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附方

金匱豬苓湯,治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仲景人參白虎湯(見第四十三)

子和加減三黃丸,治丹石毒及熱渴。以意測度,須大實者方用。

白話文:

金匱的豬苓湯,用來治療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藥方包括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將五味藥材用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再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仲景的人參白虎湯,請參閱第四十三篇。子和的加減三黃丸,用來治療丹石中毒以及熱渴,但需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若身體非常虛弱則不適合使用。

黃芩(春四兩,夏、秋六兩,冬三兩),大黃(春三兩,夏一兩,秋二兩,冬四兩),黃連(春四兩,夏七兩,秋三兩,冬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服一月病愈。

和劑涼膈散(見第十九)

和劑酒煮黃連丸,治伏暑發熱,嘔吐噁心。並治膈熱,解酒毒,厚腸胃。

黃連(去須,十二兩),好酒(五斤)

上將黃連以酒煮乾,研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熱水送下。

白話文:

黃芩依照季節取用,春天四兩,夏天秋天六兩,冬天三兩;大黃春天三兩,夏天一兩,秋天二兩,冬天四兩;黃連春天四兩,夏天七兩,秋天三兩,冬天二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服用一個月即可痊癒。

這兩種藥方分別為涼膈散和酒煮黃連丸,涼膈散可以參考第十九條。酒煮黃連丸用來治療暑熱發燒,嘔吐噁心,以及治療膈熱、解酒毒、保護腸胃。將黃連去除鬚根,取十二兩,用五斤好酒煮乾,研磨成粉末,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用熱水送服。

六一散(見第四十四)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太陽病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血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若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加黃芩為伊尹三黃湯)

上銼如麻豆,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六味丸(見第十六)

固本丸(葉氏加人參名人參固本丸),夫心生血,血生氣,氣生精。精盛則鬚髮不白,容貌不衰。今人滋補血氣,多用性熱之藥,殊非其治。此方蓋用生地黃能生精血,用天門冬引入所生之地。熟地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補之地。又以人參能通心氣,使五味並歸於心。

白話文:

六一散

(見第四十四)

大黃黃連瀉心湯

,用於治療太陽病發汗後,接著發熱惡寒。因為再次服用瀉下藥,導致心下痞滿,表裡虛弱,陰陽血氣俱皆耗竭。陽氣不足,則陰氣獨盛,再加燒針灸治,又因胸悶,面色青黃,皮膚發紺,此症難以治療。若面色微黃,手足溫暖者,則容易痊癒。心下痞滿,按之柔軟,脈象在關脈上浮者。

藥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加入黃芩則成為伊尹三黃湯)

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用沸水二升浸泡,片刻後絞去藥渣。分溫服,每次服用兩份。

六味丸

(見第十六)

固本丸

(葉氏加人參名為人參固本丸),心臟生血,血生氣,氣生精。精氣充盈則鬚髮不白,容顏不衰。現今人們滋補血氣,多用性熱的藥物,殊不知這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此方以生地黃能生精血,用天門冬引導生血入臟腑;熟地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導補血入臟腑。又加入人參能通心氣,使五味藥材的藥力都歸於心臟。

六一散

(詳見第四十四章)

大黃黃連瀉心湯

是用來治療因發汗後出現發熱惡寒的太陽病。患者因服用瀉下藥而導致心下痞滿,表裡虛弱,陰陽血氣耗竭。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又因針灸治療而導致胸悶,面色青黃,皮膚發紺,這種情況很難治療。但如果患者面色微黃,手足溫暖,則更容易痊癒。心下痞滿,按壓時柔軟,脈象在關脈上浮的患者,可以使用此方。

藥方

大黃兩錢,黃連一錢。將黃連與黃芩一起使用,則成為伊尹的三黃湯

將藥材切碎成麻豆大小,用沸水浸泡,片刻後濾去藥渣。分溫服,每次服用兩份。

六味丸

(詳見第十六章)

固本丸

(葉氏在此方中加入人參,稱為人參固本丸),根據中醫理論,心臟生血,血生氣,氣生精。精氣充盈則鬚髮不白,容顏不衰。現在人們滋補血氣,大多使用性熱的藥物,其實這是錯誤的治療方法。此方使用生地黃來生精血,用天門冬引導生血入臟腑;使用熟地來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導補血入臟腑。此外,加入人參能通心氣,使五味藥材的藥力都歸於心臟。

生地黃(洗),熟地黃(洗,再蒸),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三十丸。

知柏八味丸(見第五十四)

白話文:

用生黃芪(洗淨)、熟地黃(洗淨後再蒸)、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每樣一兩,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時溫酒或鹽湯送服三十粒。

知柏八味丸(詳見第五十四)。

2. 小便淋閟脈證第五十六

小便淋閟,鼻頭色黃。澀小無血,數大何妨。

淋者,淋瀝不淨。閟者,閉塞不通。其證小便少而數,少腹弦急,痛引於臍。病源論皆謂腎虛膀胱熱之所成也。分有五種,曰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其病狀,小便則莖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裡急,沙石從小便出。

甚者塞痛,令人悶絕。(宜局方石韋散、三因石燕丸之類。)氣淋者,腎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膀胱合與腎為表裡。膀胱熱,熱氣流入於胞。熱則生實,令胞內氣脹,則小腹滿。腎虛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狀膀胱小便皆滿,尿澀,常有餘瀝是也。亦曰氣癃。(宜瞿麥湯、沉香散之類。

白話文:

小便淋漓不盡,排尿困難,鼻頭呈現黃色。尿液澀少無血,排尿次數多,但量不多,這倒無妨。

「淋」是指尿液排泄不乾淨,淋漓不斷;「閟」是指排尿管道阻塞不通。這種情況表現為尿量少但排尿次數多,小腹緊繃疼痛,疼痛感會牽扯到肚臍。根據醫學理論,這都是由於腎虛膀胱熱引起的。淋症分為五種,分別是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石淋是指尿液中排出石頭。腎臟主宰水液,水液積聚就會形成結石。腎虛被熱氣侵襲,熱氣就會導致淋症。患者會出現排尿時尿道疼痛,尿液排不出來,疼痛會蔓延到小腹,膀胱感到脹痛,小便中會排出沙石。

嚴重者還會出現排尿管道阻塞疼痛,導致昏厥。(治療可用局方石韋散、三因石燕丸等方劑。)氣淋是指腎虛膀胱熱,導致氣體脹滿引起的。膀胱與腎臟相互表裡,膀胱有熱,熱氣就會侵入膀胱。熱氣會產生實熱,導致膀胱內氣體脹滿,小腹就會脹滿。腎虛不能控制排尿,就會導致淋症。表現為膀胱充滿尿液,排尿困難,尿液澀滯,經常有少量尿液殘留。也稱為氣癃。(治療可用瞿麥湯、沉香散等方劑。)

)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宜鹿角霜丸、菟絲子丸之類。)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腎氣通於前陰。其狀,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也。(宜黃耆湯、補中益氣湯之類。

)血淋是熱淋之甚者,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經絡,循環腑臟。熱甚,則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而成血淋也。(宜立效散、濟生小薊飲子之類。)五種之外,復有寒熱二種。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由腎氣虛弱,下焦受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寒氣勝,則戰寒而成淋。

白話文:

膏淋是指尿液中混杂着脂肪,看起来像膏状,也称为肉淋。这是由于肾脏虚弱,无法控制脂肪液,导致脂肪液与尿液一起排出。劳淋是指因过度劳累损伤肾气,导致肾脏生热,出现尿液异常。肾气与前阴相通,劳淋的症状表现为尿液滞留在尿道内,反复起立无法排出,伴随小腹疼痛,排尿不畅,劳累后加重。血淋是热淋的严重情况,表现为尿液中带血,这是由于心主血,血液循行全身,遍布经络,循环于脏腑。热气过盛,导致血液脱离正常运行路线,溢出渗入膀胱,形成血淋。除了以上五种,还有寒热两种淋症。寒淋的症状是先出现寒战,然后才排尿,这是由于肾气虚弱,下焦受寒,寒气进入膀胱与正气相争,寒气占优,就会出现寒战和排尿异常。

正氣勝,則戰寒解,方得小便也。(宜肉蓯蓉丸、八味丸之類。)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於腎,流入於胞,而成淋也。其狀小便赤澀。亦有宿病淋,今得熱而發者。其熱甚,則變尿血。亦有小便後,如小豆羹汁狀者,蓄作有時也。(宜六一散、本事火府丹、導赤散、局方八正散之類。

)巢氏之說如此,恐未必盡然。大抵皆三焦氣化不及,熱迫膀胱,令水道涸澀之所成也。勞、氣、血、膏、石,雖分五種,其病機,必因勞動火,火盛搏氣,甚及於血。血轉為膏,膏轉為石。自清而濁,自薄而厚,自柔而堅,自無形而漸有形。亦熬汁成膏,煮水結鹽之義,豈真有砂石出水臟哉?至若腎虛不能制肥液,更可笑也。

白話文:

正氣旺盛,就能抵抗寒邪,順利排尿。這時可以服用肉蓯蓉丸、八味丸等藥物。熱淋是因為三焦有熱,熱氣衝擊腎臟,流入膀胱,形成淋症。患者表現為小便赤澀。也有一些淋症是舊病復發,因為受到熱邪而發作。熱邪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尿血。還有一些患者小便後,尿液像小豆羹汁一樣,這是因為身體積存了熱邪。可以服用六一散、本事火府丹、導赤散、局方八正散等藥物。

巢氏的說法如此,可能並不完全正確。總體來說,淋症都是因為三焦氣化失調,熱邪逼迫膀胱,導致水道阻塞而造成的。勞、氣、血、膏、石,雖然分為五種,但病機都是因為勞動傷身,火氣旺盛,衝擊氣機,進而影響血液。血液轉化為膏,膏轉化為石。由清轉濁,由薄轉厚,由柔轉堅,由無形逐漸變得有形。這就好比熬煮汁液成膏,煮水結晶成鹽的道理,怎麼可能真的會有砂石從水臟排出來呢?至於說腎虛不能控制肥液,就更荒謬了。

歷考《內經》,並運氣等篇,肝、心、脾、肺、腎、小腸、督脈,亦皆有此證。三焦膀胱病此者,為獨多耳。夫三焦膀胱者,《素問》靈蘭秘典雖列為二,在三焦,則曰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在膀胱,則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三焦之下,即接膀胱。一主藏,一主決,相為依倚。

故《靈樞》本藏篇云:腎合三焦。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又四時氣篇云: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又五癃津液篇云:三焦閉不瀉,津液不化,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又本輸篇云: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

白話文:

仔細研究《內經》,包括《運氣》等篇章,肝、心、脾、肺、腎、小腸、督脈,都可能有這種症狀。三焦和膀胱患病的情況,則特別多見。

三焦和膀胱,《素問·靈蘭秘典》雖然將它們列為兩個不同的器官,但三焦是決瀆之官,負責排泄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負責儲藏津液。氣化了就能排泄出來。三焦在下接膀胱,一個主藏,一個主決,互相依存。

所以《靈樞·本藏》篇說:「腎與三焦相合。」三焦和膀胱,是腠理和毫毛所應。又《靈樞·四時氣》篇說:「小腹疼痛腫脹,不能排尿,邪氣在三焦,應取太陽大絡。」又《靈樞·五癃津液》篇說:「三焦阻塞不通,津液無法化解,無法滲入膀胱,就會導致下焦脹滿。」又《靈樞·本輸》篇說:「膀胱是津液的府庫。」少陽屬於腎,腎向上連接肺,因此將這兩個臟器放在一起討論。三焦是中瀆的府庫,負責排泄水道。

屬膀胱,是孤之府也。觀此,則知三焦、膀胱,名雖二而實一。故古人刺灸之法,多取三焦穴,而不取膀胱,義可想矣。所謂少陽屬腎者,少陽正指三焦手少陽,非足少陽也。即腎合三焦之變文。腎上連肺者,言以最下之腎,而相將於最上之肺。凡在兩臟之中者,俱在相將之內。

此所以成一三焦也。況肺主氣而通調水道,三焦亦主氣而上下游行。如是,則淋秘又不獨下焦為然。上中下之氣,有一不化,則不得如決瀆之水而出矣。熱乘津液,則水道不利。水道不利而有熱,必鬱蒸而外發黃色。見於鼻者,以鼻為肺竅耳。脈澀小者,澀滯微小而不滑利也。

徵其正衰而無血。數大為火象。火證見之,又何妨乎?較之無血者,是為易治。

白話文:

膀胱屬於孤獨的府庫,觀察這個道理,就知道三焦和膀胱,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一體的。所以古代人針灸時,多取三焦穴,而不取膀胱,這其中的道理可以想見。所謂少陽屬腎,少陽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不是足少陽經。也就是說,腎與三焦是相合的變文。腎上連接肺,是指最下面的腎臟,與最上面的肺臟相互聯繫。凡是在兩臟之間的,都屬於相互聯繫的範圍。

這就是三焦成為一個整體的原因。而且肺臟主氣,並調節水液的流通,三焦也主氣,在上下運行。這樣看來,淋症和祕結不僅僅是下焦的問題。上中下三焦的氣,只要有一處不通暢,就不能像決水溝一樣流利地排出體外。熱氣逼迫津液,就會導致水液流通不暢。水液流通不暢又伴有熱氣,必然會鬱積蒸騰,從體表發出黃色。從鼻子流出的,是因為鼻子是肺臟的竅道。脈搏澀小,是因為脈象澀滯微小,不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