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附子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附子毒性:附子性熱,容易導致心煩躁、口渴等上火症狀,而白芍性涼,能夠緩解附子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熱傷陰。
- 調和營衛:桂枝溫通營衛,附子溫陽補虛,白芍養血柔肝,三者合用,能夠更好地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邪內伏、營衛不和的病症。
白芍的加入,使得桂枝加附子湯的藥性更加溫和,更適合治療寒邪內伏、陽虛氣弱的病症。
桂枝加附子湯中包含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附子性熱,味辛,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的作用。二者合用,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適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亡陽證,如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
- 調和營衛,溫通經絡: 桂枝能調和營衛,溫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附子則能溫補心陽,提高機體抵抗力。二者合用,能有效改善陽氣虛衰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寒邪阻滯經絡,進而緩解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桂枝加附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桂枝性溫,附子性熱,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中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傷陰。
-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脾胃,增強附子溫陽補氣的作用,並使桂枝溫經散寒的功效更加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總之,甘草在桂枝加附子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桂枝加附子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邪: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的功效。桂枝加附子湯用於治療寒邪客於陽明經,出現手足厥冷、惡寒發熱、脈沉緊等症。生薑加入方中,可助桂枝溫陽散寒,驅散寒邪,使陽氣得復。
- 和解表裏: 生薑兼具和解表裏的作用,可緩解桂枝溫陽散寒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附子溫陽之力強勁,生薑可協調附子,使其溫陽而不燥,避免損傷津液。
桂枝加附子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桂枝、附子皆屬辛熱藥,容易燥烈傷陰,而大棗性甘溫,具滋補脾胃、養血生津之效,可緩和附子之燥熱,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2. 協調藥力: 大棗甘溫,能助桂枝、附子之陽氣溫散寒邪,並調和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此外,大棗還能補氣血,增強人體抗病能力,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治療疾病。
桂枝加附子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之功效。桂枝加附子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亡陽證,如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呼吸微弱等。附子能溫補陽氣,振奮心陽,使陽氣回升,從而救治危重病人。
2. 增強溫通效果: 附子與桂枝相配,能增強桂枝溫經通脈的功效,使氣血流通,改善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同時,附子還能增強桂枝的抗寒作用,進一步驅散寒邪,恢復人體陽氣。
主治功效
桂枝加附子湯主治功效分析
條文出處與主治
桂枝加附子湯,首見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主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後世醫家亦將其應用於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等症。
藥物組成與用量
- 桂枝:三兩 (去皮) -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
- 白芍:三兩 - 養血緩急,調經止痛。
- 甘草:二兩 (炙) - 和中調藥,益氣解毒。
- 生薑:三兩 (切) - 發散風寒,暖胃止噁。
- 大棗:十二枚 (劈) - 補脾益氣,安神養心。
-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 回陽救逆,散寒止痛。
以上為宋本《傷寒雜病論》之劑量,後世醫家也有使用一兩半、半個等不同劑量,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治療原理分析
桂枝加附子湯是桂枝湯加入附子而成。桂枝湯本身具有調和營衛、解肌發表的作用,適用於太陽病表虛證。然而,當發汗過度,導致陽氣隨汗外泄,就會出現「漏不止」的症狀,即持續出汗。陽氣虛衰,衛外不固,故「惡風」;陽虛不能溫煦四肢,且津液隨汗液流失,筋脈失養,則出現「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難」。
1. 桂枝湯 - 調和營衛,固表止汗
桂枝加附子湯以桂枝湯為基礎,取其調和營衛之功。
- 桂枝、生薑:辛溫發散,助衛陽、散風寒,有助於將在表之邪氣排出體外。
- 白芍:酸斂,能收斂陰液,防止汗出過多而傷陰。與桂枝相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使汗出有度,不至於過汗傷陽。
- 甘草、大棗:益氣和中,顧護脾胃,使發汗解表而不傷正氣。
2. 附子 - 溫陽固表,止汗扶正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附子是本方的關鍵。附子辛熱,大補元陽,能迅速溫經散寒,回陽救逆。
- 溫陽固表:針對發汗過度導致的陽虛,附子能溫補一身之陽,增強衛陽的固表能力,從而止住漏汗。
- 散寒止痛:附子能散寒止痛,改善因陽虛寒凝、經脈拘攣導致的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以及風濕痹痛等症狀。
- 助膀胱氣化:附子能溫腎陽,助膀胱氣化,改善小便不利。
總結
桂枝加附子湯以桂枝湯調和營衛,加附子溫陽固表、散寒止痛,使陽復汗止,經脈得養,寒濕得散,諸症自愈。其主治病症的核心病機是發汗過度,陽氣虛衰,營衛不和,兼有寒濕。本方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即在基礎方上,根據具體病情,加減藥味,以達到精準治療的目的。後世醫家將其應用於風濕痹痛等症,亦是基於其溫陽散寒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附子湯, 出處:《雲岐子脈訣》。 組成:桂1兩,附子(炮)1兩,甘草3錢半。 主治:腹中痛,脈遲緩。
桂枝加附子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3兩(去皮),芍藥3兩,甘草3兩(炙),生薑3兩(切),大棗12枚(擘),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主治:溫經復陽。固表驅風,復陽斂液。主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産後風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