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保命歌括》~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血病

氣屬陽兮血屬陰,內居臟腑外流經,

血常附氣同升降,五十周身晝夜行。

經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者,中之守也。陽者衛氣,陰者榮血也。榮衛之行,一日一夜常五十度於身,周而復始,如環無端。謹按經云:榮者水穀之精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灌溉一身。

目得之而能視,耳得之而能聽,手得之而能攝,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髒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是以出入、升降、濡潤、宣通者,皆血之使然也。

《難經》云:氣以呴之,血以濡之,互相為用不可須臾離也。故陰附乎陽,血常隨氣而行,苟無是氣,則血不能自動,無以濡潤乎一身也;陽依乎陰,氣常隨血而守,苟無是血,則氣無所羈束,不能衛外而為固矣。此陰陽氣血互為其根,而神機之不息歟。

腎水真陰血化源,坎中自有伏陽潛,

陰常不足陽常勝,勿使龍雷動九泉。

腎屬水,乃天一至真之氣,於卦為坎,《易·繫辭》云:坎為血卦。謂水為血之化源也,在男子則為精,女子則為血,皆曰天癸。天癸者,謂此癸水,天之所生者也,故曰真陰,經曰:人年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男子六十四而精絕,女子四十九而經斷。精血之屬陰也明矣。

然坎雖屬陰,其中有陽,故納戊,戊與癸合,化而為火是也,藏於命門之中,謂之相火。經云:一水不勝二火,謂君火相火也。此丹溪所以著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蓋欲養此真陰以制陽火,不可自損其陰反為火所勝也。相火者,龍雷之火,伏於至陰之下,不可使之動。如陰虛則火動,其病之生不可勝言矣。

氣行血動貴和平,順則循經逆妄行,

逆氣沸騰都是火,火為血病狀難名。

夫人身之血,賴氣以行。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順則血和,循經而行不失其常。氣逆則血乖,反其常而妄行也。所謂逆氣者,非真陽之氣也。由於客氣之感,真邪混雜,氣亦亂矣,所謂失血者,非真陰之血也。由於邪氣之搏擊,並其真血失之矣。故其所生之病,妄行至上,則吐衄;衰涸於外,則虛勞;妄反於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溺血;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血變紫黑。

熱勝於陰,發為瘡瘍;濕勝於血,則為痛癢;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則人善忘;蓄之在下,則人如狂。墮擊跌僕,則瘀惡內凝;氣滯聚積,則為癥瘕。症狀百出,難以名言也。揆厥所由,非人失養之故歟。

所謂人之失養者,如喜怒不節,起居不時,飲食自倍,房勞過度,以致陰火沸騰,血從火動,蓄之則為蓄血,失之則為失血之症。血蓄於內者,瘀則易治,干則難治。血走於外者,從下流者為順,其治易;從上溢者為逆,其治難。蓄血之病,以行血為主,宜桃仁承氣湯抵當丸主之。失血之病,以犀角地黃湯為主,分上下加減。

血蓄皆因邪熱居,出而不止即成虛,

法宜四物湯為主,益胃升陽病自愈。

按成無己《傷寒明理論》云:血菀於上而吐血者,謂之薄厥,流於下而瘀者,謂之蓄血。此由太陽隨經瘀熱在裡,血為熱所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之所致。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或如狂,或善忘,或屎黑色,皆蓄血症也。下血乃愈,宜桃仁承氣湯、抵當丸之類。失血妄行者,熱也,古今通用犀角湯四生丸十灰散者,蓋血得熱則妄行,得冷則凝,見黑則止也。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單用寒涼藥。

褚澄云:飲溲溺則百不一死;服寒涼,則百不丆生。血雖陰類,運用者,其陽和乎?

治血病者,必求血屬之藥。河間先生以四物湯為主治,隨症輔佐,謂之六合湯。夫川芎,血中氣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散,能行血滯於氣也;地黃,血中血藥也,通腎經,性味甘寒,能生真陰之液也;當歸分三治,血中主藥也,通肝經,性味辛溫,全用能活血,各歸其經也。芍藥陰分藥也,通脾經,性味酸寒,能活血治虛腹痛也。

若失血太多,氣虛血弱,又當從長沙血虛以人參補之之法,陽旺則生陰血也,宜東垣升陽益胃湯主之。

若求輔佐之藥,於四物中加用者,如桃仁、紅花蘇木血竭、丹皮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蓯蓉、鎖陽、牛膝、枸杞子益母草夏枯草、敗龜板者,血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乾薑、官桂,血寒所宜;生地黃苦參,血熱所宜。

血因火動損其陰,視所從來各有因,

或補或攻有真訣,莫輕至寶示非人。

東垣曰:傷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若脈浮緊者,麻黃;浮緩者,桂枝;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雜病見血,多責其熱。如衄血,出於肺,以犀角升麻梔子黃芩、芍藥、生地黃、紫參丹參、阿膠之類主之。咯唾血者,出於腎,以二冬、二母、桔梗百部、當歸、黃柏遠志熟地之類主之。

痰涎血者,出於脾,葛根黃耆黃連、芍藥、當歸、甘草沉香之類主之。嘔吐血出於胃也,實者,犀角地黃湯主之;虛者,小建中加黃連主之。諸失血症,詳見下文。

鼻為肺竅上通天,真息清陽出入關,

衄衊鼽腥都是熱,補陰降火立時痊。

衄血出於肺。鼻者,肺之竅也。或因外感風寒,當與發散而不發散,使陽氣不得舒伸,鬱而為熱,風寒初中於皮毛,肺先受之,故衄也。宜麻黃人參芍藥湯主之。或因嗜酒,喜啖炙煿辛燥之物,或因誤服熱藥,以致熱聚於裡而衄者,宜四物湯合東垣涼膈散主之;不止者,用止衄法。如鼻中無故血點滴出者,其血紫黑,乃火極而兼水化也。

衊血。如鼻中常有結,涕中有瘀血,其氣腥者,謂之鼽血,此酒毒。並宜龍腦雞蘇丸主之,上清丸亦可。如衄久不止,失血太多成虛病者,茯苓補心湯主之。(方見氣門。)

恚怒氣逆必傷肝,飲食勞傷胃熱傳,

載血上行從火治,陰虛火動治應難。

吐血者,因火載血上行逆於口也,與衄血者同屬火論。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此血即肝之所藏者。人怒則火起於肝,血隨火上,故暴吐血,宜四物合三黃瀉心湯主之。又飲酒之人暴吐血者,此血從胃中來也,宜藕汁散葛花丸。或無故大吐血者,宜四物湯吞四生丸,效。

或因積怒傷肝,積憂傷肺,煩思傷脾,失志傷腎,暴喜傷心者,及飲食房勞,墜跌擊撲者,以致榮血流積胸膈間,滿則吐溢,血盡則止。積之日久,如前再吐,此有瘀血窠囊在內,乃內損之症,非妄行也。非平心氣和之人,戒暴怒,淡滋味,絕妄想者,甚難調理,惟用輪迴酒吞血鬱越鞠丸

但覺胸中滿痛,寒熱如瘧,此血欲動也,急用桃仁承氣湯入韭汁、生薑自然汁,逐去其血,勿使再吐也。又有虛弱之人,陰虛火動者,宜涼榮湯主之。大抵吐血之症,久則成勞,宜郭可久治勞之法。(見後癆瘵門。)凡吐血不止,用三稜針,刺氣衝穴立止。

咳嗽連綿氣上奔,血隨氣上幾憂驚,

急須補肺清心火,咳久成癆腎病深。

咳血者,出於肺也。肺主氣,心主熱,熱則傷肺,故咳不已而有血也。宜以清金降火為主,茯苓補心湯雞蘇散、天麥門冬湯。如咳久不止,只三兩聲,痰中帶血者,此腎咳嗽也,不可治。

血隨咯唾腎中來,莫將尋常失血猜,

惟有滋陰能降火,痰中血線病堪哀。

咯唾血者,出於腎也,宜丹溪滋陰降火湯主之。或有肺破咯唾有濃血者,阿膠散主之。

脾主痰涎帶血紅,血流胃脘與脾通,

化痰補胃無多訣,若是咽傷治不同。

脾主涎,痰涎雜血出於脾也。宜六君子湯,加當歸、白芍、黃連主之。若一向咯唾,痰中有血,久而不已,咽痛聲啞者,不治。又有因咳不轉,咯傷咽門出血者,只用甘桔加半夏湯,細細呷之。

汗為心液出玄關,汗血皆因心火炎,

寒氣閉藏成脈脹,不逢國手豈能痊。

心之液為汗,肺主皮毛。皮毛之間有汗孔,曰玄關。心主血,肺主氣,血以榮於內,氣以衛於外,如心火熱甚,肺不能制,則榮強衛弱,而血從汗孔出也,名曰肌衄。宜當歸六黃湯主之,外用男胎髮燒灰盒之,立效。如毛竅之中,節次血出,少間不出,即皮脹如鼓,口鼻眼目皆脹,合名脈脹,此肺受寒邪,汗孔閉密,汗不得泄,衛強榮弱,宜麻黃六合湯主之。

便血腸風腸內平,腹疼臟毒認分明,

血來遠近分先後,忽爾如崩屬結陰。

腸胃不虛,邪氣無從而入,惟人坐臥風濕,醉飽房勞,生冷停寒,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腸間,而大便下血,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挾熱下血清而色鮮,腹中不痛;挾冷下血,血濁黯,腹中有痛。清則為腸風,加減四物湯槐花散主之;濁則為臟毒,宜四物合小烏沉湯,加炒乾姜主之。久而不止者,此胃氣下陷也,宜升陽和血湯主之。

下血,先便後血者,此遠血也,從小腸而來,宜四物湯加木通、茱萸、炒黃連,以瀉小腸之火。如先血後便者,此近血也,從大腸而來,宜四物湯加檳榔枳實槐花、條芩,以瀉大腸之火。《金匱要略》治遠血,以伏龍肝散,近血以赤小豆當歸散

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又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結陰之病,陰氣內結不得外行,無所稟令,滲入腸間,故便血也。其脈弦細而微遲,其症面色青黃不澤,心下痞,惡冷物,口乾,時有煩躁,不得安臥,手足稍冷,宜平胃地榆湯主之。更灸中脘、氣海、三里。

下焦結熱在膀胱,邪火熏蒸手太陽。

二症皆令人溺血,通仙試驗有奇方。

如小便血自溺孔中出,澀數作痛,或雜溺而出者,此從膀胱中來也。宜四物合五苓散主之,以瀉膀胱之火;如不已,小薊飲子神效。

如小便出血不痛者,此心熱移於小腸。血從精孔中出,宜四物合導赤散,更加黃連、山梔、條芩以瀉小腸之火;不已者,當歸承氣湯利之。

如溺血久不止,血虛者,宜四物合牛膝膏主之。

齒屬陽明怕熱侵,血從齒出意沉吟,

舌間出血真奇怪,此病原來熱在心。

上關齒屬足陽明胃經,下關齒屬遠志。血從齒縫出者,曰牙宣,此陽明積熱症也。宜服清胃湯,外以姜鹽炒香附子,炒黑色為末擦止妙,不止者,或牙齒痛出血者,以調胃承氣湯蜜丸服之。

人有舌上出血不止者,此心熱也,宜洗心散,(方見火門,)外以蒲黃末擦之。

失血之人脈自芤,脈如洪數不勝愁,

澀微血少成虛損,滑小遲沉病可調。

《脈經》曰:脈芤為失血,澀為少血。吐血,唾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正氣復也。

《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失血後脈虛者,宜益胃升陽湯人參飲子主之。

婦人天癸以時行,滿瀉愆期病在身,

滿則閉經為蓄血,瀉為崩漏失同名。

婦人之病與男子不同。男子之血宜靜不宜動,婦人之血有動有靜,常以三十日為期。衝脈滿,任脈氣足,然後動而下,故名月水。過此以後,則又靜而不行矣。假如常靜而不動,乃經閉也,經云:滿而不瀉者是矣,謂之蓄血,宜四物合桃仁承氣湯。如常動而不靜,為崩為漏,經云:瀉而不滿者是也,謂之失血,宜三黃補血湯加人參、炙甘草主之。

桃仁承氣湯,治蓄血。

桃仁(五錢),大黃(一兩),甘草(二錢),朴硝(二錢)

分作二服,姜三片煎。

抵當丸,治蓄血。

大黃(五錢),水蛭石灰炒,五錢),虻蟲(去足翅,三錢),桃仁(二錢,另研)

上四味,各取藥末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每十丸,四物湯下。

犀角地黃湯,治鬱熱不解,逼血妄行,為諸失血之症。

犀角,生地黃,丹皮,白芍(各等分)

肝經鬱熱,為嘔血,加歸梢、川芎、梔子仁、酒大黃。

心經鬱熱,加酒黃連、生甘草、麥門冬

脾經鬱熱,為痰涎血,加石膏、山梔、甘草。

肺經鬱熱,為衄血,為咳血,加酒芩,衄加梔仁,咳加桑白皮地骨皮

腎經鬱熱,為唾血,加黃柏、知母

膽經鬱熱,為嘔血,加酒芩、赤茯苓

小腸鬱熱,為溺血,加木通、甘草梢

胃經鬱熱,為吐血,為咯血,加桔梗、枳殼前胡,吐血更加調胃承氣湯。

大腸鬱熱,為便血,加枳殼、槐花、黃芩、黃柏。

膀胱鬱熱,為溺血,加豬苓澤瀉、赤茯苓、滑石車前子

瘀血死血,加桃仁、紅花、韭汁。

血不止,加藕節小薊根、百草霜。

四生丸,治衄血、吐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

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

上各取新嫩者爛研丸,如雞子大,每一丸水煎服,或童便下。

四物湯,凡見血症,皆是陽盛陰虛,君相二火亢甚,煎迫其血而出諸竅也。有蓄者,亦火食其氣,故氣衰不能行其血,血亦被火燥而乾結也。宜以此湯為主治,乃血分之正藥也。

川芎,芍藥(赤者行血,白者補血),地黃(生行,熟補),當歸(酒洗)

常服。

加知母、黃柏,補陰降火,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肝經蓄血,為脅下痛,加香附、青皮、梔子、酒大黃、桂枝、芍藥。

失血為嘔血,加梔子仁(炒黑)、酒大黃,入童便以降之。

心經蓄血,為心痛,加五靈脂、生蒲黃、乳香、沒藥。

失血為血出諸竅,蓋心生血屬火,加三黃瀉心湯

脾經蓄血為脹,合桃仁承氣湯以瀉之。

失血為痰涎血,合大棗瓜蔞仁、枳實、生薑汁。

肺經蓄血為癰膿,加桔梗、枳殼、貝母。

失血為咳血,加二冬、阿膠,為衄血,合涼膈散。

腎經蓄血,為臍下痛,加川楝子、小茴香破故紙

失血為唾血,加黃柏、梔子仁,皆鹽酒炒,更加肉桂少許,以瀉腎火。

胃經蓄血,為胃脘當心而痛、加山梔(酒炒),最能清胃脘之血,桃仁泥入韭汁、薑汁少許,同服。甚者合桃仁承氣湯。

失血為吐血,合四生丸同煎。

大腸蓄血為屎黑,善忘,合桃仁承氣湯。

失血為便血,合槐花散。

膀胱蓄血,為狂,合桃仁承氣湯,不效,合抵當丸同煎。

失血為溺血,合五苓散煎調元散

凡諸失血加本方合四生丸同煎,入童便甚佳。

血出太多以致虛暈者,加人參一倍。

益胃升陽湯,血脫益氣,古聖人之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義,故先理氣。人身之內,谷為寶也。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加神麯一錢半,生黃芩,水煎服。

麻黃人參芍藥湯(又名麻黃桂枝湯),治風寒在表,郁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鼻,宜此主之,脈微弱可服。

麻黃,黃耆,白芍、炙草(各一錢),桂枝,當歸(各五分),人參(二分),麥門冬(三分),五味子(五分)

水一盞半,先煮麻黃,令沸,放余藥煎,臨臥服。

三黃補血湯,治六脈洪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墜之劑,大瀉其氣,以墜氣浮;以甘辛溫微苦,峻補其血。

黃耆,當歸,柴胡(各一錢),熟地黃,川芎(各一錢半),白芍,生甘草(各二錢),丹皮,升麻(各五分)

分二服,每水二盅,煎一盅,稍熱服。

如兩寸脈芤,血在上焦,或衄,或吐,只用犀角地黃湯。

龍腦雞蘇丸,清上膈,解酒毒,除邪熱,並治咳血,唾血,衄血,吐血,諸淋下血,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疸口甜,膽疸口苦,並皆治之。

柴胡(二兩),麥門冬(二兩),炙黃耆(一兩),真阿膠(蛤粉炒,二兩),生地黃(末,六兩),蒲黃(微炒),薄荷葉(九兩),炙甘草(一兩五錢),人參(二兩),木通(三兩)

上除生地黃別研末,柴胡、木通二味用湯半升煎沸,浸一二宿去渣,其汁別放外,其諸藥研篩細末,別收,卻用白蜜二斤如法煉成,卻入生地黃末,不住手攪,又入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和藥末杵丸如豌豆大,每服五十丸,麥門冬湯下。

上清,(見火門。)

止衄法,東垣云:鼻血久不止,素有熱而暴作者,諸藥無驗,神法以大綿紙一張作八摺或十摺,於冷水浸濕,置頂中,以熱熨斗熨之,至一重或二重紙干立止。如衄血去多,面黃,眼多眵,手麻木者,宜黃耆芍藥湯主之。

葛根,羌活(各五分),白芍,升麻(各一錢),炙甘草,黃耆(各三錢)

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服。

又方白芷、山梔不拘多少,燒存性,為細末,吹鼻,其血即止。

又方,取新嫩車前草洗淨,杵取自然汁約半碗,入白蜜二三茶匙攪勻,放重湯中溫熱,令病人徐徐呷之,日服二次,神效。病者要養性,此藥亦治溺血。

四物三黃瀉心湯,治暴吐血。

四物湯加黃芩、黃連、大黃,俱用酒製,作湯服之。

藕汁散,治吐衄不止。

生藕汁,生地黃汁大薊汁(各三合),生蜜(半匙)

上件藥汁調和令勻,每服一小盅,不拘時服。

葛花,治飲酒過多,蘊熱胸膈,以致吐血衄血。

葛花(二兩),黃連(四兩)

上為末,以大黃熬膏子,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湯下。

丹溪血鬱越鞠丸,治瘀血。

桃仁(去皮尖,另研),香附子(童便浸),紅花,川芎,山梔(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神麯糊為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桃仁湯下。

輪迴酒,治吐血衄血,墜跌擊僕,金刃傷血,無不效者。

取十二歲童子無欲心者,絕其烹調鹹酸之味,令其潔淨,多與米飲以助水道,常淡滋味。又恐溺薄無力,亦當與淡肉汁食之。凡溲溺時,剪頭除尾,以磁器收之,每小盅以生薑自然汁一二點攪勻,徐徐飲之。如冷則以重湯頓服。

此童便降火滋陰又能消瘀血,止吐衄諸血,無不應效。一名溲,一名還元湯。先賢有言,凡諸失血,服寒涼百無一生,服童便者百無一死。

涼榮湯,治吐衄諸血。

黃柏,知母,麥門冬,白芍,蒲黃,甘草,生地黃,歸梢,扁柏葉(炒,各等分)

每服九錢,水煎服。

雞蘇散,治勞傷肺經,咳嗽有血。

雞蘇(即薄荷葉也),黃耆,生地黃,阿膠,白茅根,貝母(各一錢),麥門冬,蒲黃(炒),桔梗,生甘草(各五分)

水煎。

天麥二冬散,治咳血神效。

二冬,二母,桔梗,甘草,阿膠,生地黃,桑白皮(蜜),真蘇子(炒,各等分),黃連(炒,減半)

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八分,入阿膠,再煎一服。

丹溪滋陰降火湯,治咯唾有血。

二冬,二母,桔梗,黃柏(酒炒),熟地黃,遠志(各等分),乾薑(炒黑,少許)

水煎。

阿膠散,治肺破嗽血,咯唾血出。

人參,白茯苓,生地黃,天門冬,五味子(各五分),阿膠(珠),白芨(末,各一錢)

上除白芨另研細末,用水一盞,入蜜二大匙,糯米百粒,姜三片,煎七分,去渣,入白芨末服。

加減六君子湯,治痰涎血。

即四君子、二陳湯相合,加當歸、白芍、黃連是也。

甘桔加半夏,治咽傷,咯唾有血。

甘桔湯加半夏是也。(方見瘟疫門。)

麻黃六合湯,治脈脹病。

即四物湯加麻黃、生薑是也。

加減四物湯,治腸風下血。

側柏,生地,當歸,川芎(各八分),枳殼,荊芥穗,槐花,炙甘草(各四分),地榆,條芩,防風(各六分),烏梅(一個)

水二盞,姜三片煎,空心服。

槐花散,治腸風臟毒下血,神效。

槐花(炒),側柏葉(炒),荊芥穗,枳殼(炒,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或酸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食前酒下。

四物合小烏沉湯,治臟毒下血。

烏藥(一兩),香附(醋製,二兩),甘草(二錢半)

共為末,每一錢煎四物湯調服。

升陽和血湯,治腸澼下血,另作一派,其唧唧然出者,有力遠射,四散如篩,腸中作痛。

陳皮(二分),蒲黃,當歸,蒼朮秦艽,肉桂(各三分),生地黃,丹皮,生甘草(各二分),升麻(七分),炙甘草,黃耆(各一錢)

水二盞煎,空心服。

治糞後血,謂之遠血。四物湯四錢,加木通、黃連(萸炒)各一錢,水煎。

治糞前血,謂之近血。四物湯四錢,加條芩(酒炒)、槐花(炒)、枳實(麩炒)、檳榔各八分,水煎。

平胃地榆湯,治結陰便血。

白朮,陳皮,茯苓,厚朴,葛根(各五分),地榆(七分),乾薑(炒黑,五分),當歸(炒),神麯,白芍,人參,益智(各三分),蒼朮(制),升麻,附子(炮,各一錢)

上㕮咀,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空心服。

四物五苓散,治小腸淋血。

即四物用赤芍、生地黃,合五苓散去桂是也。

小薊飲,治溺血神效。

山梔(炒),炙甘草(各七分),生地黃(一錢一分),小薊根,蒲黃(炒),滑石,木通,淡竹葉,藕節

水煎。

四物導赤散,治溺血不痛者。

四物用生地黃、赤芍,合導赤散,加條芩、山梔是也。

當歸承氣湯,即大承氣湯是也。

牛膝膏,用川牛膝一斤切細,以新汲水五大盞,煎耗其四,入麝香少許,收用。

人參飲,治失血之後,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六脈無力。

人參(五分),炙黃耆,白芍,炙甘草(各一錢),麥門冬,當歸(各三分),五味子(五個),加熟地黃(一錢)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生脈散加減方也。

夫血者,神氣也,血盛則形盛而脈實,血衰則形衰而脈弱。持之則存,失之則亡。甚矣,血之不可不養也,常以飲食日滋,取汁變化。故失血之人,當以補脾胃為本。如東垣之補中益氣湯雙和散,仲景之炙甘草湯小建中湯皆要藥也。

甘草湯,治虛勞不足,脈結浮者。

炙甘草(二錢),桂枝,生薑(各一錢半),麥門冬(一合),柏子仁(一合),人參,真阿膠(各一錢),大棗(二枚),生地黃(三錢)

分三劑,水煎。

雙和散,補血益氣,治虛勞少力。

黃耆,當歸,川芎,熟地黃(各一錢),官桂,炙甘草(各七分半),白芍(二錢半)

上作二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大病之後,虛勞氣乏者,以此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