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 Licorice Root, Sweet Herb
- 別名:炙甘草,甜根子,蕗草,粉草,甜草根,蜜草,靈通,紅甘草,甜草,國老,棒草,蜜甘,美草,粉甘草
- 藥品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或同屬植物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山西, 河北, 甘肅, 新疆, 陝西, 青海, 遼寧, 吉林, 西北地區, 黑龍江, 歐洲, 內蒙古, 東北地區, 蒙古
- 生長環境:草原, 荒地, 河岸, 沙質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05-28
甘草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名醫別錄》中提到甘草具有「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的功能,歷代醫家普遍認為甘草是「和諸藥,解百毒」的藥物。
甘草常被用於藥性峻猛的方劑中,它不僅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也能調和脾胃。例如,在調胃承氣湯中添加甘草,可以緩和硝石和黃連的性質,使瀉下作用不致過於劇烈,並避免刺激大腸產生腹痛。半夏瀉心湯中,甘草與半夏、乾薑、黃芩、黃連同用,能夠協和寒熱,平衡藥物的升降作用,發揮和諧效果。
在實驗中,將敵敵畏和甘草煎劑的混合液灌服給小鼠後,結果發現甘草能顯著降低敵敵畏對小鼠的毒性,降低死亡率。其機理可能與甘草的吸附作用、抗乙酰膽鹼作用和葡萄糖酸結合作用有關。
甘草甜素、GL、GULE甘草酸鐵等成分均具有解毒功能。這些作用通過物理和化學方式沉澱、吸附、加強肝臟解毒功能等途徑實現。
2. 清熱解毒
清熱解毒方面,甘草能清熱涼血,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及藥物、食物中毒等。治療熱毒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治療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若無特殊解毒藥時,亦可單用甘草或與綠豆或大豆煎湯服。
3. 活絡止痛
甘草具有緩急止痛之效。用於脘腹及四肢攣急作痛。若屬陰血不足,筋失所養而攣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藥甘草湯;若屬脾胃虛寒,營血不能溫養所致者,常白芍、飴糖等,如小建中湯。近年報道,單用甘草粉或配伍烏賊骨、瓦楞子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的近期療效。
4. 補血
甘草有補氣和中、益氣補血之功。甘草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甘草酸、甘草皁苷等,能夠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增加紅血球的生成,從而達到補血的效果。另外,甘草還能夠調節免疫系統,增強人體免疫力,對於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羣也有所幫助。
5. 生津止渴
甘草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甘草酸、甘草皁苷等,能刺激唾液腺分泌,促進唾液分泌,從而生津止渴。此外,甘草還有清熱解毒、和中止咳等作用,對於口渴、口乾、咳嗽等症狀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6. 潤肺
甘草,中醫潤肺良藥,滋肺清熱,化痰止咳。含多種有效成分,如甘草酸、甘草皁苷、黃酮等,清熱解毒,補中益氣,潤燥生津,化痰止咳。刺激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潤肺止咳。
7. 止咳化痰
甘草具有潤肺止咳、祛痰平喘、清熱解毒等功效。主治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
《名醫別錄》記載,甘草「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之良藥。歷代醫家延用千年,廣泛用於治療各種咳嗽痰多疾病。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甘草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膽鹼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作用。甘草酸能抑制咳嗽中樞,減少咳嗽次數。甘草次酸膽鹼能促進咽喉及支氣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
8. 清熱瀉火
甘草具有清熱瀉火、潤燥和中、調和脾胃、解毒益氣諸多功效。
甘草治熱毒所致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等證。
9. 補氣
甘草常被用於治療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代,以及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在治療心氣虛時,甘草常與人參、阿膠、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在治療脾氣虛時,甘草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
甘草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止痛除煩的功效。
甘草用於止痛,最有名的就是「芍藥甘草湯」。此方出自張仲景《傷寒論》,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腹痛、攣急等證。方中,芍藥具有緩解痙攣、鎮痛的作用,甘草具有補中益氣、調和營衛的作用,兩藥合用,相輔相成,可以有效緩解疼痛。
千年來,芍藥甘草湯可謂治痛第一方,無論人體上下內外諸般痛症,均可用此方為主,隨證加味,以增強止痛效果。
2. 平衡荷爾蒙
甘草既能益氣補脾,又能清熱解毒。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等成分,這些成分可以影響體內的激素分泌,幫助平衡體內的荷爾蒙水平。甘草還能增強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緩解壓力,改善睡眠,從而調節內分泌,平衡荷爾蒙。
3. 抗過敏
甘草中之甘草甜素,乃抗過敏之良藥。能抑制、緩解過敏症狀。甘草甜素能抑制過敏原與免疫球蛋白E(IgE)之結合,阻斷過敏反應之發生。又能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減緩過敏症狀。
4. 抗發炎
甘草酸(Glycyrrhizin) 是甘草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研究顯示,甘草酸具有顯著的抗炎和抗過敏作用,能夠抑制多種發炎相關的酶,如細胞色素P450、11-β-羥甾脫氫酶等,從而降低炎症介質的生成。此外,甘草酸能增強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效果,進一步提升其抗炎能力。
甘草甜素(Glycyrrhizic acid) 同樣具有抗炎作用,這主要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實現的。
甘草中含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如liquiritigenin 和 isoliquiritigenin,這些化合物具有強大的抗氧化性,能夠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從而間接降低發炎反應。
5. 保肝利膽
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對肝臟具有保護作用,可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減輕間質炎症反應、減輕肝壞死和氣球樣變性。
6. 預防腫瘤或抗癌
甘草甜素可預防DEN誘發的肝癌前病變,並有明顯劑量效應。並可預防小鼠肝損害及肝癌,還可以抑制十二指腸腺癌、子宮頸癌細胞生長。
美國從1950年代開始就有多項關於甘草藥理的研究,顯示其具有抗發炎、抗腫瘤潰瘍、抗癌以及抑制病毒感染等多種效益,甚至列為一級抗癌食材。
7. 降膽固醇
甘草根中的甘草酸被研究認為可以干預膽固醇的合成和分解。它可能通過抑制肝臟中的HMG-CoA還原酶(一種關鍵的膽固醇合成酶)來降低膽固醇的生產。
甘草的抗氧化成分(如類黃酮)可能有助於減少膽固醇在血管壁的氧化,進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甘草的成分可能促進膽汁酸的產生和分泌,膽汁酸是由膽固醇轉化而來,增加膽汁酸的生產可以間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
研究表明甘草可能對脂蛋白的代謝有正面影響,改善脂質分布和減少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的含量。實驗發現甘草甜素注射家兔,膽固醇、甘油三酯皆降;小量甘草甜素,兔動脈硬化減輕。
8. 抗心律失常
注射炙甘草提取液30分鐘後,對於氯仿誘發小鼠室顫、腎上腺素誘發家兔心律失常、烏頭鹼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發豚鼠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並能減慢心率
對哇巴因、烏頭鹼、否地高辛、氯化鈣四種藥物均因K+、Na+、Ca2+離子濃度發生變化而造成的心肌細胞節律紊亂,炙甘草注射液有明顯的對抗作用,推測炙甘草具有慢鈣通道的阻滯作用。
中藥方劑炙甘草湯,千年來用於改善心律失常效果顯著!
9. 抗菌、抗病毒
甘草具抗菌作用,其有效成分甘草酸能抑制病原菌生長,治口腔潰瘍、喉嚨痛、口臭等。甘草皁苷、黃酮等成分也有抗菌作用,對抗多種病原微生物。
甘草甜素可抑制HIV病毒複製,甘草多糖(GPS)對多種病毒有抑制作用。
研究發現,甘草苷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複製。
10. 提升免疫力
甘草含有增強免疫的成分LH-1,其主要成分為葡聚糖。實驗表明,給小鼠靜脈注射LH-1,可提高小鼠免疫記憶細胞生成量,促進繼發性免疫反應。因此,甘草中含有影響免疫功能的物質,其製劑的加工方法至關重要。
11. 抗潰瘍作用
甘草酸,甘草之最要活性成分,能增胃腸道黏液分泌量,護胃腸道黏膜,減胃酸損傷,達抗潰瘍之效。甘草亦具抗炎、抗氧化、調節免疫等多種藥理作用,助胃腸道修復保護。
12. 抗氧化
甘草在西方國家廣泛被使用,它富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等類三萜化合物,以及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多糖等營養成分,藥用價值極高,不但能抗菌、減少內臟發炎、防止癌症發生,更能有效消除體內活性氧。
而炙甘草的抗氧化能力更加明顯!
甘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6g,調和諸藥用量宜小,作為主藥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於中毒搶救,可用30-60g。凡入補益藥中宜炙用,入清瀉藥中宜生用。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研末敷。
甘草的炮製
- 甘草:揀去雜質,洗淨,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時,撈出,潤透切片,晾乾。
- 蜜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變為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甘草片100斤,用煉熟蜂蜜25-30斤)
- 《雷公炮炙論》:凡使甘草,須去頭尾尖處,用酒浸蒸,從巳至午出,暴乾,細銼使。一斤用酥七兩,塗上炙,酥盡為度。又先炮令內外赤黃用良。
- 《綱目》:方書炙甘草皆用長流水蘸濕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漿水炙熟。
- 《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 實證中滿腹脹忌服。《藥品化義》: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醫學入門》:痢疾初作,不可用。
- 《本草正》: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用。
- 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腫。
- 甘草流浸膏在臨床用於治療胃潰瘍時,經常發生血壓增高和浮腫,血容量增多所致頭痛、眩暈、心悸、血鉀降低。
- 不可高劑量長期服用,甘草甜素每日劑量超過500mg,連服1月,即可產生「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甘草相關的方劑
甘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甘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乌拉尔新甙(uralenneoside), 槲皮素(quercetin), 乌拉尔素(uralene), 乌拉尔醇-3-甲醚(uralenol-3-methylether), 乌拉尔宁(uralenin), 新乌拉尔醇(neouralenol), 新乌尔醇(uralenol), 乌拉尔醇(uralenol), 紫云英甙(asTCMLIBagalin), 异槲皮甙(isoquerciTCMLIBin), 芸香甙(rutin), 烟花甙(nicotiflorin), 水仙甙(narcissin), 甘草葡聚糖(glucanGBW),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甘草新木脂素(liconeolignan), 甘草苯并呋喃(licobenzofuran), 5,6,7,8-四氢-4-甲基喹啉(5,6,7,8-teTCMLIBahydro-4-methylquinoline), 甘草香豆酮(licocoumarione), 甘草吡喃香豆精(licopyranocoumarin), 新甘草酚(neoglycyrol), 异甘草酚(isoglycyrol), 甘草酚(glycyrol), 异甘草黄酮醇(isolicoflanonol), 芒柄花甙(ononin), 5-O-甲基甘草本定(5-O-methyllicoricidin), 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 甘草利酮(licoricone), 甘草西定(licoricidin), 亲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 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 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 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 甘草甙(liquiritin), 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 甘草次酸(glycyrrheticacid), 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