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楫

《醫燈續焰》~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附方

金匱豬苓湯,治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仲景人參白虎湯(見第四十三)

子和加減三黃丸,治丹石毒及熱渴。以意測度,須大實者方用。

黃芩(春四兩,夏、秋六兩,冬三兩),大黃(春三兩,夏一兩,秋二兩,冬四兩),黃連(春四兩,夏七兩,秋三兩,冬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服一月病愈。

和劑涼膈散(見第十九)

和劑酒煮黃連丸,治伏暑發熱,嘔吐噁心。並治膈熱,解酒毒,厚腸胃。

黃連(去須,十二兩),好酒(五斤)

上將黃連以酒煮乾,研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熱水送下。

六一散(見第四十四)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太陽病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血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若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加黃芩為伊尹三黃湯)

上銼如麻豆,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六味丸(見第十六)

固本丸(葉氏加人參名人參固本丸),夫心生血,血生氣,氣生精。精盛則鬚髮不白,容貌不衰。今人滋補血氣,多用性熱之藥,殊非其治。此方蓋用生地黃能生精血,用天門冬引入所生之地。熟地黃能補精血,用麥門冬引入所補之地。又以人參能通心氣,使五味並歸於心。

生地黃(洗),熟地黃(洗,再蒸),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三十丸。

知柏八味丸(見第五十四)

白話文:

【附方】

  1. 金匱豬苓湯:主治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藥材包含豬苓、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將上述五種藥材,用四升水先煮四種藥材,煮至剩二升時,去掉渣滓,加入阿膠溶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2. 仲景人參白虎湯:詳見第四十三條。

  3. 子和加減三黃丸:主治丹石中毒及熱渴。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使用。藥材包含黃芩、大黃、黃連,其用量會依季節變化。將藥材磨成粉末,以蜂蜜煉製成桐子大的丸狀。每次服用十粒,服用一個月後病癒。

  4. 和劑涼膈散:詳見第十九條。

  5. 和劑酒煮黃連丸:主治伏暑發熱、嘔吐噁心。同時治療腸胃熱度,解除酒毒,強健腸胃。藥材包含黃連、好酒。將黃連以酒煮乾,研磨成粉,滴水成桐子大的丸狀。每次服用三五十粒,空腹時以熱水送下。

  6. 六一散:詳見第四十四條。

  7. 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太陽病出汗後,產生發燒怕冷,後又導致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血氣都枯竭。無陽則陰獨,再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肌膚顫動者,病情較難治。若面色微黃,手足溫暖者,病情較易痊癒。心下痞,按之柔軟,脈象關上浮者。藥材包含大黃、黃連。將藥材切碎,用二升沸水浸泡,過一會兒絞去渣滓,分溫二次服用。

  8. 六味丸:詳見第十六條。

  9. 固本丸:葉氏加人參名人參固本丸,心臟生血,血液生氣,氣生精。精氣旺盛,則鬚髮不會變白,外貌不會衰老。現今滋補血氣,大多使用性熱的藥物,這並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此方用生地黃能生成精血,用天門冬引導到生成的地方。熟地黃能補充精血,用麥門冬引導到補充的地方。另外用人參能通心氣,讓五味歸屬於心。藥材包含生地黃、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各一兩。將藥材磨成粉末,以蜂蜜煉製成桐子大的丸狀。空腹時以溫酒或鹽湯吞服三十粒。

  10. 知柏八味丸:詳見第五十四條。

2. 小便淋閟脈證第五十六

小便淋閟,鼻頭色黃。澀小無血,數大何妨。

淋者,淋瀝不淨。閟者,閉塞不通。其證小便少而數,少腹弦急,痛引於臍。病源論皆謂腎虛膀胱熱之所成也。分有五種,曰石淋、勞淋、血淋、氣淋、膏淋。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其病狀,小便則莖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裡急,沙石從小便出。

甚者塞痛,令人悶絕。(宜局方石韋散、三因石燕丸之類。)氣淋者,腎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膀胱合與腎為表裡。膀胱熱,熱氣流入於胞。熱則生實,令胞內氣脹,則小腹滿。腎虛不能制其小便,故成淋。其狀膀胱小便皆滿,尿澀,常有餘瀝是也。亦曰氣癃。(宜瞿麥湯、沉香散之類。

)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宜鹿角霜丸、菟絲子丸之類。)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腎氣通於前陰。其狀,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也。(宜黃耆湯、補中益氣湯之類。

)血淋是熱淋之甚者,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經絡,循環腑臟。熱甚,則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而成血淋也。(宜立效散、濟生小薊飲子之類。)五種之外,復有寒熱二種。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由腎氣虛弱,下焦受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寒氣勝,則戰寒而成淋。

正氣勝,則戰寒解,方得小便也。(宜肉蓯蓉丸、八味丸之類。)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於腎,流入於胞,而成淋也。其狀小便赤澀。亦有宿病淋,今得熱而發者。其熱甚,則變尿血。亦有小便後,如小豆羹汁狀者,蓄作有時也。(宜六一散、本事火府丹、導赤散、局方八正散之類。

)巢氏之說如此,恐未必盡然。大抵皆三焦氣化不及,熱迫膀胱,令水道涸澀之所成也。勞、氣、血、膏、石,雖分五種,其病機,必因勞動火,火盛搏氣,甚及於血。血轉為膏,膏轉為石。自清而濁,自薄而厚,自柔而堅,自無形而漸有形。亦熬汁成膏,煮水結鹽之義,豈真有砂石出水臟哉?至若腎虛不能制肥液,更可笑也。

歷考《內經》,並運氣等篇,肝、心、脾、肺、腎、小腸、督脈,亦皆有此證。三焦膀胱病此者,為獨多耳。夫三焦膀胱者,《素問》靈蘭秘典雖列為二,在三焦,則曰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在膀胱,則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三焦之下,即接膀胱。一主藏,一主決,相為依倚。

故《靈樞》本藏篇云:腎合三焦。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又四時氣篇云: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又五癃津液篇云:三焦閉不瀉,津液不化,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又本輸篇云: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

屬膀胱,是孤之府也。觀此,則知三焦、膀胱,名雖二而實一。故古人刺灸之法,多取三焦穴,而不取膀胱,義可想矣。所謂少陽屬腎者,少陽正指三焦手少陽,非足少陽也。即腎合三焦之變文。腎上連肺者,言以最下之腎,而相將於最上之肺。凡在兩臟之中者,俱在相將之內。

此所以成一三焦也。況肺主氣而通調水道,三焦亦主氣而上下游行。如是,則淋秘又不獨下焦為然。上中下之氣,有一不化,則不得如決瀆之水而出矣。熱乘津液,則水道不利。水道不利而有熱,必鬱蒸而外發黃色。見於鼻者,以鼻為肺竅耳。脈澀小者,澀滯微小而不滑利也。

徵其正衰而無血。數大為火象。火證見之,又何妨乎?較之無血者,是為易治。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第五十六篇:關於排尿困難與阻塞症狀及其脈象]

內容翻譯爲: 當出現排尿困難,甚至阻塞的情況時,通常伴隨着鼻頭泛黃的現象。排尿過程雖然澀滯,但沒有出血跡象,即便排尿頻率增加也無需過於擔憂。

所謂“淋”,指的是排尿不盡;而“閟”則是指排尿受阻或不通暢。該病症的特點是排尿量減少且頻繁,同時伴隨下腹部緊張和疼痛,疼痛感會延伸到肚臍周圍。據《病源論》記載,這類疾病主要是由於腎虛和膀胱過熱引起的。具體而言,可分爲五種類型,分別是石淋、勞淋、血淋、氣淋和膏淋。石淋,顧名思義,是指在排尿過程中會有結石排出。腎負責水分代謝,如果水分代謝出現問題,則可能轉化爲結石。腎虛導致被熱氣侵襲,從而引發淋病。患者在排尿時會感到尿道疼痛,尿液難以順暢排出,同時伴有下腹部疼痛,膀胱部位緊繃,有時會伴隨沙石隨尿液排出。嚴重時,疼痛甚至讓人感到窒息。

氣淋,是因爲腎虛和膀胱過熱導致氣脹所致。膀胱與腎互爲表裏關係,當膀胱過熱時,熱氣會流經胞宮。熱氣會導致胞宮內實,使得胞宮內產生氣脹,從而造成下腹部脹滿。腎虛無法控制小便,因此形成淋病。其表現特徵是膀胱和小便均感到滿脹,排尿過程澀滯,常有殘餘尿液。這種情況也被稱作氣癃。

膏淋,排尿時會有脂肪狀物質,因其狀態類似膏狀物,故稱爲膏淋,也可叫做肉淋。這是由於腎虛無法控制體內脂肪分泌,導致脂肪與小便一同排出。治療宜採用鹿角霜丸、菟絲子丸等藥物。

勞淋,是因爲勞累損傷腎氣,導致體內生熱而形成的淋病。腎氣與前陰相通。其症狀表現爲尿液滯留在尿道內,雖多次嘗試但難以完全排出,引起下腹部疼痛,小便不暢,勞累後症狀加劇。治療建議使用黃耆湯、補中益氣湯等藥物。

血淋是熱淋的一種嚴重形式,表現爲尿中帶血,稱爲血淋。心臟主管血液,血液在全身循環,遍佈經絡和臟腑。當體內熱度過高,血液運行失去常態,滲入胞宮,導致血淋的產生。治療宜採用立效散、濟生小薊飲子等藥物。

除了上述五種分類,還有寒淋和熱淋兩種類型。寒淋的症狀首先表現爲寒戰,然後纔出現排尿困難。這是因爲腎氣虛弱,下焦受涼,冷氣侵入胞宮,與體內正常氣血發生衝突。當寒氣佔優勢時,會出現寒戰和排尿困難;當正常氣血佔優勢時,寒戰消失,才能順利排尿。治療建議採用肉蓯蓉丸、八味丸等藥物。

熱淋是因爲三焦(上、中、下焦)有熱,熱氣影響到腎臟,流經胞宮,形成淋病。症狀表現爲小便顏色偏紅,排尿過程澀滯。此外,有些慢性淋病患者在遇到熱刺激時病情加重,可能導致尿血。也有部分患者在排尿後,尿液呈現類似紅豆湯的狀態,這種情況是週期性發生的。治療建議採用六一散、本事火府丹、導赤散、局方八正散等藥物。

巢氏的理論大致如此,但未必全面。總的來說,這些病症大多源於三焦氣化功能不足,熱氣壓迫膀胱,導致水道乾澀。勞淋、氣淋、血淋、膏淋和石淋雖然分爲五類,但其病因往往源自過度勞累引發的內火,火氣旺盛時會干擾氣機,進而影響血液。血液轉爲膏狀物,膏狀物再轉化爲結石。從清澈到渾濁,從稀薄到濃稠,從柔軟到堅硬,從無形逐漸變爲有形。這就像熬煮液體形成膏狀物,煮沸水分析出鹽分的過程一樣,並非真的有砂石從腎臟排出。至於腎虛無法控制脂肪分泌的說法,更是荒謬。

回顧《內經》及其他相關篇章,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小腸、督脈等器官和經絡也都有可能出現相似症狀。然而,三焦和膀胱出現這類症狀最爲常見。三焦和膀胱,《素問》中的靈蘭祕典將其分別描述,但在三焦的描述中,其被稱爲“決瀆之官”,負責水道的通暢;在膀胱的描述中,其被稱爲“州都之官”,負責儲存津液。只有在氣化作用下,它們才能發揮正常功能。三焦下方直接連接膀胱,前者負責儲存,後者負責排泄,兩者相互依存。

因此,《靈樞》本藏篇提到:“腎與三焦相合。”三焦和膀胱與皮膚毛髮相對應。《四時氣篇》指出:“小腹疼痛腫脹,無法排尿,病因在於三焦的約束,應選取太陽經的大絡進行治療。”《五癃津液篇》中說:“三焦閉塞,不進行排泄,津液無法轉化,無法滲透至膀胱,導致下焦腫脹。”《本輸篇》寫道:“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少陽經與腎臟相連,腎臟向上連接肺臟,因此可以統轄兩個臟器。三焦是中焦的通道,水道由此而出,與膀胱相連,是獨立的器官。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三焦和膀胱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因此,古人鍼灸治療時,多選擇三焦穴位,而不單獨選擇膀胱穴,其意義值得思考。所謂的“少陽屬腎”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而非足少陽膽經。這是“腎合三焦”的另一種表述方式。腎臟上部與肺臟相連,意味着最低端的腎臟可以與最頂端的肺臟相互關聯。所有位於兩髒之間的器官都包含在這種關聯中,這就是構成一個完整的三焦系統的原因。況且,肺臟主氣,負責調節水道,三焦同樣主氣,其功能貫穿上下。因此,排尿障礙並非僅僅發生在下焦。如果上焦、中焦和下焦的氣機有任何一處未能正常運轉,水道就不能像排水系統那樣順暢地流動。熱氣影響津液,就會導致水道不暢。當水道不暢且伴隨熱氣時,體內必然會產生鬱熱,導致體表出現黃色。鼻子作爲肺部的通道,會顯現這種黃色。脈象澀滯微小,表明脈搏不流暢。這是正氣衰弱的徵兆,但未見血跡。脈象頻數增大,象徵火象。對於火象症狀,又有什麼可擔憂的呢?相較於無血跡的情況,這種情況更容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