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主治:皮水(脾虛濕盛,水溢肌膚,一身悉腫,苔白膩,脈沉緩)。
皮水是一種由脾虛濕盛引起的水腫病症。由於脾虛,水液代謝失常,水液泛溢到皮膚,導致全身浮腫。患者的舌苔白膩,脈沉緩,是脾虛濕盛的表現。
- 皮水:全身浮腫的病症。
- 脾虛:脾臟功能失常。
- 濕盛:體內濕氣過盛。
- 肌膚:皮膚。
- 一身悉腫:全身都浮腫。
- 苔白膩:舌苔白厚而膩。
- 脈沉緩:脈搏沉而緩慢。
文獻參考:
1.《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三:「五皮散,治皮水,即水腫之名也。其症一身悉腫,皮膚緊張,色白而膩,脈沉緩,舌苔白膩,此乃脾虛濕盛,水溢肌膚所致。治宜利濕消腫,理氣健脾。方中陳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均能利水滲濕,桑白皮兼能清熱利濕,生薑皮能理氣健脾。諸藥合用,共奏利濕消腫,理氣健脾之功。」
2.《中醫方劑學》:「五皮散,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本方由陳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生薑皮組成。具有利濕消腫,理氣健脾的功效。主治皮水(脾虛濕盛,水溢肌膚,一身悉腫,苔白膩,脈沉緩)。」
傳統服藥法
生薑皮2錢,大腹皮2錢,茯苓皮2錢,桑白皮2錢,五加皮2錢。
燈心10莖、大棗3枚為引,水煎,空心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陳皮、大腹皮、茯苓皮、桑白皮、生薑皮組成。陳皮、大腹皮、茯苓皮均能利水滲濕,桑白皮能清熱利濕,生薑皮能理氣健脾。諸藥合用,共奏利濕消腫,理氣健脾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虛病人應加補脾藥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五皮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五加皮。 主治:小兒項軟、行遲。
五皮散, 出處:《幼幼集成》卷二。 組成:生薑皮2錢,大腹皮2錢,茯苓皮2錢,桑白皮2錢,五加皮2錢。 主治:小兒中濕浮腫。
五皮散, 出處:《靈驗良方匯編》卷一。 組成:茯苓皮、地骨皮、陳皮、大腹皮(洗淨)、青皮、檳榔、澤瀉、薑黃、豬苓各等分。 主治:諸水蠱。
五皮散,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五。 組成:大腹皮1錢,桑白皮(炒)1錢,生薑皮1錢,茯苓皮1錢,橘皮1錢,木香2分。 主治:胎水腫滿。
五皮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六。 組成:五加皮1兩,海桐皮1兩,白鮮皮1兩,地骨皮1兩,牡丹皮(各洗去沙土,去心)1兩,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川烏5分,草烏(用黑豆不拘多少,水煮黑二烏爲度,去豆,曬乾)5分。 主治:楊梅結毒,輕粉塊穿作痛。
五皮散, 出處:《局方》卷三(新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 主治:男子、婦人脾氣停滯,風濕客搏,脾經受濕,氣不流行,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注,來去不定,舉動喘乏。皮水、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