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調和營衛: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調和營衛之功。對於寒邪客於經絡,導致脈絡痹阻、四肢厥冷、發熱無汗等症狀,桂枝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使營衛調和,恢復正常。
- 配合當歸茯苓,增強療效:當歸補血活血,茯苓健脾利濕,與桂枝相配,可使桂枝溫經散寒的作用更顯著,且能兼顧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問題,提高治療效果。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桂枝之辛溫燥烈:桂枝性溫,藥力較強,容易燥傷津液。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斂陰止汗,緩解桂枝的燥熱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傷及正氣。
- 調和營血,改善氣血運行: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與當歸、茯苓相輔相成,共同改善氣血運行,使營血充盈,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增強療效。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副作用的作用。桂枝、當歸、茯苓等藥材性味較偏,甘草能調和其性味,使其藥效更加協調,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輕患者的負擔。
-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氣益脾,與桂枝、當歸、茯苓等藥材共同作用,有助於益氣活血、健脾利濕,進一步增強整體療效。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調經: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對於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面色蒼白等症狀,當歸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 促進血液循環: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循環,對於桂枝溫通經脈、散寒止痛的作用起到輔助作用。同時,當歸還能緩解桂枝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性更加平和。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中添加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方劑中桂枝溫通經絡,當歸活血補血,但易於導致濕邪內阻。茯苓可利水滲濕,去除濕邪,防止藥性過於溫燥。
-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避免藥物難以吸收。方劑中桂枝、當歸等藥材,需要脾胃運化才能充分發揮藥效。茯苓健脾益氣,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桂枝性溫,當歸茯苓偏於滋補,生薑的加入可助桂枝溫陽散寒,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更適合體虛寒者使用。
- 調和藥性: 生薑可調和藥性,使其溫和而不燥烈,避免桂枝、當歸等藥物過於燥熱,避免燥熱傷陰。
生薑的加入,使桂枝加當歸茯苓湯的功效更加全面,溫中散寒、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中的大棗,主要起著緩和藥性、益氣健脾的作用。
首先,桂枝性溫,當歸性溫,茯苓性平,三者合用,雖可溫經散寒、養血活血,但若單純使用,容易燥烈。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能緩解藥物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其次,大棗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能夠增強患者的體質,促進氣血生化,進一步提升藥效,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奔豚」,為中醫古典病名,見於《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奔豚之症以「氣從少腹上衝心胸」為特徵,伴心悸、胸悶,甚則眩暈,多因心陽虛衰、腎水寒凝,或肝鬱氣逆所致。本方根基於桂枝湯,加當歸、茯苓,旨在溫通心陽、調和營衛的基礎上,兼以養血利水,共奏「瀉腎補心」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方劑:桂枝湯
- 桂枝、白芍:調和營衛,桂枝溫通心陽,白芍斂陰和血,二者相配,解外和內。
- 炙甘草、生薑、大棗:補脾益氣,助桂枝湯振奮中焦,化生營衛。
2. 加味藥對:當歸、茯苓
- 當歸:補血活血,針對「血虛」或「血絡瘀滯」之兼證。奔豚發作與衝脈失調相關,衝脈隸屬肝腎,當歸養肝血,緩解上衝之勢。
- 茯苓:利水滲濕,寧心安神。其性下行,能引腎中寒水之氣從小便而出(「瀉腎」),並助桂枝溫化水氣,防水飲上逆凌心(「補心」)。
3. 整體配伍思維
- 瀉腎補心:
- 「瀉腎」非攻伐,而是通過茯苓滲利腎中寒水,減少下焦陰寒上犯;
- 「補心」以桂枝湯溫通心陽,當歸補血養心,茯苓安神,共固上焦之虛。
- 標本兼治:
桂枝湯治本(調和陰陽),當歸、茯苓治標(血水同調),契合奔豚「陽虛水逆」「血虛氣衝」之病機。
4. 與奔豚機理的關聯
奔豚病機可分寒熱兩途,此方側重「心腎陽虛,水寒上逆」:
- 桂枝溫心陽以制下焦陰寒;
- 茯苓導水下行,斷其上衝之路;
- 當歸佐桂枝暢行血脈,避免血瘀助邪。
三、衍生推論:可能功效
除奔豚外,本方或可延伸運用於:
- 心悸伴有水腫:心陽虛兼水濕停聚,茯苓利水,桂枝振奮心陽。
- 血虛寒凝之腹痛:當歸配桂枝溫經養血,白芍緩急止痛。
- 婦人衝任虛寒:見月經不調、少腹冷痛,當歸養血調經,桂枝溫通衝脈。
此方體現「通陽化飲、養血和營」之法,適用於陽虛水血互結之證,唯需辨明寒熱虛實。
傳統服藥法
桂枝、白芍、甘草(炙)、當歸、茯苓、生薑、大棗。
瀉腎補心。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的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當歸茯苓湯,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四。 組成:桂枝、白芍、甘草(炙)、當歸、茯苓、生薑、大棗。 主治:瀉腎補心。主治:奔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