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

經絡運行時間:07:00-09:00

經絡屬性::五行: 陰陽:陽明

經絡對應::表裡對應:足太陰脾經。 臟腑別通對應:手厥陰心包經。同名對應:手陽明大腸經

相關臟腑或器官:胃、脾臟、大腸、小腸、鼻、耳、喉嚨、牙齒上半部、嘴巴、乳房

最後更新日:2022-10-09

足陽明胃經的基本介紹

https://static.cloudtcm.com/acupoint/ST-meridian.jpg

足陽明胃經是陽經之一,運行時間為早上7:00-9:00。因此,胃經有病的人,通常會在早上的時候特別嚴重。許多人在早上不喜歡吃早餐,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造成的。

不吃早餐會導致胃經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影響脾胃功能,造成全身無力、經常疲勞等症狀。

我們分析胃經的症狀,必須區分以下三個方向來辨證:

1.本經路線與聯繫臟器

胃經所走過的路線,會影響相關的臟腑或是器官。從胃經循行路線看來,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覆蓋了足部、小腿、大腿前側、腹部、胸部、肩頸、面部和頭部等部位。因此,如果這些部位出現疼痛,則可能是胃經異常所致。

治療胃經異常所造成的痛證,就是以此為辨證基礎。此外,胃經還聯繫絡脾,合於大腸、小腸,並與鼻、眼、上齒、咽喉、乳房有聯繫,因此也會影響這些臟器的運作。尤其是胃經會影響牙齒、咽喉與乳房,必須注意。

2.主要影響臟腑的病候

胃經主要影響的臟腑是胃,依照中醫基礎理論,胃腑如果異常,會有消化系統的問題,例如腸胃病,食慾不振。胃主通降,如果胃有問題,會有口臭,腹悶痛,便秘的問題。

《靈樞.經脈》提到:「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惊,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嚮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沖、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胃經異常會出現以下病症:溲溲戰抖發冷、喜歡伸腰、打呵欠、顏面暗黑。病發時厭惡別人和火光、聽到木器聲音就惕惕驚慌、心要跳動,獨自關閉房門,遮塞窗戶而睡。嚴重的則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暴走。

胸膈部響,腹部脹滿、小腿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胃經穴道主治有關「血」方面所發生的病症,例如:躁狂、瘧病、溫熱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歪,唇生瘡疹、頸部腫、喉嚨痛、大腹水腫、膝關節腫痛。

沿著胸前、乳部、氣街(氣衝穴附近)、腹股溝部、大腿前、小腿外側、足背上均痛,足中趾運作不順。

凡屬於氣盛有餘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熱,有餘的症狀表現在胃部,則消化強而容易飢餓,小便顏色黃。屬於氣虛不足的症狀,則身體前面都發冷、寒戰,胃部寒冷則感到脹滿。

3.相互影響的經絡與臟腑病候

脾經與胃經:脾經與胃經互為表裡,因此胃經異常也會有脾的病變,例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便溏等。

胃經與心包經:胃經與心包經互為臟腑別通關係,因此胃經異常時經常會從心包經找到相關穴位進行治療,例如:內關穴可以緩解嘔吐、心悸、胸悶等症狀。

胃經與大腸經:胃經與大腸經互為同名(陽明經)關係,因此胃經異常也會有大腸經相關的症狀,例如:便秘、腹瀉、痔瘡等。

本經常見的疼痛

本經的常見症狀或疾病

足陽明胃經的45個穴道清單

足陽明胃經的影片介紹

載入中...

足陽明胃經相關文章資訊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草藥單方

本經常見之歸經食物

本經常見之歸經中藥方劑

足陽明胃經的良導絡研究

  • 【良導絡實症】 相關部位:鼻,口,精神,乳腺,齒,眼皮 實症抑制點:厲兌穴 主要生理症狀:口唇乾,關節腫痛,乳腺炎,食慾異常大,有熱不出汗,打嗝

  • 【良導絡虛症】 相關部位:鼻,口,精神,乳腺,齒,眼皮 虛症興奮點:解谿穴 主要生理症狀:打呵欠,食慾減退,口唇乾,腹鳴,腹痛,手腳腫,臉部浮腫,多吃而瘦

相關經脈、別絡與絡脈

足陽明胃經經脈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

足陽明胃經經脈起於鼻骨兩旁,在此接納手陽明大腸經之氣。上行經鼻骨兩側,到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會合,並在此分支,進入眼球後方分布於腦(循眼系入絡腦)。

從內眼角下行,在鼻骨的外側分支,分布上齒中。下行經口角兩旁繞至唇下承漿穴,左右交叉,左側經脈交叉到右邊,右側經脈交叉到左邊,沿下頜至大迎穴。

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分出一支經下頜角,上行經耳前,沿髮際至額頂左右相銜接,主幹線從大迎穴下行循喉嚨氣管,入鎖骨上窩。在鎖骨上窩分成內行外行兩支,內行支入胸內下橫膈分布於胃和脾,從胃賁門循腹內下行至腹股溝穿出。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沖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沖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外行支從鎖骨上窩分出,下行經乳頭內側,沿腹直肌直下至腹股溝與腹內下行支相會合.從腹股溝下行經股直肌、髕骨、脛骨外側踝關節前方、足背,至第二趾外側端。另有一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行本經外側下行至中趾外側端.在足背上又有一分支,斜行至大趾內側端,在此銜接足太陰脾經。

《靈樞.動輸》:「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還有一大絡,從胃發出,上行穿橫隔分布於肺,沿著咽喉,入眼睛進入腦部。

足陽明胃經絡脈

《靈樞門經脈》篇:「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 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足陽明胃經的絡脈名為「豐隆」,起於外踝上8寸,即足陽明胃經的「豐隆穴」。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是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通的穴位。

豐隆穴的絡脈分為兩支:

  • 第一支,沿足陽明胃經的循行路線上行,經腹胸至頸部,分支分布於喉咽,並上行分布於頭頂部。
  • 第二支,橫穿脛骨後,與足太陰脾經相銜接,組成表裡經的經氣互相交流的通路。

足陽明胃經別絡

《靈樞.經別》篇:「足陽明之正,上至脾, 入于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

足陽明胃經別絡是足陽明胃經的別絡,起於足陽明胃經的大腿前上三分之一處,沿足陽明胃經走人腹內,分布於胃脾,上行穿過橫膈分布於心。

足陽明胃經別絡的循行路線如下:

  • 起於足陽明胃經的大腿前上三分之一處,沿足陽明胃經走人腹內,分布於胃脾。
  • 上行穿過橫膈分布於心。
  • 從心上行沿食管經咽喉,在口角外穿出。
  • 上行至眼眶入眼球後方,與足陽明胃經相銜接。

從心上行沿食管經咽喉.在口角外穿出,上行至眼眶入眼球後方,與足陽明胃經相銜接,構成足陽明經線路,加強了足陽明胃經與脾、胃、心、腦、眼之間的聯繫。

皮部與經筋(肌肉筋膜)

《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于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踵,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敢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痺也。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足陽明胃經筋,起於第二、三、四足趾端,沿足背向上行,結於踝關節。相關肌肉:趾長伸肌及其肌腱,趾短伸肌等。在踝關節分為內外兩支:

外側支:從踝關節起,向外斜沿腓骨上行,結於膝關節外側腓骨頭前面。相關肌肉:趾長伸肌、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

再沿股外側上行,結於股骨大轉子處。相關肌肉:股外側肌及股直肌。向上經脅肋轉向背部連繫於胸椎,相關肌肉:股外肌、骼脛束、腹外斜肌、前鋸肌、背闊肌的一部分

內側支:從踝關節起,上沿脛骨,結於膝關節前,相關肌肉:脛骨前肌分支結於脛骨的外側,與足少陽經筋相合。

從膝關節沿股前面上行,結於腹股溝的恥骨。相關肌肉:股直肌、股外側肌、股內側肌等。

上行沿腹正中線兩側,結於缺盆的胸鎖關節處。相關肌肉:腹直肌及胸大肌的一部分。上頸至下頜,相關肌肉:頸闊肌前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等。

在下頜分前後兩支:

前支:從下頜起,沿口角外側上行會於鼻側,結於鼻部,並分布於下眼臉,上方合於太陽經筋。相關肌肉:頰肌、三角肌,口輪匝肌、上唇方肌、鼻肌及眼輪匝肌下部等。

後支:從下頜起,在頰部斜行向上結於耳前。相關肌肉:頸闊肌後部、莖骨舌骨肌、二腹肌後部等

足陽明經筋病候

本經受風、濕、寒邪氣侵犯後,經筋分布區肌肉會發生疼痛,嚴重時出現足趾運動障礙。經氣不暢時,則發生痙攣。經氣不足時,足不能抬起,脛前肌肉萎縮。

經筋的時令病候

陽曆三月為季春,氣候中三、四月為兩陽合明,足陽明經易發生經氣不暢或閉塞,故出現脛部肌肉痙攣,牽引足中趾、股部肌肉痙攣和疼痛,陰囊腫大,腹部肌肉痙攣牽引到頸部肌肉,面部由於肌肉痙攣出現口角歪斜。寒症者,眼睛不能閉合,口角外移,熱症者,眼睛不能睜開,面部肌肉麻痹無力。

治療方法:先用馬脂膏塗在痙攣的一側.麻痹側用肉桂調酒塗,用桑枝鈎住麻痹的口角,然後點燃桑木炭的火烤患處.邊烤邊按摩,病人最好喝些酒,多吃臘肉,這樣治療三次可愈.還應當在其他痙攣處的壓痛點用火針快速針刺,針刺次數以見效為止。

足陽明胃經的相關典籍

  •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沖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沖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惊,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嚮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沖、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 《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于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踵,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敢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痺也。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右方也。
  • 《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繫目系,合於陽明也。
  • 《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痺瘁瘖。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