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水茯苓湯
DAO SHUI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澤瀉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之效。導水茯苓湯主治水濕內停,而澤瀉可有效將水濕排出,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 配伍增效:澤瀉與茯苓同為利水滲濕藥,但澤瀉偏於利水,茯苓則偏於滲濕。兩藥合用,既能利水,又能滲濕,相輔相成,增強利水滲濕之效。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此方旨在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濕濁內停之症,赤茯苓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水消腫,故為方中重要藥材。
- 健脾利濕: 赤茯苓亦有健脾利濕之效,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方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利濕藥物,如澤瀉、豬苓等,共同發揮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困脾的問題。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利水滲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茯苓則擅長利水滲濕,但其偏於利水而不健脾。白朮的加入,可以增強茯苓利水滲濕的效果,同時避免因單獨使用茯苓而傷脾胃之弊。
- 補氣升陽,扶正祛邪: 導水茯苓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水停、水腫等症。白朮不僅能利水滲濕,更能補氣升陽,有助於提升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水腫問題。
綜上所述,白朮的加入,既可增強導水茯苓湯利水滲溼的效果,又可補脾益氣,扶正祛邪,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生津止渴: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燥熱傷津,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導水茯苓湯主治水腫,但同時也常伴隨口渴、咽乾等症狀,麥門冬的加入可同時滋陰潤肺,緩解這些伴隨症狀,使治療更為全面。
- 配伍茯苓,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麥門冬與茯苓配伍,一則可緩解茯苓利水過於燥烈的弊端,使利水滲濕更加平和有效;二則可加強滋陰潤肺,促進水濕的代謝,達到更好的利水效果。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茯苓性味甘淡平,偏於利水滲濕,加入紫蘇葉可增強其解表散寒之力,適用於外感風寒、兼有水濕內停者。
- 調和脾胃:紫蘇葉可行氣解鬱,促進脾胃運化,而茯苓則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二者合用,可調和脾胃,促進水濕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消食,利水消腫:木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健脾消食、利水消腫之效。與茯苓等藥材搭配,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有助於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 行氣散結,促進藥效:木瓜亦具行氣散結之功,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使藥力更能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木瓜在導水茯苓湯中發揮健脾利水、行氣散結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消腫: 檳榔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行氣止痛之功效。對於水腫、腹脹等症狀,檳榔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達到消腫利水的作用。
- 行氣導水: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肺經,善於健脾利濕、寧心安神。搭配檳榔的行氣止痛功效,能更好地促進水液運行,將滯留在體內的水分排出體外,達到行氣導水的效果。
因此,導水茯苓湯加入檳榔,不僅能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更能促進水液運化,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增強其利水消腫、健脾化濕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助茯苓利水消腫,並能疏肝理氣,使水濕運化更加通暢。同時,陳皮的燥濕作用可協助茯苓化解體內濕邪,進一步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因此,陳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導水茯苓湯的利水消腫功效,更能改善脾胃運化,提高整體療效。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化濕,行氣止痛: 砂仁味辛性溫,具有健脾化濕、行氣止痛的功效。茯苓利水滲濕,但單用易傷脾氣,砂仁可補益脾胃,協同茯苓利水而不傷脾。
- 助茯苓利水滲濕: 砂仁芳香化濕,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茯苓利水滲濕的作用。
砂仁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利水功效,更能保護脾胃,使利水滲濕效果更佳,同時緩解因利水而產生的腹痛等不適。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基於其行氣燥濕的功效,與方劑整體利水消腫的功效相輔相成。
茯苓利水滲濕,但單用可能導致水濕停滯,難以徹底排出。木香芳香行氣,能疏通水濕運行的通道,促進水液代謝。此外,木香還可燥濕止瀉,防止利水過度導致的脾虛泄瀉。
因此,加入木香能提升導水茯苓湯的療效,使利水消腫的效果更顯著,並避免副作用的發生。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大腹皮,是利用其利水消腫、行氣止痛的功效,來加強全方利水消腫的作用。
大腹皮性味辛溫,入脾、胃經,能促進腸胃蠕動,利水消腫,並可緩解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與方中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將體內的水分排出,減輕水腫,同時也緩解了水腫帶來的腹脹不適。
導水茯苓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肺熱或濕熱導致的水腫,桑白皮能清熱利濕,促進水分代謝,輔助茯苓等藥材利水消腫。
- 宣肺止咳:桑白皮亦能宣肺止咳,對於因肺熱或痰熱導致的咳嗽,桑白皮能清肺熱、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與茯苓等藥材相輔相成,達到利水消腫、止咳化痰的效果。
導水茯苓湯中包含燈心草,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滲濕:燈心草味甘淡,性寒,入心、膀胱經,具有清心利尿、滲濕除熱的功效。其利水作用可助茯苓等藥物將體內的水濕排出,解決水腫、小便不利等問題。
- 清熱瀉火:燈心草還有清心火、瀉肺熱的作用。導水茯苓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燈心草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幫助解除體內熱邪,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
因此,燈心草在導水茯苓湯中扮演著利水滲濕、清熱瀉火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導水茯苓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治療脾氣虛弱,濕氣過重,頭面、手腳、全身都出現水腫;氣喘胸悶,呼吸困難,無法側身或平躺;飲食不佳,小便量少、排尿困難、疼痛,尿液顏色像黑豆汁。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大腹皮: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 燈心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熱利咽、生津止渴、止血等功效。
-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 木瓜:具有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等功效。
-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
-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總結
導水茯苓湯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活血化瘀等功效,可治療脾氣虛弱,濕氣過重,頭面、手腳、全身都出現水腫;氣喘胸悶,呼吸困難,無法側身或平躺;飲食不佳,小便量少、排尿困難、疼痛,尿液顏色像黑豆汁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澤瀉3兩,赤茯苓3兩,白朮3兩,麥門冬(去心)3兩,紫蘇1兩,木瓜1兩,檳榔1兩,陳皮7錢半,砂仁7錢半,木香7錢半,大腹皮7錢半。利小便。
每服5錢,水2盞,加燈心25根,煎8分,去滓,空心服;服此藥時,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水1鬥,止取藥1錢,服後小水行時,即漸添多,直至小便變清白色,方為痊癒。如病重者,前藥可均作3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導水茯苓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方》。 組成:澤瀉3兩,赤茯苓3兩,白朮3兩,麥門冬(去心)3兩,紫蘇1兩,木瓜1兩,檳榔1兩,陳皮7錢半,砂仁7錢半,木香7錢半,大腹皮7錢半。 主治:利小便。主治: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