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半夏

BAN XIA

  • 英文名稱: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Rhizoma Pinelliae Ternatae Pinellia ternata Pinellia Rhizome, Half Summer
  • 別名:捉嘴豆子,老鴰眼,蠍子草,三葉老,麻草子,地茨菇,地巴豆,地文,麻芋子,水玉,地雷公,羊眼半夏,老鴰頭,地鷓鴣,老瓜蒜,裂刀菜,狗芋頭,麻玉果,地珠半夏,三步跳,天落星,燕子尾,珠半夏,麻草子,和姑,三葉半夏,麻芋果,示姑,老黃嘴,野芋頭,老和尚頭,泛石子,無心菜根,守田
  • 藥品來源: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夏、秋二季採挖,洗凈,除去外皮及鬚根,曬乾。
  • 道地藥材:四川,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湖北, 中國大陸各地
  • 生長環境:山坡, , 溪邊, 草叢, 林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半夏的傳統功效


1. 止咳化痰

半夏,其止咳化痰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及使用範圍卻存在不同見解。

《本草衍義》指出半夏「能分水」,認為其止咳化痰的機制在於利水消腫,改善脾胃濕困,從而減少痰液生成。文中記載以半夏治療夜尿頻繁的案例,反映其利水作用。 《本經逢原》則更進一步,將半夏的應用與痰的性質聯繫起來,認為其可與不同藥物配合治療濕痰、熱痰、風痰、寒痰,唯獨燥痰不在其治癒範圍。 這說明半夏的止咳化痰作用並非單一,而是針對不同病因、不同證型的痰飲而有所側重。

《本草綱目》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半夏「體滑而味辛性溫」,能行濕利竅,化痰止咳。其「辛溫能散亦能潤」的特性,使其既能疏散痰飲,又能滋潤肺燥。同時,該書也提及半夏具有滑潤之性,可以治療虛祕,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其利水通便的作用。

然而,《神農本草經疏》則提出警示,認為半夏雖能祛痰,但咳嗽吐痰常與陰虛肺熱、津液不足有關,盲目使用半夏反而會加重病情。因此,半夏的應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 《藥徵》則以臨牀實例說明,妊娠嘔吐等情況下,適當使用半夏並無禁忌,但強調用藥需根據病情,而非一味忌諱。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半夏止咳化痰功效的理解存在差異,既肯定其利水消腫、疏散痰飲的作用,也強調其使用需辨證論治,避免濫用。 對半夏功效的全面理解,需要結合不同醫家觀點,並參考患者的具體情況。

2. 溫化寒痰

半夏,其溫化寒痰的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提及,但其作用機理和應用範圍卻存在不同理解。本文將結合多部古代醫籍,以現代白話文分析其溫化寒痰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記載半夏主治「生傷寒寒熱」,《醫學啓源》則指出其「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這都表明古人已認識到半夏在治療寒邪導致的痰飲咳嗽方面的功效。

《潔古本草》中張元素提出:「半夏,寒痰佐以乾薑」。此處的「寒痰」指的是因寒邪客於肺脾,導致痰液寒凝的病證,而乾薑辛溫,能溫散寒邪,與半夏相配,則能更好地溫化寒痰。 《本經逢原》也佐證了此觀點:「半夏同芥子、薑汁治寒痰」。芥子辛溫,與薑汁同用,皆有溫散寒邪的作用,與半夏合用,增強溫化寒痰之效。

《本草綱目》則從脾肺角度闡述半夏化痰的機理:「脾無留濕不生痰,…半夏能主痰飲…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 其認為,脾濕是生痰的根本,而半夏辛溫,能行濕化痰,並能利水通便,從根本上解決痰飲的產生。

然而,《神農本草經疏》提出警示:「寒濕痰飲作嗽,屬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陰虛咳嗽者,大忌之」。這說明半夏溫化寒痰的作用,並非適用於所有痰飲咳嗽,需謹慎辨證施治,尤其需注意避免誤用於陰虛火旺的病症。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半夏溫化寒痰的功效及應用方法多有記載,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作用機理。但需注意,半夏性味辛溫,使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論治,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切忌單憑經驗盲目使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3. 燥濕

半夏,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燥濕功效並非單純的「除痰」,而是與脾胃功能,以及體內水液代謝息息相關。透過分析多部古代醫籍,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機制。

《本草衍義》指出半夏「能分水」,並以一個案例說明其利水消腫的功效。濕邪困脾,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半夏則能協助分利水濕,解決水液代謝失衡的問題。此觀點突顯半夏燥濕並非單純的乾燥作用,而是藉由促進水濕排出達到平衡。

《本草綱目》則認為「脾無留濕不生痰」,半夏「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說明其燥濕作用是透過疏通水道,促進水濕代謝,從而減少痰液生成的根本原因。書中更反駁了半夏燥烈之說,指出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是濕去後自然現象,而非藥物本身的燥熱之性。

《潔古本草》與《本經逢原》則從不同角度闡述半夏燥濕與痰證的關係。前者提到半夏辛散,能散結氣,化痰飲;後者則詳細說明半夏與其他藥物配伍治療不同性質的痰飲,說明半夏的燥濕功效在於協同其他藥物,針對不同病因病機,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本草會編》則以半夏與貝母的區分,強調半夏的獨特作用。文中將半夏定位於脾胃經及胃經,並指出其在治療由脾胃濕熱引起的痰證中的重要性,說明其燥濕之效能並非單純的祛除水分,而是針對病理狀態下水液代謝的紊亂進行調理。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半夏燥濕功效的論述,並非單指藥物本身的燥熱之性,而是強調其通過利水、健脾、化痰等多重作用,調節水液代謝,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困脾、痰濁內生的問題。 半夏燥濕功效的體現,是其多方面作用的綜合結果,而非單純的「乾燥」。

4. 降氣

半夏,其「降氣」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止於化痰。其降氣作用,主要體現在疏通氣機、消除氣逆上衝的病理狀態上,並非單純的「氣」的下降,而是整體氣機的調節。

《神農本草經》記載半夏「下氣」,說明其能疏通氣機,治療因氣機阻滯導致的症狀,如胸膈滿悶、腹脹等。《本草衍義》則從脾胃入手,指出半夏「能分水」,脾主運化水濕,濕邪困脾則氣機不暢,半夏能化濕利水,從而達到降氣的效果。文中更以臨牀實例說明半夏配合其他藥物,能改善夜尿頻繁的症狀,這也側面反映其調節水液代謝,間接降氣的作用。

《藥性論》提及半夏「下肺氣」,說明其能治療肺氣鬱滯導致的咳嗽、胸悶等症狀。《湯液本草》更深入闡述,認為半夏在不同方劑中,能協同其他藥物,調節表裡、寒熱,最終達到整體氣機的平衡。這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觀點相呼應,半夏能治療因氣機阻滯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傷寒寒熱、咽喉腫痛等,其機理在於其辛溫散結、開洩滑下的特性。

《本草綱目》雖然強調半夏化痰,但同時也指出其辛溫能散,能行濕利水,最終達到「辛走氣能化痰」的效果。此處「辛走氣」便暗含其疏通氣機,調節臟腑功能的降氣作用。總而言之,半夏的降氣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化濕、利水、疏通氣機等多種途徑,達到調整整體氣機平衡的功效。 不同醫家對其功效的理解,更豐富了我們對半夏藥性的認識。

5. 止嘔

半夏,其止嘔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止嘔,而是與其整體作用息息相關。

《神農本草經》記載半夏可治「嘔逆」,《藥性論》則明確指出其「止嘔吐」。《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圖經》也提及半夏能治嘔吐及胃冷嘔逆等症。這些古代典籍初步奠定了半夏止嘔的臨牀應用基礎。

然而,半夏止嘔的機制並非單純的抑製嘔吐中樞,而是與其化痰、和胃、降逆等多重功效相關。

《本草衍義》認為半夏「能分水」,脾胃濕困則嘔吐,半夏能化濕利水,解除脾胃之困,從而止嘔。《本草綱目》指出半夏「體滑而味辛性溫」,其辛溫之性可以散寒解表,溫通經絡,而滑利之性則能促進腸胃蠕動,利水消腫,從而緩解嘔吐。

《湯液本草》則更進一步指出半夏不僅止嘔,還與其他藥物配伍,發揮更全面療效。例如,在小柴胡湯中,半夏輔助柴胡疏肝解鬱,止嘔;與黃芩合用,則能清熱燥濕,止嘔。

《本草綱目》又提到,半夏雖能止嘔,但需辨證施治,並非所有嘔吐皆可用半夏。對於陰虛津傷者,使用半夏則會加重病情。

總而言之,半夏止嘔功效的發揮,並非單一機制,而是其多方面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古籍中對半夏的用法用量、配伍以及禁忌都有詳細的論述,現代臨牀應用中也應以此為參考,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6. 化痰消痞

半夏,味辛性溫,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化痰消痞的功效,歷代醫家有不同角度的闡述。

《本草衍義》指出半夏不僅能去痰,更能益脾。因其能分水,而脾臟喜燥惡濕,濕邪困脾則水液代謝失調,故半夏能改善此狀況。《本經逢原》則更進一步,將半夏的應用與痰的性質結合,指出其可與不同藥物配伍,治療濕痰、熱痰、風痰和寒痰,唯獨燥痰不在其治癒範圍。這說明半夏的化痰功效並非單純,而是針對不同病因、病機的痰飲,選擇適當配伍才能發揮最佳效果。

《藥徵》一書,則突破了傳統觀念中半夏燥性傷陰的侷限,指出妊娠嘔吐等情況下,適當使用半夏反而有益,強調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本草綱目》則從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角度出發,說明半夏辛溫之性,能行濕利水,從而化痰。其並非單純的燥熱之品,更具潤澤之效。

《本草會編》則大力反駁以貝母替代半夏的觀點,認為兩者藥性功能迥異,不可混淆。其強調半夏在治療痰火上攻、昏憒口噤等重症中的關鍵作用。《神農本草經》、《藥性論》、《日華子本草》等書,也從不同方面記載了半夏治療痰飲、嘔吐、胸膈痞滿等症的功效。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半夏化痰消痞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去痰」,而是基於其辛溫、開洩、滑降的藥性,針對不同病因、病機的痰飲,通過辨證施治,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其藥性雖有辛溫燥烈之處,但並非一味燥熱,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謹慎使用。

7. 散結

半夏,一味看似平凡的中藥,其「散結」功效卻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止於消痰。其散結機理,主要體現在其辛溫、滑利等特性上。

《本草衍義》提及半夏「能分水」,指出其利水消腫的作用,脾胃濕困,水液停滯,則易形成腫塊,半夏利濕,則可使腫塊消散。這與現代醫學中,部分腫塊與體液代謝紊亂相關的觀點不謀而合。

《潔古本草》中,成無己認為半夏的辛味「辛以散結氣」,說明其藥性能疏通經絡,消除氣滯所致的腫塊。張元素則進一步指出半夏用於痰痞,佐以陳皮、白朮,說明其散結功效常與其他藥物配合,針對不同病因的痰飲、痞塊。

《本草綱目》則更深入地闡述了半夏散結的機理:「辛溫能散」,指出其辛溫之性能溫通經絡,散瘀消結;「體滑而味辛性溫也,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強調其滑利特性有助於促進體液循環,排除體內濁氣,從而達到散結的目的。

《丹溪心法》更直接指出半夏「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點明其在治療腫塊方面的臨牀應用。

綜上所述,半夏的散結功效並非單純消痰,而是通過其辛溫散結、滑利通竅、利濕消腫等多重作用機制,達到消散腫塊的目的。古籍中關於半夏散結的記載,也體現了古代醫家對其藥性及臨牀應用的深刻理解,為現代中醫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半夏的認識和應用方法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病情和臨牀經驗進行判斷。

8. 利水消腫

半夏,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利水消腫之效,並非單純的「利水」,而是與其化痰、健脾的功效密切相關。多數古籍著重於半夏對水濕代謝的影響,而非直接利尿。

《本草衍義》指出半夏「能分水」,並以男子頻尿的案例說明其功效。其關鍵在於脾的運化功能。脾主運化水濕,濕邪困脾,則水濕停聚,導致水腫等症狀。半夏通過健脾,促進脾的運化功能,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而非直接排水。此處的「利水」,應理解為「化濕」,並非現代醫學意義上的利尿。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闡述:「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也…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此處提到半夏的辛溫之性可以散寒化濕,促進大便和小便的排出,從而達到消腫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利竅」並非現代醫學意義上的利尿劑,而是指促進體內水液代謝的通暢。

《神農本草經疏》則提醒,半夏雖能利水消腫,但需謹慎使用,尤其在陰虛體質者身上,因其性燥,容易耗傷津液,反而加重病情。 其他醫籍如《湯液本草》、《潔古本草》等,雖未直接提及「利水消腫」,但其描述的半夏功效,如消痰、健脾、散結等,也間接說明瞭半夏在調節水液代謝中的作用,最終有助於消除水腫。 總而言之,半夏的利水消腫功效,是其整體藥性在調節水濕代謝中所發揮的作用,而非單純的利尿作用。

半夏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半夏具有散結消腫功效,長用來治療各種腫瘤、痰核及癰疽腫毒,現代則用於癌症。故《主治秘要》謂本品有「消腫散結」之功。

半夏多糖組分具有使多形核白細胞(PMN)活化作用和抗腫瘤作用,體外培養腫瘤細胞實驗也表明,半夏各炮製品總生物鹼對慢性髓性白血病細胞(K652)的生長均有抑制作用。

2. 抑制胃酸

半夏具有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及遊離酸、總酸酸度的功效,還能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對急性胃粘膜損傷具有保護和促進恢復的作用。

此外,半夏注射液對胃潰瘍有顯著的預防或治療作用。

3. 止痛功效

半夏,性辛、溫,入胃、肺經。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澱粉酶、多巴酚、黃酮類化合物等。具有行氣化痰、消積導滯、止痛的功效。

半夏可以通過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具有一定的鎮痛效果,可用於治療胃痛、腹瀉、脘痛、胸痛、頭痛等疼痛症狀。

此外,半夏還可以用於治療經痛、胸脅痛等症狀。在中醫學中,經痛和胸脅痛常常被歸納為氣滯血瘀的病理範疇,半夏可以通過促進氣血運行,調和氣機,緩解疼痛。

4. 其他功效

  1. 抗生育和抗早孕:半夏蛋白可抑制卵巢黃體孕酮的分泌,使血漿孕酮水平下降,子宮內膜變薄,使蛻膜反應消失,胚胎失去蛻膜支持而流產。
  2. 抗心律失常:半夏水浸劑靜脈注射,能使氯化鋇所致犬室性早搏迅速消失,有效率高。
  3. 降血脂:半夏可以阻止或延緩食餌性高脂血症的形成。

半夏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9g;入丸、散。外用:適量,生品研末,水調敷,或用酒、醋調敷。

半夏的炮製


  • 生半夏:揀去雜質,篩去灰屑。
  • 法半夏:取淨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後,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己浸透,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陰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
  • 薑半夏:取揀淨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乾,悶潤後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生薑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 清半夏:取揀淨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乾,悶潤後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 《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鄛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 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半夏」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血證及燥痰者禁服。
  2. 生半夏必須煎服,0.1-1.8g生半夏即可引發中毒,對口腔、喉頭及消化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
  3. 長期口服或肌肉注射姜半夏制劑,少數病例出現肝功能異常和血尿。
  4.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5.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6. 《本草經集註》:射干為之使。惡皁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7. 《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
  8. 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
  9. 《醫學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半夏相關的方劑


半夏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白帶腹中有鳴叫聲遺精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嘔吐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子宮頸炎尿中混挾精液噁心反胃小便渾濁不清咽喉有異物感感冒咳嗽頭痛心悸胸悶脹胸悶胸痛多痰妊娠嘔吐急性咽喉炎失音甲狀腺腫乳腺炎皮膚疣損傷腹瀉腹痛胃潰瘍疼痛食慾不振無名腫毒白血病食道炎

半夏含有的化學成分


揮發油 (volatileoil), 澱粉(Starch), 煙鹼(nicotine), 粘液質(mucilage), 天門冬氨酸(asparticacid), 穀氨酸(glutamicacid), 精氨酸(Arginin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膽鹼(Choline), 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 生物鹼(alkaloid), 尿黑酸(homogentisicacid), 茴香腦(anethole), 苯甲醛(benzaldehyde), 2-十一烷酮(2-undecanone), 棕櫚酸乙酯(ethylpalmitate),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 黃芩甙元(baicalein), 天冬氨酸(asparticacid), 鈣(calcium), 鐵(iron), 鋁(aluminum), 鎂(magnesium), 錳(manganese), 磷(phosphorus), 多糖(polysaccharide), 胰蛋白酶抑制劑(trypsininhibitor)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