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葛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升麻、葛根性寒,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峻猛,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 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緩解升麻、葛根的毒性,提高藥物安全性,並協同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升麻葛根湯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 解肌透表: 葛根具有解肌透表之功效,能疏散風邪,緩解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配合升麻,更能提升藥效,有效消除表證。
- 宣肺利咽: 葛根可宣肺利咽,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升麻則有助於提升葛根的宣肺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因此,升麻葛根湯中加入葛根,可有效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表證,同時緩解咽喉不適,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升麻葛根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升麻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對於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惡寒、鼻塞、咽痛等,升麻可解表散邪,促進汗出,達到清熱解毒之目的。
- 升陽解毒,透邪外出: 升麻可升陽氣,具有向上提升之功效,能將體內鬱積的邪氣向上引導,透出體外。對於邪毒鬱於肌膚,症見疹出不暢,或疹出而色暗、伴有發熱、頭痛、咽痛等,升麻可助其透疹,加速病程恢復。
升麻葛根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葛根升麻的燥烈之性,達到「辛涼解表,疏風解熱,養陰生津」的功效。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它能緩解葛根升麻的升散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傷津耗氣,同時也能緩解葛根升麻可能引發的口乾舌燥、頭暈目眩等不適。 此外,白芍還能配合葛根解肌發表,促進汗液排出,達到疏風解表的效果。
升麻葛根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助發汗解表: 生薑性溫,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的功效。與升麻、葛根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發散外邪,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 和中降逆: 生薑可溫中和胃,降逆止嘔。葛根升散,升麻解肌,可能造成胃氣上逆,加入生薑可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平和。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升麻葛根湯 深度解析
方劑組成與傳統功效
升麻葛根湯,一方源於古籍,由多位醫家闡述其應用與療效。其基本組成為:
- 升麻: 清熱解毒,升舉清陽。
- 葛根: 升陽解肌,清熱生津,透發解熱。
- 白芍: 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斂陰和營。
- 甘草: 調和諸藥,解毒止痛,益氣和中。
- 生薑(或乾薑)(部分記載): 散寒解表,溫胃止嘔。
傳統上,此方用於治療:
- 外感熱病: 尤其陽明經證,症見頭痛發熱,肢體煩痛,無汗或汗少,口渴,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 時疫溫病: 頭痛發熱,甚至出現斑疹。
- 瘡疹初起: 發熱,疹點未發或初發,疑似之際。
藥理分析與治療機制
綜合各醫家論述,升麻葛根湯的治療機制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解肌透表,發散外邪:
- 葛根為君藥,辛涼升散,能開發腠理,透發在表之邪,解除肌表束縛,使熱邪外達。
- 升麻助葛根升陽解肌,加強發散之力。
- 生薑(或乾薑) 辛溫解表,協助發散風寒。
- 適用於外感風寒或風熱初起,邪在肌表,尚未深入。
清熱生津,解除熱毒:
- 葛根能清熱生津止渴,緩解熱病津傷之症。
- 升麻能清熱解毒,對於熱病所致的毒邪有一定抑制作用。
- 適用於熱病初起,邪熱壅盛,津液耗傷。
調和營衛,養血柔肝:
- 白芍養血柔肝,斂陰和營,能防止發散過度,損傷陰血。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並能益氣和中。
- 使發汗而不傷正,適用於表證兼有營血不足者。
升舉清陽, 治療陽明經證:
- 張璐認為升麻能引清氣右升,足陽明本藥,善治陽明經頭痛、口瘡等症。
- 升麻葛根合用,能針對陽明經的循行特點,解除陽明經的鬱熱,並引導清陽之氣上升,治療陽明經的頭痛、目痛、鼻乾等症狀。
不同醫家觀點與臨牀應用
- 張璐《本經逢原》: 強調升麻的升清作用,認為其能引清氣右升,治療陽明經病及中惡腹痛、喉痛口瘡等。並指出升麻葛根湯為陽明發散藥,若太陽病初起誤服,恐引邪入陽明。
- 姚球《本草經解》: 認為升麻葛根湯能治陽明熱邪及癍疹,並列舉了其與不同藥材配伍的功效。
- 祝補齋《衛生寶鑒》: 推崇升麻葛根湯為解肌之冠,並提出可根據病情加減黃連或附子。認為其可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
- 林佩琴《類證治裁》: 將此方用於治療寒邪盛,汗不出而煩擾者,以及冬溫誤汗,致發斑毒者。並強調若出現昏憒譫妄,大便瀉,手足冷則為重症,不治。
- 陳嘉謨《本草蒙筌》: 將升麻、葛根歸為輕劑,能去實,散揚,適用於腠理閉悶,噎塞中蘊。 並強調初病太陽證不可用,恐引賊破家。
- 李時珍《本草綱目》: 認為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並指出此方適用於胃虛傷冷,鬱遏陽氣於脾土者。還提及用其治療陽氣鬱遏、元氣下陷等症的經驗。並強調痘疹已出後不可用,因其解散之力。
- 周巖《本草思辨錄》: 將此方與仲景方比較,認為其佐參是因脈弱而渴。
- 蔣介繁《本草擇要綱目》: 強調此方為陽明發散之主方,並指出初發太陽症不可用,痘疹已見紅點也不可用。
- 張銳《雞峯普濟方》: 記載了此方治療傷寒瘟疫風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的用法。
-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 將此方歸為解溫疫身熱的方劑,並用於治療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
- 危亦林《世醫得效方》: 記載了此方加減治療傷寒、鼻衄、瘡痍癮疹、癰疽、風寒濕痹等多種疾病的用法。並提出可用於冬合寒而溫暖,春發溫疫大效。
- 董宿《奇效良方》: 強調此方用於瘡疹未發,預防為主,已發則不可用。
- 吳昆《醫方考》: 分析了此方治療陽明經證、冬溫、麻疹等的原理。並根據小兒發熱情況,提出以本方為主治療風寒、痘瘡等。
- 許叔微《普濟本事方》: 認為升麻葛根湯為解肌之冠,並指出凡有勞熱證皆可服。
- 張浩《仁術便覽》: 認為此方為治療時氣瘟疫發熱,肢體煩痛及瘡疹未發疑似之間最穩妥的方劑。
現代應用與注意事項
現代臨牀上,升麻葛根湯仍廣泛應用於:
- 感冒、流感初期: 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表證者。
- 麻疹、風疹等出疹性疾病的初期: 發熱,疹點未發或初發。
- 偏頭痛、三叉神經痛: 屬於陽明經循行部位者。
- 高血壓早期: 部分屬於肝陽上亢者。
注意事項:
- 辨證準確: 本方適用於表證、熱證,若為裡證、虛證、寒證則不宜使用。
- 劑量適宜: 應根據病情輕重及患者體質調整劑量。
- 不可久服: 表證解除後應停藥,以免耗傷正氣。
- 太陽病初期慎用: 如張璐、陳嘉謨等醫家所言,恐引邪入陽明。
- 痘疹已出慎用: 如李時珍、蔣介繁等醫家所言,恐致邪毒內陷。
- 孕婦及體虛多汗者慎用。
總結
升麻葛根湯作為一首經典古方,以其解肌透表、清熱生津、調和營衛的功效,在臨牀上廣泛應用於治療外感熱病、時疫溫病及瘡疹初起等疾病。然而,在使用過程中,必須仔細辨證,注意劑量和禁忌,方能發揮其最佳療效。深入理解古籍中各醫家的觀點,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把握升麻葛根湯的精髓,並在臨牀實踐中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g),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一日二三次。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使用本方,宜早不宜遲,若毒熱旺盛而內陷,非本方所能為力。 麻疹初起,疹毒自內達表.宜於涼散,若疹已出透,則當禁用。 疹毒內陷而見氣急而粗,甚或喘息抬肩,鼻冀煽動者,不宜用本方。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葛根湯,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川芎、白芷、麻黃。 主治:傷寒用十神湯身大汗而不解者。
升麻葛根湯,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乾薑、升麻、芍藥、甘草、葛根各等分。 主治:傷寒、瘟疫,風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
升麻葛根湯, 出處:《痘疹全集》卷十四。 組成:升麻1錢,乾葛1錢,白芍1錢,甘草5分,山楂1錢,牛蒡子1錢。 主治:初熱壯盛疑似未明,或疹已出而表熱甚者。
升麻葛根湯,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人參、紫蘇、前胡、半夏、葛根、茯苓、枳殼、桔梗、陳皮、甘草。 主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發熱,肢體煩痛,及瘡疹末發,疑似之間。
升麻葛根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葛根2錢,升麻1錢,秦艽1錢,荊芥1錢,蘇葉1錢,赤芍1錢,白芷1錢5分,甘草7分。 主治:外感邪在陽明,頭痛連及目眶;及面浮腫而痛,屬於風者。
升麻葛根湯, 出處:《金鑑》卷六十七。 組成:山梔1錢,升麻1錢,葛根1錢,白芍1錢,柴胡1錢,黃芩1錢,黃連5分,木通5分,甘草5分。 主治:酒毒爲病而致心癰,巨闕穴隱痛微腫,令人寒熱身痛,頭面色赤,口渴,隨飲隨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