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滯肝脈證,是指陰寒之邪入侵肝經,導致疏泄失常、氣血凝滯,由於肝經環繞陰部與下腹部容易產生相關症狀。
肝經原本就屬於「厥陰」之經脈,與陰寒相應,《黃帝內經》提到肝經「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肝經通過陰部與下腹部,所以疼痛也會出現在下腹部,男性會引起睪丸痛,女性會出現下腹痛或月經痛。
肝經虛寒的主要症狀是:下腹脹痛、睪丸痛、陰囊收縮、怕冷、四肢冰冷、面色發白、小便清長、頭頂痛、嘔吐。女性月經不調、白帶清冷、痛經、舌苔白滑,脈沉弦或沉緊而遲...等等。
通常有兩種可能會出現寒滯肝脈證,首先是「外感風寒」,由於寒邪外犯,肝經氣機阻滯。其次是容易出現在原本就陽氣不足,陰寒內盛之人,因陽虛則會生內寒,寒凝血瘀則痛。
中醫認為「肝虛則生寒」,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肝經實證的機率較高,出現虛證的機率大約30%,出現嚴重虛證的機率大約10%,在寒冬最嚴重,「寒凝肝脈」最有可能出現在這些人身上。
現代人有大約10%的人,在寒冬中出現肝經嚴重虛證 寒滯肝脈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疝氣」、「腹痛」、「痛經」等疾病中。
由於外寒入侵體內之後,也有可能侵犯脾胃,胃部受寒而出現「寒邪犯胃證」,主要症狀是胃脘部疼痛、乾嘔、吐涎沫等症。
所謂「肝虛則生寒」,「肝陽虛證」肝陽虛與寒滯肝脈證類似,可以說肝陽虛證涵蓋此證。古人針對寒滯肝脈證主要是針對於肝經經絡的症狀來探討,例如:下腹痛與陰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