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桂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桂枝辛溫之性: 桂枝性辛溫,容易傷陰耗血,白芍性苦酸甘,入肝脾經,能滋陰養血,緩解桂枝的燥熱之性,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傷陰。
- 調和營衛: 桂枝加桂湯主治營衛不和,表寒裏熱證。白芍能養血和營,使營血充盈,配合桂枝溫通衛氣,使營衛調和,達到治療目的。
「桂枝加桂湯」中的「桂枝」一味重複出現,其原因如下:
- 增強散寒止痛作用:桂枝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發汗解表之效。方中重複使用桂枝,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止痛止咳。
- 溫陽助陽:桂枝兼具溫陽助陽之功。重複使用,可加強溫陽效果,有助於改善寒邪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肢體麻木等症狀。
桂枝加桂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桂枝性溫,桂心性辛溫,兩者皆偏於熱燥,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解藥性燥熱,調和脾胃,使藥性更溫和,避免傷及脾胃,達到藥效協調。
2. 緩解副作用:桂枝加桂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但部分患者服用後可能出現口渴、舌燥等燥熱症狀。甘草能潤肺生津,緩解藥物副作用,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提高療效。
桂枝加桂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助桂枝發散風寒: 生薑性溫,可助桂枝散寒解表,並增強其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
2. 和解脾胃,緩解藥性: 生薑味辛,能溫中和胃,有助於緩解桂枝的辛溫之性,避免過於燥烈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桂枝加桂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增強補益作用: 桂枝性溫,桂枝湯中加入桂枝,具有溫經散寒、發汗解表的功效,但若單獨使用,易傷陰耗氣。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與桂枝搭配,可緩和桂枝的燥烈之性,增強補益作用,使藥力更溫和,不易傷正氣。
- 調和藥性,促進藥效: 大棗能調和藥性,有助於桂枝、桂枝湯中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桂枝湯的主要作用是溫經散寒,發汗解表,大棗的補氣益血作用,可加強藥物的效果,使溫經散寒、發汗解表的功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桂枝加桂湯之探討
方劑組成與傳統功效
桂枝加桂湯出自《傷寒論》,其組成為:
- 桂枝: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為君藥。
- 白芍: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為臣藥。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為佐藥。
- 生薑: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為佐藥。
- 大棗: 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為佐藥。
此方即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再增加桂枝的用量,原方桂枝三兩,加二兩,故全方用桂枝五兩。傳統上用於治療太陽病誤治後,因燒針發汗,寒邪侵入,導致氣從少腹上衝心胸,狀如奔豚的病症。
古籍論述與觀點比較
歷代醫家對桂枝加桂湯的運用與理解,存在著一些異同:
1. 桂枝的種類與部位之爭:
- 張志聰《本草崇原》認為桂枝有枝幹之分,枝主發散,幹主溫裡,桂枝加桂湯是枝、幹並用。
- 鄒澍《本經疏證》則認為桂枝是去粗皮而未去心的嫩枝,氣薄而主發散;桂皮(肉桂)則氣厚而主溫裡。桂枝加桂湯所用的桂,仍是發散之桂枝,只是加重其劑量以增強療效。
- 後世醫家多從鄒澍之說,認為桂枝加桂湯所用之桂枝,仍是發散解表之品,並非溫裡之肉桂。
2. 治療原理之辨析:
- 和營通陽,下氣平衝: 鄒澍認為桂枝具有和營、通陽、下氣之功,桂枝加桂湯正是利用桂枝的這些特性來治療奔豚。奔豚的發生,乃是水氣為寒邪所結,導致氣機逆亂,桂枝可以化解寒邪,疏通氣機,使逆氣下行。
- 溫陽散寒,降逆平衝: 陳念祖《長沙方歌括》認為,燒針發汗損傷心陽,寒邪乘虛入侵,導致腎氣上逆,故用桂枝加桂湯以溫陽散寒,保護心陽,同時加強桂枝下行之力,平息上衝之氣。
- 助動脈血運,擊潰瓦斯: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則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認為奔豚可能是腸道氣體逆行,上衝至心臟所致,桂枝能助動脈血運暢行,增強心臟搏動之力,使瓦斯下行,從而緩解奔豚。
- 散寒與溫腎: 綜合各家觀點,桂枝加桂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溫陽散寒,並加強桂枝下行之力,以平息上衝之氣。其既能散外寒,又能溫腎陽,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3. 奔豚病因與證候之區別:
- 鄒澍指出奔豚可因誤治(如發汗、燒針)或邪氣(如少陽病誤下)所致,並將奔豚與驚悸聯繫起來,認為桂枝加桂湯可用於治療因邪致驚的奔豚。
- 湯本求真《皇漢醫學》則強調奔豚是氣從少腹上衝心臟的劇烈症狀,認為桂枝加桂湯治療的是奔豚的劇證,而桂枝湯則治療輕證。
- 曹穎甫進一步將奔豚分為發生於循環系統和淋巴系統兩種,認為桂枝加桂湯主要治療發生於循環系統的奔豚,而奔豚湯則主要治療發生於淋巴系統的奔豚。
4. 臨牀運用與加減變化:
- 臨牀上,桂枝加桂湯常用於治療奔豚、臍下悸、氣上衝等症狀。
- 醫家常根據病情需要,在此方基礎上進行加減變化。如曹穎甫曾用桂枝加桂湯加半夏以祛水,或合用厚朴、生薑等藥以增強降逆之效。
- 也有醫家在桂枝加桂湯中加入溫補腎陽之品,如熟地、鹿角膠等,以治療腎陽虛引起的奔豚。
總結
綜上所述,桂枝加桂湯是一首以溫陽散寒、降逆平衝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加重桂枝的用量,增強其溫陽散寒、下氣平衝之力,從而緩解氣從少腹上衝心胸的奔豚症狀。歷代醫家對此方的運用和理解,雖有細微差異,但都圍繞著溫陽、散寒、降逆這幾個核心要點。臨牀運用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桂枝5兩(去皮),芍藥3兩,生薑3兩(切),甘草2兩(炙),大棗12枚(擘)。泄上逆之氣。溫通心陽,兼祛寒以平衝逆。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1升。炙其核上各一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桂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5兩(去皮),芍藥3兩,生薑3兩(切),甘草2兩(炙),大棗12枚(擘)。 主治:泄上逆之氣。溫通心陽,兼祛寒以平衝逆。主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