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卷十二

2. 脹滿脈證第七十一

脹滿脈弦,土製於木。濕熱數洪,陰寒遲弱。

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大可治,虛小危極。

脹,謂脹於外。滿,謂滿於中。排臟腑而廓胸脅,急皮膚而露筋脈,臍凸腰圓,鼓之如鼓,胸腹之疾也。間亦有脹及於頭面四肢者,與水腫大同小異,而此則無水耳。大抵飲食不節,起居失宜,房室過勞,憂思無極,久久皆足以耗其守陰,衰其陽運,致氣壅滯留中,而脹滿之疾漸起矣。故實者少,虛者多。

熱者少,寒者多。成於他臟腑者少,成於脾胃者多。蓋虛則氣空浮,故易鼓而大。寒則氣凝滯,故易壅而堅。脾胃居中,以胸腹為宮城,屬土而化濕,性緩氣屯,故亦易脹易滿。此但言其常耳。至若五臟六腑盛衰之脹,五運六氣勝負之脹,有實者,有熱者,有成於他臟腑者,又不能以此數端盡也。在圓機者自為審別,再宜參看張景岳水脹一論,斯得之矣。

《靈樞》諸脹,則有本神篇所云:腎氣實則脹;(腎主藏。藏已中實,而更加以實,其為脹也,不言可知。)經脈篇所云:胃病,則大腹水腫,(胃屬土而主中焦。土病不能制水,則水氾濫而腹大矣。)又云:胃中寒,則脹滿,寒則氣滯而壅塞故。又云:足太陰虛,則鼓脹;(脾足太陰主運,虛則不運。

不運則脹。虛則空,故如鼓也。)邪氣臟腑病形篇所云: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三焦主氣,為遊行之部。病則氣化滯而遊行阻,故病如是。在太陽者,三焦聯絡膀胱耳。)熱病篇所云:男子如蠱,女子如怚。

(蠱者,蠱毒也,脹急如蠱蓄。怚者阻也,阻滯如懷孕。皆形容腹之大。)《素問》諸脹,則有脈解篇所云: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亦氣藏而中實,故病如是。)大奇論所云:肝滿、肺滿、腎滿皆實,即為腫。肺之壅,喘而兩胠滿。

肝壅,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壅,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肺主氣而呼吸應。兩胠肝,主驚主疏泄而經兩胠,腎經脛與髀胻,而少腹乃其部分。故肺壅實則氣喘而兩胠滿,肝壅實胠滿臥驚而艱小便,腎壅實則少腹滿而脛髀胻大跛偏枯。)調經論所云:志有餘則腹脹;(志為腎所藏。

有餘則實,實則脹,與腎氣實則脹之義同。)脈要精微論所云:胃氣實則脹;(胃脈下膈屬胃絡脾。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實則經脈瀧湧,故脹。)陰陽應象大論所云:中滿者,瀉之於內,(中滿實則從內瀉之,如攻下之類。若虛滿、虛脹,瀉之反成其害也,不可不審。

)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濁不降而陰滯於上,䐜脹生焉。)生氣通天論所云: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氣者榮衛臟腑之氣也。流行如常,何腫之有。設或不調不順,則壅滯而形腫於外。四維乃人之四肢,為諸陽之本,更代俱病,陽氣不從此衰竭乎?即本篇所云失之則外壅肌肉、衛氣散解之義。)太陰陽明論所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白話文:

脹滿脈證第七十一

脹滿脈象弦急,反映脾土之氣被肝木所克制。若脈象數洪有力,則為濕熱;若脈象遲弱無力,則為陰寒。脈象浮沉也反映病情輕重,浮脈表示虛滿,緊脈則表示臟腑實證。浮大而有力者可治,若虛弱且脈小則病情危急。

「脹」是指腹部膨脹外顯,「滿」是指腹部充盈內實。脹滿會使臟腑膨脹,胸脅部擴張,皮膚繃緊,筋脈外露,肚臍突出,腰部圓潤,叩之有聲,如同擊鼓,這是胸腹疾病的典型症狀。有時脹滿也會波及頭面及四肢,與水腫類似,但本症無水液瀦留。大多數脹滿是由於飲食不節、起居失度、房事過度、憂思過度等原因,長期如此會耗傷陰氣,衰弱陽氣,導致氣機壅滯停留在體內,從而漸漸發展成脹滿病症。所以,實證的脹滿較少,虛證的脹滿較多;熱證的脹滿較少,寒證的脹滿較多;由其他臟腑引起的脹滿較少,由脾胃引起的脹滿較多。

這是因為虛證則氣虛而浮腫,故腹部容易鼓脹;寒證則氣機凝滯,故腹部容易堅硬腫脹。脾胃居於中焦,以胸腹部為其所轄範圍,屬土而主化濕,性緩和而氣機運行較慢,因此也容易出現脹滿。以上只是闡述常見的脹滿症狀,至於由五臟六腑盛衰、五運六氣盛衰而引起的脹滿,以及實證、熱證、由其他臟腑引起的脹滿,則不能僅用上述幾點概括。精通醫理者應自行辨別,並參考張景岳《水脹論》,便可理解箇中奧妙。

《靈樞》中關於脹滿的論述,有本神篇所云:「腎氣實則脹。」(腎主藏精,若腎氣充盈,又加上其他實證,就會脹滿。)經脈篇所云:「胃病,則大腹水腫。」(胃屬土,主中焦運化。脾胃功能失調,水濕不能運化,則水液氾濫,腹部膨大。)又云:「胃中寒,則脹滿。」(胃寒則氣機阻滯,壅塞不通。)又云:「足太陰虛,則鼓脹。」(脾經足太陰主運化,虛則運化失常,導致脹滿。氣虛則腹部空虛,故如擊鼓。)邪氣臟腑病形篇所云:「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三焦主氣機運行,三焦病則氣機阻滯,故出現腹脹、小腹堅硬、小便不利等症狀。)熱病篇所云:「男子如蠱,女子如怚。」(「蠱」指蠱毒,脹滿急迫如同蠱毒積聚。「怚」指阻滯,脹滿如同懷孕,都是形容腹部膨脹的樣子。)

《素問》中關於脹滿的論述,有脈解篇所云:「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十一月,萬物生機潛藏於內,氣機內斂,若氣機阻滯,則會出現脹滿。)大奇論所云:「肝滿、肺滿、腎滿皆實,即為腫。肺之壅,喘而兩胠滿。肝壅,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壅,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肺主呼吸,肝主疏泄,腎主藏精。若肺、肝、腎壅滯,則會出現相應的脹滿症狀。)調經論所云:「志有餘則腹脹。」(心志過盛,則腎氣受損,導致脹滿。)脈要精微論所云:「胃氣實則脹。」(胃氣充盛,則經脈氣血充盈,導致脹滿。)陰陽應象大論所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若為實證脹滿,則可從內瀉。)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濁氣上升,則會導致脹滿。)生氣通天論所云:「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氣機不暢則導致腫脹,四肢受累,陽氣衰竭。)太陰陽明論所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飲食不節,起居失度,則會傷及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