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四肢關節疼痛
四肢關節疼痛,現代醫學稱之為「關節炎」,是指任何會影響關節的疾病,常見症狀就是「關節疼痛」和「僵硬」,其他可能的一起出現的症狀,包括:發紅、發熱、腫脹、患病關節活動度縮小。
關節炎的類型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隨著年齡漸增,關節囊內的滑液會逐漸減少,關節內軟骨磨損與裂損後所產生各種疼痛。常出現在膝蓋、臀部、頸部、踝關節,或是活動頻繁的手、腳關節部位,女性出現機率較高。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細胞與抗體因攻擊關節而產生發炎反應,最常侵犯手部導致手指變形,女性多於男性。由於是免疫系統的疾病,因此並發出來的相關疾病很多。
「痛風」也是常見的關節炎類型,是因為尿酸的結晶沈積在關節內,所造成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男性多於女性。其他關節炎如:僵直性脊椎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纖維肌痛和敗血性關節炎...等等,類型相當複雜。
關節炎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狀,例如:乾癬(乾癬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肝炎、萊姆病、乾燥症、橋本氏甲狀腺炎、乳糜瀉、炎症性腸病、過敏性紫癜...等等。
現代醫學發現造成關節炎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老化、過度勞損(運動傷害)、遺傳、飲食過於肥厚、肥胖、免疫系統紊亂、高血脂、酒精成癮、藥物副作用...等等。
現代醫學治療關節炎的方法,除了物理治療之外,主要是使用「類固醇」、非類固醇類止痛消炎藥、注射玻尿酸、手術開刀...等等。
近代發現可以改善關節炎的健康食品非常多,例如葡萄糖胺、膠原蛋白、魚油、甲基硫醯基甲烷(MSM)、薑黃...等等,這些都是相當熱門也非常多人在使用,而這些明顯都是屬於另類療法的範疇。
中醫也是屬於一種另類療法,如果可以配合中醫「經絡」、「臟腑氣血」與「寒熱」的概念,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輔助改善方式。
從中醫的觀點看四肢關節疼痛
關節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疾病,遠從恐龍時代就有骨關節炎的證據,關節炎常被認為是史前人類最常見的疾病,像「冰人奧茲」(約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木乃伊(約公元前2590年)身上都有關節炎。
因此,中醫從遠古就開始治療關節炎也不令人意外,類似的疾病名稱相當多。最常被運用的名稱如《傷寒論》所記載的「歷節痛」與《黃帝內經》所論述的「痹證」,《素問‧痹論》中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可見古人認為關節炎主要就是風、寒、濕所造成的。
一、風寒侵襲人體
上面提到風、寒、濕是造成「痹證」的主要原因,這裡先討論風寒。古書《諸病源候論》提到:「風邪隨氣而行」;《聖濟總錄》提到:「風為陽氣,善行數變」
中醫提到的「風」,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一旦進入體內會出現疼痛四處遊走的現象,所以也稱為「行痹」。古人認為單純的風,可以運用補血之治療方法,因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然而,多數的時候「風」與「寒氣」都是一起運作的,這時候也要去除寒氣才行。由於寒主凝滯,所以疼痛位置不會變,四肢冰冷,天氣冷時更嚴重,四肢加熱溫暖後得以舒緩。
這種風寒關節炎,很明顯的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就會變嚴重,所以可以從天氣變冷時的經絡現象直接觀察到原因。由於寒是一種陰氣,在冬天會侵蝕陽經的能量,所以到了冬天的時候會出現以下這種經絡型態,最容易出現關節疼痛。
2021年11月時,台灣提早出現寒流經常陰雨不斷,某會員K小姐就發現自己的手關節全部出現疼痛、握拳時更痛,此外還有膝蓋痛、腰痛、臀部痛、腳趾痛...等等,幾乎全身都在痛,夜間頻尿8次以上,非常痛苦。檢測經絡就如類似,腳三陽經虛證,腎經虛證。
二、寒濕侵襲人體
風寒通常也會伴隨濕氣,以台灣地區為例,經常都是寒流伴隨下雨天,因此風、寒、濕通常一起存在,不容易區分開來,古人才會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濕邪」與「寒邪」一樣很難驅離,疼痛固定不變,甚至會讓肌膚麻木不仁、肌肉頑硬、骨節變形。由於寒濕都屬於陰邪,所以會侵蝕體內陽經的能量,因此到了陰雨的天氣時,就可以運用經絡檢測來證明這個現象。
陽經沒有能量,意味著體內的小腸、大腸、三焦、膽經、胃經與膀胱經沒有能量,氣血不足。各位讀者可以自行查看經絡圖,只要是這些經絡走過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現疼痛,那確定是"全身無處不痛"了。
古人運用「溫陽化濕」的方法,讓寒氣與濕氣離開體內,體內經絡陽氣充足,運行自然通暢,任何造成疼痛的關節炎就會自動消失,這就是古人治療關節炎的基本原理。
三、濕熱侵襲人體
上面提到風寒濕會造成痹症,那「熱」會不會造成痹症呢?古人發現也是會的!
通常這種熱發生在夏天,而夏天主氣是濕氣,因此濕熱通常是一起出現的。除了四肢關節疼痛之外,會有發熱、口渴、煩躁、舌紅苔黃燥,脈數...等等症狀。
既然這是夏天的主要症狀,只要觀察夏天最常出現的經絡現象,就可以清楚看出原來就是「鐵三角經絡型態」以及其變化型所造成。在夏天高機率出現肝經實證,脾經、膀胱經虛證,若結合濕氣的話,很容易出現關節炎。
各位讀者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痛風總是出現在大腳趾?大腳趾不就是肝經與脾經的起始點嗎!現代醫學發現壓力與過勞就會出現痛風,許多會員都已經親身實驗,只要熬夜超過三天,經絡型態就會自然出現鐵三角。
痛風容易出現在男性、肥胖者、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身上,而這些人最容易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這種經絡型態也是典型的「肝氣鬱結」型態,久了在體內就會化熱,從其變化型就可以清楚看出這個現象。
四、全身氣滯血瘀、經絡不通
上面提到,多數人的關節炎,是體內有風、寒、濕、熱所造成的,絕大多數的人體內都是全部一起來!也就是體內蘊藏非常複雜的現象,最後變成很難治。這都是在人生的每個過程中,沒有正確養生所塑造來最後的結果。
從多數現代人的體質看來,平常體內就有蘊熱,而後外感風寒濕,而出現各種痹證。古書《金匱翼》中就已經觀察到這種現象:「腑臟經絡先有蓄熱,而復遇風寒濕氣客之,熱為寒鬱,氣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熱,則痹然而悶也。」
這種現象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全身氣滯血瘀、經絡氣血全部不通,哪一條經絡阻塞嚴重時,那一條經絡就會出現疼痛!由於現代醫學不知道什麼是經絡,所以通常找不出來原因。
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全身的經絡拍打,先讓自己的全身經絡疏通再說,也可以配合一些通經絡、補氣血的中藥或食物,這可以說是解決複雜問題的第一步。至於要精確拍打哪些經絡?其實運用經絡檢測,只要是紅色的就努力拍打即可,非常簡單。
五、肝腎虧虛
肝腎虧虛幾乎是所有中老年人去找中醫治療,中醫師最常診斷的一種證候。原因很簡單,所謂「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時,全身筋骨失養就會疼痛。
由於中老年人以及更年期之後的人,肝腎都是呈現氣血不足狀態,因此最容易出現全身筋骨酸痛,這與現代醫學觀察出來的數據完全一致。
肝腎虧虛會有什麼症狀呢?常見如:筋骨遲緩、緊繃、酸痛,眩暈、指甲枯脆、腰膝痠軟、耳鳴、耳聾、牙齒搖、掉頭髮、陽萎、遺精、四肢關節痛...等等。
肝腎虧虛究竟是什麼?可以從觀察老年人的經絡型態得之,多數人從青壯年就開始出現「陽虛」及「鐵三角」經絡現象,只是不穩定。而到了老年之後這兩種經絡型態結合,穩定不變成為「上實下虛」經絡型態。
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腳部能量完全不足,怎麼可能不會出現腳痛呢?因此,中老年人養生一定要補養肝腎,改善體內上實下虛狀態,這樣就可以讓自己的筋骨運作正常,腳部才會有力量!
相關的8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四肢關節疼痛的經絡型態,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只要各種經絡型態長年穩定不變,成為一種經絡體質,經絡長期氣血阻塞,就會出現各種類型的關節炎。
因此不讓各種經絡型態成為一種穩定常態,經常養生改變它,就可以預防各種關節炎,在此列出幾種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改善四肢關節疼痛的4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四肢關節疼痛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四肢關節疼痛之相關中醫典籍
- 《諸病源候論.四肢痛無常處候》:「四肢痛無常處者,手足支節皆卒然而痛,不在一處,其痛處不腫,色亦不異,但肉裡掣痛,如錐刀所刺,由體虛受於風邪,風邪隨氣而行,氣虛之時,邪氣則勝,與正氣交爭相擊,痛隨虛而生,故無常處也。」
- 《症因脈治.痹證論》:「風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 "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緊,得熱稍減,得寒愈甚,名曰痛痹。""溫痹之症,或一處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舉,或半身不能轉側,或濕變為熱,熱變為燥,收引拘攣作痛,踡縮難伸,名曰著痹。" "熱痹之症,肌肉熱極,唇口乾燥,筋骨痛不可按,體上如鼠走狀,此內經所云,陽氧多,陰氣少,陽獨盛,故為熱痹之症。」
- 《諸病源候論》:「風邪隨氣而行,氣虛之時,邪氣則勝,與正氣交爭相擊,痛隨虛而生,故無常處也」
- 《聖濟總錄﹒諸痹門》:「風為陽氣,善行數變,故風氣勝則為行痹,其證上下左右,無所留止,隨其所至,氣血不通是也。」
- 《聖濟總錄.諸痹門》:「以寒氣人經而稽遲,泣而不行也。痛本於寒氣偏勝,寒氣偏勝,則陽氣少陰氣多。」
- 《聖濟總錄.諸痹門》說:「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蓋濕土也,土性緩。榮衛之氣,與濕俱留,所以濕盛則著而不移也,其證多汗而濡者,以陰氣盛也。」
- 《金匱翼》:「腑臟經絡先有蓄熱,而復遇風寒濕氣客之,熱為寒鬱,氣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熱,則痹然而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