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和經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柔肝,緩解經行不調:白芍性微寒,味酸甘,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調經止痛之功效。和經湯旨在調和氣血,緩解女性經行不調、腹痛、腰痠等症狀,白芍的養血柔肝作用能改善血虛,緩解經期不順,達到和緩經期的目的。
-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和經湯中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經期不調,白芍的疏肝解鬱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有效改善肝鬱狀態,達到調和氣血的目的。
中藥方劑[和經湯]的組成中包含[當歸],因為當歸具有調和經絡、補血活血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當歸是常用的補血藥材,能夠有效調和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月經不調、經痛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在[和經湯]中,當歸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補血調經作用,改善經期健康,促進全身氣血運行。
和經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 滋陰補血: 熟地黃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和經湯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而這些病症往往與血虛、腎虛有關,熟地黃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血虛症狀,促進月經正常。
- 調和營衛: 和經湯中包含多種藥材,如當歸、白芍、川芎等,這些藥材性質各異,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最佳療效。熟地黃性溫,可以調和藥性,使藥力平和,更好地起到治療作用。
和經湯中含有茯苓,其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和經湯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心煩失眠等症,茯苓可健脾利濕,使脾氣健運,水濕代謝正常,從而改善月經不調;同時,茯苓能寧心安神,緩解心煩失眠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和經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等,也有滋陰養血、調經止痛的作用。茯苓與這些藥物配伍,可增強其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和經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女性因肝氣鬱結導致的經期不順、痛經、乳房脹痛等症狀,香附可以起到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作用,從而改善症狀。
- 理氣止痛,緩解疼痛: 香附還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和經湯常用於治療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腹部疼痛、腰痛等症狀,香附可以幫助理氣止痛,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和經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熱毒熾盛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如濕熱瀉痢、黃疸、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具有顯著療效。
- 和解脾胃,止瀉止痛: 和經湯以和解脾胃、止瀉止痛為目的,黃芩可清熱利濕,同時又能起到健脾止瀉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和解脾胃、止瀉止痛的功效。
和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和經湯旨在調和氣血,治療婦女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白朮健脾益氣,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氣血生化,從而促進經血運行通暢,緩解痛經等症狀。
- 補氣固表: 和經湯所治證候多伴有氣虛、脾虛等表現。白朮補氣固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避免因氣虛導致經期不穩定或加重症狀。
和經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和經湯主治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等症,川芎可改善經血運行不暢,緩解腹痛,促進經血順利排出。
- 疏散風寒: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經期受寒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和經湯中加入川芎,可起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的作用,改善經期不適。
和經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安神定志: 酸棗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安神寧心、養血補肝之效。和經湯旨在調和氣血,治療婦女月經不調、心煩失眠等症。酸棗仁可鎮定心神,緩解焦慮,改善睡眠品質,輔助調經止痛。
- 滋陰養血: 酸棗仁富含維生素B族及多種微量元素,具滋陰養血功效,可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和經湯中常加入補血藥物,如當歸、川芎等,酸棗仁可協同作用,增強補血效果,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月經狀況。
和經湯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蒲黃性涼,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和經湯主治月經不調、經血瘀滯等症,蒲黃能有效疏通經絡,促進血行,改善經血運行不暢的病症。
- 利尿消腫: 蒲黃亦有清熱利尿之效,能消除水腫,有助於改善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腹部脹滿等症狀。和經湯中加入蒲黃,有助於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輕腫脹,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和經湯中含有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白芷味辛溫,性微涼,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功效。和經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白芷能有效地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助於恢復呼吸通暢。
二、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白芷還具有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和經湯中常配伍其他藥材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病症,白芷能幫助消炎止癢,緩解皮膚病症狀。
總之,白芷在和經湯中發揮著疏散風寒、通利鼻竅、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等多重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
和經湯方劑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滋陰: 阿膠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功效。和經湯常用於治療血虛證,而阿膠能有效補充血氣,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滋養陰血、緩解血虛症狀的效果。
- 調經止痛: 和經湯常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等症,阿膠能補益氣血,潤澤胞宮,使經血運行通暢,並緩解經期疼痛,達到調經止痛的目的。
因此,和經湯中加入阿膠,不僅能有效補充血氣,更能改善經期狀況,達到治療目的。
和經湯中加入橘紅,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疏肝理氣: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咳化痰的作用。和經湯旨在疏肝理氣,調和氣血,而橘紅的理氣功效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佳的療效。
- 潤肺止咳: 橘紅兼具潤肺止咳功效,可以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和經湯中常出現咳嗽痰多的症狀,橘紅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提高療效。
和經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功能。和經湯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性味各異,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使藥物相得益彰的作用。
- 保護脾胃:甘草還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功效。和經湯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而婦科疾病多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甘草可以保護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總之,甘草在和經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和經湯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和經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等症,而茴香的溫散之性可有效緩解寒凝之痛,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腹部不適。
- 助消化,健脾胃:茴香還具有一定的健脾胃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因寒凝氣滯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加入茴香可提升和經湯的整體效果,促進患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和經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42-43歲經水斷絕後,年至五十外又復潮,且經期紊亂、淋漓不止、或成血塊、或漏下不休。古代醫家歸因於「陰陽相反,血氣妄行」,意指更年期前後陰陽失調,氣血逆行失控。此階段衝任二脈虛衰,天癸將竭而未竭,陰血不足而陽氣浮越,導致血不歸經而妄行。症見非時下血、量多如崩或點滴如漏,反映肝腎虧虛、寒熱錯雜、血瘀夾雜之病機。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芍藥(君藥,2兩)
- 性微寒,酸收養血,柔肝緩急,抑肝陽上亢。
- 針對陰虛血熱、肝氣橫逆所致崩漏,通過斂陰和營,穩定血室。
赤芍藥(臣藥,1兩)
- 性涼散瘀,清血分鬱熱,活血通絡。
- 與白芍相配,一收一散:白芍固護陰血防其耗散,赤芍化久漏之瘀滯,使血止而不留瘀。
當歸(佐藥,7錢半)
- 甘溫質潤,補血調經,兼能活血。
- 補肝血之虧虛,潤沖任之枯燥,與芍藥協力恢復肝藏血之職,並防赤芍活血過峻。
乾薑(使藥,半兩)
- 辛熱溫中,守而不走,斂陽入陰。
- 一則制芍藥之寒性,防涼遏太過;二則溫陽攝血,引浮越之火歸元,調和陰陽寒熱。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調和」為核心,針對更年期血亂之「寒熱虛實錯雜」:
- 動靜相宜:白芍靜守,赤芍動散,當歸潤補,乾薑溫通,使血得養而不滯,瘀化而不傷正。
- 寒熱並調:芍藥清熱養陰,乾薑溫陽固脫,解決陰虛陽浮之矛盾。
- 標本兼顧:急則斂血止漏(白芍、乾薑),緩則化瘀通經(赤芍、當歸),契合「血見黑則止」「久漏必通」之理。
治療原理
透過養肝血、清血熱、溫陽攝血、化瘀通絡四法並行,重建「肝主藏血」功能,使衝任得固、陰陽漸衡,從而改善經血妄行之象。其劑型設計為末藥緩煎,分次頻服,亦符「治崩宜升提固澀,治漏宜養血通澀」之古訓。
傳統服藥法
白芍藥2兩,赤芍藥1兩,乾薑半兩,當歸7錢半。
溫血和經。
上為末,若豆米粒。
每服3方寸匕,水2升,以文火煎至半,取清汁,溫服,每日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和經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和經湯有補血養血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 和經湯有調經止血的作用,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和經湯, 出處:《元和紀用經》。 組成:白芍藥2兩,赤芍藥1兩,乾薑半兩,當歸7錢半。 主治:溫血和經。主治:婦人赤白帶下。
和經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七。 組成:當歸1錢半,川芎半錢,熟地黃1錢,白芍藥1錢,桃仁30個(去皮尖,研),紅花3分,香附米1錢,熟桂半錢,木通8分,蓬莪朮1錢,甘草5分,蘇木1錢。 主治:月經過期不行。
和經湯,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白芍藥2兩2錢,當歸1兩,熟地1兩,白茯苓1兩,香附1兩,黃芩1兩,白朮1兩,川芎9錢,酸棗仁9錢,蒲黃9錢,白芷9錢,阿膠8錢,橘紅8錢,甘草1錢,小茴香1錢。 主治:婦人42-43歲,經行斷絕,五十外復至,其經水無期,常常淋漓,或成片,或漏下不止,乃陰陽相反,血氣妄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