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附方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木瓜湯吞三五十丸,溫酒亦得。

消導寬中湯

白朮(一錢五分),枳實(麩炒),厚朴(薑製),陳皮,半夏,山楂肉,茯苓,神麯(炒),麥芽(炒),蘿蔔子(炒,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

加味五皮湯,即五皮散。腳腫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入胃苓湯。消風敗毒散

人參,獨活,柴胡,桔梗,枳殼(麩炒),羌活,茯苓,川芎,前胡,甘草,荊芥,防風(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和劑升麻和氣散

乾薑(五分),乾葛(一兩),大黃(蒸半兩),熟枳殼(五分),桔梗,熟蒼朮,升麻(各一兩),芍藥(七錢半),陳皮,甘草(各一兩半),當歸,熟半夏,白芷,茯苓(各二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燈心十莖,煎七分,食前溫服。

補中益氣湯(見第三十九)

六味丸(見第十六)

東垣人參平肺散,治肺受熱而喘。

桑白皮(炒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炙),茯苓,人參,地骨皮,天門冬(去心,各一錢),青皮,陳皮(各六分),五味子(三十粒,捶碎)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食遠溫服。如熱,加黃芩、薄荷葉各一錢。

八正散(見第四十九)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炒),香豉(四合)

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此方主之。汗吐下之後,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結於胸中,故煩熱懊憹。煩熱者,煩擾而熱。懊憹者,懊惱憹悶也。梔子味苦,能湧吐熱邪。香豉氣腐,能剋制熱勢,所謂苦勝熱,腐勝焦也。是方也,唯吐無形之虛煩則可。若用之以去實,則非梔子所能宣矣。宣實者,以瓜蒂散主之。

白話文:

[附方]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和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木瓜湯送服三十到五十丸,溫酒送服也可以。

消導寬中湯

白朮(1.5克)、枳實(麩炒,1克)、厚朴(薑製,1克)、陳皮(1克)、半夏(1克)、山楂肉(1克)、茯苓(1克)、神麴(炒,1克)、麥芽(炒,1克)、蘿蔔子(炒,1克)

水200毫升,薑三片,煎至八分(約160毫升)。小便不利者,加豬苓、澤瀉。

加味五皮湯(即五皮散)。腳腫者,加五加皮、木瓜、防己。不服水土者,加入胃苓湯。消風敗毒散

人參(1克)、獨活(1克)、柴胡(1克)、桔梗(1克)、枳殼(麩炒,1克)、羌活(1克)、茯苓(1克)、川芎(1克)、前胡(1克)、甘草(1克)、荊芥(1克)、防風(1克)

水200毫升,薑三片,煎至八分(約160毫升),飯後服用。

和劑升麻和氣散

乾薑(0.75克)、乾葛(15克)、大黃(蒸7.5克)、熟枳殼(0.75克)、桔梗(15克)、熟蒼朮(15克)、升麻(15克)、芍藥(11.25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當歸(2克)、熟半夏(2克)、白芷(2克)、茯苓(2克)

每次服用4克。水100毫升,薑三片,燈心草十根,煎至七分(約70毫升),飯前溫服。

補中益氣湯(詳見第39方)

六味丸(詳見第16方)

東垣人參平肺散,治肺熱喘息。

桑白皮(炒,2克)、知母(1.5克)、甘草(炙,1克)、茯苓(1克)、人參(1克)、地骨皮(1克)、天門冬(去心,1克)、青皮(0.6克)、陳皮(0.6克)、五味子(30粒,捶碎)

水200毫升,生薑五片,煎至100毫升,飯後溫服。若發熱,加黃芩、薄荷葉各1克。

八正散(詳見第49方)

梔子豉湯

梔子(14枚,炒)、香豉(4合)

傷寒發汗、嘔吐、下瀉後,虛煩失眠,心中煩躁不安者,可用此方。發汗、嘔吐、下瀉之後,正氣不足,邪氣乘虛而入,結於胸中,故煩熱不安。煩熱是指煩躁而發熱;不安是指懊惱、胸悶。梔子味苦,能瀉熱邪;香豉氣味辛腐,能抑制熱勢,所謂苦能制熱,腐能制焦。此方只適用於虛煩,若用於實證,則梔子無效,需用瓜蒂散治療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