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Typha angustifolia L. Pollen Typhae Cattail Pollen, Bulrush, Pollentyphae
- 別名:蒲草,蒲草黃,蒲棒花粉,蒲花,水蠟燭,蒲釐花粉,香蒲
- 藥品來源: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水燭香蒲東方香蒲或同屬植物的花粉。夏季採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乾後碾軋,篩取花粉。剪取雄花後,曬乾,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為草蒲黃。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甘肅, 新疆,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西北地區, 河南, 湖南, 湖北, 貴州, 華東地區, 西南地區,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河流, 沼澤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02-11
蒲黃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蒲黃性平,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對出血證無寒熱之分,有無瘀血之別,皆可隨證配伍用之。但以實證夾瘀者尤宜。治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等,可單味沖服,亦可配伍其他止血藥同用。治外傷出血,可單味外敷。治瘀滯痛證,如心腹痛等,本品能化瘀止痛,常配五靈脂同用,即失笑散。治血淋,本品能化瘀止血,利尿通淋,常配生地、冬葵子同用,如《證治準繩》蒲黃散。
2. 活血化瘀
蒲黃性辛,味甘,歸肝經,有活血化瘀之功能。其清香之氣能行氣分,導瘀結,治氣血凝滯之痛。主治各種出血、痛經、跌損、癰腫疼痛等。如失笑散配五靈脂,可祛瘀止痛,常用於產後腹痛、痛經及胃腹瘀痛。治婦人月候過多、血傷漏下不止,可與龍骨、艾葉同用,煉蜜為丸,服之。亦可治產後血不下,水煎頓服。
3. 排膿
蒲黃,性寒,味甘、鹹,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效。藥理研究表明,蒲黃能促進患處組織之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加速炎症吸收,促進膿液排出;故可應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熱毒病證所致膿瘍、癤子、癰腫等。
4. 清熱利尿
蒲黃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之功。其有效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與縮維醇等,作用於腎臟,促進尿液生成,以利濕邪排出。主治水腫、浮腫、腎炎、高血壓、糖尿病等症。
蒲黃其主要成分是蒲黃素和蒲黃酮,具有抗菌消炎、利尿排石、保肝護腎等作用。
- 清熱利尿:蒲黃能清熱利尿,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尿路感染等症狀。
- 抗菌消炎:蒲黃中的蒲黃素和蒲黃酮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緩解炎症。
- 利尿排石:蒲黃能促進尿液的生成和排洩,幫助排出體內的結石,緩解腎結石、尿路結石等症狀。
- 保肝護腎:蒲黃能保護肝臟和腎臟,減輕肝臟和腎臟的負擔,緩解肝炎、腎炎等症狀。
5. 清熱涼血
蒲黃性寒,味甘、苦,入肝、心、腎三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血,散瘀消腫之功。蒲黃所含之黃酮類 COMPOUNDS及縮維醇等成分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管彈性,降低血脂,治療熱毒所致之病症,如熱毒性病證、瘡瘍腫痛、熱淋澀痛、痔瘡出血等。
6. 止瀉
蒲黃止瀉,乃其增腸道水分吸收,收斂腸壁,且可減少腸道細菌繁殖之功。
蒲黃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蒲黃味苦、性寒,入肝、膽、腎三經,清熱利濕、解毒散瘀、止痛消腫。《本草綱目》載:「蒲黃,破血消腫,治金瘡瘀血。」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蒲黃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蒲公英酸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可抑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的生長,並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減輕炎症反應。
蒲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5-10g,須包煎;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散瘀止痛多生用,止血每炒用,血瘀出血;生熟各半。
蒲黃的炮製
- 生蒲黃:揉碎結塊,過篩,除去雜質。
- 蒲黃炭:取淨蒲黃粉末,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全部黑褐色,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將結塊揉碎,過篩。(本品易復燃,須放涼1-2日,仔細檢查後方能貯存)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禁用:蒲黃具有刺激子宮收縮的作用,容易引起早產或流產,孕婦應禁用。
- 《本草衍義》: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極虛人。
- 《品匯精要》:妊娠不可生用。
- 《本草經疏》:一切勞傷發熱,陰虛內熱,無瘀血者禁用。孕婦忌服。
- 血虛者禁用:蒲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同時也容易造成血虛,血虛者應禁用。
- 腸胃虛寒者禁用:蒲黃具有寒涼性質,容易傷及脾胃,腸胃虛寒者應禁用。
- 頭暈、耳鳴、目眩者禁用:蒲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同時也容易引起頭暈、耳鳴、目眩等症狀,這類症狀的人應禁用。
- 心悸、失眠者慎用:蒲黃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容易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狀,這類症狀的人應慎用。
蒲黃相關的方劑
蒲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蒲黃含有的化學成分
廿五烷(pentacosane), 揮發油 (volatileoil), 脂肪油(fatoil), 寬葉香蒲(Typhalatifolia)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