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肝脈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寒滯肝脈證,是指陰寒之邪入侵肝經,導致疏泄失常、氣血凝滯,由於肝經環繞陰部與下腹部,容易產生相關的症狀。
肝經原本就屬於「厥陰」之經脈,與陰寒相應,《黃帝內經》提到肝經「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
肝經通過陰部與下腹部,所以疼痛也會出現在下腹部,男性會引起睪丸痛,女性會出現下腹痛或月經痛。
肝經虛寒的主要症狀是:容易怕冷、手腳四肢冰冷、下腹脹痛、睪丸痛、陰囊收縮、面色發白、小便清長、夜尿頻尿、頭頂痛、嘔吐。女性月經不調、白帶清冷、痛經、舌苔白滑,脈沉弦或沉緊而遲...等等。
通常有兩種可能會出現寒滯肝脈證,首先是「外感風寒」,由於寒邪外犯,肝經氣機阻滯。簡單說,在寒冷的季節很容易因為感冒,最後導致肝經異常。
其次是容易出現在原本就陽氣不足,陰寒內盛之人,在天氣冷的時候,會因為陽虛則會生內寒,寒凝血瘀則痛。
寒滯肝脈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疝氣」、「腹痛」、「痛經」等疾病中。
由於外寒入侵體內之後,也有可能侵犯脾胃,胃部受寒而出現「寒邪犯胃證」,主要症狀是胃脘部疼痛、乾嘔、吐涎沫等症。
所謂「肝虛則生寒」,「肝陽虛證」肝陽虛與寒滯肝脈證類似,可以說肝陽虛證涵蓋此證。古人針對「寒滯肝脈證」主要是針對於肝經經絡的症狀來探討,例如:下腹痛與陰部疾病。
肝經虛寒容易受到季節性的影響,可以從經絡數據的能量變化,來看出最容易出現這種中醫證候的時間點,是在冬季末期與春季,可參考經絡型態分析內容。
從經絡理解寒凝肝脈
造成寒凝肝脈的4種主要原因
寒凝肝脈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寒凝肝脈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寒凝肝脈的相關證型
改善寒凝肝脈的常用方劑
改善寒凝肝脈的常用穴道
寒凝肝脈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中醫認為「肝虛則生寒」,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肝經實證的機率較高,多數人在進行經絡檢測之後,都會看到自己的肝經實證。
肝經出現虛證的機率大約30%,出現嚴重虛證的機率大約10%,在每年冬季末期與春季(2-3月)時機率最高。
這是因為在這段期間,人體進入最陰寒的階段,天氣寒冷時也很容易外感風寒,因此肝經虛證的機率大增,基於此「寒凝肝脈證」最有可能出現在這些人身上。
寒凝肝脈的經絡型態,主要以「肝經虛證」為主的經絡型態,常見於「倒鐵三角經絡型態」以及其變化型,列出幾種常見的型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