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衝

LV03

英文名稱Taichong

位置足背第1~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

所屬經絡足厥陰肝經

別名大衝

五俞穴輸穴,原穴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1-07-26

穴名介紹


太,古作大,亦作泰,同大而有加甚之義。衝,有衝要、通道之義。衙與衝通,故太衙亦太衝之意。肝經脈氣行至本穴盛大,故別名大衝

解剖位置


  • 位於大拇指的長伸肌腱外側邊緣。
  • 此處有足背的靜脈網絡及第一蹠骨背側的動脈。
  • 穴位周圍分布有來自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分支。
  • 在更深的層次,則有脛神經的足底內側神經通過。

針刺方法


直刺0.3~0.5寸

穴道介紹


太衝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經穴、俞穴與原穴。肝經原氣留止在本穴,五行屬土。古人運用這個穴道診斷生死,由於本穴有動脈,生病的人有此脈者易治,無此脈者死。

既然這是肝經的原穴,就主治所有肝經的各種症狀。例如:肝血不足、眼睛酸澀、視物不清、肝火太旺、睡眠障礙等等。可運用灸法,為保健肝臟良穴。

由於「肝主疏瀉」,所以可以改善各種情緒上的問題,例如愛生氣、鬱悶、焦慮、憂愁之人,就可以經常揉按太衝穴,從太衝揉按到行間穴,效果很好。除此之外,還可以主要改善以下症狀或疾病:

  1. 頭痛: 適合因情緒引起血管肌肉痙攣的頭痛。
  2. 月經疼痛: 本穴能疏肝氣,配合三陰交穴效果更好。
  3. 眩暈: 耳源性眩暈或肝腸上亢引發眩暈,平常也可以按摩當作保養,可減少發作機率。
  4. 青春痘: 適合熬夜,喜食辛辣、烤、炸食物引起肝火旺所致青春痘。
  5. 咽喉痛: 晚睡引發肝火上升、打呼或吃辛辣、烤、炸食物所致咽痛。
  6. 陰部疾病:由於肝經通過陰部,因此男女陰部的疾病都可以改善,小腹疝氣現象也可以改善。
  7. 更年期症侯群: 女子以肝為先天,養肝血,平肝清肝,可緩解更年期諸多不適症狀。
  8. 肋間疼痛: 本穴可疏經活血,改善偶爾就會短暫出現的肋間神經痛。
  9. 高血壓:可降痰濁上逆,配合陽陵泉穴。
  10. 眼睛疾病:兩目昏暗、乾眼症。這是因為肝開竅於目,本穴有補肝血,活血通絡之功效。
  11. 筋骨疾病:此穴治半身不遂、足軟無力,可配合足三里,用灸法。
  12. 睡眠障礙、過度疲勞: 幾乎每天睡前都要按摩此穴道。

穴道配伍


太衝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間,屬肝經經穴,具有疏肝解鬱、平肝潛陽、理氣止痛的功效。其配伍應用多樣,主要基於肝經與其他經絡的相互作用。

1. 疏肝理氣: 太衝穴配伍大敦穴(肝經井穴),共奏疏肝理氣之效,適用於疝氣,因疝氣多與肝氣鬱滯、氣血運行不暢有關。

2. 滋陰降火: 太衝穴與太溪穴(腎經穴)、復溜穴(腎經穴)配伍,可滋陰降火、平肝潛陽,適用於肝陽上亢引起的眩暈。此配伍法利用腎陰的滋養來抑制肝陽的亢盛。

3. 調和氣血: 太衝穴與合谷穴(大腸經穴)合稱「四關穴」,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可用於四肢抽搐。此配伍法利用大腸經的疏通作用輔助肝經的調和。

4. 補益肝腎: 太衝穴配伍肝俞穴(肝經背俞穴)、膈俞穴(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穴)、太溪穴、血海穴(脾經穴),可補益肝腎,養血活血,適用於貧血、羸瘦等氣血不足的病症。此配伍全面調理肝腎脾三臟的氣血。

5. 寧心安神: 太衝穴配伍間使穴(心經穴)、鳩尾穴(任脈穴)、心俞穴(心經背俞穴)、肝俞穴,可寧心安神,疏肝解鬱,適用於癲狂癇等精神疾病。此配伍法著重於寧心安神,並輔以疏肝解鬱。

6. 調經止痛: 太衝穴與三陰交穴(脾、肝、腎三經交會穴)配伍,可調經止痛,適用於月經不調、痛經。此配伍法利用三陰交穴調理肝脾腎三臟,協同太衝穴疏肝理氣。

7. 補益氣血,強壯筋骨: 太衝穴與足三里穴(胃經穴)配伍,可補益氣血,強壯下肢,適用於下肢痿痹、行步艱難。此配伍法利用足三里穴的補益作用,增強下肢的氣血。

8. 清熱明目: 太衝穴配伍迎香穴(足陽明胃經穴)、臨泣穴(膽經穴)、合谷穴,可清熱明目,適用於赤眼。此配伍法綜合多個經絡,共同達到清熱明目的作用。

9. 健脾止瀉: 太衝穴配伍神闕穴(任脈穴)、三陰交穴,可健脾止瀉,適用於溏泄。此配伍法通過調理脾胃,以及肝腎的平衡來改善腹瀉。

10. 清熱解毒: 太衝穴與復溜穴配伍,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適用於乳癰。此配伍法利用腎經的清熱作用,輔助肝經疏肝解鬱。

總之,太衝穴配伍的精髓在於根據病症的病機,選擇合適的經絡穴位,以達到整體調理、標本兼治的目的。 需要強調的是,穴位配伍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本穴道可以改善92種症狀或疾病,在此隨機顯示73種。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淋巴結腫大
  • 帶狀疱疹

腫瘤

  • 胰臟炎
  • 胃癌

血液、造血器官與免疫系統疾病

  • 貧血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甲狀腺腫
  • 月經不調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 四肢抽搐
  • 睡眠障礙
  • 神經衰弱症

神經系統疾病

  • 半身不遂
  • 阿茲海默症
  • 偏頭痛
  • 睡眠時磨牙
  • 頭痛
  • 梅尼爾氏病
  • 三叉神經痛
  • 癲癇
  • 月經偏頭痛
  • 睡眠障礙

眼與附器疾病

  • 失明
  • 眼睛紅痛
  • 散光
  • 乾眼症
  • 麥粒腫
  • 結膜炎
  • 青光眼
  • 近視

耳與乳突疾病

  • 耳聾
  • 耳鳴
  • 暈眩

循環系統疾病

  • 心臟病
  • 原發性高血壓
  • 痔瘡
  • 心絞痛
  • 腦中風

呼吸系統疾病

  • 扁桃腺炎
  • 慢性鼻炎
  • 急性咽喉炎
  • 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
  • 鼻竇炎
  • 氣喘

消化系統疾病

  • 消化不良
  • 腹股溝疝氣
  • 大便秘結
  • 舌頭痛
  • 牙齦腫脹痛
  • 慢性肝炎
  • 胰臟炎
  • 胃酸食道逆流
  • 胃及十二指腸炎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 痤瘡
  • 禿頭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顳顎關節痛
  • 腰痛
  • 腕部關節痛
  • 腱鞘囊腫
  • 皮疹紅疹
  • 扳機指
  • 脖子頸項酸痛
  • 五十肩
  • 背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尿道炎
  • 月經前緊張症候群
  • 月經不調
  • 月經稀少
  • 白帶
  • 排尿困難
  • 乳腺炎
  • 子宮崩漏
  • 子宮發炎
  • 女外陰痛

艾灸刮痧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太衝穴方法

艾灸

  1. 準備:
    • 選擇適當的艾灸工具,例如艾條或艾灸盒。
    • 準備酒精或打火機,點燃艾條或艾灸盒。
    • 保持周圍環境通風良好,避免煙霧過濃。
  2. 施灸:
    • 將艾條或艾灸盒靠近太衝穴,距離皮膚約2-3公分。
    • 施灸時,可感受到溫熱感,但不可過熱或灼傷皮膚。
    • 一次施灸時間約10-15分鐘,可根據個人耐受程度調整。
  3. 注意事項:
    • 施灸時,注意避免艾條或艾灸盒碰到皮膚,以免造成灼傷。
    • 施灸過程中,若感到不適或皮膚出現紅腫,應立即停止施灸。
    • 施灸後,注意觀察皮膚反應,若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就醫。

遠紅外線加熱 (以神燈為例)

  1. 準備:
    • 準備遠紅外線神燈。
    • 保持周圍環境通風良好,避免過熱。
  2. 加熱:
    • 將神燈的光源對準太衝穴,距離皮膚約10-15公分。
    • 開啟神燈,調整光照強度,讓太衝穴感受到溫熱感,但不可過熱或灼傷皮膚。
    • 一次加熱時間約10-15分鐘,可根據個人耐受程度調整。
  3. 注意事項:
    • 加熱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反應,若感到不適或皮膚出現紅腫,應立即停止加熱。
    • 加熱後,注意觀察皮膚反應,若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就醫。

按摩推拿


按摩太衝穴方法:

重點程序:

  1. 找到太衝穴: 足背第1~2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即腳趾與腳掌交界處的凹陷處。
  2. 拇指按壓: 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太衝穴,力度適中,以感到酸脹感為宜。
  3. 旋轉按壓: 按壓時可輕輕旋轉拇指,增加刺激效果。
  4. 持續按壓: 每個穴位按壓3-5分鐘,可反覆按壓2-3次。
  5. 搭配其他穴位: 可搭配其他穴位,例如湧泉穴、三陰交穴等,進行按摩,效果更佳。

注意事項:

  • 按摩時力度要適當,避免過度用力。
  • 孕婦、月經期間,以及患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需慎用。
  • 如有身體不適,建議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