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失血脈證第五十二

諸病失血,脈必見芤。緩小可喜,數大可憂。

衛行脈外,榮行脈中。凡失血之病,脈中必空,故見芤象。若緩小不足,與病相宜,是可喜也。脈數而大,邪盛正衰,且為火象,必爍真陰,誠為大可憂者。

白話文:

當人出現各種出血症狀時,脈搏通常會顯示出虛弱的情況。如果脈搏輕柔微弱,這是可以令人高興的事情,因為它表示病情有所好轉。但如果脈搏快速強勁,則代表邪氣旺盛、正氣衰退,並且有熱象存在,可能會傷害到身體中的精華物質,這是十分值得擔憂的事。

2. 瘀血脈證第五十三

瘀血內蓄,卻宜牢大。沉小澀微,反成其害。

血蓄於內,瘀凝不行。瘀凝則脈大,不行則脈牢,亦因病呈象也。逐之使去,巢穴一空,而致新不難矣。(宜桃仁承氣湯或丹皮、紅花之類。)設脈沉小澀微,是病有餘而脈反不足,病有物而脈若無物。雖云瘀血,亦不過著於經絡。如仲景所云:榮衛氣傷,內有乾血之類。似非瘀蓄於一處者,故脈見如斯。

補之有礙,逐之不能,是反成其害也。(宜大黃䗪蟲丸。)

白話文:

當體內有瘀血積聚時,脈象應該呈現出強勁有力且堅實的狀態。如果脈象沉細、微弱且澀滯,反而會對治療造成阻礙。

當血液停滯於體內,凝結成瘀血無法運行時,脈象就會表現出有力且堅實的特徵。這是因為瘀血凝結導致脈搏強勁,而無法運行則使脈搏堅實。這是病症在脈象上的表現。

如果用藥將瘀血驅散,使積聚的瘀血消失,就如同巢穴空虛,新病就不難治療了。這時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或丹皮、紅花等藥物來治療。

然而,如果脈象沉細、微弱且澀滯,表示病情雖然嚴重,但脈象卻虛弱無力,彷彿體內沒有病灶一樣。雖然我們說有瘀血,但它只停留在經絡中,並沒有積聚在某一個特定的位置。正如張仲景所說,這是因為營衛氣血受損,導致體內有乾血存在。這並不是瘀血集中在某處,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脈象。

如果此時補血,會阻礙病情,而驅散瘀血也無效,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時可以用大黃蝹蟲丸來治療。

3. 附方

仲景桃核承氣湯(見第二十)

仲景大黃䗪蟲丸,結在內者,手足脈必相失,宜此方。然必兼大補劑瓊玉膏之類服之。

大黃(十分。古以二錢半為一分。當是二兩半,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去皮尖一升),地黃(十兩),芍藥(四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䗪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為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白話文:

張仲景的桃核承氣湯,用於治療結在內部的蟲症,患者的手足脈搏會出現異常,此方可治。但必須配合大補劑瓊玉膏等一起服用。

藥方如下:大黃二兩半(古方以二錢半為一分,這裡是二兩半,需蒸制),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去皮尖)一升,地黃十兩,芍藥四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一百枚,蠐螬一升,䗪蟲半升。

將上述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好的蜂蜜製成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五丸,用酒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4. 精濁脈證第五十四

遺精白濁,微澀而弱。火盛陰虛,芤濡洪數。

腎主藏精,欲後方為施泄。今或念動即出,或無欲自遺,此皆腎虛不能藏攝故耳。(宜知柏八味丸、河間秘真丸、豬肚丸之類。)白濁者,小便色白而濁,亦為腎虛胞冷不能分清所致。(宜清心蓮子飲、萆薢分清飲之類。)形屬精液,證屬脫亡,脈安得不微澀而弱也?設見芤濡洪數之脈,芤濡固為陰虛,而洪數實因火盛。火盛則精遺,火盛則便濁,似與腎之虛、胞之寒而不能藏、不能別者,大徑庭矣。

白話文:

當一個人有遺精和尿液混濁的情況時,他的精子可能會變得微弱且稀薄。如果他身體裡的熱量過高或是陰部缺乏能量,那麼他的脈搏就會出現輕浮、柔軟、快速等症狀。腎臟是儲存精子的主要器官,在性行為之後才會排放出來。然而現在有些人只要一想到性就馬上射精,或者在沒有任何慾望的情況下也會自然地漏掉精子,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腎功能不足無法控制住自己的精子所導致的。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一些藥物如八味丸、祕真丸、豬肚丸等等。另外,尿液呈現白色並混濁也是由於腎功能不足以及膀胱寒冷所造成的。治療這種情況可以用清心蓮子飲、萆薢分清飲等等。最後,如果病人的精子已經大量流失,那他的脈搏當然會變得很微弱而且很慢。但如果看到的是輕浮、柔軟、快速的脈搏,這可能表示病人陰部的能量不足或者是體內的熱量太高了。這樣的話,精子很容易流失並且尿液也很容易混濁,跟那些因為腎功能不足、膀胱寒冷而造成精子不易保存、尿液不容易清澈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臨診可忽乎故?(宜六味丸、導赤散、六一散之類。)

白話文:

在看病人時可以忽略什麼嗎?(可以用六味丸、導赤散、六一散等藥物治療。)

5. 附方

知柏八味丸(即六味丸加知母、黃柏)

河間秘真丸,治白淫,小便不止,精氣不固。或有餘瀝,及夢寐陰人通泄。

龍骨(一兩),大訶子皮(五枚),縮砂仁(半兩),硃砂(一兩,研細、留一分為衣)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溫酒、熱水任下。不可多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名為「河間祕真丸」的中藥方劑,用於治療白淫(即遺精)、小便不禁、精氣不固等症狀,也適用於夢遺、夜尿等問題。

方劑的組成包括:

  • 龍骨(一兩):具有固澀止遺、補腎固精的功效。
  • 大訶子皮(五枚):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遺的功效。
  • 縮砂仁(半兩):具有溫脾止瀉、理氣和中、固腎縮尿的功效。
  • 硃砂(一兩,研細、留一分為衣):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用法: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空腹溫酒或熱水送服,不可多服。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的「知柏八味丸」其實是六味丸加上知母、黃柏,這是一種不同的方劑,與河間祕真丸並無直接關係。

豬肚丸,治醉飽後遺精,神效。

牡蠣(煅、另研極細),白朮(各四兩),苦參(三兩),豬肚一具(煮極爛、去油膜、搗如泥)

上前三味,搗篩極細。同豬肚搗數百杵,令極勻。燥略增肚汁。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送下。不但治遺滑,即勞瘦者,亦能肥也。

清心蓮子飲(見第四十九)

萆薢分清飲,治真元不固,不時白濁,或小便頻數,凝如膏糊等證。

白話文:

豬肚丸能有效治療酒醉過飽後遺精。將牡蠣(煅燒後研磨成極細粉末)、白朮(各四兩)、苦參(三兩)以及豬肚(煮爛後去油膜,搗成泥狀)混合研磨成極細粉末,再與豬肚泥一同搗成糊狀,並加入適量豬肚汁。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此丸不僅能治療遺精,更能滋補身體,使體質虛弱者恢復健康。除了豬肚丸外,清心蓮子飲(見第四十九頁)和萆薢分清飲(見第二百六十七頁)也可用於治療真元不固、不時白濁、小便頻數等症。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入鹽一捻,煎七分。食前溫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六味丸(見第十六)

錢氏導赤散(見第四十九)

六一散(見第四十四)

白話文:

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烏藥,各取等量,一起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加入少許鹽,煎煮至七分,飯前溫服。另外,也可以加入茯苓、甘草,或是參考六味丸、錢氏導赤散、六一散的配方。

6. 三消脈證第五十五

三消之脈,浮大者生。細小微澀,形脫可驚。

三消者,上中下也。渴而多飲為上消。《素問》氣厥論謂之膈消。(宜金匱豬苓湯、病機、子和加減三黃丸、涼膈散、酒煮黃連丸、六一散之類。)消穀善飢為中消。《素問》脈要精微論謂之消中。(宜酒煮黃連丸、大黃黃連瀉心湯、山梔、黃連之類。)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

白話文:

三消脈象,脈浮大者,代表身體狀況良好,生機旺盛。若脈象細小微澀,且感覺身體虛弱無力,就如同形體要脫離一般,容易驚慌失措。

三消者,上中下也。渴而多飲為上消。《素問》氣厥論謂之膈消。(宜金匱豬苓湯、病機、子和加減三黃丸、涼膈散、酒煮黃連丸、六一散之類。)消穀善飢為中消。《素問》脈要精微論謂之消中。(宜酒煮黃連丸、大黃黃連瀉心湯、山梔、黃連之類。)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

三消是指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

表現為口渴且大量飲水,古書《素問》中稱之為膈消。治療上常用金匱豬苓湯、病機、子和加減三黃丸、涼膈散、酒煮黃連丸、六一散等方劑。

中消

表現為食慾旺盛,容易感到飢餓,古書《素問》中稱之為消中。治療上常用酒煮黃連丸、大黃黃連瀉心湯、山梔、黃連等藥物。

下消

表現為口渴、排便次數增多且伴有油脂樣物質,即俗稱的“滑泄”。

《素問》氣厥論謂之肺消。飲一溲二,後人又謂之腎消。(宜六味丸、固本丸、知柏八味丸之類。)婁全善亦云:腎消者,飲一溲二。其溲如膏油,即膈消、消中之傳變。總不外火爍真陰,津液燥竭。自古論之者多矣,惟劉河間、張戴人二論,辭義暢達,最為中綮。茲錄於下。

河間曰:五臟六腑四肢,皆稟氣於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潤養之。然消渴之病,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盛故也。治當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和而不澀。則病自已矣。況消渴者,因飲食服餌之失宜,腸胃乾涸,而氣不得宣平;或精神過違其度而耗亂之;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慓悍,而燥熱鬱甚之所成也。若飲水多而小便多,名曰消渴。

白話文:

《素問》中「氣厥論」提到這種病症稱為「肺消」,患者會出現「飲一溲二」(喝一口水,排兩口尿)的情況。後人又稱這種病為「腎消」。治療此病可以使用六味丸、固本丸、知柏八味丸等藥物。

婁全善也認為「腎消」患者會有「飲一溲二」的症狀,並且小便如同膏油,這是由「膈消」、「消中」演變而來的。總之,這些病症的根源都在於「火爍真陰」(火氣過盛,灼傷陰液),導致津液枯竭。

自古以來,許多醫家都研究過這些病症,其中劉河間和張戴人的論述最為清晰通達,值得參考。以下摘錄劉河間的觀點:

五臟六腑和四肢都依靠脾胃的氣來維持運作,脾胃輸送津液,滋潤養護它們。然而,消渴症的根本原因是濕寒的陰氣極度衰弱,燥熱的陽氣過於旺盛。治療應該補益腎臟的水陰寒虛,同時瀉去心火陽熱實。要消除腸胃燥熱,補充身體中的津液,使氣血流通順暢,不至於阻塞,津液能生而不枯,氣血平和而不凝滯,這樣疾病自然會痊癒。

此外,消渴症也可能因為飲食失宜,腸胃乾燥,氣血不能暢通,或精神過度勞累,導致氣血耗損,或因患大病,陰氣損傷,血液衰弱,陽氣亢盛,燥熱鬱積而引起。如果喝水多,卻排尿也多,就稱為「消渴」。

若飲食多,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一皆以燥熱太甚,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壅滯,復多飲於中,終不能浸潤於外,榮養百骸,故渴不止,小便多出或數溲也。戴人之論,則曰火能消物,燔木則為炭,燔金則為液,燔石則為灰,煎海水則為鹽,鼎水則干。人之心腎為君火,三焦膽為相火。

得其平,則烹煉飲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則燔灼臟腑,而津液耗焉。夫心火甚於上,為膈膜之消;甚於中,為腸胃之消;甚於下,為膏液之消;甚於外,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則消及於肺。中甚不已,則消及於脾。下甚不已,則消及於肝腎。外甚不已,則消及於筋骨。

白話文:

如果飲食過多,卻不怎麼渴,小便次數頻繁,並且消瘦,稱為消中。如果口渴,喝水也止不住,腿部消瘦,小便中有油脂,稱為腎消。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燥熱過於嚴重,導致三焦、腸胃的腠理阻塞不通,積聚堵塞,即使喝了很多水,也無法滋潤到身體外部,滋養百骸,所以才會口渴不止,小便量多或排尿頻繁。

戴人說過,火能消融物質,燒木頭變成炭,燒金子變成液體,燒石頭變成灰,煮海水變成鹽,燒開水也會蒸發乾涸。人體的心和腎是君火,三焦和膽是相火。

如果這些火氣保持平衡,就能夠消化食物,將糟粕排出體外。如果火氣失衡,就會灼傷臟腑,導致津液耗損。如果心火過旺,向上則會導致膈膜消瘦,向內則會導致腸胃消瘦,向下則會導致膏液消瘦,向外則會導致肌肉消瘦。如果心火向上過度,就會影響到肺部;如果心火向內過度,就會影響到脾臟;如果心火向下過度,就會影響到肝臟和腎臟;如果心火向外過度,就會影響到筋骨。

四臟皆消盡,則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知消渴一證,調之而不下,則小潤小濡,固不能殺炎上之勢。下之而不調,亦旋飲旋消,終不能沃膈膜之干。下之調之,而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則病已而復作。能從此三者,消渴亦不足憂矣。二公此論消渴之因證,可謂既明且悉,不煩再解。

但其脈浮大者,尚屬瀰漫寬散。前河間云: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和而不澀,則病自已矣。然非瀰漫寬散之氣機,不能得此不結、不枯、不澀之病機耳。故云浮大者生。若脈細小浮澀,則氣血之虛衰枯槁,不言可知。再加身體瘦悴,是謂形脫。即戴人所云木為炭、金為液、石為灰、水為鹽、鼎水乾之義。

形氣兩敗,豈直可驚已哉。

白話文:

如果四臟都衰竭了,那麼心臟就會自己燃燒而死。所以我們知道消渴症這個病,如果只調養而不瀉下,就只能稍微滋潤一下,無法阻止上焦的燥熱。如果只瀉下而不調養,就會不停地喝水不停地渴,最終無法滋潤乾涸的膈膜。瀉下調養,卻不減少飲食的美味,不戒除嗜好,不節制喜怒哀樂,那麼病好了又會復發。只要能夠做到這三點,消渴症就不足為慮了。這兩位醫家對於消渴症的原因和症狀的論述,可以說既清晰又完備,不需要再做解釋了。

但他們說的「脈浮大」的病症,還屬於瀰漫寬散的狀態。以前的河間先生說:如果能讓道路暢通而不堵塞,津液滋生而不枯竭,氣血調和而不澀滯,那麼病自然就會好了。但只有瀰漫寬散的氣機,才能達到道路不堵塞、津液不枯竭、氣血不澀滯的病機。所以說「脈浮大」的人會好。如果脈象細小浮澀,就說明氣血虛衰枯竭,這是顯而易見的。再加上身體消瘦,這就是形體衰敗的表現。就像戴人所說「木變成炭、金變成液、石變成灰、水變成鹽、鼎裏的水乾涸」的意思。

形體和氣血都衰敗了,實在是令人擔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