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更多圖表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DAN GUI SI NI JIA WU ZHU YI TANG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胃經 16%
肝經 15%
肺經 12%
腎經 10%
心經 9%
大腸經 7%
膀胱經 2%
膽經 2%

最後更新日:2021-11-21

主治功效

養血通絡,散寒降逆,散寒滌飲,降逆溫中,養血通脈。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內有久寒者又復外受寒邪。素體血虛,手足厥逆,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兼見頭頂痛,乾嘔、吐涎者

現代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慢性蕁麻疹、凍瘡等;亦可用於慢性消化道疾病而疼痛嘔吐較劇者、頭痛、潰瘍病、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炎、痛經、閉經等。

傳統服藥法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吳茱萸性辛、苦、熱、小毒。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性味甘,淡,微寒。主治瀉肺,利小便,下乳汁。 治小便不利,淋病,水腫,產婦乳汁不通,目昏,鼻塞。

  1. 《千金方衍義》:陽邪傳入厥陰而厥寒,脈沉細欲厥與直中陰寒之治截然兩途。直中陰寒用薑附四逆以回陽,惟恐藥之不力而變虛陽發露,陷陰之邪用當歸四逆以通陽,仍須桂技湯,但去生薑加當歸助芍藥以和營,細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陽分,使陽邪仍以陽解。其去生薑者,恐其性暴,不待氣味入陰,便從太陽開發也。在霍亂則不然,專取生薑、吳茱萸速破逆上之厥氣,則陽通脈復。蓋回陽用乾薑、通陽用生薑,一定不易之法。
  2. 《古方選注》:厥陰四逆,證有屬絡虛不能貫於四末而為厥者,當用歸、芍以和營血。若久有內寒者,無陽化陰,不用薑、附者,恐燥劫陰氣,變出涸津亡液之證,只加吳茱萸從上達下,生薑從內發表,再以清酒和之,何患陰陽不和,四肢不溫也耶?
  3. 《傷寒貫珠集》:手足厥寒,脈微欲絕者,陽之虛也,宜四逆輩。脈細欲絕者,血虛不能溫於四末,並不能榮於脈中也。夫脈為血之府,而陽為陰之先,故欲續其脈,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溫其經。方用當歸、芍藥之潤以滋之;甘草、大棗之甘以養之;桂枝、細辛之溫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經通脈,以續其絕而止其厥。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必加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經浹脈,以散其久憂之寒也。
  4. 《傷寒方論》: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是經絡無所不寒.氣血俱虛之至,故當歸四逆允為合劑也。更察內有久寒,是一陽不足以為開泰之本,而經絡之虛,乃相因以至、故以吳茱萸、細辛通逆而潤燥,通草為引,復以桂枝全湯而君以當歸,血由氣生,寒從陽化也;並可通於雜證之血虛極寒者矣。

相關證候

當歸四逆湯證

當歸四逆湯證

厥陰血虛寒鬱,血虛寒厥

寒凝肝脈

寒凝肝脈

寒滯肝脈,寒滯肝經,肝經虛寒陰寒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容易腳冷但手不冷
下腹部痛(小腹痛)
身體發熱四肢冰冷
陰莖、睪丸和陰囊內縮
慢性腎衰竭
蕁麻疹
細菌性食物中毒
麻疹
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性腎臟病
嘔吐
月經稀少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當歸3兩,芍藥3兩,甘草2兩(炙),通草2兩,桂枝3兩(去皮),細辛3兩,生薑半斤(切),吳茱萸2升,大棗25枚(劈)。 主治:散寒滌飲,降逆溫中,養血通脈。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內有久寒者。現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雷諾氏病、慢性蕁麻疹、凍瘡等;亦可用於慢性消化道疾病而疼痛嘔吐較劇者、頭痛、潰瘍病、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肌炎、痛經、閉經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當歸建中湯

相似度 85%

當歸四逆湯

相似度 80%

桂枝加桂湯

相似度 76%

桂枝湯

相似度 76%

桂枝加芍藥湯

相似度 76%

半夏桂枝湯

相似度 71%

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