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暈眩
暈眩是一個常見的症狀,經常是陣發性的,一時之間天旋地轉,並時常伴隨出冷汗或嘔吐等現象,此時通常走路會出現困難,必須立即坐下來或躺下來才能緩解。
依照現代醫學的研究,造成暈眩的成因非常複雜,主要認為大部分的頭暈,與耳部的「半規管」或「前庭系統」機能受影響有關,最常見的就是「梅尼爾氏症」。
因此大部分周邊型眩暈的原因,都和耳部的前庭系統機能受影響有關。基於此,現代醫學歸類造成暈眩的主要疾病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耳石症、貧血、聽神經退化、偏頭痛...等等。
現代醫學認為,中樞神經與眩暈也密切相關,在即將中風前會暈眩、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小腦缺血或出血、腦瘤,小腦萎縮患者也都處於頭暈搖晃狀態。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也是暈眩。
然而,以上的原因都非常嚴重,然而現代人高頻率出現頭暈現象,在多數的時候暈眩並不屬於任何上述的原因。
從現代醫學探討頭暈的成因,過於專業難懂,治療起來效果也持久!日本腦神經外科專家「松井孝嘉」提出,他發現絕大多數的暈眩並不是耳朵疾病造成,只是單純「脖子僵硬」而已,98%的暈眩問題都被他治好了。
若從中醫的角度來討論頭暈,在多數的時候也只是經絡氣血阻塞所造成,其實沒這麼嚴重,簡單易懂還可以自我療癒,提供暈眩患者另一條新思路!
快速理解暈眩
從中醫的觀點看暈眩
頭暈絕對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遠從《黃帝內經》就有提到「頭眩」、「掉眩」、「徇蒙招尤」的名詞,後代醫書類似的名詞非常多,清朝以後才多稱「眩暈」或「頭暈」。
與其他的症狀一樣,一個人為什麼會暈眩?首先要找出通往頭部的經絡究竟有哪些?
依照當代經絡權威藺雲貴所主編的《經絡圖解》書中提到,通往頭部的經絡高達15條(註1),而最主要的經絡有6條,分別是膽經、膀胱經、胃經、三焦經、小腸經、大腸經,不巧的是這6條經絡清一色都屬於陽經。
《景岳全書》提到「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古人認為頭暈主要是虛證,依照過去雲端中醫會員們的長期觀察,果然真的沒錯!
在此歸納出5種主要由虛證組成的經絡型態,只要出現就會容易出現暈眩:
1. 外感傷寒,經絡陽傷,體內陽經氣血不足(陽虛)
中醫《傷寒論》是千古以來治療「外感傷寒」的專書,裡面有多處提到「頭眩」的症狀,不論是陽病(太陽、少陽、陽明)或是陰病(太陰、少陰)都會出現暈眩。
許多人感冒的時候就會頭暈,因為《傷寒論》提到傷寒第一個就是入侵太陽經,這主要就是影響頭部的膀胱經。
單就外感傷寒所造成的暈眩,就可以分類為好幾種方證,可見外來的寒氣對頭部經絡造成的影響巨大,這也是現代人不明原因的暈眩,多數就是因為外感傷寒或其後遺症所造成!
從通往陽經的經絡可以明顯看出,通往頭部的主要經絡全部都屬於陽經,所以造成頭暈最主要的原因非常簡單,只要體內陽經沒有能量,就難逃暈眩的魔掌!
人體的手部與腳部都有屬性是陽的經絡,可以觀察「手三陽」與「腳三陽」兩組經絡。
A. 「手三陽」案例:某會員L先生,長年從事腦力工作的他,經常都是感到頭暈暈、頭昏昏的,他說自己的經絡檢測圖,幾乎每一次手三陽經都是虛證(如下圖)。
只有在夏天的時候會短暫消失2-3個月,其餘的時間幾乎都是一樣的經絡型態。
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到,三焦經、小腸經、大腸經同時出現虛證,這種現象出現機率較低。多數人只要其中任何兩條經絡虛證,就會開始暈眩!
許多看不懂經絡圖的人,現在只要開啟3D模式,可以清楚看到整個頭部的側邊都是藍色,代表氣血不足、瘀阻的狀態,長期保持這種經絡狀態,怎麼可能不會頭暈呢?
B.「腳三陽」案例: 某會員K小姐經常感到頭暈暈,她常常會問別人:「剛才是不是有地震?」,有時候會嚴重到無法起床。
幾年前開始進行經絡檢測,她的經絡經常呈現下圖,從圖上可以發現腳部的陽經全部虛證(陽虛),事實上已經偏向於上實下虛的經絡現象。
由於她平時很容易感到怕冷且手腳冰冷、頻尿、經常腰酸、經常想睡沒有精神,都是偏向於腎陽虛的症狀。偏向於傳統中醫說的「腎陽虛」或「腎精不足」所造成的頭暈。
從大量現代運用經絡數據中發現,現代人多數長年膽經與胃經虛證,進入秋冬季節之後更加嚴重,冬季容易頭暈的人就是屬於這種類型。
2. 膽經左右不平衡造成頭暈
從經絡路線圖可以清楚到,會發現「膽經」遍佈整個側邊頭部,人體的膽經其實有左右兩條,我們可以想想這就像一個翹翹板,膽經如果左右兩邊的氣血不平衡的話,就會開始左右震盪造成頭暈,而多數的時候暈眩就是這樣造成的!
從現代人的經絡型態可以看出,現代人肝經長年實證,膽經長年虛證,肝經與膽經互為表裡經絡,這兩個表裡經一年四季都不平衡。而如果有一個人的膽經長期左右差距過大,那就很難逃離暈眩的魔掌。
某位會員S小姐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經常進行經絡檢測的她,10次中有8次的膽經都是左邊高,右邊低,她說從小到大,她就經常會出現頭暈。
年輕的時候甚至暈到站不起來,好幾天都必須躺在床上,現在看來雖然很少發生頭暈,她的膽經左右氣血卻是依然嚴重差異過大!
3. 「膀胱經」與「脾經」氣血不足
中醫提到一種暈眩,其實是自己累出來的。《黃帝內經》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長期疲勞,脾氣不好的人,平時陽盛火旺,導致肝陽上亢,氣鬱化火,耗傷肝陰,以致風陽內動,風火上擾。這個風,就會造成頭暈。
肝陽上亢的主要症狀是:煩躁易怒、生氣時更嚴重,面紅、耳鳴、睡不好且多夢、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象弦數。
這種抽象的文字,其實最適合運用經絡檢測來加以印證。任何人只要經常熬夜或過度疲累,就會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也就是肝經實證,脾經與膀胱經虛證的狀態,通常也會伴隨腎經虛證。
膀胱經通過整個後腦及整個頭部,氣血不足的話就會造成整個頭部沒有能量,這時候尤其是後腦杓容易頭暈,長久下來就容易出現腦部疾病。
這種頭暈其實每位讀者每天都可以驗證,晚上熬夜硬撐到不行的時候,一定兩眼渙散,頭暈目眩,被逼著一定要上床睡覺。
這時候如果馬上進行經絡檢測,就可以清楚複製這種經絡型態。
每個人在極度疲累的時候會頭暈,多數的時候都是膀胱經氣血不足所造成,只要休息之後膀胱經能量就會迅速提升!
這種經絡型態,由於通常會伴隨脾經虛證,因此很容易形成傳統中醫所說的「心脾兩虛」頭暈。
所謂「心藏神而主血脈,脾統血而藏意」,現代人勞心太過,思慮過度,導致心脾兩傷,大病或大失血之後也有可能出現。
熬夜時通常也是耗費心思,因此鐵三角經絡型態其中一種變化型,又再度印證了這個現象。
心脾兩虛的症狀是:頭暈眼花、疲勞加重、心悸、沒有精神、氣短乏力、失眠、食慾不佳、面色不華、唇舌色淡,脈象細弱。
這種鐵三角經絡型態的頭暈在進入春天之後大量出現,2022年3月時天氣開始變熱,某會員A先生就回報,早上起來之後後腦杓嚴重暈眩,就是出現膀胱經虛證。
由於他也有排便不順,後來他就是服用了中藥的「大柴胡湯」快速改善了這種頭暈。
4. 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體內痰濕
上面提到脾經虛證,現代人更慘的是胃經也是長年虛證,長期膽經、脾胃經絡氣血虛弱,注定造成頭暈,這其實傳統中醫說的「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所造成的頭暈。
現代人經常不吃早餐、暴飲暴食、愛吃寒涼冰冷食物,很容易傷害脾胃,經絡氣血無法提升至頭部造成頭暈。主要症狀是:疲勞想睡,倦怠不想說話、少氣無力、自汗、食慾不佳、大便溏、舌淡脈細。
簡單說,任何人只要脾胃不好,就很難逃離暈眩的魔掌!
現代人由於長年脾虛,所謂「脾主運化」,運化體內的水與血,如果長年脾虛的人在體內會出現水氣運化障礙,全身各處都會有「痰飲」積聚,而頭暈就是痰飲的典型症狀。
若用更白話書描述,就是體內濕氣很重,出現症狀是:頭暈頭重、胸悶、噁心嘔吐、食慾不佳、肢體沉重、愛睡覺、舌苔白膩,脈象濡滑,或弦滑。
某會員K先生是一位老師,長期觀察自己的脾經、胃經,脾經一年四季都是虛證,胃經在冬天的時候經常虛證。
每年冬天他都感覺自己的脾胃狀態不好,尤其是早上起床之後不想吃早餐,但是不吃早餐就會頭暈,沒有精神,有一次甚至因為早上升旗時站太久暈倒了。
因此他每天早上起床之後,不論餓不餓都會要求自己吃早餐,不然脾胃的氣血提升不起來,不但精神不好,也會容易出現暈眩。
5. 腎陽虛及水平衡障礙,水液氾濫成災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臟「藏精生髓通於腦」。腎藏精,精生髓,所以腎臟的好壞會影響到腦部功能。
當一個人腎氣虛或陽虛的時候就容易頭暈,症狀是:疲勞、健忘、耳鳴、眼睛模糊、腰腿痠軟、遺精、陽痿、性慾衰退...等等。
腎陰虛時,會出現頭暈、眼睛酸澀、心煩失眠、多夢、盜汗、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細弦。這也容易促成肝陽上亢。
當腎陽虛時,容易出現「水泛證」,因為腎陽虛衰,膀胱氣化失司,水濕逗留體內,除了暈眩之外,還會有水腫、四肢冰冷現象。
以上的抽象概念,完全可以運用經絡檢測加以印證,現代人多數一年四季腎經虛證,伴隨膽經胃經虛證,在冬天的時候出現「倒鐵三角經絡現象」時,最容易出現陽虛水泛的暈眩。
某會員P小姐從小就不明原因頭暈,年輕時嚴重到經常好幾天必須躺在床上,無法站立。幾年前開始進行經絡檢測,累積了幾十次檢測紀錄,她發現秋冬的時候經常出現下面這張圖的經絡型態。
從圖上可以發現腳部的陽經全部虛證(陽虛),脾經與膀胱經實證的「倒鐵三角經絡」型態。
數年前她開始學習中醫,那時候在名醫張步桃在《 張步桃開藥方》一書中看到,兩千年前的張仲景就已經會治療暈眩。
「真武湯」就是他所創立的方劑,主要用來散寒利水,當時他自己服用後效果感到很不錯,而後幾年從JT叔叔那裡也學習到一些真武湯的用法,更清楚其中的原理。
基於上述的幾種經絡型態,改善暈眩的方法就會自然浮現,關於經絡療法的部分,可以參考下面的穴道建議,這裡還補充了幾點:
1. 堅持吃早餐,注意血糖變化
每天早上7-9 點經絡氣血走到胃經,9-11點走到脾經,因此這段期間如果沒有吃早餐很可惜,氣血營養沒有被吸收,無法往上走達頭部,頭暈也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一定要吃好早餐,愈營養效益愈高。
許多人到了中年之後,都會出現血糖問題,對一些糖尿病患者而言,低血糖就會快速引起頭暈。這從經絡的角度看來,其實也是幾十年前就沒有保養脾胃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年輕時正確保養脾胃是預防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
2. 每天早睡,不要熬夜或日夜顛倒
每天晚上最好10點以前入睡,幾乎是雲端中醫所有文章中提出一成不變的定則,也是多數人根本作不到的養生法。阿編不論如何還是要把這條養生法寫在這裡,保平安才是!
事實上,許多會員都清楚透過經絡檢測驗證知道,每天早睡之後,脾經、腎經與膀胱經能量自動提升。
陽經的低能量現象也會自動提升,隔天眼睛一定比較明亮,此法完全免費且效益無比強大,是提升免疫力最有效的方法!
3. 少吃生冷、冰品與寒性食物
從上面的第一點,其實就指出造成頭暈的關鍵原因:體內陽經沒有能量,也就是體內寒氣過重。
因此經常頭暈,又確認是體內陽經沒有能量的人,絕對要少吃寒性與生冷冰品食物,這會讓陽虛體質更加穩固,同時在體內累積更多濕氣,改善頭暈將遙遙無期!
4. 服用改善暈眩中藥
中藥改善暈眩的效果非常強大且快速,不少雲端中醫會員都親自印證過。以少陽頭暈為例,「小柴胡湯」就非常有效。
從兩千年前就是專門用來治療少陽證、肝經、膽經、三焦經異常的頭暈,在臨床上成功的案例不計其數。
體內陽虛水泛的頭暈,運用千年以前的治暈神方「真武湯」最具神效。《傷寒論》中描寫這種頭暈非常嚴重,如果是陽虛體質的人,暈到嚴重時會站不起來,許多人服用了之後竟然就好了。
因為體內陽氣不足,整體性陽虛體質的頭暈,有些人服用「附子理中湯」之後效果非常好,眼睛都亮了起來。
因為脾胃氣虛的頭暈,不少人服用「補中益氣湯」之後覺得精神旺盛。腎虛型的頭暈,服用「八味地黃丸」之後頭暈消失,體內增強。
因為體內水循環障礙產生痰頭暈,「半夏天麻白朮湯」效果很好。有些腎精不足的頭暈,服用「斑龍丸」之後效果佳,腎精補足了,就不會造成暈眩。其他改善頭暈的中藥還有很多,可以參考中醫證候與中藥建議。
註1:通過頭部的經絡總共有15條,依序是:督脈、任脈、膀胱經、膽經、胃經、小腸經、大腸經、肝經、三焦經、陽維脈、陽蹺脈、陰蹺脈、沖脈、心經別絡、大腸經絡脈,共有10條屬陽經。
相關的11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不論中醫、西醫分析暈眩的成因都很多也很複雜,因為「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幾乎全部都通往頭部,因此這些經絡上都有改善暈眩的穴道。就頭部的本身,影響暈眩關係最主要的經絡就是「膽經」與「膀胱經」。
而其他經絡如:「肝經」、「督脈」、「大腸經」、「三焦經」、「胃經」氣血異常時,因為氣血無法上達頭部,也會造成暈眩。只要找出異常的經絡,不論按摩頭部,或是位於遠端的穴道,只要疏通異常經絡,暈眩現象就會開始改善。
造成暈眩最常見的經絡就是膽經、胃經與膀胱經異常,配合手部相關經絡產生固定的經絡型態與體質,由此產生的經絡型態相當固定且常見,請大家自行觀察即可印證,列舉幾種如下:
改善暈眩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暈眩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暈眩之相關中醫典籍
- 《素問/至真要大論》:「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
- 《靈樞/大惑論》:「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髓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 《景岳全書/眩運》:「無虛不能作眩,當以治虛為主,而酌兼其標。」
- 《臨證指南醫案/眩暈》:「肝風內沸,劫爍津液,頭暈,喉舌乾涸。」
- 《靈樞/口問》: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 《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