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溫經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調和氣血: 白芍性微寒,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安神之效。溫經湯旨在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而白芍能緩解經行腹痛、腰痠背痛等症狀,並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療效。
- 保護脾胃,防止寒邪侵襲: 白芍入脾經,能健脾益胃,緩解寒邪對脾胃的損傷。溫經湯中含有辛溫之品,容易損傷脾胃,而白芍則能保護脾胃,避免寒邪乘虛而入,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溫經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在於桂枝的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驅散體內寒邪,溫暖經脈,促進血液運行。溫經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肢體麻木等症狀,而桂枝的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功效恰好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成為溫經湯的重要組成部分。
溫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溫經湯屬於溫補性方劑,藥性偏燥熱,而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傷陰。
-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使溫經止痛效果更顯著。
此外,甘草還能解毒,減少其他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使整體藥效更安全有效。
溫經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助陽氣,對於寒邪凝滯、血脈瘀阻所致的經絡不通、血行不暢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溫經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經脈不通的病症,生薑的溫中散寒之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之痛。
- 和胃止嘔:生薑能和胃止嘔,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噁心嘔吐具有緩解作用。溫經湯中加入生薑,可以預防因藥物刺激引起的胃部不適,提高藥物療效。
溫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化痰:溫經湯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半夏味辛性溫,善於燥濕化痰,可祛除寒凝血瘀之痰濕,助於溫經通絡,改善血液循環。
- 降逆止嘔:溫經湯的組成中常含有溫熱藥物,如桂枝、艾葉等,容易導致氣逆上逆,甚至出現嘔吐的現象。半夏味辛性溫,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有效抑制溫熱藥物引起的氣逆上逆,保障藥物療效。
溫經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溫經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溫經湯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川芎可溫經散寒,活血止痛,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引藥入經:溫經湯中其他藥材如當歸、芍藥等偏於補益,川芎的辛散之性可引導藥力到達經絡,提高藥效。
溫經湯是一個經典的中藥方劑,用於治療氣血虛寒所引起的婦科疾病。當歸作為其重要成分之一,主要是由於其卓越的補血和調經作用。當歸屬於陰虛血少的藥材,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調和經脈,對於改善女性月經不規則、痛經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此外,當歸還富含多種有益成分,能夠增強免疫力和促進組織修復,對於婦女的身體健康尤其重要。在溫經湯的搭配中,當歸與其他藥材如桂枝、赤芍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暖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總體而言,當歸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溫經湯的療效,還能針對女性的特殊生理需求,形成一個更為全面的治療方案。因此,當歸在此方劑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促進了整體的療效與和諧。
溫經湯是一個在中醫中常用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滯經絡導致的痛經和其他相關症狀。在這個方劑中,阿膠是一種重要的組成成分,具有多重藥理作用。首先,阿膠能夠滋陰補血,對於女性的經期調理具有較好的效果。當經血不足或寒凝經絡時,阿膠的補血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其次,阿膠具有溫潤的特性,能夠幫助改善體內寒冷的狀態。寒冷導致經絡不通,進而引起不適,而阿膠能夠溫暖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從而達到舒筋活血的效果。此外,阿膠還富含膠原蛋白和多種氨基酸,可以改善免疫功能,提升整體體力,有助於女性在經期的身心健康。因此,阿膠在溫經湯中的使用,不僅僅是為了補血,更是整體調理女性健康的重要環節。
溫經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是因為麥門冬具有滋陰潤肺、養心除煩的功效。
溫經湯作為治療血寒凝滯、經脈不通的方劑,主要功效為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之性,可以緩解因寒凝血瘀而引起的燥熱,避免寒熱互結。同時,麥門冬養心除煩的功效,可以改善因寒凝血瘀而導致的心煩不寧、失眠等症狀。
因此,麥門冬的加入,可以平衡溫經湯的溫熱之性,使其既能溫經散寒,又能滋陰潤肺,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溫經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溫經湯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經期不調、痛經等症,而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改善血瘀,緩解經期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溫經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具有活血通經、補血養血之效。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可與之相輔相成,協同促進氣血循環,改善瘀血阻滯,達到溫經止痛、調經止痛的效果。
溫經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主要目的在於調理婦女因氣血兩虛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方中含有人參,此為一味性溫、味甘微苦的珍貴草本,歸脾肺經,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補氣之首選。人參能夠大補元氣,復甦精神,增強體力,對虛弱體質尤為適用。在溫經湯中,人參的作用不僅是補充氣血,更能夠協同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共同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月經週期,達到溫養子宮、止痛的效果。此外,人參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減輕疲勞,使患者整體狀態得到改善,從而更好地應對生理周期的變化。在應用時,需根據個人體質調整用量,以發揮最佳療效。
溫經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歸肝、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效。溫經湯以溫經散寒為主要功效,而吳茱萸的溫經散寒作用,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此外,吳茱萸還可降逆止嘔,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噁心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溫經湯中加入吳茱萸,可增強其溫經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方劑介紹
溫經湯一直是千年來相當有用的方劑,不過似乎沒有太多人知道。其主要功效是「溫經散寒,養血化瘀」,主治因為沖脈、任脈虛寒,造成子宮瘀血相關諸證。
本方證屬瘀、寒、虛、熱錯雜之證,目的就是改善體內下腹部「虛寒瘀熱」所出現的一系列婦科症狀。
常見症狀是:月經出血漏下不止、月經不調,月經不規律或逾期不止,或一個月兩次,或到了月經期間不來。常見傍晚發熱,手心煩熱,心胸煩熱、唇口乾燥、少腹里急,腹脹滿、小腹冷痛、經血夾有淤塊,舌質黯紅,脈細而澀。也可以治療不孕症、更年期綜合症。
此方是婦科調經之祖方。當體內的沖脈、任脈虛寒時造成體內瘀血時,就會引起月經崩漏、月經不調、月經腹痛、閉經、不孕之病證。
所謂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皆起於胞宮,循行於少腹,與經、產關係密切。《黃帝內經.素問》提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古人認為,婦女的月經及孕育,與沖脈、任脈息息相關。如果這兩個經脈虛寒,固攝無力,又瘀血阻滯,血不循經,會導致月經崩漏或逾期不止。
沖任為奇經八脈,八脈系於肝腎。所謂沖任虛寒,其本質乃「肝腎虛寒」,而肝經、腎經也是通往下腹部與子宮,肝腎陽虛運化失職,又遇瘀血阻於子宮,經絡不通,就會出現子宮病變。
月經會出現提前或延後,或一個月兩次。由於寒凝血瘀氣滯經絡不通,造成月經期間小腹冷痛脹滿,久了之後不易受孕。
月經流過多時,就會消耗「陰血」,肝腎虛寒,陰血乏源,血虛時會造成面色不佳,口唇乾燥、傍晚發熱、手足心熱,這些都是血虛生熱及瘀血化熱之症狀。
既然有體內陽氣虧虛,虛寒內生,寒凝血瘀,又有陰血不足,虛熱瘀熱內生,屬於虛實寒熱夾雜之處境,不能運用純粹化瘀之法,應當「寒熱攻補共投」,所以此方溫經散寒,去瘀養血,同時具備清熱之法。
方中吳茱萸辛苦而熱,入肝胃腎經,辛能行氣以止痛,熱能溫經以祛寒,故能散寒止劑。桂枝辛甘而溫,能祛散寒邪,通行血脈,兩藥合用,溫經散寒,通利血脈之功更佳。
當歸辛甘溫,既能補血活血,又善止痛,為婦科調經要藥。川芎、芍藥辛香行散,既能活血去瘀調經,又能行氣開鬱以止痛,古人大量運用此兩味中藥調經。
阿膠甘平,能止血、固漏、養血、滋腎。麥冬甘苦微寒,養陰生津,「退血燥之虛熱」,二藥合用,養陰潤燥而清虛熱,並可制吳茱萸、桂枝之溫燥。
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人心肝腎經,長於涼血散血,合桂枝、川芍,可助去淤之力,合麥冬則清血分之虛熱與瘀熱。用入參、甘草益氣健脾。生薑、半夏和胃運脾,透過補脾胃生血統血。甘草尚能調和藥性。
本方以改善衝任虛寒,瘀血阻滯為主,治當溫經散寒,祛瘀養血,兼清虛熱之法。溫經湯重用吳茱萸,以大量溫補藥溫經化瘀,配合少量寒涼藥配伍,能使全方溫而不燥,剛柔相濟,以成溫通、溫養之劑。
加減法:若小腹冷痛甚者,去牡丹皮、麥冬,加艾葉、小茴香,或以肉桂易桂枝,以增強散寒止痛作用。少腹脹滿屬氣滯者,加香附、烏藥以行氣止痛。漏下色淡不止者去牡丹皮,加艾葉、熟地以溫經補血止血。經血色紫黯,血塊多者,去阿膠,加桃仁、紅花以增強活血去瘀。陰虛內熱明顯,可去吳茱萸、生薑、半夏,加生地、女貞子、旱蓮草以補益肝腎之陰。子宮虛冷,瘀阻胞脈,婚久不孕,症見月經後期,量少或月經稀少,色黯淡,少腹冷痛,喜溫,畏寒肢冷,性欲冷淡,可加鹿角霜、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益母草等以溫補腎陽。
本方現代常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產後腹痛、痛經、不孕症、慢性盆腔炎等辨證屬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者。
傳統服藥法
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血瘀實症而致的腹部腫塊勿用 本方雖有涼性滋陰中藥,卻以溫熱為主,虛熱明顯者,宜慎用
溫經湯的經絡型態
溫經湯的經絡型態是常見的,主要見於肝經、腎經虛證,同時體內陽虛(膽經胃經虛證),脾經虛證,連動膀胱經虛證。
由於下半身經絡虛證,上半身經絡出現實證(主要是三焦經、大腸經),形成所謂的「綜合經絡型態」,這種型態體內虛、寒、熱夾雜,久了必瘀。這在中年女性身上相當常見,有機會出現「溫經湯」證。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溫經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茯苓6兩,芍藥3兩,薏苡仁半斤,土瓜根3兩。 主治:婦人小腹痛。
溫經湯, 出處:《會約》卷十四。 組成:當歸2-3錢,川芎1錢,炮薑5分,白芍(酒炒)1錢半。 主治:婦女血寒,月經後期者。
溫經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三引《指南方》。 組成:人參1兩,牛膝1兩,甘草1兩,當歸2兩,芍藥2兩,牡丹皮2兩,白朮2兩,官桂2兩,川芎2兩。 主治:經道不通。
溫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白茯苓(去粗皮)半兩,芍藥1兩半,土瓜根1兩半,牡丹(去心)1兩半,丹砂(别研如粉)1兩,薏苡仁1兩。 主治:婦人月水來,腹內(疒丂)痛不可忍。
溫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1兩,杜仲(去粗皮,切,炒)1兩,牛膝(酒浸,焙)1兩,乾薑(炮)3分,桂(去粗皮)3分,續斷3分,補骨脂(炒)3分。 主治:腎虛寒脹,氣不宣利,上攻腹內及腰背脊髀痛。
溫經湯,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吳茱萸3兩,當歸2兩,川芎2兩,芍藥2兩,人參2兩,桂枝2兩,阿膠2兩,生薑2兩,牡丹皮(去心)2兩,甘草2兩,半夏半斤,麥冬1升(去心)。 主治: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10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此病屬帶下,瘀血在少腹不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