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濕氾濫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水濕泛濫證是指因為體內氣化不利,導致水濕瀦留,泛濫於肌膚而出現頭面、四肢、胸腹、腰背及全身浮腫的各種症狀的總稱。
本證常常因為外邪阻遏陽氣,或陽虛、陽氣不足,氣不行水,稽留於體內所致。
傳統中醫認為,中醫的肺臟、脾臟、腎臟功能失調時,會造成三焦氣化不利,膀胱開闔失常,就會出現水濕泛濫證。
水為陰,濕又為陰邪,人體氣機運行不通暢,水濕就會瀦留,造成陽氣不足,故本證的特點是「陰盛陽衰」。
所謂的陽氣不足,主要是「脾陽」與「腎陽」,「脾腎陽虛」的人最容易出現此證。
若「脾陽不足」時,常因脾胃本來就虛弱,加上飲食勞倦所傷,中氣虧損造成氣不化水,脾為濕困,陽氣遏鬱而不得舒展,以致脾不制水,水濕逗留。
常見症狀:全身或四肢浮腫、腰以下腫、按之凹陷、身體沉重、胸悶、食慾不佳、嘔吐、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小便不利,苔白膩而滑,舌質淡胖,脈細濡。
若「腎陽不足」時,常常因為房室過度,腎氣虧損所造成。由於腎主水,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膀胱氣化能力不足,導致水溢停聚。
面色白、全身浮腫,腰以下腫明顯,按之凹陷、形寒肢冷、心悸、短氣氣喘、腰痛腰酸、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遲。
本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水腫」中。水濕泛濫證常常與「水飲內停證」、「濕阻脾胃證」、「水熱互結證」、「水瘀互結證」一起討論。
水飲內停證與水濕泛濫證類似,而水飲內停證主要是指水飲停於胸腹、胃腸、四肢等部位,水濕泛濫證可於全身。
「濕阻脾胃證」的病變部位主要是中焦,好於夏季者,有季節性的特點,主要以脾胃症狀為主。
「水熱互結證」又稱「結胸證」,主要是外邪內陷、化熱入裡,與水相結於胸部、肋部。水濕泛濫是全身性。
「水瘀互結證」是指「臌脹」病中的「肝脾血瘀」的證候,由於肝脾氣滯,日久則脈絡瘀阻,血運不利,脾虛失運而水濕內聚,肝血內凝而血不行水主要位於腹部,屬於非常嚴重的證候。
以上內容如果閱讀起來感覺太抽象,可以從現代經絡數據的角度來探討,更容易理解為什麼會出現水濕泛濫證。
從經絡理解水濕氾濫
造成水濕氾濫的8種主要原因
水濕氾濫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水濕氾濫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水濕氾濫的相關證型
改善水濕氾濫的常用方劑
改善水濕氾濫的常用穴道
水濕氾濫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每年只要進入夏季,就陸續有會員回報身體出現水腫,從經絡數據的角度看來是很容易理解的。
每年在進入夏季之後,多數人體內的脾經、膀胱經能量嚴重低下,尤其是7-8月最炎熱的長夏期間,能量更是低的可憐。
再加上多數現代人腎經虛證,所以進入夏季之後就容易出現水濕停聚,而出現水腫現象。
因此,水濕泛濫證的經絡現象,常見於脾經、腎經與膀胱經虛證相關經絡現象,手部三陽經虛證時,亦有可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