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大腹皮

DA FU PI

  • 英文名稱:Areca catechu L. Pericarpium Arecae Catechu Areca Peel, Betel Husk, Big Abdomen Peel, Pericarpium Arecae, Betelnut Peel
  • 別名:檳榔殼大腹毛,檳榔衣,檳榔皮,大腹毛,大腹絨,茯毛
  • 來源:棕櫚科植物檳榔的乾燥果皮。冬季至次春採收未成熟的果實,煮後乾燥,縱剖兩瓣,剝取果皮,習稱「大腹皮」;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煮後乾燥,剝取果皮,打松,曬乾,習稱「大腹毛」。
  • 道地藥材:雲南, 海南, 廣東, 廣西, 福建, 台灣, 馬來西亞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大腹皮的傳統功效


1. 健脾胃

大腹皮,顧名思義即檳榔的果皮,古籍中多有記載其健脾胃之功效,但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補益,而是透過疏通氣機,間接達到健脾胃之目的。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大腹皮「入陽明、太陰經」,此二經虛弱時,易出現寒熱不調、氣滯、痰積等問題,而大腹皮能「辛溫暖胃豁痰,通行下氣」,藉由溫散寒邪、化解痰飲、疏通氣機,來改善脾胃功能失調。其性緩和,與檳榔相比,下氣作用較遲緩,更適合脾胃虛弱者使用。

《本草匯言》認為大腹皮「寬中利氣」,能治療因氣機阻滯引起的各種脾胃不適,如「冷熱之氣上攻心腹」、「下大腸壅滯」。書中更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大腹皮雖為下氣之藥,但其能疏通氣機,使「中氣自寬,食飲可進」,因此具有健胃之效。這說明大腹皮的健脾胃功效並非直接補益,而是通過改善氣機運行來實現。 朱正泉也提到,大腹皮配伍六君子湯治療中氣虛滯、腹脹有效,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其在調理脾胃氣機方面的作用。

《本草述鉤元》則指出,大腹皮在治療虛腫時,常少量使用,並在健脾方中少量添加,顯示其作用的溫和以及使用需謹慎。 總體而言,古籍記載中,大腹皮健脾胃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疏通氣機、行氣消脹、化痰除濕的作用上,而非直接補益脾胃之陰陽。 因此,使用大腹皮健脾胃需辨證施治,尤其需考慮患者之氣虛程度,避免損傷正氣。

2. 利水消腫

大腹皮,利水消腫之效,古籍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排水,而是透過調節氣機,達到消腫的目的。

《藥性類明》指出大腹皮常用於治療肺氣喘促及水腫,認為其「洩肺,以殺水之源」,意即肺氣失調,水液代謝異常,導致水腫,而大腹皮能通過疏通肺氣來解決根本問題,而非單純利水。此處的「洩肺」並非指損傷肺氣,而是指疏通肺氣鬱滯。

《神農本草經疏》則將大腹皮作用與檳榔相比較,認為其性緩於檳榔,能通行下氣,治療因陽明、太陰經虛導致的寒熱不調、痰滯、濕熱等症狀,這些症狀都可能伴隨水腫。其利水消腫,是透過疏通氣機,使水濕得以代謝。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大腹皮「寬中利氣」,能治療各種水腫,並指出其作用機理是疏通氣機,使壅滯之氣得以宣洩,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書中提到宋代有以其安胎的說法,認為是因其能使餘氣下降,而非單純的藥性。 此處也提及大腹皮能健胃,實則也是因為疏通氣機,使中氣通暢,胃氣自和。

《本經逢原》則強調大腹皮與檳榔的不同,認為其性輕浮,能散無形之滯氣,適用於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等症。 但同時也指出虛脹者禁用,因為其有洩真氣之性,需要辨證施治。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認為大腹皮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單純利水,而是通過疏通氣機,改善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不同古籍對其作用機理的闡述略有側重,但都指向其調節氣機的關鍵作用。 其應用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3. 理氣行氣

大腹皮,其理氣行氣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的某些概念亦有相通之處。

《神農本草經疏》將大腹皮與檳榔相比較,指出其性緩於檳榔,下氣較遲,但仍能通行下氣。其入陽明、太陰經,針對二經虛弱導致的寒熱不調、逆氣上攻、痰滯中焦、濕熱鬱積等症狀,具有辛溫暖胃、豁痰、通行下氣的功效。這暗示著大腹皮可能通過促進氣機運行,舒緩臟腑阻塞,從而達到理氣的作用。

《本草書名》引述《藥性類明》的觀點,認為大腹皮可用於治療肺氣喘促及水腫,並指出其作用機制是「洩肺,以殺水之源」。這點也從側面印證了大腹皮具有疏通氣機,消除水液停滯的功能。

《本草匯言》則將大腹皮譽為「寬中利氣之捷藥」,認為其能治療各種氣機逆亂導致的症狀,如心腹脹滿、水腫、大便祕結等。書中更進一步闡述,即使其有安胎的功效,也是因為疏通了氣機,使氣血調和,從而達到安胎的目的。這反映出古人對大腹皮理氣功效的重視,並將其作用與氣機的運行密切聯繫起來。

《本經逢原》則更精確地指出大腹皮的特性:「檳榔性沈重,洩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這暗示了大腹皮更擅長於疏通無形的氣滯,而非單純的瀉下作用。 《本草綱目》則總結性地指出大腹皮能「下一切氣」,並列舉其治療各種氣滯、水腫等症狀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大腹皮理氣行氣功效的描述雖然角度不同,但都指向其通過疏通氣機,調和臟腑,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現代醫學中關於腸胃蠕動、血液循環等方面的研究有所關聯,值得進一步探討。

大腹皮的古代典籍


大腹皮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大腹皮作為中藥,其防癌抗腫瘤功效歸因於多種現代藥理活性成分。三萜類、黃酮類及苦味酸類等生物活性成分,展現出顯著的抗腫瘤作用。這些作用機制可能包含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細胞增殖與轉移、阻斷腫瘤血管新生等。同時,其抗氧化及抗炎特性也有助於抑制腫瘤發生與進展。尤為重要的是,大腹皮多糖能有效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功能,透過活化免疫細胞(如T淋巴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從而提升宿主對癌細胞的監控與清除能力,協同抵抗腫瘤生長。

2. 降血糖

大腹皮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現代藥理學研究深入揭示其確切的降血糖機制。其核心功效主要源於多種生物活性成分。首先,大腹皮富含的多醣類化合物是重要的活性成分。這些多醣能顯著增加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改善細胞(如肌肉和脂肪細胞)對胰島素受體的反應及後續的訊號傳導,從而提高葡萄糖的攝取與利用效率。同時,多醣類物質亦能促進胰臟β細胞適量分泌胰島素,增強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釋放能力,協同作用於血糖水平的有效調節。

其次,大腹皮亦含有其他如綠原酸和類黃酮等活性物質,這些成分也對降血糖作用有貢獻。綠原酸被證實能夠抑制腸道內碳水化合物的消化酶(如α-葡萄糖苷酶),從而減緩葡萄糖在腸道中的吸收,降低餐後血糖驟升。此外,綠原酸和類黃酮皆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這有助於保護胰臟β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害,維護其正常功能,進而改善胰島素分泌。兩者亦可能透過改善胰島素抵抗,提升葡萄糖代謝效率,共同實現降低血糖的生物學效應。

3. 抗氧化

大腹皮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抗氧化功效核心在於其特有的化學成分,尤其富含多酚類和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次級代謝產物是強效的自由基清除劑,能夠直接與體內產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如超氧陰離子、羥基自由基)反應,透過提供電子或氫原子來淬滅其活性,轉化為無害或反應性較低的分子。此作用機制有效抑制細胞膜脂質過氧化、蛋白質氧化及DNA損傷,從根源上降低氧化應激對細胞造成的危害。

此外,研究也指出大腹皮所含的活性成分可能不只直接清除自由基,更可透過調節細胞內源性抗氧化防禦系統來發揮作用。這包括上調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和過氧化氫酶CAT)的活性,或影響與氧化還原狀態相關的信號通路,從而增強細胞自身的抗氧化能力。這種多層次的抗氧化作用,使大腹皮能夠有效保護細胞結構與功能免受氧化損傷,維護生物體的整體健康。

4. 抗發炎

大腹皮的抗發炎功效,依據現代藥理研究,主要源於其所含的黃酮類、倍半萜類等活性化合物。這些成分能透過多種機制調節並抑制體內的發炎反應。黃酮類化合物常能有效抑制促發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介白素-1β、介白素-6)的生成與釋放,並能調節發炎信號通路,例如核轉錄因子NF-κB途徑的活化。此作用有助於減少發炎相關基因的表達,進而減輕發炎反應。

倍半萜類物質同樣表現出顯著的抗發炎作用,可能透過抑制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發炎介質的合成,或影響發炎細胞的遷移與活化。此外,大腹皮所含的抗氧化物質能夠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降低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害,而氧化應激正是許多慢性發炎疾病的關鍵啟動因素。其對免疫系統的適度調節作用,亦有助於維持免疫平衡,避免過度的免疫反應導致組織損傷。這些綜合作用,為大腹皮在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等發炎性病症提供了現代藥理學基礎。

大腹皮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大腹皮的炮製


  • 揀淨雜質
  • 碾軋使軟
  • 敲打
  • 篩去泥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腹皮注意事項

  1. 氣虛體弱者慎服。
  2. 脾胃虛寒者不可使用,因大腹皮有溫中補脾之效,可能會加重脾胃寒涼症狀。
  3. 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因大腹皮可能對胎兒或嬰兒產生不良影響。
  4. 高血壓患者應避免使用,因大腹皮有刺激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5. 心臟病患者不宜使用,因大腹皮對心臟有一定負荷作用,可能引起心悸、心動過速等症狀。
  6. 食慾不振、便祕者慎用,因大腹皮具有健胃止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能會使症狀加劇。

大腹皮相關的方劑


大腹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損傷尿道炎膀胱炎疼痛食慾不振低血糖虛弱

大腹皮含有的化學成分


檳榔鹼(Arecoline), 兒茶素(Catech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