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紫蘇葉,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良好的散風寒功效,其作用機理在諸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茲以現代白話文作一簡要分析。
《本草綱目》記載紫蘇「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說明其辛溫走竄的特性,可達氣血兩分。文中更指出紫蘇可與其他藥材配伍,發揮不同的功效,其中與麻黃同用則「發汗解肌」,正說明其能疏通經絡,驅散體表風寒。
《藥品化義》則直接點明紫蘇葉「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認為其辛溫之性,能發散表邪,是治療外感風寒的要藥。丹溪翁(朱丹溪)更常用紫蘇葉配伍其他藥物治療春分後濕熱夾雜風寒的病症,說明紫蘇葉不僅能單獨使用,也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本草正義》則深入闡述紫蘇葉「外開皮毛,洩肺氣而通腠理」,能疏通毛孔,使體內風寒之邪得以排出。其「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則更具體地指出了紫蘇葉治療風寒感冒鼻塞、頭痛等症狀的功效。 此書並指出葉、莖、子功效略有不同,葉偏於宣散,更適宜治療風寒表證。
《長沙藥解》則認為紫蘇葉「發散風寒,雙解中外」,能同時治療表裡證,顯示其作用的全面性。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紫蘇葉散風寒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辛溫解表、疏通經絡、驅散風寒的機理,為其臨牀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需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籍記載之分析,並非現代醫學觀點。
2. 發汗解表
紫蘇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發汗解表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
《本草綱目》中提到紫蘇葉「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說明其與麻黃等藥物合用,可達到更好的發汗效果,這暗示了紫蘇葉本身具備發汗的功效,但發汗力道可能相對溫和。 《藥品化義》更明確指出紫蘇葉「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及瘧疾初起,外感霍亂」,直接肯定了其治療外感風寒疾病的功效,並強調其能發散邪氣。 《本草正義》則從其芳香氣烈、外開皮毛的角度,解釋其發汗解表機制,認為其能洩肺氣,通達肌膚腠理,進而達到發汗的效果,尤其針對風寒外感,效果顯著。 《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紫蘇葉辛散的特性,能有效疏通經脈,發散風寒,兼顧表裡,治療胸中瘀結等症狀。
綜觀以上古籍記載,《本草匯言》更精準地指出紫蘇葉在治療“傷風傷寒,頭疼骨痛,惡寒發熱,肢節不利”等外感表證上的應用,是「散邪而解表」的良藥。 這些古代醫籍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紫蘇葉發汗解表的功效及其機理,說明紫蘇葉在治療風寒感冒等外感表證中,具有重要的臨牀價值,其發汗解表的特性,源於其辛溫和散的藥性,能有效驅散體表寒邪,使邪氣從肌膚宣洩而出。
3. 行氣寬中
紫蘇葉,其「行氣寬中」之效,古籍多有記載,並因其藥性而有不同運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紫蘇葉「行氣寬中」,並指出其可與其他藥物配伍,發揮不同的功效。例如,與橘皮、砂仁同用,則能行氣安胎;與桔梗、枳殼同用,則能利膈寬腸。此處的行氣寬中,並非單指紫蘇葉單獨作用,而是強調其在方劑中的協同作用,能幫助氣機通暢,緩解胸膈滿悶等不適。
《本草匯言》則更直接地指出紫蘇葉「寬中氣」,認為其為「治氣之神藥」,能有效治療氣鬱結而導致的中滿痞塞、胸脯不利等症狀。這說明紫蘇葉具有疏通氣機、消除氣滯的作用,從而達到寬中之效。
《藥品化義》則提到紫蘇葉辛溫能散,能治抑鬱之氣,停滯胸膈,並以其加入八分心氣飲的例子,說明紫蘇葉能疏通鬱結之氣,使氣機得以舒暢。這裡的「行氣寬中」更側重於疏理因氣機鬱滯而導致的胸悶、心煩等症狀。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闡述,紫蘇葉「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而利氣滯」,此處的「行氣寬中」已不單純是氣機的疏通,還包含了脾胃的調理和痰飲的化解,說明紫蘇葉對氣機的調節作用,是多層面的,並非僅僅侷限於胸膈。
綜上所述,紫蘇葉的「行氣寬中」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體現於其辛溫解表、行氣利膈等多重藥性之中。其作用機理,在於疏通氣機,調和臟腑,從而緩解因氣滯、痰飲等引起的胸悶、腹脹等症狀。古代醫家對紫蘇葉的運用,也充分體現了其在不同情況下的靈活運用和配伍之妙。
4. 解毒
紫蘇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疏散外邪,排除體內毒素等方面。多部經典論述了其解表、散寒、利氣等作用,間接體現其解毒機理。
《本草綱目》記載紫蘇“近世要藥也”,並詳細論述其與多種藥材配伍,治療各種病症,說明其藥性多樣,可通過行氣、和血、散濕等方式,達到解毒目的。 例如,其與香附、麻黃等配伍,可發汗解肌,將外感風寒之邪排出體外,此即為一種解毒方式。
《本草匯言》稱紫蘇為“治氣之神藥”,認為其可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說明其能疏通經絡,使氣機通暢,而氣機通暢則有利於體內毒素的排除。 書中更進一步指出,紫蘇葉、莖、子各有不同功效,可分別應用於表邪、氣滯、痰飲等不同病症,佐證其解毒作用的廣泛性。
《藥品化義》則強調紫蘇葉的辛溫發散之性,能“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針對外感諸邪,具有良好的解毒功效。 書中提到丹溪用紫蘇葉治療濕熱病,說明其在治療內外兼有毒邪的疾病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草正義》則從藥性角度分析紫蘇的解毒機理,認為其“外開皮毛,洩肺氣而通腠理”,可將體表之邪氣排出,同時“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說明紫蘇能清除體內鬱結之氣,也是一種解毒方式。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紫蘇葉解毒功效的記載,從多個方面闡述了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解毒”,而是通過疏通經絡、發散邪氣、化解痰飲等多重途徑,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解毒功效實則體現在其整體的藥性作用之中。
5. 止血
古籍記載中,紫蘇葉並非以「止血」為主要功效著稱,其藥理作用更偏向於行氣、解表、散寒等方面。然而,從多部古代醫籍中,我們仍能窺見其間接止血的可能性。
《本草綱目》記載紫蘇「和血、散血」,這並非指直接止血,而是指其能調和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氣血運行通暢,則瘀血不易形成,自然有助於止血或防止出血加劇。 《本草綱目》更提到紫蘇能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不同的功效,例如與芎、當歸同用,則能「和血、散血」。這說明紫蘇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作為輔助藥物,參與到止血的療程中。
《本草書名》中的《履巖本草》則直接提到紫蘇葉「止金瘡出血」,這可能是紫蘇葉止血功效的較為直接的記載,可能與其辛溫發散,促進血液循環,並有消腫作用有關,對於外傷出血具有一定的輔助止血功效。 但需注意的是,此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且古籍記載未詳細說明其機制。
總體而言,古籍中關於紫蘇葉止血的記載並非明確且系統,多數情況下是其其他功效的延伸或與其他藥材配伍後的間接效果。 因此,單純依靠紫蘇葉止血,療效可能有限,需謹慎看待,並參考專業醫師的建議。 紫蘇葉的止血作用,更傾向於輔助作用,而非主要治療手段。
6. 止咳平喘
紫蘇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止咳平喘功效亦得到多次論證。 諸多古籍對其功效及應用方法都有不同側重的描述,共同闡明瞭其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本草綱目》指出紫蘇葉能「消痰定喘」,並提及與其他藥材配伍治療相關病症,暗示其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而非單獨發揮功效。 《本草匯言》則更進一步將紫蘇葉的功效歸納為「化痰氣」,認為其為治療氣虛相關疾病的良藥,其中也包含了因痰濁阻滯而引起的咳嗽和喘息。 《滇南本草》則直接指出紫蘇葉能「消痰,定吼喘」,明確肯定了其在治療咳嗽和哮喘方面的作用。
《藥品化義》提及紫蘇葉「辛溫能散,氣薄能通」,說明其具有溫肺散寒,宣通肺氣的特性,這對於寒邪客肺引起的咳嗽和喘息,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地分析了紫蘇葉、莖、子的不同功效,指出紫蘇葉「洩肺氣而通腠理」,「宣化痰飲」,說明其能通過疏散肺部鬱結之氣,化解痰飲,從而達到止咳平喘的目的。 該書也提到古今用藥的區別,說明對紫蘇葉的運用已發展得更加精細。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紫蘇葉止咳平喘功效的論述,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在治療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溫肺散寒、宣通肺氣、化痰止咳等功效相關。 然而,需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代醫籍的記載,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個人體質和病情,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7. 安胎
古籍記載中,紫蘇葉具有安胎的功效,其機理並非單純地「安胎」,而是透過調節氣機來達到穩定胎兒的目的。 多部古代醫籍都提及紫蘇葉的「行氣」作用,以此來解釋其安胎功效。
《本草綱目》記載紫蘇葉「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指出紫蘇葉需與其他藥材合用才能發揮安胎作用。這說明紫蘇葉並非單獨作用於胎兒,而是通過調理母體氣機來間接達到安胎效果。 其「辛溫能散,氣薄能通」的特性,《藥品化義》中也有所闡述,暗示紫蘇葉能疏通經絡,排除體內鬱滯之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避免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胎動不安。
《本草匯言》更直接點明紫蘇葉「安胎氣」,強調其能調節因氣機失調而引起的孕期不適,例如胎氣上逼、腹脅脹痛等症狀。 這與《本草綱目》中所述的「行氣寬中」相呼應,說明紫蘇葉能舒緩孕婦因氣機紊亂引起的胸悶、腹脹等症狀,從而創造一個更穩定的孕育環境。
《本草正義》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紫蘇葉「外開皮毛,洩肺氣而通腠理」,這也間接說明其能調節體內氣機,使之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古籍並未單獨強調紫蘇葉的安胎功效,而是將其置於整體的氣機調和中,凸顯了中醫整體觀的治病理念。 因此,紫蘇葉安胎,更應理解為其調節氣機,間接改善孕期不適,以利於胎兒穩定的作用。
8. 降氣
紫蘇葉,其「降氣」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其成分分析亦有相通之處。
《本草綱目》記載紫蘇「行氣寬中」,說明其能調理氣機,使壅滯之氣得以宣通。 《本草匯言》更直接指出紫蘇為「治氣之神藥」,能「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說明其降氣的廣泛性,涵蓋胸膈痞滿、胎氣上逆、氣滯下陷等多種病症。 書中更將紫蘇葉、莖、子區分,闡述其不同部位的降氣作用略有差異,反映出古人對藥物使用細緻的觀察與體會。
《藥品化義》則從紫蘇辛溫散寒的藥性入手,說明其能疏通經絡,使鬱滯之氣得以宣洩。 此書提及紫蘇在治療濕熱病、胸膈鬱結等症中,能通過疏通經絡,達到降氣的效果,並強調了劑量與配伍的重要性。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指出紫蘇「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而利氣滯」,說明其降氣的機制包含了疏通胸膈、醒脾胃、化痰、解鬱等多方面,而非單純的「下氣」。 《長沙藥解》則強調紫蘇能「破凝寒而下衝逆,擴胸腹而消脹滿」,進一步說明其降氣作用與寒邪凝滯、氣機阻滯的關係。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紫蘇葉的降氣功效並非單指向下,而是涵蓋了疏通氣機、宣發鬱氣、溫化寒凝等多種方面,其作用機制複雜且多樣,體現了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念。 不同古籍的描述,也從不同角度闡釋了紫蘇葉的降氣功效,為我們理解和運用這味常用中藥提供了豐富的參考。
9. 理氣行氣
紫蘇葉,歷代醫家皆推崇其理氣行氣之效,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在諸多古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
《本草綱目》指出紫蘇「味辛,入氣分」,說明其辛味能直接作用於人體的氣機。其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產生不同的理氣功效,例如與橘皮、砂仁同用,則「行氣安胎」;與香附、麻黃同用,「發汗解肌」。此說明紫蘇葉的理氣作用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性味及所配伍藥物密切相關。
《本草匯言》更將紫蘇譽為「治氣之神藥」,認為其能「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並根據不同部位(葉、梗、子)的特性,應用於不同的氣機失調症狀。葉用於表邪,梗用於氣鬱,子用於喘逆,展現了紫蘇葉全株的理氣功效。
《藥品化義》則強調紫蘇葉「辛溫能散,氣薄能通」,擅長於治療表證,所謂「放邪氣出路之要藥」。其辛香之氣,更能「治抑鬱之氣,停滯胸膈」,說明紫蘇葉不僅能疏通表邪,亦能理通胸膈之氣滯。
《本草正義》則從藥物性味角度深入闡述,認為紫蘇「芳香氣烈」,能「外開皮毛,洩肺氣而通腠理;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鬱結而利氣滯」。此說明紫蘇葉的理氣作用,既能疏通表層經脈,又能調暢內臟氣機,其理氣作用涵蓋了臟腑與經絡。 總而言之,紫蘇葉理氣行氣之效,在古代醫家看來,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並非單純的氣機疏通,而是與溫散、解表、化濕等多種作用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治療功效。
10. 止嘔
紫蘇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止嘔功效亦多有提及,而非單純因其辛溫發散之性。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紫蘇葉止嘔的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本草綱目》、《本草匯言》、《藥品化義》等多部典籍都提到紫蘇葉具有「行氣」、「寬中」、「和血」等功效。 嘔吐常與氣機阻滯、脾胃不和、寒邪犯胃等相關。紫蘇葉的辛溫之性,可以溫通脾胃,疏散寒邪,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本草綱目》中記載紫蘇葉可與藿香、烏藥等同用,溫中止痛,此處的「止痛」也暗含了止嘔的意味,因為胃脘疼痛常伴隨嘔吐。
其次,《本草正義》指出紫蘇葉「開胸膈,醒脾胃」,這說明紫蘇葉可以解除胸膈之鬱結,恢復脾胃的正常運作,從而緩解嘔吐。 《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紫蘇葉「善破凝寒而下衝逆,擴胸腹而消脹滿」,說明其可以化解胃中寒凝、氣機逆亂所致的嘔吐。
此外,《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紫蘇葉「止霍亂轉筋」,霍亂常伴有劇烈嘔吐,此處的記載也側面佐證了紫蘇葉的止嘔功效。 而《本草綱目》中更直接指出紫蘇葉具有「溫中」、「止痛」的功效,這些功效的綜合作用,都可有效緩解嘔吐症狀。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紫蘇葉止嘔功效的記載,並非單一地指向其發散作用,而是基於其溫中、行氣、寬中、和血等多重功效,針對不同病因導致的嘔吐,發揮不同的作用機理。 這些記載,為我們深入理解紫蘇葉的臨牀應用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參考。
紫蘇葉的古代典籍
紫蘇葉的現代功效
1. 抗氧化
紫蘇葉的抗氧化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活性成分。其中,紫蘇素作為一種多酚類化合物,展現出極強的抗氧化與抗炎作用。它能有效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從而延緩機體衰老過程。研究發現,攝取紫蘇油可顯著提高紅血球中抗氧化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對延緩衰老具有明顯作用,此一觀點亦獲美國專家試驗證實。此外,紫蘇葉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及β-胡蘿蔔素等天然抗氧化物質,協同增強整體抗氧化能力,有助於維護細胞健康與預防慢性疾病。
2. 防癌抗腫瘤
紫蘇葉憑藉其豐富的活性成分,包括揮發油、黃酮類、萜烯類及酚酸類,展現多重防癌抗腫瘤潛力。其抗氧化能力卓越,能有效清除自由基,降低紫外線與化學藥物等致癌因素造成的細胞損傷與DNA變性,從機制上預防癌細胞形成,保護機體免受環境侵害,為癌症預防關鍵。
紫蘇葉亦透過免疫調節,增強人體對異常細胞的辨識與清除能力。活化的免疫監視系統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初期增殖與潛在擴散,提升機體對腫瘤的抵抗力,強化癌症預防功效。此外,其抗炎特性能緩解慢性炎症反應。考量慢性炎症是許多癌症發生的驅動因子,紫蘇葉的抗炎作用有助於抑制炎症介導的細胞生長、血管生成及轉移,進一步支持其防癌抗腫瘤潛力。綜合來看,紫蘇葉的抗氧化、免疫調節及抗炎機制共同構建了其在癌症預防與輔助治療中的現代藥理學基礎。
3. 降血脂
紫蘇葉的降血脂作用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活性成分,如紫蘇醇及紫蘇素。這些成分能多方面影響體內脂肪代謝,有助於調節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關鍵血脂指標,並能抑制脂肪生成。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紫蘇子油在動物模型中展現出顯著的降脂潛力。連續給予高脂動物紫蘇子油30天,能顯著降低其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同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與總膽固醇(TC)的比值,顯示其對血脂譜的有利調節作用。此外,紫蘇子油亦能使紅細胞變形指數升高。其降脂作用與所含的亞麻酸密切相關,亞麻酸作為一種必需脂肪酸,對於維持心血管健康及改善血脂異常具有重要意義。其降脂作用詳見此處。
4. 提升免疫力
紫蘇葉的免疫調節作用可歸因於其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其中,維生素C、維生素E和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能透過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進而支持免疫系統。紫蘇素(如紫蘇醛)作為主要揮發性成分,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多重作用。例如,紫蘇葉的乙酰提取物已被證明能增強脾細胞的免疫功能,提示其可能刺激細胞免疫反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乙醇提取物及紫蘇醛本身在某些研究中也表現出免疫抑制作用。這可能反映了紫蘇葉對免疫系統的複雜雙向或調節能力,而非單純的「提升」,其作用可能依提取物類型、濃度或生物模型不同而異。此種特性使其在調節發炎反應或過敏反應方面有潛在應用。在新冠疫情期間,紫蘇葉因其潛在的免疫助益而被推薦用於日常保健,例如泡茶增強免疫力。
5. 鎮靜
紫蘇葉之鎮靜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活性成分。紫蘇醇、紫蘇素及迷迭香酸等化合物,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能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可調節神經傳導物質,進而有助於鎮定情緒、緩解焦慮與壓力。此外,紫蘇葉所含的檸檬烯與β-麝香烯等芳香萜類,透過嗅覺途徑影響邊緣系統,其揮發性香氣可誘發放鬆反應,產生助眠與鎮靜之效果。
6. 抗菌抗病毒
紫蘇葉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顯著抗菌抗病毒功效。主要活性成分,如紫蘇醛與檸檬醛,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明顯抑制作用。紫蘇葉浸膏對多種真菌亦展現抑制力,最低抑菌濃度介於200-1600mg/ml。紫蘇油對自然污染的黴菌(酵母菌)抑制力尤強,紫蘇醛與檸檬烯還能對抗綠膿桿菌。在對抗新冠肺炎期間,中央研究院院士翁啟惠率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全株紫蘇的萃取物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效果。此外,紫蘇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清熱解毒,對治療喉嚨發炎、口腔潰瘍及皮膚感染等熱毒性疾病具有應用潛力。
7. 止痛功效
紫蘇葉的止痛功效主要來自其獨特成分。紫蘇素是關鍵活性物質,具顯著鎮痛作用,可緩解頭、腰及肌肉痛症。此外,紫蘇揮發油中的檸檬烯、香茅醛等成分,以及其他萜烯類物質,亦能發揮鎮痛及鎮靜效果。紫蘇亦能透過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從而舒緩因胃部不適或消化不良引起的相關疼痛。
紫蘇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5-10g。
- 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摻或煎湯洗。
紫蘇葉的炮製
- 除去雜質及老梗
- 噴淋清水
- 切碎
- 乾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紫蘇葉注意事項
- 溫病及氣弱表虛者忌服:紫蘇葉性溫,溫病及氣虛表虛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症狀。
- 《本草經疏》:病屬陰虛,因發寒熱或惡寒及頭痛者,慎勿投之,以病宜斂宜補故也。火升作嘔者亦不宜。
- 《本草通玄》:久服洩人真氣。溫病及氣弱者忌服。
- 孕婦禁用:紫蘇葉有促進血液循環和子宮收縮的作用,容易引起流產,因此孕婦禁止使用。
- 月經期間禁用:紫蘇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容易引起月經量增加或加重,因此月經期間不宜食用。
- 有出血性疾病的人不宜使用:由於紫蘇葉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和溶解血栓,所以有出血性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 脾虛便溏者慎用:紫蘇葉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和分泌胃液,容易引起腹瀉和消化不良,因此脾虛便溏的人慎用。
- 對紫蘇葉過敏者不宜使用:如果有紫蘇葉過敏的症狀,如皮膚發紅、瘙癢等,應立即停止使用。
紫蘇葉相關的方劑
紫蘇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紫蘇葉含有的化學成分
紫蘇醛(perillaldehyde), 檸檬烯(limonene), 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 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 芳樟醇(linalool), 紫蘇醇-β-D-吡喃葡萄糖苷(Perillyl-β-D-glucopyranoside), 紫蘇酮(Perillaketone), 異白蘇烯酮(Isoegomaketone), 白蘇烯酮(Egomaketone), 紫蘇烯(Perillene), 亞麻酸乙酯(Ethyl linolenate),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異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ketone), 左旋紫蘇醛((-)-Perillaldehyde), 二氫紫蘇醇(Dihydroperillyl alcohol),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樟烯(camphene), 右旋檸檬烯((+)-Limonene), 左旋芳樟酸((-)-Linalool), 薄荷酮(piperitone), 薄荷醇(Menthol), 丁香油酚(eugenol), 蒔蘿油腦(Dillapiol), 欖香脂素(elemicin), 香薷酮(Elsholtzione), 白蘇酮(Naginataketone), 對-聚傘花素(p-cymene), 肉豆蔻醚(myristicin), 苯甲醛(Benzenepropanal (or Benzaldehyde)), 1-(3-呋喃基)-3-甲氧酸基(1-(3-Furyl)-3-methoxycarbonyl), 高山黃苓苷(Scutellarin), 新西蘭牡荊苷Ⅱ(Vicenin Ⅱ), (R)-苯乙腈-2-2-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R)-2-(2-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oxy)-phenylacetonitrile), 野櫻苷(Prunasin), (R)-苯乙腈-2-O-β-D-吡喃葡萄糖苷((R)-2-O-β-D-glucopyranosyloxyphenylacetonitrile), 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豆甾醇(Stigma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檸檬醛(citral), 丙二酸單酰基反-紫蘇寧(Malonyl-trans-shisonin), 丙二酸單酰基-順-紫蘇寧(Malonyl-cis-shisonin), 咖啡酰基矢車菊雙苷(Caffeoylcyanin), 咖啡酰基丙二酸單酰基矢車菊雙苷(Caffeoylmalonylcyanin), 順-紫蘇寧(Shisonin), 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Apigenin-7-O-diglucuronide), 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Luteolin-7-O-diglucuronide), 高山黃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7-O-diglucuronide), 迷迭酸(Rosmarinic acid), 磷糖蛋白(Phosphoglycoprote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