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

Gui Z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3%
胃經 20%
心經 14%
膀胱經 8%
肝經 5%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2-08-13

主治功效


方以桂枝為主藥而得名,後人譽為群方之首。主治風寒表虛營衛不和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脈浮緩。

營為陰,衛為陽,一在脈中,一在脈外。營陰之所以能循行脈中而不溢出脈外,有賴衛氣固攝,陽之所以能運行脈外不致漫無所依,又藉營血為依附。

故《黃帝內經》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今陰之使也」無論外感內傷,凡影響營衛的協調和諧關係,均可形成營衛不和證。

本方證之營衛不和乃外感風寒所致,外惑風寒,且陽奮起抗邪於外,故發熱。風邪客於肌表,經脈不利,故頭痛。風性疏泄,每致腠理開泄,加之衛陽與邪抗爭於外,失於上外為固之能,令營陰不能內守而外泄,故見汗出。

本方證之脈緩是相對於麻黃湯證之脈緊相對而言,不能理解為二十八脈中的緩脈。此病理變化,即為營衛不和,《傷寒論》稱之為「營弱衛強」。所謂「衛強」,是指風邪侵襲,衛陽抗邪,有邪氣實之意。所謂「營弱」,是指營陰外泄,陰液受損,有正氣虛之意。

衛強則頭痛發熱,營弱則汗出惡風,脈緩。肺主氣,外合皮毛開竅於鼻。風寒襲表,肺氣不宣氣道不利,故見鼻塞或流清涕,而致呼吸時見鼻鳴。

肺、胃經脈相通,手太陰肺經環行於胃口,肺氣肅降,有助於胃氣下行,今肺氣不利,影響胃氣失和,胃氣上逆,故見乾嘔。因本方證有汗出,相對麻黃湯證之表實無汗,故又稱為外感風寒表虛證

桂枝湯為辛溫解表輕劑,以調和營衛為主,此外還有調和氣血、調和脾胃、調和陰陽的功效,凡營衛不和之病證皆可選用,決非局限於太陽中風證。

桂枝湯的煎服法與藥後護理,敘述甚詳亦多精義,歷來為注家所重視。特別是服藥後喝熱稀粥、溫覆以取微汗,既益取汗之源,又防過汗傷正,頗有深意,不可忽視。

服藥特點:

  1. 藥後啜粥:服藥後片刻,喝熱粥,益胃氣以助藥力,易於釀汗,使祛邪而不傷正。此法非常重要,若不喝熱粥,則效果欠佳。
  2. 溫覆微汁:溫覆能助衛陽,有利千藥效的發揮,但不宜覆蓋太多太久,以免出汗過多,損傷正氣,病反不得外解。其法總以遍身禁禁微汗為佳,不可令如水流灕,以生變故
  3. 獲效停服: 1 劑分3 次服,剛服藥1 次,得微汗而病癒,即應停服,不必盡劑,以免過汗傷正。
  4. 未效守方:服藥後未能出汗,只要病情沒有變化,可2次服藥,若仍未發汗,則縮短給藥時間,可在半天左右時間服完3 次藥。若病重者晝夜服藥,若汗不出者,可連服二三劑,並加強觀察和護理。
  5. 藥後禁口:服藥期間,禁忌生冷、粘滑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食物,以防損傷胃氣。

現代廣泛應用於:

  1. 呼吸系統:常用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發炎症。桂枝湯對體溫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退熱降溫,又能散寒升溫。
  2. 消化系統:桂枝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比較廣泛,臨證以脘腹不適或疼痛時作,納呆舌質淡,苔白,脈弱等為辨證要點,現代臨床發現,桂枝湯對大腸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能治脾虛運化不利的久利,又能治氣鬱、結腸痙攣引起的便秘
  3. 循環系統:桂枝湯及其類方,能治療心血管疾病巳被臨床所證實。桂枝湯對心率、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既能治心動過速,又有治心動過緩;慢性病後期或產生氣血虧虛引起的低血壓及中氣不足陰陽失去維繫的高血壓,常可用之。臨證以畏寒、心悸胸悶、氣短、舌質淡黯,苔白,脈緩等為辨證要點,各種器質性心臟疾病所致的胸悶、心悸症、心臟神經官能症及受恐嚇後心悸等,只要符合辨證要點者,皆可用桂枝湯類治療。
  4. 運動系統:頸肌勞損、肩肌損傷、急性腰背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腰椎病、梨狀肌綜合徵、骨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慢性滑膜炎及肢體麻木疼痛等病證,只要具有肌肉關節酸冷疼麻的特點,即可用桂枝湯或加味治療。
  5. 神經系統:臨床上多用桂枝湯加味及其類方,治療遺精、夢交、陽痿、失眠、多寐健忘脫髮、癲病、偏癱、交感神經緊張症、耳聾等神經系統疾病。
  6. 內分泌系統:經常性自汗盜汗頭汗半身汗(偏沮)、非黃疽性黃汗及無汗症等,皆可用桂枝湯或加味治療,桂枝湯既能發汗,又能止汗,對汗液有雙向調節作用;臨證以汗出異常、舌質淡紅,苔白,脈弱或緩為辨證要點。
  7. 婦科:桂枝湯或加味可用於下列病證:月經病(寒滯痛經經行後期經行頭痛、經行身癢經行浮腫崩漏等),妊娠病(妊娠惡阻水腫、癮閉、低熱滑胎等),產後病(產後發熱、自汗、身痛惡露不絕、乳汁自出等),手術後病(人流或絕育術後低熱),絕經期綜合症及白帶陰癢等。
  8. 兒科:小兒厭食症、營養不良症、遺尿症、夜尿症、多動症、地圖舌、過敏性紫瘢,只耍符合飲食不佳、身體虛怯、面色無華、舌淡苔臼、脈弱的辨證要點者,即可用桂枝湯加味治療。
  9. 皮膚科:以桂枝湯為主治療多形性紅斑、濕疹、皮膚湛癢症、冬季皮炎、凍瘡、蛇皮痹、過敏性紫瘢等多種皮膚病的療效已被國內外所公認,臨證以營衛不和,鬱而生邪,或邪乘虛客於營衛等病機特徵為審證要點。
  10. 其他:虛勞綜合症、眼眩、過敏性鼻炎、無脈症、奔豚氣、慢性蘭尾炎、淺層點狀角膜炎等,只要符合桂枝湯證的病因病機特點的即可用之。

傳統服藥法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後,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桂枝辛溫,溫通衛陽而,解肌祛風;芍藥苦酸微寒,益陰和營。桂枝、芍藥等量配伍,具有調和營衛之功。生薑辛溫,佐桂枝辛甘化陽,且能降逆止嘔。 因脾胃為營衛生化之本,故用大棗味甘,益脾和胃,助芍藥益陰以和營。炙甘草味甘性溫,補益中氣,調和諸藥,伍桂、薑可化陽;配芍、棗能化陰。諸藥配伍,共成解肌祛風,調和營衛之劑,主治太陽中風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服藥期間禁食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凡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禁用。不正確用此方,會產生高熱,自汗,口干,心悸,煩躁等證。 雖有汗出,若伴見發熱口渴,咽痛、脈數或胸悶、苔黃膩、脈滑數,證為溫病初起,或濕溫為患者,禁用本方。 汗出惡風若與倦怠乏力、氣短懶言等症並見,屬肺衛氣虛、表衛不固證,亦不宜使用。

現代藥理研究


  1. 桂枝:含揮發油,能使皮膚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故能發汗退熱,同時還能促進唾液、胃液分泌和緩解平滑肌痙攣,又能健胃鎮痛。
  2. 白芍:能緩和平滑肌和神經痙攣,故鎮痛止汗。
  3. 生薑:發汗、健胃、鎮吐。
  4. 大棗:含有鈣質能鎮靜收斂。
  5. 甘草:助芍藥鎮痛。 全方為發汗鎮痛健胃之劑,

現代研究其主要作用有:

  1. 對體溫的雙向調節作用
  2. 對汗腺分泌的雙相調節作用:桂枝湯能抑制安痛定肌注引起的大鼠足趾部汗腺分泌亢進,使其汗腺分泌減少至正常範圍;對皮下注射阿托品引起大鼠汗腺分泌受到抑,制者,該方能使其汗腺分泌增加,並呈量效關係
  3. 對腸蠕動的雙相調節作用
  4. 對免疫功能的雙向調節
  5. 抗病毒、抗炎、鎮痛及鎮靜作用
  6. 止咳祛痰作用
  7. 抗過敏作用
  8. 改善消化功能作用

相關證候


桂枝湯證

桂枝湯證

太陽表虛證,太陽中風證

柴胡桂枝湯證

柴胡桂枝湯證

少陽兼表證,太陽少陽並病

相關疾病


只有偏向身體的一側(左或右)出汗中背部疼痛妊娠腹痛皮膚搔癢肩痛(肩背交接處)胸悶胸痛腰骶痛肩關節痛全身酸痛四肢感到疼痛肩胛下痛怕吹到風妊娠下肢抽筋側臀部痛心情煩燥胸悶脹怕冷顫抖遺精不易流汗後頭痛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 組成:大續命湯去白朮加桂。 主治:中風,急強大呼不自知覺,身體強直。

桂枝湯, 出處:《活人方》卷三。 組成:防風3錢,羌活2錢,茯苓1錢5分,陳皮1錢5分,蘇葉1錢,桂枝5分,甘草2分,生薑3片。 主治:三陰自利。

桂枝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桂枝、芍藥、防風、羌活、川芎、白朮、甘草。 主治:實表散邪。主治:冬月正傷寒,足太陽膀胱經受邪,頭痛,發熱惡風,脊強,自汗,脈浮緩。

桂枝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七引《鮑氏方》。 組成:桂枝1兩,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 主治:傷風頭痛,鼻鳴乾嘔,發熱自汗惡風,或寒熱汗出則少解,如瘧狀,脈浮洪虛大。感冒過汗。

桂枝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桂枝半兩,白朮半兩,芍藥半兩,甘草2錢(炙)。 主治:大腸經動,下痢爲鹜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內寒泄瀉。

桂枝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桂枝3兩,芎藭3兩,獨活3兩,牛膝3兩,薯蕷3兩,甘草3兩,附子2兩,防風4兩,茯苓4兩,天雄4兩,茵芋4兩,杜仲4兩,白朮4兩,蒴藋根4兩,乾薑5兩,大棗40枚,踯躅1升,豬椒葉1升,根皮1升。 主治:肝虛寒,卒然瘖啞不聲,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宿風所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