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胃俞穴是胃腑濕熱之氣向膀胱經輸送的重要通道。**「胃」**指胃腑,**「俞」**意為輸送。該穴名的含義是,胃腑的濕熱水氣通過此穴輸送至膀胱經,完成經氣的外輸作用,因此得名「胃俞穴」。
解剖位置
- 位於腰部背部的肌肉群中,具體來說是在腰背筋膜之下,夾在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的地方。
- 在這個區域,你會發現肋下的動脈和靜脈的後部分支穿行其中。
- 此外,這裡有第12胸神經後支的皮膚分支負責感覺,而在更深的層次,則由第12胸神經後支的外側分支進行支配。
針刺方法
斜刺0.5-0.7寸
穴道介紹
穴道配伍
1. 胃俞穴配中脘穴:此為俞募配穴法。中脘穴位於腹部,為胃之募穴。俞穴(胃俞)主治臟腑背俞之病,募穴(中脘)主治臟腑募原之病。此配伍法通過調和臟腑氣機,達到理氣和胃之效。原理是利用胃俞穴調節胃之背俞之氣,中脘穴調節胃之募原之氣,雙管齊下,共同治療胃痛、嘔吐等症狀。
2. 胃俞穴配上巨虛穴、三陰交穴:此配伍具有健脾利濕的作用,適用於泄瀉、痢疾等症狀。上巨虛穴屬於足陽明胃經,三陰交穴屬於足太陰脾經,與胃俞穴共同作用,從脾胃入手調理水液代謝,健脾燥濕,從根本上治療泄瀉、痢疾。
3. 胃俞穴配內關穴、梁丘穴:此配伍具有寬中和胃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痙攣、胰腺炎等症狀。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具有寧心安神、寬胸理氣的功效;梁丘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疏通經絡、調和脾胃的作用。此配伍通過三穴共同作用,從心包、胃經以及膀胱經入手,以達到寬中和胃、止痛的效果。
刺灸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針刺方法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或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腰部及腹部。 此說明針灸手法需根據病症寒熱虛實辨證施治,並需注意針刺深度及方向,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總之,胃俞穴因其與胃腑經絡的密切聯繫,配合其他穴位,可以治療多種胃部疾病。其配伍的原理在於根據病症的性質,選擇相應的經絡和穴位,通過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 需注意,以上僅為穴位配伍的基本原理,實際應用中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由專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帶狀疱疹
- 痢疾
- 腮腺炎
腫瘤
- 胃癌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糖尿病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 神經衰弱症
- 睡眠障礙
神經系統疾病
- 睡眠障礙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消化系統疾病
- 消化不良
- 腹中有鳴叫聲
- 胃潰瘍
- 慢性肝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腸炎
- 胃下垂
- 胃酸食道逆流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背痛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腹痛
- 月經稀少
艾灸刮痧
艾灸胃俞穴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艾灸材料:
- 艾條:選擇品質好的艾條,如陳艾條、純艾條等。
- 艾灸盒:用於固定艾條,防止燙傷。
- 點火工具:如打火機、火柴等。
- 定位穴位:
- 找到第12胸椎棘突(背部最下方的突起),並在棘突下旁開1.5寸(約三指寬)的位置,即為胃俞穴。
- 消毒:
- 用酒精棉球擦拭胃俞穴周圍皮膚,進行消毒。
- 點燃艾條:
- 用打火機或火柴點燃艾條一端,待艾條燃燒至微微冒煙時,即可進行艾灸。
- 施灸:
- 將艾條置於艾灸盒內,並將艾灸盒放置在胃俞穴上。
- 保持艾條距離皮膚約1-2釐米,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 艾灸時間一般爲10-15分鐘,以局部皮膚微微發紅爲宜。
- 結束:
- 艾灸結束後,用溫水輕輕擦拭皮膚,並注意保暖。
遠紅外線加熱胃俞穴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工具:
- 遠紅外線神燈:選擇適合的遠紅外線神燈。
- 防護鏡:保護眼睛免受紅外線照射。
- 定位穴位:
- 找到第12胸椎棘突(背部最下方的突起),並在棘突下旁開1.5寸(約三指寬)的位置,即為胃俞穴。
- 加熱:
- 將神燈距離胃俞穴約15-20釐米,照射時間一般爲10-15分鐘。
- 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身體的感受,若感覺過熱或不舒服,要立即停止加熱。
- 結束:
- 加熱結束後,可輕輕按摩胃俞穴周圍,促進血液循環。
注意事項:
- 施灸或加熱過程中,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後,不要馬上洗澡。
- 孕婦、經期婦女、皮膚破損者,不建議施灸或加熱。
- 以上僅供參考,具體施灸或加熱方法應遵醫囑。
按摩推拿
按摩胃俞穴步驟:
- 定位: 找到第12胸椎棘突,並向兩側各旁開1.5寸處。
- 按壓: 用雙手掌分別按壓兩個胃俞穴,持續按壓10-15秒。
- 揉按: 以畫圈的方式,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揉按胃俞穴,持續3-5分鐘。
- 重複: 左右兩側各重複步驟2-3,共做2-3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