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經氣血在足三里形成較大的氣血場。
足三里
位置: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脛骨前肌中- 國際代碼:ST36
- 英文名稱:Zusanli
- 所屬經絡:足陽明胃經
- 別名:鬼邪,下三里,下陵,三里
- 五俞穴:合穴
- 可灸
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佈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穴道圖片
針刺方法
直刺1~2寸
穴道介紹
足三里穴可以說是最有名的一個長壽大穴,它是胃經的合穴,所謂「合穴」,就是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而合穴治臟腑疾患,此穴最擅長的治療腹部的各種疾病。
《四總穴歌》提到:「肚腹三里留。」《黃帝內經》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可見只要是肚腹脾胃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運用足三里穴來治療。
由於中醫認為脾胃是萬病之源,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每天如果可以刺激按摩足三里穴,一定可以防病健身、抗衰延年。
由於脾為生痰之源,脾失健運時,水濕凝聚在體內會形成「痰」,此穴對於改善對於痰濕所造成的痰飲、癇證、癲狂...等等以改善效果。
國內外對於足三里的臨床研究非常多,明顯確認此穴道可以調整消化系統,對於胃酸(抑制胃酸分泌)、胃蛋白酶有調整作用,也可以改善呼吸系統疾病、減少因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症、改善嘔吐、調整免疫系統...等等。
Youtube影片
穴道配伍
- 坐骨神經痛 :足三里+環跳+腎俞+委中+腰俞+居髎+懸鐘
- 胰臟炎 :足三里+內關+合谷
- 腳氣病 :足三里+陽陵泉
- 大便秘結 :足三里+合谷+內庭+天樞+照海+商曲+大敦+尺澤+支溝+大腸俞+肓俞
- 痢疾 :足三里+合谷+大腸俞+小腸俞
- 消化不良 :足三里+大腸俞+氣穴+懸樞+至陽
- 腦中風 :足三里+曲池+本神+合谷+百會+水溝+肩髃+太陽+崑崙+天柱+大椎+十宣
- 白帶 :足三里+三陰交+氣海+維道+八髎+百會
- 半身不遂 :足三里+太衝+髀關+環跳+風市+陽陵泉+犢鼻+伏兔
- 淋巴結腫大 :足三里+手三里+肩髃+支溝
- 慢性肝炎 :足三里+陽陵泉+肝俞+至陽+脾俞
- 胃及十二指腸炎 :足三里+中樞+脊中+懸樞
- 子宮下垂 :足三里+交信+關元+維道+百會+三陰交+氣海
- 低血壓 :足三里+百會+素髎
- 胃食道逆流(胃酸) :足三里+梁丘
- 大腸激擾綜合症 :足三里+上巨虛+曲池+闌尾
- 上腹胃脘痛 :足三里+中脘+內關+梁丘+懸樞
- 腹瀉 :足三里+陰陵泉+上巨虛+長強+腰俞+懸樞+肓俞+商曲+下巨虛+大腸俞+天樞
- 熱中暑 :足三里+少商+委中+商陽+中衝+水溝+合谷+內關+尺澤
- 食慾不振 :足三里+內關+中脘+天樞+中樞+四縫
- 膝蓋內側痛 :足三里+陰陵泉+血海
- 膝蓋前側痛 :足三里+梁丘+犢鼻
- 下肢靜脈瘤 :足三里+陽陵泉+環跳+飛揚+豐隆+太白
- 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足三里+勞宮+啞門+湧泉+合谷+三陰交+太溪+中脘+環跳
- 四肢肌肉萎縮 :足三里+陽陵泉+太溪+太衝+伏兔+犢鼻+髀關+風市
- 乳房脹痛 :足三里+乳根+地五會+瞳子髎+少澤+膻中
艾灸刮痧
直接灸,患者仰臥,將艾炷放在穴上點燃,至皮膚有灼熱感時,用鑷子移去未燃盡的艾炷,繼續施灸,每次5或7壯。也可用艾條灸。
按摩推拿
- 按摩時,用大拇指或者中指在足三穴里處按壓,每次5-10分鐘。按壓的力度應該以有針刺樣的酸脹、發熱為適合。
- 也可以用拍打、敲打的方法刺激足三里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