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

1. 五疸脈證第六十九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澀微屬虛,最忌發渴。

疸者,黃疸也,謂濕疸、谷疸、女勞疸、酒疸及黃汗也。名雖分五,實脾胃為之總司,濕熱為之原始。夫脾胃屬土,合肌肉而主四肢。其化濕,其性滯著,其色黃,其脈遲緩。所畏者風木,而復喜風之燥。能制者寒水,而反惡水之濕。人之病也,若內無脾胃之郁,外無風濕之搏,雖有外邪,氣機自利,熱不𨠭蒸,黃又何自而成乎?故《金匱要略》論濕疸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蓋言風之獨行者,乃名中風。中風則腠理空疏,皮毛開泄,汗出熱越,不能發黃。今則脈浮而緩,浮固為風,緩為土濕。濕則痹著,非若風之疏利,必郁瘀成熱。脾土所主之四肢,亦苦煩悶,而黃色則蒸行於表也。其論谷疸,則曰: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

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夫人飲食入胃,胃主消納,脾主運輸。脾胃溫和,兩稱其職。今胃熱而過於強,則徒能消納。脾寒而失之弱,則不能運輸。既寒且弱,肝木得以乘之。

木者,風也。風與寒搏,脾愈不運。更加以食,氣愈不消。搏於寒,則中為滿。搏於風,則上為眩。氣既不消,胃中自濁。濁則不能清升,而反下流。下流則脾之緊寒乘腎,胃之數熱乘膀胱。(《尚書》洪範曰:土爰稼穡。稼穡作甘。夫萬物藉土以生,人賴稼穡以養。稼穡者,谷也。

穀氣下流,而必歸之腎與膀胱者,亦土乘水義。《難經》三十七難曰: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脾主五味,食味之歸於脾者不可勝數,而獨言一穀味者,正稼穡作甘之義也。)膀胱者,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腎者水臟,主通二陰。熱流膀胱,而小便又復不利。水與熱鬱,未有不蒸𨠭而成黃者。

以膀胱太陽主表,故黃遍於周身也。(或兼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宜茵陳湯加減主之。)其論女勞疸,則曰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此言女勞而成疸,則黃不言可知矣。細察仲景文義,是亦穀氣鬱蒸之變證也。

蓋人過勞於房室則傷精,精傷則腎虛,腎虛則真水不足,真水不足則相火熾炎。於是胃中濁熱之氣,不流於膀胱而竟歸之腎。一以乘不足之水虛,一以就同類之火熾。火熾則君火亦因而動。況子午同氣,心腎交通,故不惟腎經之足心熱,而心經之掌心亦熱也。薄暮氣降而屬陰,乘其已虛之陰,助其下流之勢,無如此際,故薄暮病即發也。

白話文:

五疸脈證第六十九

五種黃疸若因實熱引起,脈象必定洪大而快速。若脈象澀滯微弱,則屬虛證,最忌諱口渴。

黃疸,就是指黃疸病,包括濕疸、谷疸、女勞疸、酒疸和黃汗症。雖然名稱分為五種,但實際上都由脾胃失調所主導,濕熱是發病的根本原因。脾胃屬土,與肌肉相連,主導四肢的運作。脾胃具有化濕的功能,其特性是停滯、黏稠,顏色發黃,脈象遲緩。它害怕風木之邪,卻喜好風的乾燥之氣;它能被寒水所制約,卻厭惡水的濕邪。人若生病,如果體內沒有脾胃鬱滯,體外沒有風濕侵襲,即使有外邪入侵,氣機暢通,熱邪也不會鬱積蒸騰,又怎會發黃呢?因此,《金匱要略》論述濕疸時說: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症不是中風,四肢感到煩悶,脾臟的顏色必定發黃,瘀熱之邪在體內運行。

這裡的意思是,單純的風邪入侵,才叫做中風。中風會導致腠理疏鬆,皮毛開泄,汗出熱散,不會發黃。現在脈象浮而緩,浮固為風,緩為土濕。濕邪會導致痹著,不像風邪那樣疏通,必然鬱積成熱。脾土所主導的四肢,也會感到煩悶,黃色則會蒸騰於體表。關於谷疸,《金匱要略》中說: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吃東西就覺得飽脹,尺脈浮,為腎臟受損。

趺陽脈緊,是脾臟受損的表現。風寒互相搏擊,吃東西就頭暈目眩。穀氣不能消化,胃中感到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暢。陰寒之邪被寒邪所傷,熱邪流注膀胱,全身發黃,稱為谷疸。人體飲食進入胃中,胃主消化吸收,脾主運化。脾胃溫和,才能各司其職。現在胃熱過盛,則只能消化吸收;脾寒虛弱,則不能運化。既寒且弱,肝木得以乘虛而入。

木,就是指風。風寒相搏,脾臟運化功能更差。再加飲食,氣機更加不通暢。搏擊於寒邪,則腹部感到脹滿;搏擊於風邪,則頭暈目眩。氣機不通暢,胃中就會產生濁氣。濁氣不能清升,反而下流。下流則脾臟的寒邪乘虛而侵犯腎臟,胃中的熱邪乘虛而侵犯膀胱。(《尚書•洪範》說:「土爰稼穡。稼穡作甘。」萬物依靠土而生長,人賴稼穡而生存。稼穡,就是指谷物。)

穀氣下流,必然歸注於腎和膀胱,也是土氣克伐水氣的道理。《難經》三十七難說:「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脾臟主運化五味,食物的滋味無數,但單獨說谷物的滋味,正是「稼穡作甘」的意思。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腎臟是水臟,主導二陰的通利。熱邪流注膀胱,小便又不通暢。水濕與熱邪鬱結,必然會蒸騰而發黃。

由於膀胱經屬太陽經,主一身之表,所以黃疸遍及全身。(也可能兼有寒熱,不愛吃東西,吃東西就頭暈,心胸不安,久而久之發黃,稱為谷疸,宜用茵陳湯加減治療。)關於女勞疸,《金匱要略》中說:額頭發黑,微微出汗,手足心發熱,傍晚就發病,膀胱急迫,小便自利,稱為女勞疸。腹部像水一樣,不治療就會危及性命。這裡說女勞而導致黃疸,黃疸的產生是不言而喻的。仔細研讀仲景的醫案,這也是穀氣鬱滯蒸騰的變證。

人過度房事則傷精,精傷則腎虛,腎虛則真水不足,真水不足則相火熾盛。於是胃中濁熱之氣,不流注膀胱而最終歸於腎臟。一方面乘虛而入不足的腎水,另一方面與熾盛的腎火相結合。腎火熾盛則心火也隨之旺盛。而且子午同氣,心腎相通,所以不僅腎經的足心發熱,心經的掌心也發熱。傍晚氣機下降歸於陰,乘虛而入已經虛弱的腎陰,助長其下流的趨勢,沒有比這個時候更適合發病的時機了,所以傍晚就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