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飲內停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水飲內停證是一種常見證候。傳統中醫認為,人體水液運行輸布失常的時候,水液在體內運行不流暢,停滯在體內就會成為一種「水飲」,《傷寒雜病論》中稱之為「痰飲」。
水飲會聚積在人體的胸部、腹部、胃腸、或四肢等不同部位,所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人體常常因為體內陽氣虛弱,體內水液運行不暢、氣化不利而造成水飲內停,產生各種內傷雜病。
本證常常因為體內「陰盛陽衰」所造成,飲為一種陰邪,遇寒則凝,所以秋末、冬季與初春氣候寒涼,受到風寒時就容易觸發。
水飲內停常見的症狀有:暈眩、痰多、胃腸中有水聲、四肢腫、面部腫、胸悶胸痛、肋痛、咳嗽、咳嗽時引發疼痛、氣短氣喘、嘔吐涎沬、口渴口乾、骨節疼痛、苔白膩,脈弦或沉弦等症狀。
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是「寒性陽虛體質」,且飲水過多或飲酒無度時,因為體內陽氣不足,無法化氣,氣則無法化飲(將食物的水氣轉化為津液)。
除了冬天之外,當一個人脾臟陽氣不足時,也會出現此證,尤其是夏季暑濕之邪傷脾,也容易出現此證。
水飲會停在身體的幾個部位,古代中醫將其分類為以下幾種類型:
- 痰飲:水飲內停於胃腸,常因飲食不節、勞倦內傷導致脾胃受損,脾失健運之後導致水停為飲。
- 懸飲:水飲如果停積於胸肋部,常常因為外寒濕氣入侵導致肝經受阻。
- 支飲:水飲如果停於胸肺,常因體內長期累積過多痰飲,又得外感,肺氣失於宣肅,飲隨氣逆。水飲若停於心下部位,導致脾陽不振,水飲上逆容易出現「眩暈」
- 溢飲:水飲如果橫溢於四肢,常因體內長期累積過多痰飲,又得外感,全身腠理閉塞,導致水飲溢於肌表。《金匱要略》提到「留飲」、「伏飲」,所謂留飲是指水飲停留不去;伏飲是指水飲潛伏而反覆發作,這是從停留時間來描述水飲內停。
本證與水液運化相關,因此與肺、脾、腎、三焦關係密切,其中「脾腎陽虛」也是造成水飲停滯在體內的關鍵。
傳統中醫所說的痰飲概念相當重要,幾乎在每個人身上都會出現,但是概念過於抽象,以至於大家經常忽略這麼重要的證候。
而今運用經絡檢測可以清楚看到一年四季出現「水飲內停」的經絡型態,尤其是觀察肝經、脾經與膀胱經所組成的「鐵三角」經絡型態。
每年到了冬季至初春這段期間,只要是「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經常都會看到「倒鐵三角」經絡型態。
關於「鐵三角」、「倒鐵三角」的經絡型態,可以從下圖來理解。
2024年3月期間,某會員就分享自己真的出現了「倒鐵三角」經絡型態。
在進入春季之後,發現自己手腳很容易冰冷,而在3月寒流來襲的期間,他發現只要天氣一變冷,肚子就很容易脹氣,而且還會出現胸悶、心悸與咳嗽。
有趣的是,到了夏天之後自然轉變成「鐵三角」經絡型態,這在夏天有50%以上的人都可以親身驗證。
不論是鐵三角,或是倒鐵三角,都是脾經與膀胱經異常的現象,而這就是容易出現水飲內停的經絡型態與體質。
2022年7月時,某會員感到整天口渴,一直喝水、喝茶、喝咖啡,但是他發現肚子愈喝愈脹,漸漸地開始食慾不佳、輕微咳嗽、氣短氣喘、有點想嘔吐,感到暈眩,最後全身無力。當時經絡圖如下:
由於他對於這一系列症狀非常熟悉,過去幾年來出現不少次了,每次都是服用「五苓散」輕鬆搞定,而當年夏天也不例外。
在服用2天五苓散,配合拍打按摩肝經、脾經與膀胱經,同時配合充足睡眠之後就改善一大半,多數症狀消失的無影無蹤。
本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痰飲」、「懸飲」、「支飲」、「溢飲」、「眩暈」...等等疾病中。常與「水濕泛濫證」、「痰證」一起討論。
水濕泛濫證主要是水濕瀦留,溢於肌膚所導致的頭面、四肢,胸腹等全身性的水腫, 水飲內停證是指水飲停留於局部, 主要以飲停胸脇,胃腸為主。
痰證的臨床表現眾多,例如:風痰、熱痰、寒痰、燥痰,老痰...等等。差別是:痰是粘稠重濁之質,飲為清稀淡薄之水。 痰證為全身性的表現,水飲內停證為局部停飲。
從經絡理解水飲內停
造成水飲內停的5種主要原因
水飲內停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水飲內停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水飲內停的相關證型
改善水飲內停的常用方劑
改善水飲內停的常用穴道
水飲內停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水飲內停的經絡型態,主要見於肝經、脾經、膀胱經所組成的「鐵三角」,或是「倒鐵三角」經絡型態,以及與腎經異常所組成的變化型,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
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較有機會出現這種證候,參考幾種經絡型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