瀹經湯

瀹經湯

YUE J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6%
心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3%
膽經 5%
腎經 4%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膀胱經 1%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瀹經湯中加入人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氣固脫: 瀹經湯主要用於治療經絡虛損、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病症,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固本扶正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血運行,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補虛扶正、固脫止汗之效。
  2. 扶正祛邪: 瀹經湯中所用藥物多屬滋補之品,而人參作為補氣之首,能增強機體正氣,抵抗外邪入侵,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扶正祛邪,促進疾病康復的作用。

總之,人參在瀹經湯中起到補氣固脫、扶正祛邪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茯苓在中藥方劑「瀹經湯」中的作用是健脾利水、安神。茯苓能夠促進脾臟功能,改善消化系統的健康,同時具有利尿作用,有助於減少水腫,對於因脾虛引起的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瀹經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效。婦女經期失調、月經量少、色淡,多因腎虛血虧,而熟地黃可補腎益精,促進血脈生化,改善經血量少、色淡等症狀。
  2. 溫陽化瘀: 熟地黃兼具溫陽作用,可溫煦腎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經絡瘀阻。對於經血運行不暢、痛經等症狀,熟地黃可溫陽化瘀,促進血液流通,緩解疼痛。

因此,瀹經湯中加入熟地黃,可起到滋陰補血、溫陽化瘀的功效,有效改善女性經期失調、月經量少、色淡、痛經等症狀。

瀹經湯中加入茴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腎散寒,理氣止痛:茴香味辛性溫,能溫腎陽,散寒氣,並行氣止痛。對於因腎陽不足,寒凝血瘀而導致的經痛,茴香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調和脾胃,助消化:茴香亦可溫脾胃,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對於因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而導致的經期腹痛,茴香能溫中散寒,調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瀹經湯中加入茴香,既能溫腎散寒,緩解經痛,又能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可謂一舉兩得。

瀹經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氣,固攝經血: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對於脾虛不運,氣血不足導致經血不固者,白朮能補脾益氣,固攝經血,減少經血過多或崩漏的發生。

二、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瀹經湯方中其他藥材多屬寒涼性,白朮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同時也能增強藥材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止血固經作用。

瀹經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活血行氣,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瀹經湯主要針對婦科經絡不通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而川芎能有效緩解經脈瘀滯,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升陽舉陷:川芎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提振氣血,改善氣虛下陷所致的症狀。對於一些氣血不足,經血量少或容易出現崩漏的婦女,川芎可以幫助改善氣血循環,提升身體機能。

瀹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 瀹經湯多用辛熱之藥,容易造成燥熱傷陰,而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及脾胃,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二、補益脾氣: 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甘草能健脾益氣,補中緩急,加強脾胃功能,有助於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並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綜上,甘草在瀹經湯中起著調和藥性、補益脾氣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黃芩在中藥方劑「瀹經湯」中的作用是清熱燥濕、解毒。黃芩具有強效的抗菌、抗炎作用,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濕熱和毒素,對於治療由於熱毒引起的感染、炎症等問題有良好的效果,促進身體健康。

瀹經湯方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柴胡性微寒,味苦辛,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暢氣機的作用。瀹經湯多用於治療婦科經絡不通、氣血瘀滯等病症,柴胡可疏通肝氣,使氣血流通,促進經絡暢通,改善經血運行不暢的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瀹經湯方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白芍等,柴胡與這些藥物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柴胡與當歸、川芎配伍,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促進經血運行;與白芍配伍,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

瀹經湯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經絡不通、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枳殼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消食化積,降逆止嘔: 枳殼還具有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食積不消、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枳殼可以起到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的作用。

因此,在瀹經湯中加入枳殼,可以有效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同時也能消食化積、降逆止嘔,達到治療經絡不通、氣滯血瘀等症狀的效果。

當歸在中藥方劑「瀹經湯」中的作用是補血活血、調經。當歸含有豐富的揮發油和多種有效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症狀。對於治療由於血虛引起的月經不調、貧血等問題有顯著效果。

瀹經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緩解經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緩解疼痛的功效。對於經期腹痛、腰痠腿痛等症狀,白芍能有效舒緩疼痛,改善血流通暢。
  2. 滋陰養血:白芍能滋養肝血,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經期不調、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白芍能起到滋補作用,使經血運行順暢,恢復身體健康。

總之,白芍在瀹經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緩解經痛、滋陰養血,使女性在經期更舒適,身體狀態更穩定。

瀹經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性平,味辛、苦,入肝、脾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症狀。
  2. 調和氣血,改善經絡運行: 香附能促進氣血流通,改善經絡運行,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經期不適、痛經等問題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瀹經湯中加入香附,可起到疏肝理氣、調和氣血的作用,對於改善女性經期不適、痛經等症狀具有重要意義。

瀹經湯方中加入生薑,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 溫經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客經、血行不暢而引起的經期不適、痛經等症狀,生薑可以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二、 調和藥性: 瀹經湯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涼,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脾胃,使藥效更溫和、更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瀹經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瀹經湯主要用於治療年輕女性(17-18歲)經脈不通之證,包括:

  • 月經閉阻或延遲(半年至百日不來)
  • 面色青黃、食慾不振
  • 可能伴隨寒熱往來、頭痛眩暈
  • 腹部結塊形成
  • 煩悶嘔吐或腹部脹滿

此方特別適用於青春期女性氣血失調、沖任不充所導致的月經不通,屬於虛實夾雜之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分析

本方可分為四個主要功能組:

1. 益氣健脾組

  • 人參、白朮(蜜炙)、白茯苓:補益脾氣,增強氣血生化之源
  • 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2. 補血調經組

  • 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四物湯架構):養血調經,滋補肝腎
  • 香附:理氣解鬱,調經止痛

3. 理氣疏肝組

  • 柴胡、枳殼(麸炒):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 小茴香:溫腎散寒,理氣止痛

4. 清熱安神組

  • 黃芩:清熱涼血,防止補藥過溫
  • 燈芯:清心除煩
  • 生薑:溫中和胃,調和藥性

加減法分析

  • 腹痛:加乾漆(活血通經)、玄胡索(理氣止痛)
  • 嘔吐惡心:加良薑(溫中止嘔)、砂仁(和胃止嘔)
  • 手足麻痹:加肉桂(溫經通脈)
  • 咳嗽:加五味子(斂肺止咳)、杏仁(宣肺止咳)、款冬花(潤肺止咳)

治療原理推論

瀹經湯體現了"補益氣血、疏肝健脾、調和沖任"的治療思路:

  1. 青少年女性經閉多因氣血不足、肝鬱脾虛所致,方中四物湯配合人參、白朮等藥既可補血又能益氣
  2. 柴胡、枳殼、香附等藥疏肝解鬱,解除氣機郁滯
  3. 少量黃芩清熱,防止補益過度而生熱
  4. 小茴香溫暖下焦,促進血脈流通
  5. 通過加減法可針對不同兼症靈活調整

全方體現了「養血為本,理氣為輔,佐以清熱」的配伍特點,適合氣血兩虛兼有氣滯的經閉證候,使氣血充足、經脈通暢而月事自調。

傳統服藥法


人參7分,白茯苓7分,熟地7分,小茴7分,白朮(蜜炙)1錢,川芎1錢,甘草1錢3分,黃芩1錢3分,柴胡1錢3分,枳殼1錢3分(麩炒),當歸1錢5分,白芍1錢5分,香附1錢5分,生薑3片,燈芯3寸(長7莖)。
如肚痛,加乾漆(炒令煙盡)、玄胡索各7分;嘔吐惡心,加良薑、砂仁各7分;手足麻痹,加肉桂4分;咳嗽,加五味子、杏仁(去皮尖)、款冬花各7分。
水煎,空心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瀹經湯是一張溫經通脈、活血化瘀的方劑,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哺乳期婦女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頭痛梅尼爾氏病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嘔吐面色發青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瀹經湯, 出處:《葉氏女科》卷一。 組成:人參7分,白茯苓7分,熟地7分,小茴7分,白朮(蜜炙)1錢,川芎1錢,甘草1錢3分,黃芩1錢3分,柴胡1錢3分,枳殼1錢3分(麸炒),當歸1錢5分,白芍1錢5分,香附1錢5分,生薑3片,燈芯3寸(長7莖)。 主治:婦女17-18歲經脈不通、或阻隔半年百日,面色青黃、飲食不思,或作寒熱,頭痛眩暈,腹中結塊,煩悶嘔吐,或作膨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