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厚朴湯

Ban Xia Hou P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3%
胃經 22%
心經 10%
腎經 6%
大腸經 5%
肝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滑脈,弦脈

舌象舌苔淡薄白,舌苔白膩

疼痛心絞痛,咽喉痛,肋間神經疼痛

症狀咽喉有異物感,多痰,胸悶脹,咳嗽,食慾不振,吞咽障礙,噁心反胃,暈眩,胃腸脹氣,下腹脹氣,氣喘,容易憂鬱,容易生氣,月經突然停止,月經不調

現代疾病急性咽喉炎,恐懼性焦慮障礙,更年期綜合症,憂鬱性障礙,神經衰弱症,食道炎,支氣管炎,膽結石,胃下垂,二尖瓣狹窄,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心包炎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厚朴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和胃降逆:半夏厚朴湯主治痰飲阻滯,氣逆上衝所致的胸悶、嘔吐等症。生薑性溫,能溫中降逆,協同半夏、厚朴化痰降逆,使氣機下降,減輕嘔吐症狀。
  2. 調和藥性:半夏、厚朴性寒,容易傷脾胃。生薑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性溫和,更易於服用。

因此,生薑的加入既能增強藥效,又能保護脾胃,是半夏厚朴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半夏厚朴湯中包含半夏,是基於其 燥濕化痰 的功效。半夏味辛、苦,性微溫,入脾、肺經,具有 降逆止嘔、燥濕化痰 的功效。方中以半夏配伍厚朴,厚朴性燥,善於 行氣燥濕,兩者相配,相輔相成,可 溫中散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對於寒濕阻滯,脾胃不和,胸悶脘痞,嘔吐泛酸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半夏厚朴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茯苓味甘淡,性平和,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和胃的功效。半夏厚朴湯以燥溼化痰爲主,但脾胃虛弱者,溼邪難除。茯苓的加入,可健脾利溼,增強脾胃運化水溼的能力,幫助半夏厚朴湯更好地發揮燥溼作用。

2. 和中降逆:茯苓還能和中降逆,緩解半夏厚朴湯中半夏、厚朴等藥物可能帶來的嘔逆之弊。茯苓與半夏、厚朴協同作用,既能燥溼化痰,又能和胃降逆,使藥效更加全面。

半夏厚朴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1. 厚朴燥濕化痰,行氣止痛: 厚朴味辛性溫,善於燥濕化痰,且能行氣止痛,對於脾胃濕阻、氣滯痰凝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2. 厚朴配伍半夏,相輔相成: 半夏燥濕化痰,偏重於止嘔,而厚朴則能行氣止痛,兩者相配,既能化痰止嘔,又能理氣止痛,更能增強其治療效果。

半夏厚朴湯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主要治療因痰阻氣滯所致的咽喉異物感、胸悶等症狀。此方由半夏、厚朴、茯苓、生薑、紫蘇葉五味藥材組成。其中,紫蘇葉的加入,對於調節氣機、寬中解表具有重要意義。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能行氣寬中、解魚蟹毒,並有助於發汗解表。在本方中,紫蘇葉與其它藥物協同作用,不僅增強了行氣化痰之功,還能疏風散寒,使整個方劑更趨完善,適用於痰濕內阻兼有外感風寒的情況,從而達到順氣降逆、化痰散結的療效。紫蘇葉在半夏厚朴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以及藥物間相輔相成的配伍智慧。

方劑介紹


半夏厚朴湯

半夏厚朴湯是一個相當熱門的中藥方劑,尤其是日本人的最愛,從 Google Trend 搜尋紀錄看來,有愈來愈熱門的趨勢,搜尋量日本永遠佔第一名,可見這個中藥有一定的效果!

本方劑歷史悠久,出自於《傷寒雜病論》,主要功效是「行氣散結,降逆化痰」,最常被運用來改善所謂的「梅核氣」,這是指咽喉中有異物感,吐不出來也吞不下去,卻不會影響到飲食吞嚥。同時出現胸悶、咳嗽或有嘔吐感。過去千年來這幾乎是治療「梅核氣」的主方!

傳統中醫認為,這是情緒因素造成「肝氣鬱結證」,體內「痰氣」鬱結在咽喉所造成。由於肝主疏泄而喜條達,脾胃主運化轉輸水津,肺主宣降,司通調水道之職。

若情緒(喜、怒、悲、思、憂、恐、驚)不佳,心情鬱悶造成肝氣鬱結,肺胃宣降失司,津液不渴正常輸布,聚而成痰,痰氣相搏,阻於咽喉,就會出現所謂的「梅核氣」。體內氣機鬱滯,所以故胸悶、胸滿。痰氣上逆,肺失宣降,則見咳嗽,胃失和降,則見嘔吐。

在古代本來以為是婦女容易鬱悶,容易得到此方,在《金匱要略》和《備急千金要方》中,本方均收載於婦人病篇。後來發現男性也會出現此症狀,後代吳謙等更是明確指出:「此證男子亦有,不獨婦人也」

既然是痰氣結於咽喉,就要「行氣」加上「化痰」。運用「半夏」及「厚朴」化痰理氣、行氣開鬱,下氣除滿,兩種藥加起來功效強大

痰氣互結證最容易出現咽喉異物感
痰氣互結證最容易出現咽喉異物感

再加上茯苓滲濕健脾,脾臟強見了就不會生痰。再運用紫蘇葉,芳香行氣,開鬱散結,除了可以宣肺之外,又可以引藥上行以喉嚨。最後加上生薑之辛溫,散鬱結,降逆氣,消痰涎。《本經逄原》又提到生薑可以「解半夏毒」、「止嘔吐,化痰涎,消脹滿...散鬱結」,因此此中藥效果很好!

若從其組成看來,是從《傷寒雜病論》「小半夏湯」(半夏+生薑)來延伸,這是治療痰飲的基本方。小半夏加茯苓湯,增強化飲利水之功效,最後加上厚朴、紫蘇葉理氣,因此半夏厚朴湯理氣去痰效果更佳,可謂「理氣化痰,行中有降」。

實務上運用此方加減,如果氣鬱較嚴重者上,加香附、鬱金等以增強行氣解鬱。肋痛,加川楝子、延胡索以硫肝止痛。咽痛者,加玄參、桔梗以利咽。痰氣鬱結化熱,心煩失眠者,酌加梔子、黃芩、連翹以清熱除煩。

現代臨床不只用於梅核氣,還用於癔病、焦慮性神經症、抑鬱症、頑固性失眠、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食管痙攣、化療或放療所致噁心嘔吐,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結腸肝(脾)曲綜合徵、精神分裂症、梅尼爾氏病、腦震蕩後遺症、甲狀腺瘤,頸前血管瘤,環狀骨膜炎、閉經、嬰幼兒秋季腹瀉、新生兒幽門痙攣等屬氣滯痰阻者。

直到明、清以後,梅核氣被列入「鬱證」的範疇,可以說是治療精神相關疾病。一直到現代臨床,本方對於以痰氣互結為主的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眼異感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和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療。臨床發現本方對於焦慮、抑鬱等精神症狀,以及各種身體症狀的神經官能症患者非常有效。

與本方類似的方劑有「大七氣湯」《二因極一病證方論》、四七湯《易簡方》。

傳統服藥法


右五味,以水七升(1400cc),煮取四升(800cc),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方中多辛溫苦燥之品,僅適宜於痰氣互結而無熱者。若見顴紅口苦、舌紅少苔屬於氣鬱化火,陰傷津少者,雖具梅核氣之特徵,亦不宜使用本方。陰虛津虧或火旺者不宜使用。

現代藥理研究


  • 對喉反射的影響:給予麻醉貓靜脈註射半夏厚樸湯400mg/kg後,喉反射逐漸減弱,給藥20~30分鐘又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在半夏厚朴湯組成藥物中,只有紫蘇地上部分(20mg/kg)和厚朴(140mg/kg)顯示幾乎相同的反射抑制作用,其它藥物對反射無影響。認為本方對喉反射的抑制作用主要決定於厚樸與紫蘇,與方中其它三味生藥所含的一些化學成分關係不大。
  • 鎮靜作用:在巴比妥鹽強度試驗中,給予2g/kg或4g/kg的藥物,可明顯延長環己烯巴比妥誘導的小鼠睡眠時間,表明本方具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與厚朴所含厚朴箭毒鹼、厚朴醇和紫蘇提取物及其香精油主要成分紫蘇醛,具有中樞神經抑制作用相符合。
  • 抗過敏作用:豚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PCA)所致小鼠接觸性皮炎的實驗證明,豚鼠口飼本方l00mg/kg或200mg/kg,小鼠口飼本方50mg/kg或l00mg/kg,對I型及lV型過敏反應有明顯拈抗作用。組成中蘇葉及厚朴均有抗過敏活性。原方去蘇葉後,對PC反應的抑制效果明顯降低。

半夏厚朴湯的經絡型態


所謂的「肝氣鬱結證」,近代運用經絡檢測,從經絡型態理解最容易,這種經絡型態長期肝經實證、脾經虛證,通往咽喉、舌頭部位的肝經與脾經長期異常。

尤其是每年北半球進入5月之後夏天的濕氣,配合體內的脾虛,很容易出現多痰現象,出現「梅核氣」也不令人意外。

體三角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痰氣互結證
體三角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痰氣互結證

同時,一年四季任何時候只要熬夜、生氣鬱悶、過度疲勞等因素,也會經常出現這種經絡型態,這可以說是很容易出現「痰氣互結證」的典型經絡模型現象。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厚朴湯,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半夏1升,厚朴3兩,茯苓4兩,生薑5兩,乾蘇葉2兩。 主治:行氣開鬱,降逆化痰。主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爲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惡心。

半夏厚朴湯, 出處:《直指附遺》卷七。 組成:半夏(湯泡7次)1錢,厚朴(薑汁制)1錢,山梔(去皮,炒黑)1錢,川黃連(薑汁炒)1錢,廣陳皮(去白)8分,茯苓(去粗皮)8分,甘草(生用)3分,黑枳實(麸炒)1錢,蒼朮(泔浸,炒)8分,澤瀉5分,香附子5分,青皮5分,當歸6分,白豆蔻6分。 主治:翻胃吐痰,胸滿肋痛,嘈雜吐涎。

半夏厚朴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上。 組成:紅花5厘,蘇木5厘,吳茱萸1分,乾生薑1分,黃連1分,木香2分,青皮2分,肉桂3分,蒼朮3分,白茯苓3分,澤瀉3分,柴胡3分,陳皮3分,生黃芩3分,草豆蔻仁3分,生甘草3分,京三棱4分,當歸梢4分,豬苓4分,升麻4分,神曲6分,厚朴8分,半夏1錢,桃仁7個,崑布少許。 主治:消脹化積。主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其形如盤,令人不能坐卧,大小便澀滯,上喘氣促,面色萎黃,通身虛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