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inermis Bunge Rehd. Fructus Zizyphi Jujubae Ziziphus jujuba Mill. Chinese Date, Jujube Date
- 別名:紅棗,幹棗,白蒲棗,棗,黑棗,良棗,乾棗,壺,美棗,刺棗,半官棗,木蜜,幹赤棗,膠棗,南棗,棗子
- 藥品來源:本品為鼠李科棗屬植物棗的幹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幹。其根、樹皮亦入藥,隨時可采。
- 道地藥材:河北, 四川, 山東, 河南, 歐洲, 貴州
- 生長環境:平原, 丘陵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大棗的傳統功效
1. 補中益氣
單方大棗的補中益氣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補氣」,而是通過多個途徑,協同作用以達到「補中益氣」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古代本草書籍均記載大棗「補中益氣」。《神農本草經》更指出其「安中養脾,助十二經」,說明大棗能調節臟腑功能,並能增強人體整體的氣血運行。《本草綱目》則引述《素問》“棗為脾之果”,強調其對脾胃的益處,脾胃為後天之本,脾健則氣旺,故大棗能間接補氣。
《註解傷寒論》中提到大棗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及十棗湯中的運用,前者「滋助脾土,以平腎氣」,後者「益土而勝水」,說明大棗能滋養脾胃,平衡臟腑陰陽,間接達到補氣的效果。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供給氣血的生成。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闡述大棗的補益作用,認為其「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筋俞、骨髓」,並指出其能治療因心脾元神虧損導致的中氣不足等症狀。這說明大棗的補益作用並非侷限於氣,而是涵蓋了人體多個層面。
《長沙藥解》則從陰陽五行角度分析,指出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認為其能滋陰養血,並協同其他藥物發揮作用,例如在桂枝湯中,大棗可以補充因發汗而損失的津液,避免汗出傷陰。
綜上所述,大棗的「補中益氣」並非單純的氣分補益,而是通過滋養脾胃,調和陰陽,補充津液等多方面作用,間接地達到增強體質,改善氣虛症狀的目的。其作用機制複雜,並非僅能簡單地用「補氣」概括。
2. 安神
大棗,看似平凡,卻在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安神功效尤為值得探討。多部古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棗的安神作用,並非單純依靠其「甘味」的安撫作用,而是與臟腑功能息息相關。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棗「主大驚」,《本經疏證》更進一步指出,《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大量運用大棗,並分析其在不同方劑中的作用,例如與桂枝、柴胡等藥合用,調節營衛之氣,防止因發汗、下瀉等治療措施造成的氣血紊亂而導致的驚悸。 這說明大棗的安神,並非單純的鎮靜,而是通過調節臟腑氣血平衡來實現的。
《本草匯言》則指出大棗能治療「驚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等症狀,這類症狀多與心脾兩臟元神虧損有關。 大棗的甘潤性質,可以滋補心脾,從根本上改善精神狀態。 此書更提到,大棗可與陳皮同用,以調理中焦氣機,改善因脾胃不和而導致的精神不寧。
《註解傷寒論》提及大棗「滋助脾土,以平腎氣」,以及在十棗湯中「益土而勝水」。 脾土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腎氣平和,則精氣充盈,這些都是維持神志安寧的基礎。 《本草綱目》也指出棗為「脾之果」,脾胃功能的良好,對於安神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大棗的安神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滋補脾胃、調節氣血、平補腎氣等多方面作用,來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古籍中對於大棗的應用,也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精髓,並非單純依靠單一藥物,而是結合病症的整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3. 補血養肝
大棗,看似平凡,卻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藥材,其補血養肝功效,古籍多有記載,且多從益脾入手。
《神農本草經》稱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強調其調理脾胃的根本作用。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氣血旺盛,自然能養肝血。 《本草綱目》更直接指出「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將其定位為脾經血分藥物,說明大棗的補血作用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
《藥品化義》明確指出大棗「助陰補血,入肝走腎」,並列舉多個經典方劑皆佐以大棗,說明其在補肝腎方面的輔助作用。 這些方劑,例如滋陰降火湯、茯苓補心湯等,多針對陰虛、肝腎不足等症,大棗在此起到滋陰養血,協同其他藥物發揮功效的作用。 《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大棗…養血滋肝而熄風」,指出其滋養肝血,平抑肝陽的作用,尤其強調在治療肝脾不足、血虛風動的病證中不可或缺。
《註解傷寒論》中提及大棗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和十棗湯中的應用,前者強調其滋補脾土,平復腎氣;後者則指出其益土以制水,說明大棗通過調理脾胃,間接達到補血養肝的目的。 《本草匯言》更詳細描述大棗能補益陰陽、氣血、津液等,適用於心脾兩虛的各種症狀,佐以陳皮,更能化解脾胃虛滯。
綜上所述,大棗補血養肝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肝臟,而是主要通過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從而間接達到養肝血的目的。 古籍中對其在不同方劑中的運用,也印證了其在補血養肝方面的臨牀價值。
4. 補血
大棗,看似平凡,卻在中醫藥典中佔據一席之地,其補血功效更為歷代醫家所重視。綜觀諸多古籍,大棗的補血作用並非單純的「補血」,而是與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呈現多層次的機制。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棗「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說明其能調理脾胃,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運化功能良好,方能生血、化血。 《本草綱目》更指出「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進一步強調大棗與脾胃的密切關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用大棗可以健脾益胃,從根本上改善血虛的狀態。
《註解傷寒論》提及大棗「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益土而勝水」,說明其能通過補益脾土,間接影響腎氣,而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腎氣充足也利於補血。《藥品化義》則指出大棗「助陰補血,入肝走腎」,更直接點明其對肝腎的補益作用,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功能正常,纔能有效儲存和運用血液。
《本草匯言》中,大棗用於治療心脾兩虛所致的諸多症狀,更體現了其在補益氣血方面的整體性作用,並非僅僅針對血液本身。 《長沙藥解》則精闢地指出大棗「其味濃而質厚,則長於補血,而短於補氣」,並將其補血機制與脾精、肝血的滋養聯繫起來,說明大棗補血是通過補益脾胃,滋養肝腎,從而間接達到補血效果。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大棗補血功效的論述,並非單純強調其直接補血作用,而是透過其對脾胃、肝腎的調理,從根本上促進氣血生化,最終達到補血的目的。 這也反映了中醫整體觀的理念,強調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5. 健脾胃
大棗,一味看似平凡的中藥,卻在歷代醫家筆下展現出滋補脾胃的卓越功效。從眾多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將大棗列為上品,謂其“安中養脾”,並能“平胃氣”。此處“安中”指其能安定脾胃,而“養脾”則說明其能滋養脾氣,維持脾胃的正常運作。《本草綱目》更明確指出“棗為脾之果”,脾胃虛弱者宜食之,足見其與脾胃的密切關係。 《註解傷寒論》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及十棗湯的組方,也佐證了大棗能“滋助脾土”、“益土而勝水”的功效,說明其能補益脾胃之氣,並有助於調節水液代謝。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了大棗的功效,指出其能補益陰陽、氣血、津液等,並能治療因心脾兩臟元神虧損導致的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 《藥品化義》則強調大棗“尤能扶脾養胃”,並指出其常作為佐使藥用於補益肝腎的方劑中,說明其補益作用並非單純作用於脾胃,而是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長沙藥解》則從更精微的角度,指出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說明其能滋補脾腎之精氣,並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大棗健脾胃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在調理脾胃方面的作用。其功效並非單純的“補”,而是涵蓋了滋養脾胃之氣、調節水液代謝、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等多個方面。 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大棗的應用需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體質進行調整。
6. 活血化瘀
大棗,看似平凡,卻在古代醫籍中屢屢提及其功效,其中「活血化瘀」雖非其主要功能,卻也從多個角度得到佐證。
《本草綱目》指出大棗為「脾經血分藥」,說明其與脾經及血液運作相關。脾主運化,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氣血暢通,自然有助於血液循環,減少瘀滯。 《藥品化義》則提及大棗「助陰補血,入肝走腎」,肝藏血,腎藏精,大棗滋養肝腎陰血,對於因陰血不足而導致的瘀血,亦有改善作用。《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大棗「養血滋肝而熄風」,「熄風」指平息肝陽,肝陽過盛易導致血瘀,故大棗可間接預防或改善血瘀。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醫籍多強調大棗的補益作用,例如《本草匯言》記載其「善補陰陽、氣血、津液」,《神農本草經》則提到其「補少氣、少津液」。這些補益作用,建立起強健的體魄基礎,對於改善血液循環、預防瘀血的產生,有著重要的貢獻。
雖然諸多古籍未直接明言大棗「活血化瘀」,但從其補益脾胃、肝腎,以及滋養血液等作用來看,大棗能間接促進氣血運行,輔助活血化瘀,在某些情況下,可作為輔助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需留意的是,《本草綱目》也提醒「無故頻食,則損齒」,使用需適度。 綜上所述,大棗的活血化瘀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整體補益作用的衍生效果。
7. 止咳化痰
大棗,看似尋常的果品,卻在中醫藥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其止咳化痰之效,古籍多有記載。本文將從歷代醫家觀點,分析大棗如何發揮此功效。
《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註》、《日華子本草》等古籍均記載大棗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其中,《日華子本草》更明確指出其「潤心肺,止嗽」。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觀察到,大棗能滋潤心肺,從而緩解咳嗽。
《本草綱目》指出「棗為脾之果」,脾主運化,脾虛則易生痰。大棗滋補脾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減少痰液的產生。這與《註解傷寒論》中提及的「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相呼應,說明大棗的補益作用,能間接達到化痰的效果。
《本草匯言》則進一步說明,大棗能補益陰陽、氣血、津液等,並指出其可佐以陳皮,調暢中脘虛滯之痰。此處的「虛滯之痰」,指因脾胃虛弱而導致的痰濕停滯,大棗與陳皮的配伍,一補一消,能有效化解痰濕。
《長沙藥解》則從更深層次分析大棗的作用機制,認為它「生津潤肺而除燥」,潤燥止咳是其重要功效。文章還指出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太陰脾經、陽明胃經的調和,同樣有助於改善痰液的產生和排出。
綜上所述,大棗止咳化痰的功效,並非單純依靠某一單一作用,而是通過滋補脾胃,潤肺生津,以及調和陰陽等多方面作用,間接或直接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古人對大棗功效的理解,為現代中醫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8. 調經
大棗,看似平凡,卻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調經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補血」,而是與脾胃、肝腎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指出「棗為脾之果」,說明大棗與脾臟關係密切。脾主運化,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經血調和。 《註解傷寒論》中提到大棗「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益土而勝水」,說明其能通過健脾益氣,間接調節腎氣,而腎藏精,主生殖,腎氣平衡,亦利於經血調和。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指出大棗「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說明其滋補作用廣泛,對於因氣血不足、陰陽失調引起的月經不調有益。
《長沙藥解》則深入分析大棗的調經機理:「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生津潤肺而除燥,養血滋肝而熄風,療脾胃衰損,調經脈虛芤。」 此處點明大棗通過滋補脾胃腎三臟,從而達到養血、生津、調和氣血的作用,最終改善經脈虛弱,達到調經的目的。 大棗的補血作用,與人參的補氣作用有所不同。《長沙藥解》指出:「人參之補土,補氣似生血也;大棗之補土,補血以化氣也」,說明大棗的補血作用是通過健脾來實現的,並非直接補血。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古代方劑中,大棗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達到最佳的調經效果。總體而言,大棗調經功效的機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精髓,並非單一藥物單一功效的簡單理解。
9. 止瀉
大棗,古稱棗,味甘性溫,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臨牀,其止瀉功效亦為歷代醫家所重視。翻閱古代醫籍,可見大棗止瀉機理與其補益脾胃、養血生津等功效密切相關。
《註解傷寒論》指出,大棗「滋助脾土,以平腎氣」,「益土而勝水」。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腎主水液,脾腎協調則水液代謝正常。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則易致泄瀉。大棗甘溫,能補益脾胃之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十棗湯更是以大棗為主藥,其強大的止瀉功效,正體現了大棗益土勝水的特性,有助於控制水瀉。
《本草綱目》提及「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說明大棗與脾胃關係密切。 《本草匯言》則進一步闡述大棗「善補陰陽、氣血、津液」,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泄瀉,均有益處。
《長沙藥解》精闢地指出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太陰脾胃,陽明大腸,大棗調和脾胃與大腸之氣,使腸道功能恢復正常。 此外,《神農本草經》、《本經疏證》等典籍也記載大棗能「安中養脾」、「和百藥」,說明其具有良好的調和脾胃、調整腸道功能的作用。 這些作用間接或直接地有助於緩解腹瀉症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大棗止瀉功效的論述,主要體現於其補脾益胃、養血生津的功效,通過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平衡,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棗止瀉多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泄瀉,而非所有類型的腹瀉。
10. 理氣行氣
大棗,看似尋常,卻在中醫典籍中佔有一席之地,其理氣行氣功效,並非單純的「行氣」,更與其滋補作用密切相關。 多部古代醫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棗的功效,其理氣行氣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大棗具有良好的補益脾胃功效。《本草綱目》稱其為「脾之果」,《神農本草經》則指出其「安中養脾」。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氣機通暢則脾胃功能正常,而脾胃功能的提升,自然能促進全身氣機的運行,從而達到理氣的效果。《註解傷寒論》中提及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即利用大棗的甘味滋補脾土,以平腎氣,間接調節氣機。
其次,大棗的理氣作用常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本草匯言》中記載,大棗可治療因心脾兩虛導致的中氣不和、飲食無味等症,配合陳皮則能調暢中脘的虛滯之痰。 《本經疏證》更進一步指出,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大棗常與薑同用,共同調節營衛之氣。薑主衛,棗主營,共同協調氣機平衡,避免單純發汗或溫補導致的氣機紊亂。 此處的大棗,並非直接行氣,而是通過平衡營衛,間接達到理氣的目的。 其與桂枝湯、小柴胡湯等方劑的搭配,也體現了其在氣機調節中的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大棗的理氣行氣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基於其補益脾胃、滋陰養血等作用而產生的間接效果。其在方劑中的應用,常需結合其他藥物,才能更好地發揮理氣行氣的作用,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它更像是一個輔助的角色,在整體的氣機調和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棗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中醫認為,大棗保肝利膽之功,乃其甘溫之性,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之故。現代研究發現,大棗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胺基酸,有助肝臟排毒、促進膽汁分泌,增強免疫力。大棗可直接食用或沖泡,亦可與山藥、枸杞、蓮子等同燉,增強養肝利膽之效。惟脾胃虛弱、易上火者不宜多食,糖尿病患者亦應控制食用量。
2. 調節情緒
古言有云:「大棗,甘溫,益氣補血,調和營衛。」,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胡蘿蔔素、鈣、磷、鐵等營養成分,能滋養身體,增強體質,緩解疲勞。同時,大棗含有大量的糖分,可為大腦提供能量,改善情緒。大棗中所含有的維生素B1、B2、B6,能促進神經細胞的代謝,改善情緒。
3. 改善睡眠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中醫認爲,失眠多由心脾兩虛、氣血不足、陰陽失調所致,大棗可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故有助於改善睡眠。
現代研究發現,大棗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等,具有調節神經、改善睡眠的作用。此外,大棗還能增強免疫力、促進消化、增強體質。
建議睡前食用大棗或用大棗泡水喝,以助於改善睡眠。不過,由於大棗性溫,有上火、便祕等症狀者不宜食用。另外,大棗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也應少吃。
4. 護膚美容
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潤膚美容之功。
大棗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合成,使皮膚緊緻有彈性;胡蘿蔔素可清除自由基,減少黑色素生成,使肌膚白皙透亮;鐵元素可改善貧血,使面色紅潤有光澤。
可直接食用,亦可泡水、煮粥食用。若與蜂蜜、牛奶等同用,美容效果更佳。但大棗性溫,體內有熱症者不宜食用。另外,大棗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5. 改善消化系統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之功。中醫認爲,大棗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醫治消化不良、胃痛、腹瀉等。現代研究發現,大棗富含膳食纖維,助腸道蠕動,助消化,防便祕。大棗含維生素C多,助胃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故大棗爲健脾養胃、促消化佳品。
6. 預防心血管疾病
大棗含豐富抗氧化成分,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其富含鉀、鎂、鈣等礦物質,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壓,改善心臟功能。此外,大棗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降低血液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適量食用大棗,益於心血管健康,但不宜過量。
7. 抗氧化
大棗,味甘,性溫。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等。能補益脾胃、生津潤燥、益氣養血、安神助眠。
古人云:「大棗,一日三枚,終身不老。」現代研究亦表明,大棗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功效,可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8. 提升免疫力
大棗性平味甘,具有補虛益氣、養血安神、健脾益胃的功效。其中,大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促進免疫細胞的生成,提高免疫力;大棗還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質,可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氧化損傷,增強免疫力。此外,大棗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類,可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提高免疫力;大棗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可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
9. 抗發炎
大棗,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潤腸通便之功效。
現代研究發現,大棗中的多糖、黃酮類化合物、維生素C和β-胡蘿蔔素等成份,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大棗可抑制炎症因子的釋放,減少炎症反應,緩解關節炎、哮喘、腸炎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狀。
大棗還可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的發生。
但大棗含糖量較高,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食用量。
大棗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15g。
大棗的炮製
其實大棗是棗類的總稱,不論是紅棗、黑棗、南棗,在醫籍上都稱為大棗,分述如下:
- 紅棗:新鮮大棗果實,直接置於陽光下曬乾而成紅棗,通常在民間的使用習慣上,是將紅棗用於藥物上。
- 黑棗:經過低溫烘培過後,令果皮顏色較深而稱為黑棗,經過加工處理製造,長用於燉湯等料理上。
- 南棗:浙江傳統特產,其中以義烏出產的「義烏棗」為佳,它用優質的青棗,經過浸泡、水煮、烘烤及日曬多個工序製成,所價錢較貴。
- 蜜棗:大棗,加白糖、蜂蜜、糖漿或麥芽糖和開水燒煮後焙烘而成,長用於蜜餞。
- 和田大棗:原產地山西太谷,被移植到新疆和田等地種植,它果形較大、果肉厚實,而且皮薄核小。
另帶一提的是,椰棗是伊拉克蜜棗,外形類似紅棗,是棕櫚科刺葵屬海棗的乾燥果實,主要來自阿拉伯地區,不屬中國的棗類。
一般炮製法是「淨制」,去除雜質;洗淨,曬乾。「切制」:除去雜質切開去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棗注意事項
- 濕痰、積滯、齒病、蟲病患者不宜服用:大棗性味甘溫,有助於生濕生痰,故此類患者應避免服用。
- 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大棗富含糖分,過量食用會產生脹氣,加重心下痞滿、嘔吐等症狀。
- 小兒疳病、患痰熱者不宜服用:大棗性質滋膩,小兒不宜過量食用,以免加重疳病;而患痰熱者食用大棗,容易導致痰熱更盛。
- 胃痛氣閉者、蛔結腹痛及一切蟲病患者忌之:大棗性甘溫,容易助長蟲類滋生,加重蟲病症狀。
- 患脹洩熱渴者不宜多食:大棗富含糖分,過量食用會產生脹氣、腹瀉、口渴等症狀。
- 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後、黃疽、腫脹患者忌之:此類患者不宜服用大棗,以免加重病情。
大棗相關的方劑
大棗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棗含有的化學成分
光千金藤鹼(stepharine),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蔗糖(sucrose), 環磷腺苷(cAMP), 白樺脂酮酸(betulonicacid), 齊墩果酸(oleanoicacid), 馬斯里酸(maslinicacid), 白樺脂酸(betulinicacid), 油酸(oleicacid), 谷甾醇(sito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芸香甙(rutin), 維生素C(vitaminC), 核黃素(riboflavine), 硫胺素(thiamine), 胡蘿蔔素(carotene), 煙酸(nicotinicacid), 鞣質(tannin), 蘋果酸(malicacid), 賴氨酸(lysine), 天冬氨酸(asparticacid), 天冬醯胺(asparagine), 甘氨酸(glycine), 穀氨酸(glutamicacid), 丙氨酸(alanine), 脯氨酸(proline), 纈氨酸(valine), 亮氨酸(leucine), 荷葉鹼(nuciferine), 原荷葉鹼(nornuciferine), 糖脂(glycolipid), 磷脂(phospholip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