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介紹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陽,通陽瀉熱,重鎮安神」,這是台灣的中醫診經常運用的熱門中藥方劑。
當一個人感冒傷寒之後,剛開始進入「太陽病」階段,有一定比例的人會轉變為「少陽病階段」,也就是出現「小柴胡湯證」
「少陽病階段」的主要症狀是:忽冷忽熱、胸脅苦滿、心煩想要嘔吐、食慾不佳、口苦、喉嚨乾燥、口渴、目眩、眼睛紅癢、耳聾、弦脈...等等,這時候可以運用「小柴胡湯」。
然而,有一種人會因為種種複雜原因,產生小柴胡湯證的「變種」,也就是出現一種少陽變化的證。
《傷寒論》描述的原文是:「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從文字可以看出,會變成胸滿、心煩、容易驚恐、小便不利、譫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身體感到沈重。
通常是因為體內太熱,這種火熱之氣傷到體內的正氣。胸中充滿鬱熱,熱擾心神,所以會出現精神相關疾病,例如:心煩、胡言亂語。
這時候,體內邪氣彌漫三焦(身體胸腹部上中下),體內有「少陽熱鬱」為主,心神被煩擾而出現「煩驚」,形成一種錯綜複雜的病機。

也因為這是由「少陽證」變化而來,因此本方就是由是「小柴胡湯」加減而成,是小柴胡湯去甘草,加龍骨、牡蠣、桂枝、茯苓、鉛丹、大黃。
加上龍骨、牡蠣、鉛丹,這三個中藥,目的是「鎮驚安神」,因為此三藥均有重鎮安神之功。
必須注意的是,鉛丹是鉛的氧化物,經常外用解毒生肌、潰瘍久不收口,毒蛇咬傷等。因鉛丹具有毒性,因此政府明令禁止口服,外用亦不可過量。現代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雖然沒有鉛丹,依然具有療效。
《名醫別錄》、《藥性論》都提到:「龍骨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逐邪氣,安心神」。《神農本草經》記載牡蠣:「主驚恚怒氣」。可見龍骨牡蠣可以安神。
大黃瀉熱通便,清除體內的熱氣。《本草綱目》提到大黃善治「實熱燥結,潮熱譫語」,使熱清,心神就會安定。桂枝、茯苓通陽化氣而利小便,大黃、茯苓還能使邪氣從二便利出。
此方妙在茯苓一味,既可淡滲利水,疏通三焦,又能寧心安神以止煩驚。諸藥合用,既能和少陽,瀉邪熱,又可扶正氣,鎮心神,利小便,實有表裡並治,虛實兼顧之妙。
加減法:胸脅刺痛,便秘色黑,舌紫暗者,為氣鬱血滯,加桃仁、紅花、赤芍、川芍、香附、青皮。心煩易怒,面紅目赤,為肝經火旺,去人參、桂枝、生薑、大棗,加龍膽草、枙子、車前子、澤瀉、木通、生地。癲狂逆亂,語無倫次,眩暈,喉中痰、便秘,舌苔厚膩。急躁易怒,面色嫩紅,潮熱,虛煩不得眠,舌絳舌赤,去桂枝、大黃,加黃連,阿膠、雞子黃、芍藥、百合、生地。
現代中醫診所高頻率運用此方,主要「從肝論治」改善精神、情緒所引起的相關疾病,常用於精神分裂症、癲癇、恐慌症、失眠、神經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狀腺功能亢進、肌肉痙攣,糖尿病、高血壓、耳源性眩暈、脫髮、腦震盪後遺症、帕金森氏症、心絞痛、夢遊症、肥胖症、支氣管哮喘、心臟血管神經官能症、慢性膽囊炎和膽道功能紊亂、腎炎、肩周炎、濕疹、白內障、青光眼、結膜炎、梅尼爾氏綜症、中耳炎、復發性口瘡等諸多病證。
傳統服藥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渣溫服一升(現代用法:先煮前十一味,再加入大黃微煮,分四次服)
方劑組成解釋
方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宣暢樞機,使陷里之邪,得以樞轉而出;加桂枝者,非取其解肌祛風,而欲其通陽透達,助小柴胡轉出里邪。少量大黃,並無峻猛傷正之弊,而有泄熱和胃之功 至於鉛丹、龍牡,重鎮安神,定驚止煩;妙在茯苓一味,既可淡滲利水,疏通三焦,又能寧心安神以止煩驚。 去甘草者,不欲其甘緩之性妨礙祛邪也。如此攻補合用,而究以和解少陽為基礎,而有此方諸般奇妙之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中含有鉛丹,其成分為四氧化三鉛,久用易致蓄積中毒,造成血紅蛋白合成障礙,故應慎用,目不宜久服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經絡型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病機,主要就是少陽證的變化型,而少陽指的就是「膽經」、「三焦經」。
由於肝、膽互為表理,因此,這也可以說是五臟的「肝病」所變化出來的一種症狀。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有些會員回報他們罹患「恐慌症」,幫自己經絡檢測之後,就是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及其變化型。

而這種經絡型態,就是以肝經異常為主所變化出來的一系列經絡型態,因此透過和解少陽,改善這種經絡型態,有機會改善各種情緒的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柴胡4兩,龍骨1兩半,黃芩1兩半,生薑(切)1兩半,鉛丹1兩半,人參1兩半,桂枝(去皮)1兩半,茯苓1兩半,半夏2合半(洗),大黃2兩,牡蠣1兩半(熬),大棗6枚(擘)。 主治:下肝膽之驚痰。疏解泄熱,重鎮安神。主治:傷寒8-9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谵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癲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