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真武湯的主要功效是「溫陽利水」,主治傷寒病中,太陽病發汗太過,汗出不解而耗陰傷陽,其人仍發熱,心下悸,加之水漬筋肉,則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
在《傷寒論》所討論的「真武湯方證」,除了太陽病發汗太過之外,另一個是「少陰病」,書中提到「少陰病,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真武湯主之」。因為腎陽虧虛,水氣內停。此兩種病都根源於「陽虛水泛」。
若用臟腑辨證來理解,就是「脾腎陽虛」,陽虛水泛之水氣內停證,症狀是: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腫,苔白不渴,脈沉。
由於本證的根本原因是「陽虛水泛」,所以治療當以「溫陽利水」為基本治法,本方是治療脾腎陽虛,水氣內停、陽虛水泛的主要方劑。
人體的水液代謝與多個臟腑的功能有關,其中以脾、腎的關係最為密切。水之所制在脾,所主在腎。脾陽根於腎陽,現腎陽虛衰,則脾陽亦不足。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腎者水臟,主津液。」今腎陽虛,氣化失常,開合失司,故見小便不利等。又提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脾陽虛則濕難運化,腎陽虛則水不化氣而致水濕內停。腎中陽氣虛衰,寒水內停,則小便不利,或沖逆於胃而嘔,或水寒下趨大腸而腹瀉嚴重。
寒濕凝結於里,水停氣滯,故見腹痛。水濕泛溢於皮膚四肢,則全身四肢沈重疼痛,或肢體浮腫,腰以下更嚴重。水濕流於腸間,則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則或咳或嘔。
水氣凌心,則心悸。水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暈眩。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除此,亦可引起水不化氣,而見小便清長,尿量增多等症。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沈細。
方中附子辛熱以壯腎陽,使水有所主;白朮燥濕健脾,使水有所制;生薑宜散佐附子之助陽,是於主水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滲,佐白朮健脾,是制水中利水之用;芍藥既可斂陰和營,又可制附子剛燥之性。腎陽復,水氣化,則諸症可愈。
《本草求真》提到:「附子大辛大熱,純陽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為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劑,凡一切沉寒捆冷之症,用此無不奏效」
本方運用「芍藥」的甚妙,因其可利小便而行水氣,且「益陰柔肝」,緩急止痛,可改善腹痛,並「斂陰舒筋」並可防附子燥熱以傷陰。在補陽利水藥中佐以酸斂護陰之品,乃陰陽互根之意,補陽而不致亢,護陰而不留邪,使陽生陰長,水火相濟。
本方與「苓桂朮甘湯」類似,都有溫陽利水的作用,都能主治陽虛水氣內停之證。然而真武湯主治病位重點在腎,且多伴有腎陽虛的證候。而苓桂朮甘湯的病位重點在脾,且以水氣上泛為主證。
加減法:陽虛寒盛者,方中亦可加人乾薑。若咳者,加五味子、細辛、乾薑。若小便利,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為半斤。咳嗽,為水氣上犯於肺,故加細辛、於薑以溫肺化飲,五味子以斂肺止咳。小便利者,去茯苓,恐過利傷腎。若脾陽虛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於薑以溫運脾陽。若嘔者,為水停於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薑,以溫胃散水而止嘔。
本方合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增強其宣肺發表利水之功,用以治療頑固性濕疹及皮膚潰爛、流水久不愈者,其效頗佳。本方加桂枝、黨參等溫經健脾益氣之品,可治風濕性關節炎及婦人寒濕帶下等證。本方加黨參、桑螵蛸、炙甘草等益氣固澀之品,可治療尿崩症。
現代運用於:內耳眩暈症、高血壓等屬脾腎陽虛、腎病綜合症、慢性腎小球腎炎、心源性水腫、甲狀腺功能低下、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胃下垂、慢性腸炎、腸結核等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者。
關於為什麼要命名為「真式」,這是因為真武次北方水神能降龍治水,威懾水患,北方屬腎,所以這很明確是用來治療中醫的腎系臟腑疾病。
傳統服藥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附子為君藥,本品辛甘性熱,用之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兼暖脾土,以溫運水濕。臣以茯苓利水滲濕,使水邪從小便去;白朮健脾燥濕。
佐以生薑之溫散,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合苓、朮宣散水濕。白芍亦為佐藥,其義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
《本經》言其能「利小便,《名醫別錄》亦謂之「去水氣,利膀胱」;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於久服緩治。
真武湯的經絡型態
真武湯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秋冬季節常見的陽虛經絡型態,主要是觀察人體腳部: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配合脾經與膀胱經一起實證或虛證所共同組合的經絡型態,以下兩種經絡型態都有可能出現真武湯證。

由於在天氣寒冷時,有很高的機率出現這兩種經絡型態,所以每個人都可以在家親身驗證。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真武湯, 出處:《胎産秘書》卷下。 組成:熟附子3錢,薑1錢,焦朮2錢,茯苓2錢,歸身2錢,肉桂1錢,炙甘草8分,白芍(炒)1錢5分,淨棗仁(炒)2錢。 主治:産後類中風痙症。
真武湯, 出處:《傷寒廣要》卷十一引《葉氏錄驗方》。 組成:苦桔梗、荊芥穗、薄荷葉、紫蘇葉、乾葛、甘草節、瓜蔞根、牛蒡子各等分。 主治: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證候,瘡疹欲出未出。
真武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茯苓3兩,芍藥3兩,生薑3兩(切),白朮2兩,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主治:益陽氣,散寒濕。散寒利水,濟火而利水。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太陽病誤汗不解,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少陰病腹痛,自下利者,此爲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嘔者。虛勞之人,憎寒壯熱,咳嗽下利。治少陰腎證,水飲與裏寒合而作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