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與感冒後遺症,從中醫證候,經絡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1-10-21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怕冷


怕冷

怕冷在現代醫學看來,並不是一個疾病,尤其是冬天手腳冰涼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氣溫降低會使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使得手腳尤其指尖、腳尖等部位的血液循環不暢。

一般在正常的溫度下會導致身體發冷,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過度疲勞導致睡眠不足,還有飢餓時會怕冷。「慢性疲勞症候群」最常出現輕度的怕冷。

其他原因如:缺乏某些維生素(鐵、碘、維生素B12)、愛吃生冷食物、喝冰水、缺乏運動、體內脂肪不足、衣服穿太少...等等。尤其是女性最容易怕冷

有些疾病也容易怕冷,例如:貧血、甲狀腺功能低下、感冒發燒時會發抖、糖尿病導致外周神經病變、下丘腦病變、神經性厭食症、過度減肥、藥物副作用...等等。

由其是血管疾病最容易怕冷,因為流到手腳的血流受到阻礙,凝血障礙、動脈硬化(血管狹窄)、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這就更容易手腳冰冷。

討論怕冷這個議題,似乎都是中醫的專利,除了已經出現疾病之外,現代醫學多數不認為這有需要治療的必要性。

而中醫反而將怕冷這個症狀看得很重要,因為一個健康的人多數的時候是不會怕冷的,也不會手腳冰冷,因此這是養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

從中醫的觀點看怕冷


怕冷可以說是中醫診斷的第一個症狀,因此古代形容怕冷的名詞非常多,這在「外感六邪」及「臟腑氣血」疾病中都很常見。這種怕冷,是待在暖氣房裡,依然全身有感到冷的感覺。

有些人時候,吹到風才會怕冷,稱之為「惡風」。一般而言,怕冷的人都怕冷風,所以用「畏惡風寒」來概括。怕冷在古代中醫主要區分為以下幾種可能性:

一、外感傷寒(太陽病)

中醫《傷寒論》是千古以來治療「外感傷寒」的專書,裡面探討怕冷的症狀有50個條文,不論表證、里證、寒證、熱證及虛證都會怕冷。怕冷最常見於表寒證,由於風寒之邪侵襲,束於肌表,導致營衛不和,衛氣不能正常溫暖皮膚肌表時,就會開始怕冷

因此,怕冷是傷寒入侵體內之後,太陽「風寒表證」出現最早的症狀,《傷寒論》第一條就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第3條又說「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所以怕冷,可以說是「太陽病」必備的症狀,這些條文強調怕冷在太陽表證之重要性,所以後人就說「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

這種怕冷可以透過一種方法觀察,雲端中醫某會員就分享,通常在大熱天,他在脫光衣服還沒有開始洗澡前,那時候是不會怕冷的。

2021年7月時,他打完疫苗之後隔天,他卻發現這個時候會感到冷,果然當晚就開始發燒了!這就是所謂的「太陽表證」。他在發燒時觀察自己的太陽膀胱經,當時是虛證的。

依照其他會員長期觀察與分享發現,多數在發燒怕冷(惡寒發熱)的時候,全身體能數值會變得「很高」或「很低」,同時膀胱經通常是虛證,可見將近兩千年前《傷寒論》描述的太陽經,可能真的就是膀胱經。

發燒怕冷的經絡現象
發燒怕冷時,通常膀胱經會是虛證

二、外感傷寒(少陰病)、腎陽虛

就陰陽的概念而言,陽就是「炎熱」,陰就是「寒冷」,當外感傷寒從陽的階段,轉換到陰時,必然就會怕冷!這是容易被理解的。當外邪進入太陰病、少陰病階段之後,就會開始很怕冷,之後逐漸形成怕冷的體質,因此可以說多數怕冷體質都是一種感冒後遺症。

這種怕冷的症狀,會感到非常疲倦,精神不佳卻睡不著、嘔吐、腹瀉、小便清長、面白舌淡,脈沉遲無力、四肢冰冷...等等。

少陰病的怕冷,與臟腑現象的「心陽虛」、「腎陽虛」類似,這時候就服用火熱的中藥,例如「四逆湯」的各種變化方劑,只要是比較敏感的人,在數分鐘之內就會感到全身經脈都在發熱!

傳統中醫認為,寒邪為陰邪,而女性體質本為陰性,陰性體質自然也就更易受寒邪的侵犯。所以女性陰盛陽虛,自然基於這個原理就更容易怕冷。

雲端中醫某位女性會員,從小愛生冷食物,愛喝冰水,到後來非常怕冷。當時她的經絡現象,經常就是腳三陽虛證,連帶腎經也會虛證,就是呈現下圖這種現象:

陽虛怕冷經絡現象
陽虛怕冷的經絡現象

而後開始學中醫之後吃了一堆熱性藥物,同時每天保持正念,可謂陽氣十足,到後來連寒流來時都不怕冷,最後只剩下膀胱經虛證,其他經絡都恢復正常。這就是體質與怕冷的真實案例。

三、外感傷寒(少陽病)、肝氣鬱結

當太陽病持續進展,傳變到少陽階段時,進入所謂「半表半裡」階段,這時候有一半是「表證」,有一半是「裡證」,所以會「忽冷忽熱」,這也是另一種類型的怕冷。遇到這種怕冷時,服用中藥「小柴胡湯」給它解掉很快速!

現代人由於每日工作壓力大,經常疲勞過度形成所謂的「肝氣鬱結」,這會造成體內陽氣鬱閉,氣血達不到手腳,這也會感到冷冷的,這時候只要「疏肝理脾」,服用中藥「四逆散」後,怕冷就會改善。

肝氣鬱結也會怕冷
肝氣鬱結時也會怕冷

由於這種冷並不是真正陽虛的冷,所以,只要疏肝健脾就會快速改善。可見一個人如果中醫定義的肝不好,也會整天怕冷,這就不是吃熱的食物或中藥可以解決的!

四、水飲內停

中醫提出,當一個人體內脾虛久了,體內會有很多排不出去的水,逐漸形成看不見的痰飲,痰飲停滯於體內、胸脅、腸胃或四肢。

由於痰飲是一種「陰邪」,寒飲停留在體內,造成體內陽氣不能宣通,所以就會怕冷。症狀是四肢、全身沉重、胸悶、肚子脹氣、食慾不佳、口渴卻不想喝水、舌苔膩、脈滑。

這時候,就運用去痰飲的方法即可改善怕冷,這種經絡型態與上面提到的肝氣鬱結是類似的,都是以「鐵三角經絡型態」為主的變化型,到了冬天甚至會轉變成為「倒鐵三角經絡型態」。

五、真寒假熱、陽盛格陰

依照中醫辨證的基本原理,一個人如果體內很熱,就給他吃寒藥,如果體內很寒,就給他吃熱藥,這要講理論是很簡單的。可是,這就像人生一樣,講理論很簡單,事實上有這麼單純嗎?是沒有的!

《傷寒論》中就提到「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就是說,你看他很熱,卻一直想穿衣服,其實是內部很寒!你看他很冷,卻不穿衣服,其實時內部很熱!

所以,一位高明的醫家,常常要判斷真假,看看是真寒還是假熱?而事實上這種狀況在現代運用「經絡檢測技術」之後,反而很簡單了。

只要一個人平時經常進行檢測,體內陽經都是虛證的話,你可以假設這有80%以上的機率是「骨子裡很寒」,這就胸有成竹了。

陽虛經絡體質現象
檢測超過300次之後,呈現陽虛經絡體質現象

要注意一點的是,判斷這種真假寒熱,不能在生病的時候判斷,因為那可能是「假的」訊息!這需要觀察平時沒病的數據,所以你不可能期待生病的時候,醫生幫你進行經絡檢測,就可以當場判斷。而是要將過去平常的經絡數據取出分析,從體質來判斷才會正確!

相關的12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怕冷的經絡型態,其實就是一年四季常見的經絡型態,夏季時容易因為熱鬱體內而怕冷; 冬季時尤其是腳部陽經沒有能量,腎經虛證時,最容易出現怕冷現象。

在此列舉幾種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改善怕冷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怕冷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怕冷之相關中醫典籍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 《醫宗必讀.傷寒》:「惡寒,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熱,不欲去衣被。發熱惡寒者,陽也,羌活沖和湯。無熱惡寒者,陰也,理中湯。下證悉具,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先解表而後攻裡,下後不解,發熱而渴,惡寒,白虎湯。惡寒而嘔,心下痞者,五苓散。汗後惡寒,虛也,芍藥附子甘草湯。背惡寒,表未解也,葛根湯。背惡寒而潮熱,柴胡加桂湯。口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背惡寒,潮熱,腹滿,小承氣湯。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附子湯。汗後不解,反背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