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

BL20

英文名稱Pishu

位置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所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可灸

最後更新日:2021-08-21

穴名介紹


脾臟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脾俞穴」,「脾」,脾臟也。「俞」,輸也。脾俞名意指脾臟的濕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解剖位置


  • 位置在背闊肌的區域,這肌肉覆蓋在你的背部。
  • 具體來說,在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找到這個點,這些肌肉都在你背部的深層。
  • 在這裡會發現第11肋間的動脈和靜脈的後支,這是血液流動的管道。
  • 分佈著第11胸神經後支的皮支,這是負責皮膚感覺的神經。
  • 深層還有第11胸神經後支的肌支,這控制著肌肉的運動。

針刺方法


斜刺0.5-0.7寸

穴道介紹


本穴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是脾臟於背後的「背俞穴」,背俞穴適用於治療相應的臟腑病證及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故脾俞穴是治療脾胃疾病的重要穴道,除可用於治療背痛等局部病證外,還善於治療脾胃疾患如:胃痛、腹脹、腹瀉、食慾不佳、噁心嘔吐、全身性水腫...等等。

穴道配伍


1. 脾俞穴+足三里穴: 此配伍為常用的補脾健胃組合。足三里穴為胃經合穴,具有調理脾胃、補益氣血的功效。兩穴合用,可以加強健脾益氣的作用,故能治療腹脫(脾氣虛弱,臟腑下垂)、便祕(脾虛氣滯,腸道蠕動緩慢)。

2. 脾俞穴+中脘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 此配伍針對嘔吐。中脘穴為胃之募穴,主治胃部疾患;三陰交穴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具有調理氣血、滋陰補虛的作用。此配伍通過健脾益氣、和胃降逆,以緩解嘔吐症狀。

3. 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章門穴+足三里穴+關元俞穴: 此配伍用於治療泄瀉。胃俞穴、章門穴分別為胃經、肝經的背俞穴和募穴,與脾俞穴共同作用於脾胃,調節脾胃運化功能;關元俞穴補腎固元。此複方配伍,從健脾益氣、溫中燥濕多個方面入手,以改善泄瀉症狀。

4. 脾俞穴+腎俞穴+三陰交穴: 此配伍主治消渴(糖尿病)。腎俞穴補益腎氣,與脾俞穴、三陰交穴共同調理脾腎陰陽,以達到滋陰降火、調節血糖的作用。

5. 脾俞穴+章門穴: 此為俞募配穴法,俞穴配募穴,能更好地調節臟腑功能。章門穴為肝經募穴,與脾俞穴合用,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治療胃痛、腹脹等症。

6. 脾俞穴+膈俞穴+大椎穴: 此配伍用於治療吐血、便血等出血症狀。膈俞穴與大椎穴具有清熱止血的作用,與脾俞穴合用,可扶助脾臟統攝血液,達到止血的目的。

7. 脾俞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 此配伍治療黃疸、肝炎。通過健脾利濕、疏肝理氣,以改善肝膽功能,達到治療黃疸、肝炎的目的。

刺灸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針刺方向一般向椎體方向,這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總之,脾俞穴的配伍應用靈活多樣,其功效主要體現在健脾益氣、和胃降逆、利濕止血等方面,需根據不同病症選擇合適的配穴,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Youtube影片


載入中...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肺結核
  • 帶狀疱疹
  • 痢疾

血液、造血器官與免疫系統疾病

  • 貧血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月經不調
  • 糖尿病
  • 高血脂

精神(心智)與行為疾病

  • 神經性厭食症
  • 男性勃起障礙
  • 神經衰弱症

神經系統疾病

  • 四肢麻痺癱瘓

眼與附器疾病

  • 夜盲

循環系統疾病

  • 痔瘡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消化系統疾病

  • 大便秘結
  • 消化不良
  • 胃潰瘍
  • 慢性肝炎
  • 胃及十二指腸炎
  • 腸炎
  • 胃下垂
  • 胃腸出血
  • 胃酸食道逆流
  • 大腸激擾綜合症

皮膚與皮下組織疾病

  • 蕁麻疹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背痛
  • 腰痛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 月經腹痛
  • 白帶
  • 尿道炎
  • 子宮下垂
  • 腎及輸尿管結石

艾灸刮痧


艾灸脾俞穴

準備材料:

  • 艾條
  • 艾灸盒或艾灸器
  • 火源

步驟:

  1. 準備好艾灸材料: 將艾條點燃,使其燃燒至產生穩定的煙霧。
  2. 定位穴位: 找到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位置,即脾俞穴。
  3. 進行艾灸:
    • 溫灸法: 將燃燒的艾條放置在穴位上方,距離穴位約2-3釐米,以感到溫熱舒適為宜,每次灸治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 隔物灸法: 可在穴位上放一片生薑或艾絨,再用艾條灸治,可以減輕灸治的熱度,也更安全。
    • 懸灸法: 將艾條懸掛在穴位上方,距離約3-5釐米,使熱力均勻地照射穴位,時間約15-20分鐘。
  4. 注意觀察: 艾灸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的反應,如果出現灼痛感,應立即停止灸治。

遠紅外線加熱脾俞穴

準備材料:

  • 遠紅外線神燈
  • 毛巾
  • 保鮮膜

步驟:

  1. 準備好遠紅外線神燈: 開啟神燈,讓其預熱至適當溫度。
  2. 定位穴位: 找到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的位置,即脾俞穴。
  3. 進行加熱:
    • 用毛巾包裹神燈,並將其放置於穴位上方,距離約10-15釐米,以感到溫熱舒適為宜。
    • 可用保鮮膜覆蓋穴位,以加強熱力傳導。
  4. 持續加熱: 每次加熱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5. 注意觀察: 加熱過程中,注意觀察皮膚的反應,如果出現灼痛感,應立即停止加熱。

注意事項:

  • 脾俞穴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時,應注意避免過度刺激,避免造成皮膚灼傷。
  • 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過程中,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治療,並諮詢專業醫師。
  • 孕婦、月經期間、皮膚有傷口或感染者,以及對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有過敏反應者,請勿進行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按摩推拿


按摩脾俞穴方法:

  1. 定位: 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 準備: 雙手拇指指腹。
  3. 按壓: 將雙手拇指指腹放在脾俞穴上,逐漸用力下壓按揉,直到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
  4. 摩擦: 沿著穴位來回摩擦,使熱感向內部深透,直到皮膚潮紅。
  5. 時間: 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