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黃

蒲黃

PU HUANG

  • 英文名稱:Typha angustifolia L. Pollen Typhae Cattail Pollen, Bulrush, Pollentyphae
  • 別名:蒲草,蒲草黃,蒲棒花粉,蒲花,水蠟燭,蒲釐花粉,香蒲
  • 來源:香蒲科水生草本植物水燭香蒲東方香蒲或同屬植物的花粉。夏季採收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序,曬乾後碾軋,篩取花粉。剪取雄花後,曬乾,成為帶有雄花的花粉,即為草蒲黃。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甘肅, 新疆,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西北地區, 河南, 湖南, 湖北, 貴州, 華東地區, 西南地區,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河流, 沼澤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蒲黃的傳統功效


1. 止血

蒲黃,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用法用量因應症狀有所不同。

《神農本草經》及後續多部本草著作,如《神農本草經疏》、《神農本草經贊》,均記載蒲黃「止血」功效,並指出其能治療因血瘀導致的心腹疼痛、血熱等症。其止血機制,諸多古籍並未直接闡述,而是從其其他功效推導而來。

《本草綱目》引述《本事方》及《芝隱方》的案例,說明蒲黃能治療舌腫脹,並指出其「涼血活血」的特性。此處的「活血」並非現代醫學意義上的增加血液流動性,而是指疏通經脈,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文中更提及與乾薑配伍,說明蒲黃的運用需考量陰陽平衡。

《本草匯言》則進一步指出蒲黃的止血功效與其炮製方法有關:「生用則性涼,行血而兼消;炒用則味澀,調血而且止也。」 生蒲黃偏向涼血消腫,而炒蒲黃則因其澀性,能收斂止血。這說明蒲黃的止血作用並非單一機制,而是根據其炮製方法和所要達到的治療目標而有所不同。

《藥品化義》也提到,對於失血已久的患者,需炒用蒲黃,配合補益脾胃的藥物,以達到「攝血歸源」的效果。這說明蒲黃的止血作用,在某些情況下需要配合其他藥物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蒲黃止血功效的論述,多從其涼血、活血、收斂等多方面來解釋。其止血機制可能與調節血液運行、促進凝血、以及收斂止血等作用相關,但具體機制仍需現代藥理學進一步研究驗證。 且不同炮製方法的蒲黃,其止血作用亦有所側重。

2. 活血化瘀

蒲黃,其活血化瘀功效自古以來便為醫家所重視。多部古代醫籍均記載了其相關療效及機理,以下就其活血化瘀功效作一分析:

《本草綱目》記載蒲黃治療舌腫的案例,說明其具有涼血活血之效。書中提到以蒲黃單味或配伍乾薑治療舌腫,說明其能清熱解毒,化解血瘀。此案例佐證了蒲黃對血瘀導致的局部腫脹具有良好的療效,而舌體腫脹,古人認為與心火相關,故蒲黃配乾薑,陰陽互補,更能發揮藥效。

《本草匯言》則指出蒲黃性涼,能清熱利濕,並闡述其在治療血瘀方面的多樣作用:上行之血可清,下行之血可利,瘀滯之血可行,而行血過甚亦可止。這說明蒲黃的藥性具有調節作用,生用偏於行血,炒用則偏於止血,應用靈活多變。

《藥品化義》則更進一步強調蒲黃在不同情況下的應用。失血過多者,宜炒用以收斂止血;而對於血瘀腫痛者,則可用生蒲黃涼血消腫。此說明蒲黃的藥性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應用需根據病情調整。

綜上所述,《神農本草經》、《藥性論》、《日華子本草》等多部古籍均記載蒲黃能治療各種血瘀相關疾病,如崩漏、血痢、經痛、產後瘀血等,表明其活血化瘀之效廣泛且確切。 《本草正義》更深入探討蒲黃活血化瘀的機理,認為其能「導瘀結而治氣血凝滯之病」,並指出其藥性並非單純的寒涼,更兼具辛散之力。

總之,古籍記載佐證蒲黃活血化瘀之功效顯著,其應用也需考慮藥性、炮製方法及病症的差異,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蒲黃活血化瘀的作用機制,有待現代藥理學進一步研究闡明。

3. 排膿

蒲黃單方之排膿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但從多部古代醫籍中可見端倪。其排膿作用主要體現在其涼血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上。

《日華子諸家本草》明確記載蒲黃能「排膿」,並列舉其治療多種與血瘀、膿腫相關的疾病,例如瘡療、腫毒等。此書將其功效涵蓋甚廣,顯示古人已觀察到蒲黃在處理膿瘍方面的潛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日華子諸家本草》並未深入闡述其排膿機理,僅作功效總結。

其他典籍則從不同角度佐證了蒲黃的間接排膿作用。例如,《本草綱目》記載蒲黃治療舌腫的案例,認為其「涼血活血」,而舌腫也可能伴隨炎症和膿腫。 《藥品化義》提到生蒲黃「涼血消腫」,消腫的過程也可能有助於膿液的排出。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分析,認為蒲黃能「導瘀結」,「瘀結」常伴有炎症和膿液積聚,因此疏通瘀滯也能間接促進膿液的排出。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於蒲黃的排膿功效並無直接且詳細的描述,而是通過其涼血、活血、消腫等功效,間接推導出其在治療膿瘍方面的潛在作用。 需注意的是,蒲黃的排膿作用多見於外用,且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單方應用於排膿的效果及安全性,則需更謹慎考量。

4. 清熱利尿

蒲黃,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與其涼血活血的特性密切相關。

《本草匯言》明確指出蒲黃「性涼而利冶潔膀胱之原,清小腸之氣,故小便不通,前人所必用也」。此處將其清熱利尿的功效歸因於其涼性,並認為它能清利小腸之氣,暢通水道,故能有效治療小便不通。 這與《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利小便」相符,也與《藥性論》中「利水道」的記載一致。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列舉了蒲黃治療小便不通等症狀的應用。

然而,蒲黃的清熱利尿功效並非單純依靠其涼性。 《本草綱目》引述《本事方》與《芝隱方》的案例,說明蒲黃能治療舌腫,並指出其「涼血活血」的功效。 舌腫與心火相關,蒲黃能清心火,從而達到消腫利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也提到蒲黃「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表明其清熱作用與活血化瘀息息相關,並非單一作用。 《本草正義》則從蒲黃的辛散之性出發,認為其能導瘀結,治療氣血凝滯,從而間接達到清熱利尿的效果。 這說明蒲黃的清熱利尿作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非僅僅依靠單純的寒涼之性。 因此,蒲黃的清熱利尿功效,實則根植於其整體的藥性及作用機理。

5. 清熱涼血

蒲黃,其清熱涼血的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其作用機理和運用方式也各有闡述。

《本草綱目》記載蒲黃治療舌腫的案例,說明其涼血活血之效。書中指出,舌與心臟相關,蒲黃與乾薑同用,陰陽調和,可有效治療舌腫。此處的“涼血”並非指單純降低體溫,而是指蒲黃能清解血分之熱,緩解因熱邪導致的出血或腫脹等症狀。

《本草匯言》則從其利尿角度闡述蒲黃的清熱作用,認為其能清利小腸之氣,並指出蒲黃生用性涼,行血消腫;炒用則味澀,能止血調血。 此處強調了蒲黃用法的差異對其功效的影響,也暗示其清熱涼血的作用與其藥性及炮製方法密切相關。

《藥品化義》更進一步說明蒲黃的應用:生用涼血消腫,炒用則收斂止血,適用於不同出血症狀。此書強調了蒲黃在失血後的應用,建議失血較多者,應配合補益脾胃的藥物使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蒲黃清熱涼血功效的記載,並非指其具有直接降低體溫的作用,而是指其能清解血分熱邪,治療因血熱引起的各種病症,例如出血、腫痛等。其具體的清熱涼血功效,與藥物的劑型(生用或炒用)、病症的性質,以及是否配合其他藥物等因素密切相關。 不同醫籍對其藥性的理解也略有差異,但都肯定了蒲黃在治療血熱相關疾病方面的價值。

6. 止瀉

古代醫籍中,蒲黃的止瀉功效雖非其主要用途,但從多部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

《日華子本草》明確記載蒲黃可治「腸風瀉血」,這點直接指出了其在治療腸道出血性腹瀉方面的應用。 其功效並非單純止瀉,而是針對因血瘀、血熱導致的瀉下。 此觀點與多數醫籍相符。

《本草匯言》論述蒲黃「血之行者可止」。蒲黃的止血作用廣為人知,而腹瀉,尤其是出血性腹瀉,與血虛、血瘀密切相關。 因此,蒲黃通過其止血功效,間接達到止瀉的目的。其提到「生用則性涼,行血而兼消;炒用則味澀,調血而且止」,說明蒲黃的炮製方法也會影響其止瀉效果,生用更偏向於清熱解毒,行血消腫;炒用則更側重於收斂止血。

《藥品化義》則從另一角度闡述:「若謠失血久者,炒用之以助補脾之藥,攝血歸源,使不妄行。」 這說明在脾虛導致的慢性出血性腹瀉中,蒲黃炒用可以起到收斂止血、補益脾胃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腹瀉問題。

綜上所述,蒲黃止瀉的功效,主要源於其涼血、止血、活血的特性。其應用應根據不同病因,選擇生用或炒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需要強調的是,古代醫籍多以經驗總結為主,現代臨牀應用需謹慎,並結合其他藥物及治療方法。 僅以單方蒲黃治療腹瀉,效果未必顯著,且需辨證施治。

蒲黃的古代典籍


蒲黃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對血液凝固及纖溶的影響:

蒲黃能干擾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并促进纤溶过程。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蒲黃煎劑及其提取物(包括總黃酮、有機酸、多糖等)能显著抑制由ADP、花生四烯酸及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具有解聚作用,其中總黃酮的效果最为显著。蒲黃中的異鼠李甙Ⅱ可以在體內外都顯著抑制 ADP 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延長血漿復鈣時間。臨床研究也证实蒲黃能明顯抑制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及粘附力增加,並能輕度增加抗凝血酶Ⅵ活力。

蒲黃組分FIV(含烴、碳水化合物的固醇類物質)能强烈刺激猪动脉内皮细胞(EC)产生PGI2和tPA活性,对高脂血清作用下培养的大鼠EC合成PGI2功能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降低细胞内Ca2+浓度,抑制5-HT的释放,以及抑制TXA2的合成与活性,提高PGI2/TXA2的比值。

蒲黃水提液具有促纖溶作用,它能抑制纖維蛋白酶釋放纖維蛋白肽的速度和纖維蛋白的聚集,並且可以直接分解纖維蛋白,且不依賴於纖溶系統的存在。实验性颈静脉血栓模型家兔口服蒲黃水浸液后,血栓溶解率显著增加,血纖維溶解活力在服药的2~5小时内显著增强,但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纤维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從蒲黃水提取液部分分離純化得到纖維蛋白溶解酶——蒲黃“纖溶酶”(TPF),經SDS-PAGE分析,它降解纖維蛋白原的過程可以產生相當於纖維蛋白溶解的降解產物X、Y和E段,但未見D段。TPF 对纤维蛋白的a、β亚基降解速度较快,对丫亚基则较慢。其降解纤维蛋白凝块的作用也不依赖血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血纤维蛋白溶解酶系统,但可被抑肽酶和氟化磺酰苯甲烷(PMSF)抑制,且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推测其可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

其他药理作用:

早期文獻报道,蒲黃煎劑在試管內可抑制結核桿菌的生長。灌胃給藥可以明顯減輕接種結核桿菌豚鼠的病變程度,顯示出一定的治療作用。 除此之外,蒲黃還具有利膽、鎮痛、利尿、平喘以及抗缺血再灌流損傷等作用。

2. 抗發炎

蒲黃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具顯著抗發炎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如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與蒲公英酸(Taraxinic acid),在細胞及動物模型中展現多元的抗發炎機制。這些化合物能有效抑制多種促炎性介質的生成與釋放,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白細胞介素-6 (IL-6)、白細胞介素-1β (IL-1β) 等細胞因子,以及前列腺素E2 (PGE2) 和一氧化氮 (NO)。透過調控如核因子-κB (NF-κB) 通路等關鍵信號傳導路徑,蒲黃成分能降低發炎反應的級聯放大,進而減輕組織損傷與疼痛。此外,蒲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等特定病原體的抑制作用,亦間接有助於控制因細菌感染引發的炎症。這些研究為蒲黃在緩解發炎性疾病中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蒲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5-10g,須包煎;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散瘀止痛多生用,止血每炒用,血瘀出血;生熟各半。

蒲黃的炮製


  • 生蒲黃:
    • 揉碎結塊
    • 過篩
    • 除去雜質
  • 蒲黃炭:
    • 取淨蒲黃粉末
    • 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全部黑褐色,但須存性
    • 噴淋清水
    • 將結塊揉碎
    • 過篩
    • 本品易復燃,須放涼1-2日,仔細檢查後方能貯存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蒲黃注意事項重點

  1. 孕婦禁用:蒲黃會刺激子宮收縮,造成早產或流產。
  2. 血虛者禁用:蒲黃活血化瘀,容易造成血虛。
  3. 腸胃虛寒者禁用:蒲黃性寒,會傷及脾胃。
  4. 頭暈、耳鳴、目眩者禁用:蒲黃活血化瘀,會引起這些症狀。
  5. 心悸、失眠者慎用:蒲黃興奮中樞神經,會造成心悸、失眠。

蒲黃相關的方劑


蒲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月經腹痛白帶排尿困難子宮崩漏尿道炎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腎絲球腎炎血尿子宮頸炎月經稀少閉經陰囊搔癢咳血牙齦出血腹痛吐血腎炎疼痛糖尿痔瘡產後腹痛糖尿病

蒲黃含有的化學成分


香蒲新甙(Typhaneoside (isorhamnetin-3-O-2G-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山柰酚-3-O-二鼠李糖基-葡萄糖苷(Kaempferol-3-O-2G-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異鼠李素-3-O-鼠李糖基-葡萄糖苷(Isorhamnetin-3-O-α-L-rhamnosyl(1-2)-β-D-glucoside), 山柰酚-3-O-鼠李糖基-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α-L-rhamnosyl(1-2)-β-D-glucoside), 槲皮素-3-O-鼠李糖基-葡萄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syl(1-2)-β-D-glucoside), 槲皮素(Quercetin), 山柰酚(Kaempferol), 異鼠李素(Isorhamnetin), 柚皮素(Naringen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β-谷甾醇葡萄糖苷(β-Sitosterol glucoside), β-谷甾醇棕櫚酸酯(β-Sitosteryl palmitate), 7-甲基-4-三十烷酮(7-Methyl-4-triacontanone), 6-三十三烷醇(6-Tritriacontanol), 二十五烷(Pentacosane), 多糖 TAA(Polysaccharide TAA), 多糖 TAB(Polysaccharide TAB), 多糖 TAC(Polysaccharide TAC),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蘇氨酸(Threonine), 絲氨酸(ser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纈氨酸(Valine), 精氨酸(Arginine), 脯氨酸(Proline), 胱氨酸(Cystine), 色氨酸(Tryptophan), 棕櫚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2-十八烯醇(2-Octadecenol), 2-戊基呋喃(2-Pentylfuran), β-蒎烯(β-pinene), 1-甲基萘(1-Methylnaphthalene), 其他63個揮發油組分(Other 63 volatile components), 柚皮素(Naringenin), 異鼠李素(Isorhamnetin), 槲皮素(Quercetin), 異鼠李素-3-O-(2G-α-L-吡喃鼠李糖基)-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2G-α-L-rhamnopyranosyl)-rutinoside), 槲皮素-3-O-鼠李糖基-二葡萄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