而脹;怒哭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證不治,惟築賓一穴灸之。(宜正氣天香散之類。)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鈐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宜金匱蜘蛛散之類。)

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溏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宜荔核散、三層茴香丸、濟生橘核丸、香附散之類。

女子陰突,肝火居多,宜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或少加升提之類。)

以上子和論疝七條,形證可謂詳悉。但七疝七名,形證亦異,治之當各有方。而俱云下者,恐出偏見。今擬對證方藥於下。在診之者合宜則用,亦不敢概云不可下也。

白話文:

[張子和七疝狀]

對於寒疝:其表現為陰囊冰冷且結實如石,陽具無法勃起,或是拉扯睪丸而疼痛。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長期坐在潮濕地面、冬季渡河、淋雨或雪、坐在冰冷的磚石上,或在寒冷環境下過度勞動。治療上應使用溫熱的藥物。若長時間未治療,可能會導致不孕。適合使用如東垣天台烏藥散等溫補藥物。

對於水疝:症狀包括腎囊腫痛,陰部常有汗水。有時腫脹的部位像水晶,或搔抓後流出黃色液體,或是輕按腹部下方會發出水聲。此病常見於大量飲水、醉酒後,加上過度勞動,汗水遇到風寒濕氣,聚集在陰囊中。治療上應使用利尿的藥物。有些人會用針刺放水,但多數人並不會正確使用此方法。(適合使用如腰子散、五苓散、仲景牡蠣澤瀉散等利尿藥物。)

對於筋疝:症狀包括陰莖腫脹、潰爛、化膿,或是疼痛且肌肉緊繃,或是在性行為中感到劇烈疼痛,有時會癢,或是勃起後難以收縮,或是在排尿時有白色物質(類似精液)排出。這通常是由於房事過度,或受到不正當手段的影響。治療上應使用能降低心率的藥物。(適合使用如白芍、茯苓、當歸、小茴香、青皮、黃柏、蒼朮、川楝等降心率藥物。)

對於血疝:症狀像黃瓜一樣,位於下腹部兩側,接近骨盆兩端。俗稱便癰。常見於夏季和春季,過度勞動後,血液和氣體過剩,滲入膀胱。若不處理,會形成膿腫,其中血液多於膿液。治療上應使用調節血液的藥物。(適合使用如當歸、芍藥、牛膝、靈脂、青皮、木香、牡丹皮、沒藥、玄胡索等調血藥物。)

對於氣疝:症狀包括連接腎臟區域到陰囊的腫脹。可能因為哭泣、憤怒,導致氣鬱而腫脹;情緒平復後,腫脹消退。可用針刺治療,但使用針刺需小心。有些小孩也會有此病,俗稱偏氣。可能是父親年老或年輕時多病,性能力不佳,勉強進行房事,導致孩子出生時就患有此病。此病目前無法根治,只能通過灸療穴位築賓來緩解。(適合使用如正氣天香散等散氣藥物。)

對於狐疝:症狀像瓦片一樣,平躺時進入下腹部,站立時則移至陰囊。此疝的活動方式類似狐狸,白天出來排尿,晚上則返回洞穴。這種疝氣的活動方式與氣疝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就像現在人們佩戴的腰帶鉤一樣。治療上應使用驅散氣體、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適合使用如金匱蜘蛛散等散氣活血藥物。)

對於㿗疝:症狀為陰囊腫脹,大小像升或鬥,不癢不痛。這種病常見於地勢低窪、潮濕的地方,例如江淮地區的沼澤地帶。治療上應使用去濕的藥物。女性也可能有類似的症狀,即陰道口突出,這是由於熱氣無法固守造成的,不能立即認為是虛寒,而使用收斂、燥濕、補益的藥物。這種病在醫學上被稱為瘕,應使用苦味藥物來治療。(適合使用如荔核散、三層茴香丸、濟生橘核丸、香附散等去濕藥物。)

對於女性陰道突出,通常是由肝火旺盛引起,適合使用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或加入少量升提藥物。

以上是張子和對於七種疝氣的詳細描述。雖然七種疝氣有七個不同的名字,症狀也各不相同,但在治療上應各自使用適當的藥物。然而,所有疝氣都被建議使用下法治療,這可能是一種偏見。以下提供一些對應症狀的藥物,醫生應根據病人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並不完全排除下法治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